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易黄汤加减治疗尿路感染临床分析

王泳;严娟

关键词:易黄汤, 加减治疗, 慢性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 发病率, 尿细菌培养, 膀胱刺激征, 血细胞数, 血白细胞, 食欲不振, 全身感染, 女性病人, 临床表现, 脓细胞, 尿常规, 标准具, 资料, 中段, 症状, 诊断
摘要:尿路感染是指大量的细菌在尿路内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发病率约0.9%,女性病人发病率约2%.笔者采用易黄汤加减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共4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1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腰痛和肾区叩击痛,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寒战,头痛,恶心,食欲不振,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尿常规镜检:血细胞数升高或兼有病因的脓细胞出现;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
新疆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经行吐衄验案

    经行吐衄,又名倒经,是指每逢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规律地、周期性发生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的一种病症.笔者辨证施治,效果满意.例1,李×,女,35岁,干部.主诉行经前后及行经时鼻衄5年,近3月加重.患者发病后,经有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并求治多方,服用过止血药并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血量减少,但治疗停止,流血如故.此诊仍述,经后鼻衄,量多色鲜红,伴头晕耳鸣,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细数.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致血溢脉外,鼻为肺之外窍,故上溢见鼻衄.治宜滋肾润肺、清热凉血,《傅青主女科》顺经汤:当归、熟地、茯苓各12g,沙参、白芍、丹皮、黑荆芥、牛膝各9g.住院治疗2个周期,月经正常,未再衄血.随访3年,未见复发.

    作者:刘晓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52例

    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是临床常用方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诊疗实践,运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52例,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21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1岁;病程短3个月,长达12年.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呈胀痛、跳痛,常伴倦怠乏力、纳差、眩晕、舌体胖、边有齿痕、脉虚弦等气虚症状,与《实用内科学》有关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标准相符合,系统检查阴性,排除外伤、颅内病变及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头痛.

    作者:唐培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女性多见.笔者自1998年开始,以手法为主治疗骨性关节炎3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性5例,女性33例;年龄在48~62岁;病程1~10年.主要表现为膝关节伸屈不利,行走不便,下蹲困难,或因突然活动而使膝部刺痛,一般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可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增生,髌骨边缘增生,胫骨前棘增生变尖.检查可有膑骨推移困难,关节腔有积液者,浮髌试验阳性.

    作者:党守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脾止泻汤灌肠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86例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易流行.1997年以来,我们以中药煎液保留灌肠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86例,并与西医治疗182例进行对照,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依据 (1)腹泻1天3次以上,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呕吐;(2)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或脓血性便;(3)大便化验镜检,少许脓球、脂肪球或阴性,部分可见多量脓球、红细胞;(4)化验排除阿米巴、肠滴虫等寄生虫病所致腹泻.

    作者:陈芹;冯建波;姜建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脐疗散临床应用举隅

    自1995年底以来,笔者根据内病外治原理,自拟脐疗散,通过脐部外敷,治疗脏腑病变,确收满意疗效.1子宫内膜异位症徐××,26岁,1997年11月16日初诊.经来腹痛3年许,进行性加重3天,以右少腹刺痛为甚,伴肛门坠胀,腰酸疼痛,月经后期、量中等、色暗红有块,舌淡红、边有瘀斑、苔白,脉沉弦而紧.人流2次.妇检: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通畅,宫颈柱状潮红,子宫右侧后陷凹处,有两枚1.5cm×1.5cm的硬节,触痛明显,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曾以黄体酮、妇康片治疗无效.中医恙属寒凝血瘀,治当温散逐瘀、活血调冲.因患者拒服汤药,故改拟外敷疗法.自拟脐疗散:巴豆(去油)3粒、水蛭、虫、虻虫各1条,研末,于经前10天至经始日止,酒调敷于脐窝内,胶布固定,3日一换,同时在末次月经日起,内服补中益气合当归补血丸12天.

    作者:俞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葱白泥敷脐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2例

    1 病例 例1,刘×,女,28天,汉族,住院号42422,以“新生儿肠炎”住院.主诉为:腹泻5天,伴发热2天.大便6次/日,黄色稀水便带少量血丝.查体:T 37℃,精神差,面灰,烦躁,唇略干,略腹胀,肠鸣音存在.化验血象WBC 10.8×109/L,N0.75.入院12小时后腹泻8次,尿少、唇干、前囱略凹陷,全身皮肤发花,下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呼吸60次/分,高度腹胀,肠鸣音由减弱到消失.诊断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即给禁食、吸氧、纠正脱水酸中毒、保持电解质平衡,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东莨菪碱及酚妥拉明、支持治疗、抗感染、肛管排气等综合治疗.1天后休克得到纠正.但腹胀不能缓解,出现极弱的肠鸣音.加用葱白泥敷脐并顺时针按揉腹部,能自行排气,腹胀逐渐减轻.3天后,腹胀完全消失、肠鸣音正常.

    作者:富齐英;祖热木;潘鸿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馥感啉治疗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疗效观察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其特点是反复感染,反复发病,一年达6次以上.一般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小儿呼吸系统器官发育未完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生活、饮食调摄失宜,环境污染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采用东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均为冬春季节发病,每人每月发病1~2次以上,病程超过3天.

    作者:燕卫;王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与理疗相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

    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肾气亏虚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基础,据统计,51~66岁的人有50%出现病理上的前列腺增生症,至80岁时,有90%出现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症状以61~70岁明显.我科自1999年3月运用中药与理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205例中,年龄大90岁,小49岁,平均年龄69岁.尿潴留为34例. 2前列腺膏的组成黄柏、栀子、连翘、败酱草、公英、牡丹皮、苦参、木通、冰片等加工制成膏剂.3治疗方法3.1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每日2次温服.中成药选择男康片、癃清片、黄柏胶囊、三金片、六味地黄丸等口服.

    作者:田建萍;李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浅析

    双黄连中药注射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近年来,临床报道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 ADR的临床症状1.1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疹面皮肤潮红、瘙痒、压之褪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还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2)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抽搐,血压测不到,或见呼吸心跳骤停,或伴有皮肤过敏、大汗淋漓、高热、寒战等症状.

    作者:邹波;孔萍;吴会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男扎术后精囊结缔组织炎合并精囊包块6例

    男扎术后精囊结缔组织炎合并精囊包块临床上少见,笔者采用活血软坚、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已施行男扎手术,年龄小的27岁,大的42岁;其中4例术后感染化脓切开引流,2例术后发炎保守治疗;从发病到就诊短时间半年,长的3年;发病过程均有不规则发热、阴囊肿痛,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体征:仅2例38℃,其余在正常范围,右侧阴囊肿痛者4例,左侧者2例.患侧阴囊明显下坠,肿物大的5cm×6cm,小的3.5cm×4cm,质硬韧,表面及四邻不光滑,有触痛但痛感不明显,无波动感,肿物紧裹精囊,手指挤压无法分离精囊,皮下环下方小段精囊以及副睾部清晰可查,每例均反复穿刺无分泌物,其中1例组织活检提示:结缔组织炎性特征反应.化验检查,除2例发热者末梢白细胞增多外,其余均正常.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钳夹复位固定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观察(附31例报告)

    肩锁关节脱位,约占肩胛带损伤的3.2%,约占肩部损伤脱位的12%,发生年龄以20~30岁多见,但也可见于儿童及中老年人群中.肩锁关节脱位Ⅰ°约占15%,Ⅱ°约占34%,Ⅲ°约占51%,其治疗方法较多,治疗较为困难复杂.我院骨科从1991年开始,根据肩锁关节脱位的病因、病理及手术内固定特点,以钳夹复位固定器治疗肩锁关节新鲜脱位Ⅱ°Ⅲ°共31例,经过3~48个月随访,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芦勇;孟庆才;乔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和胃降逆法治疗呃逆35例

    呃逆,俗称“打嗝”,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笔者自1998年5月~1999年12月,运用和胃降逆法治疗本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为本院1998年5月~1999年12月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并发呃逆,经肌肉注射利他林及针灸治疗无效后,给予中药治疗.其中,胃切除术后6例,胆囊切除术后6例,脑血管意外6例,肝癌术后2例,肺癌化疗后3例,心血管疾患5例,消化道疾患7例.35例中,男性30例,女性5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1岁.平均发病天数1.5天.

    作者:王晶;潘瑞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芒硝在复方制剂中配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芒硝在中草药制剂中配伍应用很广,发展很快,由于它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可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1],故多外用.本文从制剂工艺的角度,阐述了芒硝在复方制剂中的配制方法,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供制剂工作者参考.1芒硝与固体药物的配制

    作者:姚伟;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中医护理在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中的运用

    血液病肿瘤属中医虚劳、血证范畴,在现今医疗条件下,化疗药物是缓解血液病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其周期长,毒性强,对机体组织损伤大,对血管破坏程度深,并由此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等,常使患者心生恐惧、忧虑,失去治疗的信心和勇气,而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分析患者情感、体征,运用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及八纲理论进行辨证调护配合饮食调养,施护于化疗病人,对消除患者的异常情志,增强治疗信心,顺利完成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卿晓棠;党平;时雯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于中医本科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中医高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艰难跋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受传统的医学模式、教学方式、医疗服务形式以及科技水平的制约,中医教育特别是中医本科教学也沉积了不少问题,既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更与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要求相距甚远.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向中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造就真正能够“创造未来”的跨世纪中医药人才,这是值得当今中医界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的每一位老师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中医本科教学的现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作者:蔡建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古方新用控涎丹

    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控涎丹,乃十枣汤衍化而出,为大戟、甘遂、白芥子三味组成.历代医家运用控涎丹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作者在临证时,对形体丰满肥胖,痰湿体质所致的痰饮水湿证,久治难愈的疑难痛证、肿瘤等,应用控涎丹治疗,常收捷效.1方法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25g.

    作者:张全意;张树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补阴丸治疗咳嗽致腹部紫斑1例

    朱××,女,56岁,汉族,家属.于1996年4月4日收住本院.住院号03525.1996年4月16日治愈出院.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咳嗽少痰,自服各种感冒药无效.3日后发现以脐中线为界左侧少腹部大片瘀血斑片,色紫,表面压痛.追问病史,无外伤及咳嗽牵扯痛史.曾在上级医院检查腹部B超、拍片,均无明确诊断及治疗.入院时症见:干咳无痰,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溲黄,舌红无苔,脉细.查体:四测正常,一般情况佳,形体肥胖,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大片状紫色瘀斑,表面压痛,余无异常,胸腹部拍片均正常,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血沉正常.

    作者:刘会丽;牛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鼻衄”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基本方法,对疾病的变化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采用不同的护理原则和措施,“异病同护,同病异护”,使病人受到针对性护理,配合并保证了治疗效果.笔者运用这一理论特点,对“鼻衄”施实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也男;张鲁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清热通瘀排浊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69例

    1 一般资料369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9岁,大71岁,平均42.5岁;病程长25年,短1月.根据中医辨证属湿热型64例,血瘀型158例,脾虚型22例,肾虚型125例.2治疗方法基本方:革解、瞿麦、扁蓄、木通、土茯苓、败酱草、公英、丹参、炙山甲、莪术、菖蒲、花粉、王不留行.水煎内服,每日1剂.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肾阳虚者,加鹿含草、仙灵脾、肉苁蓉;肾阴虚者,加桑椹、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早泄、遗精、滑精者,加煅龙骨、煅牡蛎、芡实、金樱子;血精者,加生地、白茅根;前列腺有结节或肥大者,加海藻、昆布、贝母、夏枯草、生牡蛎.前列膏组成:山甲、三棱、莪术、败酱草、公英、黄柏、白芷、王不留行、川楝子、桔核等,每日早晚各1次纳肛.

    作者:徐东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尿路结石104例总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104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有完整病史记载.其中男性68例,女性46例;年龄20~52岁;学生12人,干部28人,工人36人,农民38人.1.2结石位置单纯性肾盂结石17例;单纯输尿管结石87例,其中上段结石39例,中段结石32例,下段结石16例.  1.3结石大小肾盂、输尿管结石长径<0.8cm占87%,0.8~1.1cm占13%,>1.1cm不予中药排石.  2治疗方法  2.1每位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查肾输尿管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以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凡位置在肾盂、输尿管,结石长径<1.1cm给予中药排石.

    作者:杜业勤;王魁亮;易望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疆中医药杂志

新疆中医药杂志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