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41例手术疗效观察

杜继清;杨巧玲;胡怡芳

关键词:大角度, 外斜视
摘要:目的 观察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方法 对年龄在4-48岁之间,斜视度数在-90°-(-100.)之间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3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5.39%,10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手术总数的24.39%.结论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通过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眼位,且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R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问差异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比较,DM+UAER组WHR、FPG、2hPG、HOMA-IR均高于D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ER与FPG(r=0.521)、2hPG(r=0.397)、HOME-IR(r=0.26)成正相关(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r=0.521、P<0.01)是影响UAE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空腹血糖是影响尿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俞敏;陈孟华;周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结肠癌术后希罗达联合干扰素化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结肠癌手术切除后患者在应用希罗达化疗的同时辅以干扰素治疗,并通过测定T细胞亚群(CD系列)变化,观察机体的免疫状态.方法 40例I-Ⅱ期结肠癌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术后单用希罗达每日2500 mg/m2进行化疗;治疗组20例,在服用同样剂量的希罗达同时加用干扰素进行化疗并测定CD系列.结果 化疗后两组之间比较,CD3、CD4及CD4/CD8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肠癌手术后患者在应用希罗达化疗的同时辅以干扰素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

    作者:余培东;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介入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50例肝癌患者共79个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经皮瘤内注射无水酒精,致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肿瘤直径2.5-10cm,每个病灶每次注射酒精2-6ml,每周2次,4-6次为1疗程.结果 50例肝癌患者经治疗后,甲胎蛋白下降率77%,转阴率60%;B超示:51%肿瘤结节直径缩小,平均直径从3.4cm降为2.7cm,2%肿瘤结节消失.肿瘤直径≤3cm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与76%,高于直径>3cm组的52.5%与42%.结论 本疗法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副作用少,疗效确定,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刘建芳;潘霞;张燕萍;赵维;胡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7只雌性SD大鼠,分别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布比卡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行交叉试验.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0.75%布比卡因20μl或生理盐水20μl,10分钟后静脉泵注丙泊酚,比较两组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及所需的时间.结果 布比卡因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白酚用量(7.6±0.6mg/kg)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10.8±0.8 mg/kg)(P<0.01);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所需时间布比卡因组(324±525)也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499±59 s)(P<0.01).结论 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减少大鼠丙泊酚的镇静用量并缩短眼睑反射消失的时间.

    作者:马妮娜;马汉祥;刘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临床医学研究的四项原则

    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是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四项原则.1 随机原则随机是说被研究的样本是由总体中任意抽取的,即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取.在临床医学研究中,为了使每个被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防止在选择和分配被研究对象时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必须采取的方法.

    作者:蒋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41例报告

    目的 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内固定技术,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41例.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41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功能达到优32例,良9例.结论 精确的复位、坚固的内固定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踝关节骨折并发症,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作者:王彦盛;姜涛;刘东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检测的价值.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138人,高脂血症组160人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04人的血清'TG、TC、HDL-C、以及LDL-C和血浆Fjb浓度.结果 高脂血症组患者FIB浓度介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之间.HDL-C和LDL-C与FIB浓度的相关系数较大,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组.在高脂血症组中TG和FIB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 FIB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贺淑霞;梁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5种方法检测尿隐血结果分析

    目的 提高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UF-100尿沉渣计数法、US-2100R尿干化学法、隐血胶体金检测试纸条、Olympus显微镜及加热煮沸法,对263例尿标本隐血结果分析.结果 免疫法、加热煮沸法与显微镜法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化学法、UF-100沉渣计数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尿液中成分复杂,干扰因素较多,免疫法、加热煮沸法与显微镜法可作为尿隐血检测的首选方法.

    作者:梁秀兰;贺淑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补肾固齿丸治疗肾虚火旺型牙周炎效果分析

    目的 对补肾固齿丸治疗肾虚火旺型牙周炎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筛选西医诊断为牙周炎、中医辩证为肾虚火旺型患者64人,48人为试验组,16人为对照组.采用随机、盲法、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受试对象纳入后收集基线资料,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发放药物,连服90天.分别于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第90天收集资料.结果 两组治疗后90天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结论 补肾固齿丸治疗肾虚火旺型牙周炎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鲍小玲;钟晓波;黄孝庆;黄娇;周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时间.方法 选择40例择期先天性唇腭裂整复术患儿,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以咪哒唑仑0.15mg/kg、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2mg/kg静注,R组缓慢静注瑞芬太尼1μg/kg,F组静注芬太尼3μg/kg,面罩给氧3分钟后气管插管.R组以瑞芬太尼0.2-0.3μg/(kg·min)静脉泵注,于术毕停止输注;F组根据手术时间追加芬太尼.两组均以丙泊酚4-8mg/(kg·h)静脉泵注,于术毕前10分钟停止输注.术中并用肌松药维持麻醉,手术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和1:200000肾上腺素.监测插管前,插管后5、20、50分钟两组HR、BP,记录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插管前及插管后5分钟HR、BP无显著变化;插管后20、50分钟R组HR、BP低于F组(P<0.05),拔管时间短于F组(P<0.05).结论 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术,麻醉维持效果好且苏醒快.

    作者:戴燕;宋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好发部位为胃体部,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3.3%(19/30).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3.3%).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为30例(100%),S-100阳性为2例(6.7%),HHF 35阳性为8例(26.7%),CD34阳性为27例(90.0%),CD117阳性为22例(73.3%).结论 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许传屾;李亦工;尹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病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了解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并将其与无高血压病患者5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进展和预防脑血管病的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孙兰香;何梅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六味地黄汤含药脑脊液对α7nAChR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汤含药脑脊液对A1β1-40诱导的α7nAChR缺失的保护作用,为六味地黄汤防治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观察细胞形态,以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α7nAChR的表达量.结果 六味地黄汤含药脑脊液1天20%+1μM Aβ1-40组和10天205+1μM Aβ1-40组能改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上调PC12细胞活性(P<0.05,P<0.01),增加α7nAChR的表达(P<0.05,P<0.01),但给药1天和10天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含药脑脊液能抑制aβ1-40的神经毒性作用,保护a7nAChR.

    作者:马伟;马锋;苗珍花;马丽君;田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复方地芬诺酯中毒致死5例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1例,大2岁,小2个月,均为农村腹泻病例.1.2 临床表现:体温正常,血压正常,深度昏迷,频繁抽搐,呼吸减慢,不规则,无脱水体征,瞳孔缩小,如针尖样改变.腹泻5例.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WBC(4-9)×109/L,血生化:肝功、心肌酶均正常,尿、粪常规正常,大便培养无菌生长,血钾、钠、氯、钙、磷均正常.

    作者:万忆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和狭窄程度,并进行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青年冠心病患者以男性、阳性家族史和阳性吸烟史者居多,其血尿酸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单支病变比例为高;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个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在青年发生冠心病的发生过程中,男性、家族史、吸烟、尿酸升高发挥着一定作用;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比例较高,且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增多、狭窄程度加重.

    作者:刘雅娟;杨锐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8例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多发生在围生期内,主要由新生儿窒息、早产、败血症所致.结论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高度警惕,及早发现、早期干预,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脑卒中后癫痫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发生机理、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脑卒中后癫痫39例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人中风后癫痫发生率为5.17%,癫痫发作与病灶位置密切相关,其发作类型与脑卒中部位有关.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癫痫以迟发生性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皮质病灶易发生癫痫,早发性癫痫多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迟发性癫痫多见于脑血栓形成,二者的发病机理不同.

    作者:王慧茹;白向东;张淑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41例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方法 对年龄在4-48岁之间,斜视度数在-90°-(-100.)之间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3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5.39%,10例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占手术总数的24.39%.结论 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通过手术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眼位,且恢复部分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杜继清;杨巧玲;胡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调节与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的调节与影响预后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发病48小时内29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压变化分成两组,即血压降低组和血压未降低组,并对其临床变化进行回顾分析,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 血压降低组(82.75%)患者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大于血压未降低组.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不宜降血压治疗,对血压过快降低者应积极维持血压治疗.

    作者:滕晓芸;李丽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肺部肿块的CT分期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分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胸部平片或CT平扫证实存在肺部肿块的病例52例行分期动态CT增强研究,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其他各种良性病变14例.先进行对比剂预注射扫描,测得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以确定肺动脉和主动脉的扫描时间,延迟时间至5分钟.测量肿块增强前后各时期的CT净增值并分析其差异,观察分析各时相内病灶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及各延时期CT净增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肺动脉期CT净增值<25HU,主动脉期≥25HU作为诊断肺癌的标准.行多期增强扫描后肺癌的定性准确率由三期增强扫描的72.7%增加到96.3%,准确率提高了23.6%.结论 (1)多期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大;(2)准确设定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扫描时间点,有助于肿瘤血管的观察;(3)多期增强扫描中延迟时间的选择以5分钟为宜;(4)肿块CT值的测量应以肿块强化明显区域为主,并多点测量,各期测量的位置和大小要求严格一致;(5)主动脉期内进行全胸扫描有助于对淋巴结的观察.

    作者:杨利莉;张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