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文庆;姜清茹;宋梅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甘草酸二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DG干预组,观测3、24、72、168小时各时间段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及TUNEL 染色.结果 (1)空白对照组神经元形态正常;DG干预后各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明显好于阴性对照组.(2)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染色:TUNEL染色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DG干预组较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各时间段平均抑制率为23.71%.结论 甘草酸二铵对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元超微结构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丁磊;刘秉锐;罗小军;马宗军;李永宁;马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宫颈刮片、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两种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或宫颈异常出血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及宫颈管搔刮,进行组织学诊断.结果 328例病理结果阳性者中,阴道镜较宫颈刮片阳性率提高13.11%.结论 宫颈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应以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相互结合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饶宁莲;李培艾;李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体温(T)、心率(HR)、呼吸(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R、HR、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患者血浆ALT、AST、Cr、BUN、LDH及CK-M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玉巧;马玉龙;张跃斌;刘辉;张科东;陈月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和狭窄程度,并进行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青年冠心病患者以男性、阳性家族史和阳性吸烟史者居多,其血尿酸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单支病变比例为高;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个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在青年发生冠心病的发生过程中,男性、家族史、吸烟、尿酸升高发挥着一定作用;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比例较高,且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增多、狭窄程度加重.
作者:刘雅娟;杨锐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的调节与影响预后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发病48小时内29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压变化分成两组,即血压降低组和血压未降低组,并对其临床变化进行回顾分析,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 血压降低组(82.75%)患者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大于血压未降低组.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不宜降血压治疗,对血压过快降低者应积极维持血压治疗.
作者:滕晓芸;李丽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液回收机回输自体血在输卵管妊娠破裂致腹腔内出血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血液回收机对69例输卵管妊娠破裂致腹腔内出血患者的血液回收、洗涤并回输,观测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每例平均回输自体浓缩红细胞(514.3 8±210.66)ml,94.20%(65/69)患者术中、术后不再输异体血;术后血液检测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接近正常;无一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结论 在抢救异位妊娠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患者时,术中使用全自动血液回收机能快速地进行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节约血源.
作者:郭玉琴;齐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干酪坏死型支气管结核(EBTB)的临床特点,电子气管镜下表现和该型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为干酪坏死型EBTB的临床及电子气管镜下直视特点.结果 干酪坏死型EBTB具有刺激性咳嗽,不同程度的发热.实验室检查痰抗酸杆菌阳性率高,红细胞沉降率高.电子气管镜下容易识别该型.结论 干酪坏死型EBTB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电子气管镜是发现该型的唯一方法.
作者:张新会;蒋润喜;洪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ALI病人30例,均采用低潮气量(4-8ml/kg)+SIMV和PEEP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后血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意义,血气分析PaO2、PaCO2及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无VILI发生.结论 低潮气量+SIMV和PEEP机械通气在创伤性肺损伤的治疗中,改善氧合作用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EEP和轻度高碳酸血症(PHC)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适合在创伤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应用.
作者:王海东;杨生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R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问差异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比较,DM+UAER组WHR、FPG、2hPG、HOMA-IR均高于D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ER与FPG(r=0.521)、2hPG(r=0.397)、HOME-IR(r=0.26)成正相关(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r=0.521、P<0.01)是影响UAE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空腹血糖是影响尿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俞敏;陈孟华;周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7只雌性SD大鼠,分别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布比卡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行交叉试验.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0.75%布比卡因20μl或生理盐水20μl,10分钟后静脉泵注丙泊酚,比较两组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及所需的时间.结果 布比卡因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白酚用量(7.6±0.6mg/kg)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10.8±0.8 mg/kg)(P<0.01);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所需时间布比卡因组(324±525)也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499±59 s)(P<0.01).结论 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减少大鼠丙泊酚的镇静用量并缩短眼睑反射消失的时间.
作者:马妮娜;马汉祥;刘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时间.方法 选择40例择期先天性唇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以咪哒唑仑0.15m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2mg/kg静注,R组缓慢静注瑞芬太尼1μg/kg,F组静注芬太尼3μg/kg,面罩给氧3分钟后气管插管.R组以瑞芬太尼0.2-0.3μg/(kg·min)静脉泵注,于术毕停止输注;F组根据手术时间追加芬太尼.两组均以丙泊酚4-8mg/(kg·h)静脉泵注,于术毕前10分钟停止输注.术中并用肌松药维持麻醉,手术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和1:200000肾上腺素.监测插管前,插管后5、20、50分钟两组HR、BP,记录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插管前及插管后5分钟HR、BP无显著变化;插管后20、50分钟R组HR、BP低于F组(P<0.05),拔管时间短于F组(P<0.05).结论 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麻醉维持效果好且苏醒快.
作者:戴燕;宋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方法 对年龄在4-48岁之间,斜视度数在-90°-(-100.)之间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3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5.39%,10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手术总数的24.39%.结论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通过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眼位,且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杜继清;杨巧玲;胡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类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RAMPI)基因D543N多态性与汉族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汉族脊柱结核患者54例,正常对照6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NRAMP1基因D543N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型对样本分组,经统计学处理,研究D543N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脊柱结核病患者中G/G基因型有32例(59.3%),G/A基因型有21例(38.95),A/A基因型有1例(1.8%);健康对照组的G/G基因型为48例(80.05),C/A基因型为11例(18.35),A/A基因型有1例(1.7%).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合子(G/A)等位基因在脊柱结核患者组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NRAMP1基因D543N多态性可能是脊柱结核的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苏保辉;王自立;李淑菊;肖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和MMP-9在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4例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8%(24/43)和14.4%(2/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764,P<0.05);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4%(29/43)和21.4%(3/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309,P<0.01);且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强.结论 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马伟国;李培军;秦谨;马爱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在早期诊断放疗后耳蜗功能损害时的作用.方法 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仪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3个月对临床确诊为鼻咽癌、上颌窦癌患者的32例耳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测试及纯音测听、声阻抗检查,比较耳声发射与纯音测听检测值在各频率的变化.结果 放疗前耳蜗及中耳功能良好者,放疗中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放疗前1kHz((10±3.2)dB],2kHz[(12±5.9)d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放疗前4kHz[(11±1.8)dB]、6kHz[(15±6.6)dB]和8Hz[(18±5.3)d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可用于鼻咽癌、上颌窦癌及垂体瘤等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耳蜗损伤早期诊断的检测.
作者:郭宏庆;高建中;马瑞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病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了解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并将其与无高血压病患者5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进展和预防脑血管病的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孙兰香;何梅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多发生在围生期内,主要由新生儿窒息、早产、败血症所致.结论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高度警惕,及早发现、早期干预,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胸部平片或CT平扫证实存在肺部肿块的病例52例行分期动态CT增强研究,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其他各种良性病变14例.先进行对比剂预注射扫描,测得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以确定肺动脉和主动脉的扫描时间,延迟时间至5分钟.测量肿块增强前后各时期的CT净增值并分析其差异,观察分析各时相内病灶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及各延时期CT净增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肺动脉期CT净增值<25HU,主动脉期≥25HU作为诊断肺癌的标准.行多期增强扫描后肺癌的定性准确率由三期增强扫描的72.7%增加到96.3%,准确率提高了23.6%.结论 (1)多期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大;(2)准确设定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扫描时间点,有助于肿瘤血管的观察;(3)多期增强扫描中延迟时间的选择以5分钟为宜;(4)肿块CT值的测量应以肿块强化明显区域为主,并多点测量,各期测量的位置和大小要求严格一致;(5)主动脉期内进行全胸扫描有助于对淋巴结的观察.
作者:杨利莉;张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对我院2006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其分布趋势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分离的病原菌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到种,同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临床分离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次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5.2%;与1999,2001年度相比菌株分布有变化;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位居前五位的G-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3.9%-100%.结论 2006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仍然以G-菌感染为主,G+感染次之,但菌谱有明显变化,各年度菌株分布不同.
作者:贾伟;周晓燕;张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0例Tolosa-Hti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症状;MRI检查发现4例患者海绵窦病变;全部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海绵窦、眼眶和蝶鞍等部位的动态MRI检查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永生;陈浩;张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