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文;何佳
目的 调查分析西北地区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状况,为同级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西北地区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覆盖率为100%;开展6项及以上中医护理技术的科室占83.87%,但缺乏专科中医护理技术的系统评价.结论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缺乏等影响了临床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
作者:高园;翁迪华;孙玉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欲不佳或食量减少为特点的小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儿食欲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并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使其他系统疾病的易感性增加.随着中医、西医对本病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大量的关于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以综述.
作者:陈珊红;周盈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医学生实习阶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他们未来从事什么专业,在哪一个学科上发展,甚至关系到是否从事医疗行业.带教老师在医学生实习阶段起着主导作用.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心理变化较大,原因往往在于突然进入临床带来的不适应,此时如果可以得到带教老师的正确指导,将有助于医学生未来道路的发展,有效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兹撰此文,分析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苗德胜;吕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混合痔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混合痔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结果 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平均医疗费用、住院天数、院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医患双方满意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P是一种具有系统结构的科学的护理方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梅;许春丽;马丽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中医专业高教教师在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沙塔娜提·穆罕默德;毕肯·阿不得克里木;燕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我师沈宝藩教授,现为国医大师,是全国必须继承的名老中医药专家.曾多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优秀指导老师,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擅长运用中西两法诊治心脑血管病,现将随师学习有关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整理简报如下.
作者:万智;仝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明清主要文献中“干癣”、“风癣”、“白壳疮”、“蛇虱”、“疕风”、“白疕”、“松皮癣”、“银钱疯”等病名、病因病机、处方用药等信息的采录、辨识、整理,概括出这一时期医家对银屑病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与经验,通鉴古义,以资今治.
作者:鲁雅楠;李佳玲;陈文俊;周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臂疼痛活动受限、患手肿胀和皮肤改观等,日久失治可致局部肌肉萎缩及手指畸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痛苦不堪.SHS的中医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中药、康复等.本文针对近年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及概述.
作者:万孟瑶;姜迎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湿疮,西医称之“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湿疹皮损多样性、易复发、瘙痒剧烈、渗出倾向等临床特点.《医宗金鉴》是清代医家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湿疮”一证有详细记载,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证治用药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对湿疹的临床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文俊;鲁雅楠;李佳玲;周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联合甲钴胺治疗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维吾尔族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熏蒸组、甲钴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熏蒸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联合组在甲钴胺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熏蒸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评分和神经传导作用测定.结果 ①TSS评分:组内比较,三组的T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有显著性统计差异(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甲钴胺组组间比较,TSS评分有显著性统计差异(P<0.05).②感觉神经速度测定(SCV):治疗后,3组感觉神经中正中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组间比较,联合组高于甲钴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运动神经速度测定(MCV):治疗后,3组运动神经中正中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组高于甲钴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甲钴胺治疗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但可以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作者:任小娟;尹辉;郭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味萆薢渗湿汤联合氟康唑、单用加味萆薢渗湿汤、单用氟康唑三种方法治疗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简称复杂型VVC)的临床疗效,探讨复杂型VV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西药对照组(A组)、中药对照组(B组)、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每组各50人.A组以单用氟康唑口服治疗,B组以单用中药方加味萆薢渗湿汤口服治疗,C组则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B组的加味萆薢渗湿汤治疗.三组患者均在用药一个疗程后开始观察疗效,并随访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组间比较亦呈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中的复发情况,中西药联合组的复发率较中、西药对照组明显减少,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萆薢渗湿汤联合氟康唑治疗复杂型VVC,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优于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治疗;中西药联合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明显减少了疾病复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汉敏;俞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治未病”思想中.现代研究指出,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给患者造成精神乃至生活方面的严重创伤.因此积极有效的进行二级预防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李翻;陈红霞;邵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H型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入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分组,分为暴露组(H型高血压患者组)、非暴露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1月后、6月后及1年后的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化差异.结果 随访1月,H型高血压患者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间24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及1年,两组的24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较非H型患者更易发生24h尿微量白蛋白异常,H型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风险可能更高.
作者:马建军;马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运用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治疗脑出血(稳定型)中医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脑出血(稳定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治疗.治疗14d后,判定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神志、肌力、言语恢复情况,血压、心率、排便的情况,头颅CT、MRI的演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头颅CT、MRI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O.01);在肌力、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医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治疗脑出血(稳定型)中医实证,可明显促进患者意识恢复、降低颅内压、促进血肿吸收(不遗留中风囊,完全吸收,无占位效应)、稳定生命体征、促进肌力恢复、降低严重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杨世臣;姚能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提出了新理念,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融入到医院管理实践中去深入研究,打造服务品牌,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贾慧芳;阎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第一步,通过总结近年的带教经验和分析临床见习教学的特点,认为对中医专业实习学生麻醉临床带教应注重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差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作者:吴韬;胡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COPD煎膏剂浓缩、收膏工艺的控制参数.方法 结合传统浓缩、收膏经验技术,测定COPD煎膏剂在制备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两个参数,运用综合评分的方法优选出佳制成品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规范COPD煎膏剂制备的浓缩、收膏过程.结果 COPD煎膏剂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两个参数稳定可靠,二者呈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相对密度和含水量可作为COPD煎膏剂浓缩、收膏工艺的控制指标.
作者:葛朝伦;赵翡翠;陈良;贾春燕;张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为含有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胰腺分泌液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氢离子向上皮细胞内反渗,造成胃粘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随着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其疗效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兹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型分布、临床辨治等角度展开研究,对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志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陈宝贵,系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陈教授从医50载,擅长治疗老年脑病及脾胃病,并创建了“老年性痴呆从‘神’论治”和“治胃九法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学术思想.陈师不仅在脾胃病及脑病方面造诣深厚,且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方面也效如浮鼓,笔者曾侍诊于侧,受益匪浅,今择陈师运用经方验案,以飨同道.
作者:郭敏;张玉岭;陈宝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地区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相关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189例PMOP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民族等,参考《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和《血瘀证诊断标准》以及刘庆思主编的《实用骨质疏松防治指南》,结合西北燥证辨证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析乌鲁木齐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相关证候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189例患者中,有104例肾虚血瘀证(占55.03%),34例肝肾阴虚证(占18.52%),29例脾肾两虚证(占15.34%),21例肾精亏虚证(占11.11%).乌鲁木齐PMOP发生率与年龄、民族、遗传因素、营养因素以及骨扫描值关系密切(P<0.05).结论 乌鲁木齐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可降低PMOP发生率.
作者:吕刚;杨新军;苗德胜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