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姣丽;刘永福;贾小芳;陆伟;尹林;刘晓茜;吕建新;张占卿;刘保池
透明细胞癌临床常原发于肾和卵巢,其中70% ~ 80%的肾细胞癌为透明细胞癌类型[1].原发于肝脏的透明细胞癌(PCCCL)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合并肾透明细胞癌的鲜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合并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间断出现乏力、腹胀2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尿量减少1周.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可见肝掌,颈部可见2枚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Murphy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围98 cm,肾区无叩击痛,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扑翼样震颤阴性.实验室检查:ALT 73.7U/L,AST 56.4U/L,TBil 50.7 μmol/L,DBil23.6 μ mol/L,Alb 31.7 g/L,肌酐正常,尿素氮正常,癌胚抗原阴性,AFP 95.23 ng/ml,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 1.7×105拷贝/ml.腹部彩超:肝硬化、腹水、脾大(门静脉14mm,脾厚74 mm).腹部CT提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肾脏占位,考虑肾癌可能性大.
作者:石瑞芳;刘勇钢;宓余强;王瑞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抗病毒治疗组与非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的对比,了解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09年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入回顾性研究队列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并对选用不同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依据患者MELD评分对患者进行分层.重点关注19例治疗满5年的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生物化学及病毒学指标,了解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肝功能及长期生存的改善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数据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MELD评分分层后各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 结果 终入组166例,其中抗病毒治疗组114例,对照组5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5年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4.1%对比34.9%,x 2=25.738,P<0.001).当患者MELD评分<18分时,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x2=16.034,P<0.001).对病情较重(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对比58.4%,x2=3.224,P=0.073).19例治疗满5年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治疗前19例患者的HBV DNA均>103拷贝/ml,治疗后仅1例患者HBV DNA>103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0.05);治疗前后的CTP评分分别为(8.78±1.65)分和(6.00±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6,P<0.01). 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预后及长期生存率,早期应用患者获益更多.对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患者,尽管抗病毒治疗短期获益有限,但仍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
作者:胡沛;赵钢德;李海;高婷;李淑婷;汤伟亮;周惠娟;王晖;谢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肝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五大恶性肿瘤,在全球癌症患者死因中居第三位.预计未来几年内,全球因肝癌死亡人数将达到每年653 000人[1].然而,早期肝癌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大部分肝癌患者,早期发现有治愈的可能,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后治愈率可达70% ~ 90%[2-4].但因为供肝缺乏,肝移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肝癌的首选疗法.然而,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大部分患者肝脏代偿能力不足,不能耐受部分肝切除.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及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在小肝癌治疗的地位中越来越突出,为不适宜或不愿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患者提供多种治疗选择.现就小肝癌的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与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陈景标;王劲;单鸿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39例,研究MELD-Na评分与CTP评分对疾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 结果 肝衰竭晚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中期及早期(P值均<0.01),肝衰竭中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早期(P<0.01),肝衰竭早、中、晚期CT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衰竭分期与MELD-Na评分的相关性(rs=0.485,P< 0.01)比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306,P< 0.01);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短期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CTP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ELD-Na、CTP评分的增加,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P<0.01);MELD-Na和CT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23,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CTP评分,MELD-Na评分在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上略占优势;应用上可以MELD-Na为主,两评分模型互为补充,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作者:陈铿;曹欣;郑茵;许敏;彭劼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水平在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0例(A组),B级15例(B组),C级15例(C组),患者用心脏超声评估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肝硬化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 肝硬化组NT-proBNP水平为(240.15±80.87)pg/ml,较对照组的(55.86±20.13)pg/ml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组间NT-proBNP水平比较:A组和B组分别为(189.20±20.25) pg/ml、(202.34±31.20) pg/ml,与C组的(300.13±34.96) pg/ml比较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A、B、C组间,左室直径、右室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主动脉瓣环直径、左室射血分数、E峰、A峰、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功能分级各组间LAs比较:A组和B组分别为(29.83±3.76) mm、(31.78±4.05) mm,均低于C组的(35.08±3.68) 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NT-proBNP与LAs呈正相关(r=0.535,P<0.05),与LVPW亦呈正相关(r=0.312,P<0.05),而与LVd、IVS、EF和E/A无相关性. 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增高,可反映肝硬化患者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且可反映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作者:肖静;邹菁华;陈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猪血清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抗衰老标志蛋白(RGN)、抗增殖蛋白(PHB)表达及谷胱甘肽复方注射液(CGII)对其的干预.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正常组予等渗盐水腹腔注射0.5 ml/只,造模组予腹腔注射无菌猪血清0.5ml/只,每周两次,连续8周,随机处死造模大鼠4只行病理学检查,验证造模成功后,停止注射猪血清,剩余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纤维化组和CGII干预组.CGII干预组大鼠给予浓度60 mg/mlCGII肌肉注射;正常组和纤维化组均予等单位体质量容积的等渗盐水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6周.取大鼠肝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RGN、PHB mRNA及蛋白质表达.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DS检验,病理学半定量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 结果 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RGN、PH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5.99±12.8、64.54±12.35较正常组的182.09±17.84、192.20±17.12明显减低,F值分别为105.646、347.232,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GN、PHB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5±2.81、14.5±2.75较正常组的61.08±7.10、55.86±4.23表达均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26.343、525.889,P值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GII干预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纤维化组明显减轻(P值均< 0.001),肝组织RGN、PHB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纤维化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01).结论 RGN及PHB在猪血清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表达降低.
作者:刘洋;吴君;梁跃东;陆爽;程明亮;刘俊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血清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及肝脏中大量的自身抗原特异性的CD4+T淋巴细胞的聚积[1]为特征.本病在中年以上女性多见,男女比例高达1∶10,患病率为(1.91 ~40.2)/10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新研究认为上皮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占据重要地位[2].
作者:高君;王炳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细胞内PI3K/AKT信号传递的影响,以及其在癌细胞耐受全反式维甲酸(ATRA)中的作用. 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ATRA对人肝癌Bel 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显微照相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FP与PTEN的共定位;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研究AFP与PTEN相互作用;Westemblot法分析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和Src表达,构建干扰AFP表达的载体(AFP-siRNA)并转染Bel 7402细胞;用PI3K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处理细胞,分析Ly294002的作用效果.通过t检验分析组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MTT分析显示,人肝癌Bel 7402耐受ATRA的细胞毒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AFP与PTEN共定位于细胞质;Co-IP技术研究发现AFP能与PTEN结合;MTT分析发现,Bel 7402细胞转染AFP-siRNA载体后24 h后,细胞生长显著受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FP-siRNA载体和ATRA共同处理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单独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扰AFP表达能显著增加Bel 7402细胞对ATRA敏感性,并能抑制pAKT和Src的表达;Ly294002能抑制AFP促进Bel 7402细胞表达pAKT和Src的作用.结论 肝癌细胞内表达的AFP能与PTEN结合并抑制PTEN对AKT的去磷酸化作用,肝癌细胞内高表达的AFP能激活PI3K/AKT信息通路对抗ATRA诱导的凋亡.
作者:朱明月;郭峻莉;夏华;李伟;鲁琰;董栩;陈栘;符史干;谢协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筛选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方法 入组4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患者[其中24例为轻度肝纤维化(S1),另24例为重度(S4)].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且进行纯度测定,提取PBMCs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患者年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患者性别采用x2检验分析,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在纯化的PBMCs中,24例S1和24例S4患者的血小板数目(×109/L)分别为19.268±6.413和19.480±6.538,与临床正常参考值(100 ~ 300)× 109/L相比,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0).通过双向电泳和LC-MS/MS分析,共鉴定了12个差异蛋白质. 结论 从PBMCs中筛选出的膜突蛋白、辅酶Q脱氢酶铁硫蛋白3等12个蛋白质对肝纤维化具有诊断潜能.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胞运动、细胞黏附、激酶和转录等重要生物过程,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姣丽;刘永福;贾小芳;陆伟;尹林;刘晓茜;吕建新;张占卿;刘保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原发性血色病是由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血色病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为铁质过度沉积于组织器官,并对其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现将我科一例血色病并重度黄疸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因“皮肤巩膜黄染2周”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否认肝炎、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饮酒史20余年,平均每天200 g,已戒酒1个月.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入院查体:慢性肝病面容,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蒲艳;杨晋辉;杨婧;胥莹;唐映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门静脉性胆道病(portal ductopathy,PD)是指由于肝外门静脉阻塞(extrahepatic portal vein obstrction,EHPVO)导致胆囊和胆管出现解剖学、形态学异常和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1-2].它可累及整个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外胆管、胆囊管和胆囊[2].EHPVO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常见病因之一,长期EHPVO可导致门静脉侧支循环出现,并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研究发现,EHPVO还可引起胆道系统的改变.1944年,Fraser和Broun[3]描述了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胆道异常的改变;1992年,Dilawari和Chawla[4]报道了20例EHPVO患者出现类似硬化性胆管炎的胆道异常改变,在内窥镜逆行性胆道造影法(ERCP)上表现为胆管局部狭窄、扩张、管壁不规则等.现在又有关于EHPVO合并胆道改变并导致黄疸、腹痛等症状出现的一些相关报道.EHPVO患者合并PD的发生率为81%~ 100%[4-9].PD主要表现为胆道的狭窄和扩张,导致胆汁淤积、梗阻性黄疸、胆管炎和胆结石,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但大多数PD患者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临床症状出现.
作者:许芳;温晓玉;张磊;高普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基于Couinaud分段的肝脏血流灌注特点,分析肝硬化患者各段灌注参数与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1例(Child-Pugh A级24例,B级19例,C级8例),选择正常肝脏组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全肝灌注成像检查,并分别测定Couinaud各段灌注参数值,比较肝硬化组肝脏Couinaud各段血流灌注差异,并分析不同组之间肝脏各叶的血流特点.同时比较正常组与肝硬化各组主动脉、门静脉、脾脏峰值时间及强化峰值.肝硬化Couinaud各段的灌注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脏各叶不同灌注参数值在组间比较采用SNK法校正. 结果 肝硬化组主动脉、门静脉及脾脏峰值时间高于正常组,强化峰值低于正常组.肝硬化患者S3、S7段肝动脉灌注量值为(11.40±5.72)×10-2/min、(9.46±5.18)×10-2/min,S3、S7段H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各叶门静脉灌注、总灌注在正常组、肝硬化Child-Pugh A、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P< 0.05),肝动脉灌注量和灌注指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hild-Pugh C组肝脏各叶肝动脉灌注量均高于Child-Pugh A、B组,Child-Pugh C组肝脏各叶动脉灌注指数均高于正常组、Child-Pugh A、B组.结论 肝脏Couinaud各段血流状态不尽相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不同Chlid-Pugh分级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评价肝硬化各级的血流状态及肝硬化程度.
作者:李梦迪;陈勇;陈宇欣;高知玲;朱凯;殷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携带Hsp47特异性siRNA的人源单链抗体融合蛋白,并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作用. 方法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得到单链抗体,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将单链抗体ScFv和鱼精蛋白截短体tp基因融合,经转化,筛选,酶切连接测序后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原代肝星状细胞,人正常肝细胞7701对ScFv/tP融合蛋白的内吞效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检测ScFv/tP融合蛋白与DNA结合活性;Hsp47靶向性siRNA转染人原代肝星状细胞后,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Hsp4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ScFv/tP融合蛋白介导Hsp47siRNA转染肝星状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CCK-8法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获得的ScFv/tP融合蛋白能够被人原代肝星状细胞内化进入细胞内,而不能被人正常肝细胞所内化,由ScFv/tP融合蛋白介导的Hsp47-siRNA能够降低人原代肝星状细胞Hsp4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且转染后能够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发生. 结论 人源单链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良好的载体,能够转移靶向Hsp47特异性siRNA的诱导人原代肝星状细胞凋亡.
作者:曾艳丽;张晓菊;尚佳;丁岗强;康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改善肝脏脂肪沉积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标准饲料喂养作为野生对照组(WT组,n=10);ApoE KO小鼠56只,随机分为标准饲料喂养组(ApoE KO组,n=10)、高脂喂养组(HF组,n=10)、高脂喂养+空载腺病毒组(Ad-shGFP组,n=6)、高脂喂养+脂联素RNM腺病毒组(Ad-shAcrp30组,n=10)、高脂喂养+脂联素RNAi腺病毒+利拉鲁肽组(Liraglutide组,n=10)、高脂喂养+脂联素RNAi腺病毒+等渗盐水组(Saline组,n=10).共喂养16周,于14和15周末给予Ad-hGFP组和Ad-hAcrp30组尾静脉分别注射Ad-shGFP和Ad-shAcrp30重组腺病毒(1×1010/ml).Liraglutide组第9周开始腹腔注射利拉鲁肽(1mg/kg,2次/d).16周末测血浆葡萄糖、血脂、脂联素及胰岛素等.取肝脏组织做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非正态分布数据采取自然对数转换.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与Ad-shGFP组相比,Ad-shAcrp30组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蛋白表达及血浆脂联素水平均降低(均P<0.01);HF组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较WT组及ApoE KO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给予Ad-shAcrp30后,FBG、TC、TG、FFA进一步升高.Ad-hAcrp30组肝脏TC及TG含量较HF组升高(P值均<0.05).油红O染色见Ad-shAcrp30组肝内大量脂滴沉积,HE染色示Ad-shAcrp30组肝小叶结构紊乱.与Saline组相比,Liraglutide组体质量、血糖、血脂及ALT均显著降低(均P< 0.01);脂肪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及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1);肝脏TG、TC均减少(P值均<0.05);油红O染色提示肝脏脂滴明显变小,且数量减少;肝脏ACC、FAS表达下调,而磷酸化AMPK蛋白表达增加(P< 0.01).结论 利拉鲁肽可以显著改善高脂喂养联合低脂联素血症诱导的代谢紊乱并减轻肝脏脂质沉积.
作者:赵昕怡;张利莉;索朗曲珍;杨刚毅;李伶;李生兵;陈文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海蓝细胞增多症(sea-blue histiocytosis,SBH)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骨髓中出现较多的海蓝组织细胞是其主要特点,该病为良性疾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现对本院1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的SB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一、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农民,因“乏力3个月余”入院.10余年前体检发现肝脾大,无不适,未重视.3个月前出现活动后乏力,休息后可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多次查ALT升高,ALT高在100 U/L左右,曾间断服用中药(具体用药不详),诉服药后症状减轻,查ALT下降,停药后乏力的症状再出现,ALT再次升高,为求进一步明确肝脾大及ALT升高原因住院.
作者:张楠;颜学兵;郝俊贵;王兴田;鹿群先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良性或恶性)在腹膜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黏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本病临床少见,据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至今国内文献上仅报道300余例,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PM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围增大、胶冻样腹水、肠梗阻表现及原发灶局部表现.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少见,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所以早期术前诊断很困难.本文将1腹膜假性黏液瘤误诊为肝硬化病例报道如下.希望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谢红东;侯伟;杨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iR-21调控肝卵圆细胞活化和增殖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2-乙酰氨基芴(2-AAF)/部分肝切除法诱导SD大鼠肝卵圆细胞活化模型,分别于0、6、12、24、72、168 h处死动物,同时以单纯肝切除的相应时间点作为对照,分别提取各标本RNA逆转录后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21的表达,行两样本t检验,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调控的miRNA转录分子和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靶基因表达,Westem blot法检测其靶基因蛋白表达,进行两样本均值的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活化模型,检测miR-21的扩增信号,miR-21在实验组表达12h开始升高,24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168 h再次升高;而对照组6h开始升高,24h后开始下降后基本恢复原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比较,实验组在6 h miR-2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3.029,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4 h和168 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33、-5.10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三个数据库的综合评分,结合相关文献,我们选取Smad7为研究的靶基因.检测两组Smad7mRNA表达,对照组中在6h略有下降,后开始升高,在24 h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恢复原水平;在实验组中,6h升高后至24 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168 h又略有升高.对照组Smad7蛋白表达从6h开始降低,到24 h达到低后开始升高;实验组6h升高,随后下降,168 h达到低.Smad7 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与miR-21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mad7蛋白表达和miR-21表达变化趋势呈负相关. 结论 成功建立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miR-21的方法,证实miR-21在肝卵圆细胞活化与增殖中起重要作用,Smad7作为miR-21的靶基因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作者:陈桢坤;单云峰;何彬;杨毅;伍波;季晓克;王斯璐;张启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肝硬化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形成,肠壁淤血、水肿而通透性增高,细菌容易透过肠壁进入腹腔,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易发生各种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较代偿期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患者发生感染后病情将加重,病死率增加4倍,30%的患者感染后1个月内死亡,还有30%的患者1年内死亡[1].感染也是肝病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重要诱因,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低钠血症、感染性休克.了解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及治疗现状,及时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丁胜楠;杜娜;杨伟民;牛俊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青海地区藏族人群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PHC)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青海地区藏族PHC患者及同期藏族健康体检者各102例,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PHC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HC患病风险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危险度. 结果 吸烟、肉食、饮酒、HBV感染、直系亲属HBV感染、直系亲属肝癌等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α=0.05).XPD751C突变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1.6%和1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4,P=0.036),罹患PHC的风险OR为2.275(95%CI为1.04~4.98).GSTM1空白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8%和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0,P=0.017);携带GSTM1空白基因型者患病风险是携带GSTM1非空白基因型者的1.963倍(95% CI为1.124 ~ 3.428).将XPD751C基因突变和GSTM1空白联合基因型作为暴露因素,罹患肝癌的风险OR为3.030 (95% CI为1.165 ~ 7.881);XPD751C突变基因型与HBV感染、饮酒、家族直系亲属肝癌等因素有交互作用.结论 吸烟、饮酒、肉食、HBV感染、直系亲属HBV感染、直系亲属患肝癌等是青海藏族人群罹患PHC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XPD751C突变等位基因型、GSTM1空白基因型是青海藏族人群PHC的易感因素;携带XPD751C突变和GSTM1空白联合基因型的个体,比单个基因型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青海藏族人群携带XPD751C突变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可分别与HBV感染、饮酒、家族直系亲属肝癌3种环境危险因素共同诱导PHC的发生.
作者:赵君慧;李华;迪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表型耐药检测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病毒耐药的金标准,但操作更加耗时费力,对技术要求更高,不适合临床高通量筛查.基因型耐药检测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病毒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耐药变异,也可能是补偿性变异(指能够提高耐药病毒株适应性的变异)或者是对病毒表型无影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1].在目前已知的耐药模式中,这些变异有些与病毒耐药直接相关(如rtM204I/V),有些变异单独出现不会导致耐药,但是和其他变异同时出现时会导致耐药(如rt169,rt180,rt184,rt202,rt250).因此基因型耐药检测虽然比表型耐药检测更容易操作,但通过基因型耐药检测发现的病毒变异不一定是耐药变异.基因型耐药检测的基本方法是DNA测序和杂交,基于DNA测序的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测序法、克隆测序法、焦磷酸测序法等.基于杂交的检测方法包括反向杂交线性探针法(Reverse hybridization line probe assay,UPA)、DNA芯片法、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等.
作者:李华珊;王宇;马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