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献萍
自从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血气分析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问世以来,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的应用日趋广泛。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用双黄连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40例,总有效率95.3%,与西药抗生素组35例对照比较,总有效率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足以证明该药是清热解毒之品,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是治疗中医急症外感高热症的一种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张策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深化改革,势在必行1.1长期以来,医院主要靠政府投入,计划经济带来的吃大锅饭、分配不公、人浮于事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医院发展,用人缺乏自主,定职、任免、调配等完全由上级有关部门操作,导致了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甘居中游,不思进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凭关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医院,业务能力低下,干好干坏,待遇均等,挫伤了部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高琦;李玉华;李维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提高Vc片的抗氧化性,延缓其变色出现的时间。方法:利用聚维酮(K30)有良好的成膜性等诸多优点选择其作为Vc片的粘合剂。结果:经过正交试验,与淀粉浆相比,聚维酮(K30)浆有明显延缓Vc片氧化的作用。
作者:余亚杰;来海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病例及分组: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男98例,女42例;年龄14~32岁,平均年龄21.62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56年;根据Pllsbury分类法:Ⅰ度27例,Ⅱ度85例,Ⅲ度20例,Ⅳ度8例.
作者:张玲;袁永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跟随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专家沈宝藩教授临诊学习,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沈师高血压病证治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王格林;杨建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维吾尔药材蜀葵子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来源、性状及紫外鉴别方法.结果:详细描述了蜀葵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以及四种不同溶剂的紫外光谱吸收特征.结论:实验结果为该药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鉴别依据.
作者:盛萍;堵年生;杨学斌;刘赛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抗新生血管中药复方制剂爱迪与免疫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临床疗效.方法: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爱迪注射液和核糖核酸及对症处理.结果: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2.2%,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作者:顾乃龙;李平;王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症特点眩晕是指头目晕眩,轻重不一,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头部昏沉,或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至扑倒,或兼目涩耳鸣,腰膝酸软或胸闷、恶心,急躁易怒等,可突然起病,也可逐渐加重.
作者:杨建梅;刘杨;刘改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应用刺五加注射液及胃腹安注射液配合气囊充气牵引及功能锻炼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陆元明;李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一般资料1.1采集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女38例,男12例;年龄大68岁,小为43岁;病程长为2年,短1周,平均病程1年.
作者:才华;尹改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妇科癥瘕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占全部妇女的5%~15%,约占妇女全身肿瘤的20%.对此病B超诊断准确率高,中医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赵献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中,用于“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为太阳病发汗后阳气外虚,下后阳气内虚的误治变证。以四逆汤温经回阳,人参益气生津,茯苓益阴安补。
作者:陈品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案例马××,男,31岁,奇台县农民.患者于1996年3月下旬在紧张劳动后饮大量白酒,自觉周身乏力、嗜睡,次日头痛,发热(未测体温),无恶心、呕吐,其母给予白酒物理降温,体温降至正常.
作者:郭军;唐佩荣;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在检查中发现某些药材掺伪现象比较严重,掺伪量竟达50%之多,给临床应用带来危害。现将四种药材掺伪品的性状鉴别如下。
作者:刘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导师张绚邦教授,浙江桐乡人,自幼熟读医书,广闻博览,勤学精思,博学多才。1956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首届学习,曾先后师从当代江南名医“孟河学派”之一的丁甘仁前辈传人张伯臾、程门雪老师以及“伤寒名家”金伯川传人刘鹤一老师,既承伤寒深厚凝重之旨,又得温病时方轻灵纤巧之秘,继而除伤寒温病学派原有的门户之见,以临证实践为依据,推陈出新。
作者:王晓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固冲汤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用于治疗妇女血崩、月经过多。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崩漏48例,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王荣华;张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鉴于目前中医方剂数量日益增多,本文初步探讨了处方与方剂的区别,强调方剂的基本规律为单方、化合方与中医名方,提出了逐步缩小方剂范围、有利于方剂研究的建议.
作者:冯松杰;塔衣尔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处方是医生为诊治病人,对所用药品开具的书面文件,也是药师配方、发药的书面依据。处方联系着医生、药师、患者三方,关系到医师用药的疗效,药师调剂的准确及患者的健康。
作者:王纤汝;董子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等新形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医医院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医院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本单位开展的改革实践,就中医医院的改革发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者:王向松;王桂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