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
失眠也称不寐或不得卧,是指因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耳穴压豆是一项中医操作技术,采用中药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或油菜籽等,按耳穴位置埋在压痛点处加以固定,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的气血通畅,从而调和脏腑的气血,畅通人体的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2年来,笔者运用耳穴埋豆治疗失眠患者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铍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给采用铍针针刺玉枕穴、天柱穴、肩井穴、阿是穴及中药局部外敷(秦艽、羌活、千年健、青风藤、木瓜、赤芍等);对照组采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15天1疗程.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4.76,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铍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李晓洪;谷霁萍;姚金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前景广阔;但往往因为辨证切入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使后学较难重复前人较高的临床疗效,进而导致中医治疗不寐的良好疗效很难被后入完全重复、完全认可.而现代医学虽在原发性失眠治疗方面尚有欠缺,但其对原发性失眠的诊疗可操作性强,具有科学严格、客观统一的诊疗标准,可信度高,特别在客观检查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探讨原发性失眠临床特征时,中西医双管齐下、相互参照将会是一个崭新且有实用价值的尝试.
作者:梁政亭;张星平;安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通过介绍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情,阐述护理该病人的几个方面,成功预防了该病人低血糖的再次发生.
作者:董玲;陈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前后丹参显微特征及粉体学性质.方法 采用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特征观察;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结果 丹参超微粉颗粒均匀,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与普通粉相比,丹参超微粉体的休止角增大,堆密度减小.结论 超微粉碎中,植物细胞破壁率明显提高,但流动性、充填性变差,有待于在制剂生产中进行改进.
作者:李玲;唐玉娇;孟玲;王巍;姗都哈西;张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脊仲汤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代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脊仲汤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AER、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仲汤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比单用缬沙坦效果好,可显著降低UAER、24h尿蛋白定量,改善患者症状.
作者:梁伟娟;莎依娜;许雷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肾性血尿是肾脏疾病中的顽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王景洪教授对其辨治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介绍“滋肾血尿方”随症加减对肾源性血尿的辨治经验加以整理、总结,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更好地运用王老经验提供借鉴.
作者:余翔;雷艳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CX31是一种由GJB3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蛋白,其突变在中国人群中较为常见,而且GJB3基因在人种间也有差异性,各地区、民族的发病率和突变类型都有不同.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耳聋人群中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不多.现就所掌握资料做一综述,以探索新疆地区耳聋患者不同民族GJB3基因突变的情况,为进一步实验检测论证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分析.
作者:铁玲;李彦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护理发展历史悠久,但临床使用中却面临许多困难.通过对中医护理所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探讨在历史性机遇面前,中医护理界的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机遇,有所创新,有所飞跃,使中医护理保持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作者:张瑞;李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小针刀联合封闭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针刀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右膝17例,左膝21例,双膝2例;针刀封闭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右膝17例,左膝20例,双膝3例,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7.5%、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ROM评分及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 针刀联合封闭治疗虽不能改变膝骨关节炎的终结果,但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单平联;马雷;单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涉及人群广(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诱发因素多(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健康威胁大(肝脾心肾功能障碍);其发病特点是:早期以肝气郁结为主,进而受制于脾,继之影响于心,后累及于肾.笔者自拟“蠲疲汤”以疏肝健脾、安神益肾着手,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切入点,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为手段,将传统的中医基本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融为一体,使亚健康人群减轻压力,增强信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成为健康人.
作者:张建昌;杨玉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慢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患者出现关节痛后引起行动不便,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经过200多例布鲁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脉络宁治疗其关节疼痛,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体会如下.
作者:许早荣;郑爱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肠途径治疗机联合中药辅助治疗急性黄疽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急性黄疽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加肠疗及常规治疗加肠疗同时使用中药,观察时间为15天,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症的改善情况.结果 肠疗组患者的AST、ALP、TBIL、IBIL恢复程度好于常规治疗组,临床总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大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可靠.
作者:张金颖;陶永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四君子汤是临床常用经方,疗效确切.笔者通过检索近15年相关文献,探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发现四君子汤的单药及复方均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免疫及诱导细胞凋亡.笔者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能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沫函;何文婷;张洪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社区护理是结合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应用于促进和维护群众健康.在新医改的形势下护理人员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单位,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精神病人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的、连续的和便捷的护理服务和健康管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是日常工作的重点.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改变人们对健康的态度,终形成健康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在保证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曾远;照日格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疆是我国银屑病高发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得多民族成分的新疆居民形成了不同于内地的生活风俗习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脾虚湿盛”是新疆银屑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作者:文谦;陈俊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多囊卵巢(PCO)大鼠雄激素(T)、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探讨其对PCO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雄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造模法制备PC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CO模型组、埋线组,克罗米芬(CC)组,运用血清ELISA方法测定血清T、FSH及LH的实验数据变化.结果 穴位埋线可使PCO大鼠的血清T水平均明显下降;对照组、埋线组、CC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LH水平相比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FSH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穴位埋线能够调整改善异常增高的LH分泌,降低雄激素水平.
作者:伊凡;田亚黎;尹改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概述了笔者中医临床带教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并针对目前临床带教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该改进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带教的水平.
作者:白永江;何佳;林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采用穴位埋线法配合补肾益髓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老年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加补肾益髓汤组)30例和对照组(安理申组)30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积分的变化,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MMSE积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MMSE积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组内MMSE积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法配合补肾益髓汤对老年性痴呆有治疗效果,但尚不能证实其疗效优于西药安理申.
作者:赵先彬;杨晓燕;陈妍;唐素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症状,与中医脾肾亏虚所致症状表现极为相似,从脾肾的生理病理特征、病因病机的变化及防治方面论述,以改善亚健康状态、禀承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思想、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高昌杰;谭静;马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