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玉巧;马玉龙;张跃斌;刘辉;张科东;陈月芬

关键词:乌司他丁, 严重脓毒症,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体温(T)、心率(HR)、呼吸(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R、HR、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患者血浆ALT、AST、Cr、BUN、LDH及CK-M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载脂蛋白A5基因的研究进展

    血脂水平异常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易患因素[1,2].载脂蛋白家族的多个成员在人体血脂水平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改变可导致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3,4].

    作者:李溪;姚成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R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LD)、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问差异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结果 ①两组比较,DM+UAER组WHR、FPG、2hPG、HOMA-IR均高于D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ER与FPG(r=0.521)、2hPG(r=0.397)、HOME-IR(r=0.26)成正相关(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r=0.521、P<0.01)是影响UAE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不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空腹血糖是影响尿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俞敏;陈孟华;周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国内文献[1]报道髋膝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48.2%和30%.而肺栓塞是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猝死的主要原因,国外报道肺栓塞死亡率可达20%[2],近年来有关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研究很多.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黄永军;牛东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在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ALI病人30例,均采用低潮气量(4-8ml/kg)+SIMV和PEEP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后血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意义,血气分析PaO2、PaCO2及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无VILI发生.结论 低潮气量+SIMV和PEEP机械通气在创伤性肺损伤的治疗中,改善氧合作用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EEP和轻度高碳酸血症(PHC)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适合在创伤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应用.

    作者:王海东;杨生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四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四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4例四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其中胸腹部皮管46例,带蒂皮瓣181例,游离皮瓣77例.结果 胸腹部皮管移植46例,全部成活,移植成功率100%;岛状皮瓣移植成功177例,移植成功率97%;游离皮瓣移植成功74例,移植成功率97.5%.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四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作者:闫乔生;许有;贾晶;常刚;刘宁;缪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护理

    难治性青光眼为一组药物难以控制眼压而常规小梁切除术预后差的青光眼,其手术成功率仅为11%-52%[1],我们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魏小琴;宋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olosa-Hunt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0例Tolosa-Hti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症状;MRI检查发现4例患者海绵窦病变;全部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海绵窦、眼眶和蝶鞍等部位的动态MRI检查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永生;陈浩;张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介入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50例肝癌患者共79个结节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经皮瘤内注射无水酒精,致肿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蛋白凝固,癌细胞变性坏死.肿瘤直径2.5-10cm,每个病灶每次注射酒精2-6ml,每周2次,4-6次为1疗程.结果 50例肝癌患者经治疗后,甲胎蛋白下降率77%,转阴率60%;B超示:51%肿瘤结节直径缩小,平均直径从3.4cm降为2.7cm,2%肿瘤结节消失.肿瘤直径≤3cm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与76%,高于直径>3cm组的52.5%与42%.结论 本疗法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副作用少,疗效确定,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刘建芳;潘霞;张燕萍;赵维;胡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328例宫颈刮片及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体会

    目的 总结宫颈刮片、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两种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或宫颈异常出血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及宫颈管搔刮,进行组织学诊断.结果 328例病理结果阳性者中,阴道镜较宫颈刮片阳性率提高13.11%.结论 宫颈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应以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相互结合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饶宁莲;李培艾;李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麻患者手术中PETCO2和PaCO2差值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全麻早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无心肺疾患的全麻患者,于气管插管后30分钟采集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相应时间的PETCO2值.结果 30例病人P(a-et)CO2值平均值为(4.73±2.34)mmHg,PETCO2与PaCO2呈正相关(y=0.534x+19.40,r=0.692).结论 在全麻醉早期,PETCO2能较好地反应PaCO2,但不能不代替PETCO2.

    作者:郭志芳;丁晓荣;海克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目的 提高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止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醒脑开窍的人中、内关、三阴交穴,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的基础上,加用针刺醒脑开窍的人中、内关、三阴交穴,能提高止痛效果.

    作者:李天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的颅脑CT表现

    目的 探讨颅脑CT对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IH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生化检查证实的IHP患者头颅CT表现.结果 IHP颅内主要表现为钙化性病变,以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小脑齿状核,额顶叶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及半卵圆中心对称钙化为特征,内囊未见受累.血生化检查:血清离子钙降低,磷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PIH)降低.结论 CT在IHP颅脑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与生化结果结合具有定性诊断意义.

    作者:杜丽娟;陈志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甘草酸二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DG干预组,观测3、24、72、168小时各时间段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及TUNEL 染色.结果 (1)空白对照组神经元形态正常;DG干预后各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明显好于阴性对照组.(2)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染色:TUNEL染色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DG干预组较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各时间段平均抑制率为23.71%.结论 甘草酸二铵对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元超微结构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丁磊;刘秉锐;罗小军;马宗军;李永宁;马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治疗放疔后或放、化疗后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58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接受NP方案化疗,即长春瑞滨25mg/m2快速滴注,第1、8天给药;顺铂3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给药.对照组28例给予PF方案化疗,即顺铂3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5-Fu 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天重复,2-3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30例患者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3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为40.0%(12/30).对照组28例患者无CR,PR 8例,SD 10例,PD 10例.总有效率为28.5%(8/28).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结论 长春瑞滨联合(NP)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燕;尤攀;许海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特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的特点和诊治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2组,统计分析其临床特点,按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结果 损伤节段与类型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各年龄组与脊髓损伤分级间无相关性.获得随访16例.5例发展为脊柱畸形.结论 儿童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坠落伤为常见,颈椎易受损,小龄儿童SCIWORA和多节段连续性脊柱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儿童预后易发展为脊柱畸形.

    作者:毕成;丁惠强;黑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临床医学研究的四项原则

    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是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四项原则.1 随机原则随机是说被研究的样本是由总体中任意抽取的,即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取.在临床医学研究中,为了使每个被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防止在选择和分配被研究对象时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必须采取的方法.

    作者:蒋兴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耳声发射对放射治疗中耳蜗损伤诊断的意义

    目的 研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在早期诊断放疗后耳蜗功能损害时的作用.方法 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仪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3个月对临床确诊为鼻咽癌、上颌窦癌患者的32例耳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测试及纯音测听、声阻抗检查,比较耳声发射与纯音测听检测值在各频率的变化.结果 放疗前耳蜗及中耳功能良好者,放疗中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放疗前1kHz((10±3.2)dB],2kHz[(12±5.9)d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放疗前4kHz[(11±1.8)dB]、6kHz[(15±6.6)dB]和8Hz[(18±5.3)d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可用于鼻咽癌、上颌窦癌及垂体瘤等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耳蜗损伤早期诊断的检测.

    作者:郭宏庆;高建中;马瑞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肺部肿块的CT分期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分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胸部平片或CT平扫证实存在肺部肿块的病例52例行分期动态CT增强研究,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其他各种良性病变14例.先进行对比剂预注射扫描,测得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以确定肺动脉和主动脉的扫描时间,延迟时间至5分钟.测量肿块增强前后各时期的CT净增值并分析其差异,观察分析各时相内病灶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及各延时期CT净增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肺动脉期CT净增值<25HU,主动脉期≥25HU作为诊断肺癌的标准.行多期增强扫描后肺癌的定性准确率由三期增强扫描的72.7%增加到96.3%,准确率提高了23.6%.结论 (1)多期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大;(2)准确设定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扫描时间点,有助于肿瘤血管的观察;(3)多期增强扫描中延迟时间的选择以5分钟为宜;(4)肿块CT值的测量应以肿块强化明显区域为主,并多点测量,各期测量的位置和大小要求严格一致;(5)主动脉期内进行全胸扫描有助于对淋巴结的观察.

    作者:杨利莉;张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和MMP-9在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4例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8%(24/43)和14.4%(2/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764,P<0.05);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4%(29/43)和21.4%(3/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309,P<0.01);且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强.结论 CD44V6和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马伟国;李培军;秦谨;马爱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性质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因不明原因胸痛、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病人109例,分成正常对照组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9例、稳定性冠心病组(sCAD)11例,对比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并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B超的粥样斑块情况.结果 ACS组与sCAD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比较,ACS组软斑块(占71.2%)明显高于sCAD组(占1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的斑块性质,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作者:马志刚;姚成立;马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