学术投稿

浅谈恢刺电针法治疗筋痹

任宇丁

关键词:针刺方向, 疏通经气, 临床实践, 活动功能, 功能活动, 电针法, 治疗, 直刺, 灵枢, 经验, 肌炎, 关节, 方法, 多向, 刺法, 病人, 痹痛
摘要:《灵枢@官针篇》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是一针多向刺的范例.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全前辈经验,将其改良为恢刺电针法来治疗筋痹,主要是大筋急,其代表是梨状肌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1方法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祛瘀法治疗腰椎骨关节炎116例

    腰椎骨关节炎是腰椎间盘退变狭窄,椎体边缘退变增生及椎体间小关节因退变形成的骨关节病变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以慢性下腰痛持续或间断发作为主要症状.我们于1997年元月~1999年6月,用补肾祛瘀法配合辨证用药,治疗腰椎骨关节炎1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55例,女61例;年龄30~72岁,平均55岁;病程6个月~16年.116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作者:赵生文;苏冬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补阴丸治疗咳嗽致腹部紫斑1例

    朱××,女,56岁,汉族,家属.于1996年4月4日收住本院.住院号03525.1996年4月16日治愈出院.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咳嗽少痰,自服各种感冒药无效.3日后发现以脐中线为界左侧少腹部大片瘀血斑片,色紫,表面压痛.追问病史,无外伤及咳嗽牵扯痛史.曾在上级医院检查腹部B超、拍片,均无明确诊断及治疗.入院时症见:干咳无痰,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溲黄,舌红无苔,脉细.查体:四测正常,一般情况佳,形体肥胖,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大片状紫色瘀斑,表面压痛,余无异常,胸腹部拍片均正常,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血沉正常.

    作者:刘会丽;牛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太子参伪品淡竹叶块根的鉴别

    《中国药典》收载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近来市场上出现太子参的伪品,经鉴别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块根,两者来源于不同的科属,功效各异,应注意鉴别.本文从性状、化学定性、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等方面对正品太子参与伪品淡竹叶块根进行比较鉴别.1仪器材料

    作者:方秀桐;韦娟;罗俭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中医护理在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中的运用

    血液病肿瘤属中医虚劳、血证范畴,在现今医疗条件下,化疗药物是缓解血液病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其周期长,毒性强,对机体组织损伤大,对血管破坏程度深,并由此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等,常使患者心生恐惧、忧虑,失去治疗的信心和勇气,而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分析患者情感、体征,运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及八纲理论进行辨证调护配合饮食调养,施护于化疗病人,对消除患者的异常情志,增强治疗信心,顺利完成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卿晓棠;党平;时雯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议“气”与“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中医理论中素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为血之帅”包含了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之功,“血为气之母”包含了血能生气、载气之义.这种理论较详尽地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近年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此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今略陈管窥,就教同仁.1气血生成的关系就其气血的生成而言,气的生成来源有三: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结合而成,所以就气的生成过程与“血”并无内在的联系.“血为气之母”,按其理论推之,血当为气之母体,应当对气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究其根源,气的生成并无血的参与,故“血为气之母”之说,从气的生成角度看,当属不妥.

    作者:孟农;谢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尿路结石104例总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104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有完整病史记载.其中男性68例,女性46例;年龄20~52岁;学生12人,干部28人,工人36人,农民38人.1.2结石位置单纯性肾盂结石17例;单纯输尿管结石87例,其中上段结石39例,中段结石32例,下段结石16例.  1.3结石大小肾盂、输尿管结石长径<0.8cm占87%,0.8~1.1cm占13%,>1.1cm不予中药排石.  2治疗方法  2.1每位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查肾输尿管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以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凡位置在肾盂、输尿管,结石长径<1.1cm给予中药排石.

    作者:杜业勤;王魁亮;易望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和胃降逆法治疗呃逆35例

    呃逆,俗称“打嗝”,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笔者自1998年5月~1999年12月,运用和胃降逆法治疗本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为本院1998年5月~1999年12月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并发呃逆,经肌肉注射利他林及针灸治疗无效后,给予中药治疗.其中,胃切除术后6例,胆囊切除术后6例,脑血管意外6例,肝癌术后2例,肺癌化疗后3例,心血管疾患5例,消化道疾患7例.35例中,男性30例,女性5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1岁.平均发病天数1.5天.

    作者:王晶;潘瑞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疏肝益肾软坚消瘀治疗前列腺增生症68例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起病隐匿,病程长,痛苦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笔者拟疏肝益肾、软坚消瘀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门诊及住院病例共68例,年龄小46岁,大76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短1年,长8年,平均5.5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充盈性尿失禁,或合并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经腹B超检查均提示前列腺的大小形态、内部组织结构有异常.本组所有病例均排除合并梗阻性肾损害.

    作者:张艳军;邓立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葱白泥敷脐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2例

    1 病例 例1,刘×,女,28天,汉族,住院号42422,以“新生儿肠炎”住院.主诉为:腹泻5天,伴发热2天.大便6次/日,黄色稀水便带少量血丝.查体:T 37℃,精神差,面灰,烦躁,唇略干,略腹胀,肠鸣音存在.化验血象WBC 10.8×109/L,N0.75.入院12小时后腹泻8次,尿少、唇干、前囱略凹陷,全身皮肤发花,下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呼吸60次/分,高度腹胀,肠鸣音由减弱到消失.诊断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即给禁食、吸氧、纠正脱水酸中毒、保持电解质平衡,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东莨菪碱及酚妥拉明、支持治疗、抗感染、肛管排气等综合治疗.1天后休克得到纠正.但腹胀不能缓解,出现极弱的肠鸣音.加用葱白泥敷脐并顺时针按揉腹部,能自行排气,腹胀逐渐减轻.3天后,腹胀完全消失、肠鸣音正常.

    作者:富齐英;祖热木;潘鸿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内经》养生、康复与治未病理论初探

    养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称摄生,也叫道生.《内经》中有关养生的论述很多.在人与自然长期争衡中,把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与此同时,《内经》对康复做了诸多的记载和论述.在养生、康复与医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应用养生学、康复学、预防学科,通过药物、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运动、导引吐纳等方法达到延年、预防和治疗的目地.《内经》的这一学术理论正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因此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养生哲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邦翼;李玉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芪精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而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仅占30%,多表现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URRI),亦可为反复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LRRI).近年来多主张免疫疗法.笔者试用黄芪精口服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资料42例RRI患儿均符合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会议制订RRI标准.男25例,女17例;3个月~1岁8例,~3岁21例,~7岁9例,~12岁4例.人工喂养31例,混合喂养7例,母乳喂养4例.合并营养不良18例,营养性混合性贫血13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39例)、咳嗽(40例)、气喘(28例)等.

    作者:陈爱玲;阿衣木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鼻衄”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基本方法,对疾病的变化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和措施,“异病同护,同病异护”,使病人受到针对性护理,配合并保证了治疗效果.笔者运用这一理论特点,对“鼻衄”施实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也男;张鲁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古方新用控涎丹

    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控涎丹,乃十枣汤衍化而出,为大戟、甘遂、白芥子三味组成.历代医家运用控涎丹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作者在临证时,对形体丰满肥胖,痰湿体质所致的痰饮水湿证,久治难愈的疑难痛证、肿瘤等,应用控涎丹治疗,常收捷效.1方法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25g.

    作者:张全意;张树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通淋化瘀方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运用通淋化瘀方自1998年3月~1999年3月,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石淋、沙淋的诊断,并经B超检查确诊.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3~55岁;病程1天~5年;肾结石12例,肾、输尿管混石结石11例,输尿管结石5例,膀光结石2例;大结石1.0cm×1.4cm,小结石0.2cm×0.3cm.2临床症状

    作者:李宗光;潘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行吐衄验案

    经行吐衄,又名倒经,是指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发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的一种病症.笔者辨证施治,效果满意.例1,李×,女,35岁,干部.主诉行经前后及行经时鼻衄5年,近3月加重.患者发病后,经有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并求治多方,服用过止血药并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血量减少,但治疗停止,流血如故.此诊仍述,经后鼻衄,量多色鲜红,伴头晕耳鸣,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细数.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致血溢脉外,鼻为肺之外窍,故上溢见鼻衄.治宜滋肾润肺、清热凉血,《傅青主女科》顺经汤:当归、熟地、茯苓各12g,沙参、白芍、丹皮、黑荆芥、牛膝各9g.住院治疗2个周期,月经正常,未再衄血.随访3年,未见复发.

    作者:刘晓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滚法技能的形成与其早期训练原则的研究

    本文根据神经系统分化的程度、知觉与动觉的优越性、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的紧张性等方面,认为法技能形成存在泛化、分化和固定化的三个相互区别、密切联系的阶段.同时提出了系统不间断、善于运用技能转称和合理控制训练负荷的早期训练原则,并结合具体的训练计划加以说明.

    作者:徐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及其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

    人们对西药的安全性用药都很重视.一般认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低于西药,使许多人对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有所忽视,少数人甚至有“中药无毒性,无副作用,无过敏反应”,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则健身”的错误认识.事实上,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对“药毒”早有一定的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即药物具有两重性,它既可治疗疾病,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充分认识药物的两重性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笔者查阅了部分有关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列举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聂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与理疗相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

    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肾气亏虚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基础,据统计,51~66岁的人有50%出现病理上的前列腺增生症,至80岁时,有90%出现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症状以61~70岁明显.我科自1999年3月运用中药与理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205例中,年龄大90岁,小49岁,平均年龄69岁.尿潴留为34例. 2前列腺膏的组成黄柏、栀子、连翘、败酱草、公英、牡丹皮、苦参、木通、冰片等加工制成膏剂.3治疗方法3.1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每日2次温服.中成药选择男康片、癃清片、黄柏胶囊、三金片、六味地黄丸等口服.

    作者:田建萍;李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浅析

    双黄连中药注射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近年来,临床报道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 ADR的临床症状1.1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疹面皮肤潮红、瘙痒、压之褪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还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2)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抽搐,血压测不到,或见呼吸心跳骤停,或伴有皮肤过敏、大汗淋漓、高热、寒战等症状.

    作者:邹波;孔萍;吴会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男扎术后精囊结缔组织炎合并精囊包块6例

    男扎术后精囊结缔组织炎合并精囊包块临床上少见,笔者采用活血软坚、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已施行男扎手术,年龄小的27岁,大的42岁;其中4例术后感染化脓切开引流,2例术后发炎保守治疗;从发病到就诊短时间半年,长的3年;发病过程均有不规则发热、阴囊肿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体征:仅2例38℃,其余在正常范围,右侧阴囊肿痛者4例,左侧者2例.患侧阴囊明显下坠,肿物大的5cm×6cm,小的3.5cm×4cm,质硬韧,表面及四邻不光滑,有触痛但痛感不明显,无波动感,肿物紧裹精囊,手指挤压无法分离精囊,皮下环下方小段精囊以及副睾部清晰可查,每例均反复穿刺无分泌物,其中1例组织活检提示:结缔组织炎性特征反应.化验检查,除2例发热者末梢白细胞增多外,其余均正常.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