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拉米夫定YMDD变异的临床观察

付丽云;徐长风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癌, 肝细胞, 变异, 拉米夫定, YMDD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转移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并建议对HBVDNA阳性的非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初始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2007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患者均经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腹部B型超声、CT、MRI或肝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癌组)[3].同期随机抽取本院门诊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2];排除合并药物性肝炎、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慢性淤胆性肝炎等.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终末期肝病中的急性肾损伤与肝肾综合征

    肾脏并发症是严重肝病尤其是终末期肝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被2007年国际腹水联合会(IAC)定义为肝硬化而非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1].新近,按肾功能不足的广度可依次分为肾衰竭(renal failure,RF)、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及HRS.RF包括慢性肾衰竭及ARF,由于慢性肾衰竭所占比例很低(约5%),故在肾衰竭目前倾向于从AKI角度进行研究,并将HRS纳入其中[1].

    作者:王宇明;朱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未抗病毒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的调查及其临床特点

    目的 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普通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流行状况,评估HI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未经ART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普通人群血浆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水平,筛查出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感染组)249例,健康体检者HBsAg阴性者121例(健康组),再采用罗氏C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HBVTest,version2.0试剂盒检测外周血HBV DNA水平.统计分析用STATA 10软件处理本实验各组数据.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感染组HBV DNA阳性者24例,隐匿性乙型肝炎占9.7%;健康组HBV DNA阳性者4例,隐匿性乙型肝炎占3.3%,两组比较,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24例HBVDNA阳性者,HBV DNA载量低者血中能测到,但在检测值水平以下,(即<20 IU/ml),高者3.22×105 IU/ml.大于100 IU/ml占37.5%(9/24),20 ~ 99 IU/ml占16.7% (4/24),<20IU/ml,但可测出HBV DNA占45.8% (11/24).HIV感染者抗-HBc(+)/抗-HBs(+)组、抗-HBc(+)/抗-HBs(-)组、抗-HBc(-)/抗-HBs(+)组、抗-HBc(-)/抗-HBs(-)组DNA阳性率分别为7.3% (8/110),20.8% (11/53),14.3% (3/21),3.1%(2/64),抗-HBc(+)/抗-HBs(-)组分别与抗-HBc(+)/抗-HBs(+)组、抗-HBc(-)/抗-HBs(-)组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8和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间HBV DNA病毒载量比较,P=0.8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HBV DNA(+)组与HBV DNA(-)组比较,CD4计数(Z=1.902,P=0.0586)和ALT水平(Z=1.401,P=0.1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未经ART治疗HI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高于普通人群,HIV感染者抗-HBc(+)/抗-HBs(-)组隐匿性乙型肝炎高.

    作者:张仁芳;刘莉;郑毓芳;沈银忠;陈军;顾士民;王江蓉;卢洪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两种免疫分析系统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测定的比较

    目的 对同一临床实验室的不同免疫自动检测系统进行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HBsAg定量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100例HBV感染患者血清样本中的HBsAg分别进行定量检测,计量资料比较用x2检验,用线性回归统计法分析两检测系统间的差异,判断其可比性.结果 两检测系统间HBsAg测定结果相关性良好(r≥0.95),在低值、中值和高值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66、0.974和0.984).两种检测系统的一致性为94%,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sAg含量在0.10 IU/ml附近时,两种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有所不同.结论 ECLIA与CMIA免疫分析系统在HBsAg定量检测中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检测灵敏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王洁;汪茂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2年肝癌领域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以肝细胞癌(HCC)为多见,据2011年全球新估计,2008年新发肝癌患者74.9万,死亡患者69.4万.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地区,肝癌新发和死亡患者均占全球总数的54%[1].我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肝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本文择要回顾2012年原发性肝癌领域特别是HCC研究的部分新进展.一、肝细胞癌诊断和转移预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仍是我国和亚洲国家肝癌诊断的依据.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清标志物主要为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变异体和异常凝血酶原[2].

    作者:叶胜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酯治疗期间的肌酐和血磷水平变化

    阿德福韦酯(ADV)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已经被发现具有潜在的肾毒性,但由于其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剂量较小(10 mg/d),肾毒性轻微,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本研究对CHB患者在使用ADV治疗期间的肌酐和血磷变化进行回顾性观察,以供临床医生参考.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院门诊及ADVⅢ期临床试验[1]中,服用ADV(购自葛兰素史克公司)单药或联合治疗的CHB及其并发症患者,经门诊登记及医院HIS系统查询,符合以下条件者:(1)服用ADV 10 mg/d单药或联合治疗≥2年:(2)治疗依从性好,有门诊就诊记录或医院HIS系统记录,随访间隔≤6个月;(3)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磷水平.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间断服药或自行停药者;(2)治疗中途有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者;(3)门诊及检测记录不完全者;(4)在我院门诊就诊但由外院检测者;(5)仅有服药记录而无检测记录者,或仅有检测记录而无服药记录者;(6)服用其他公司生产昀ADV者.

    作者:田敬华;何艳群;马小艳;李瑞红;张书凤;万钢;蔡皓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PNPLA3基因慢病毒载体及其过表达Huh-7细胞系的构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正在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公共健康问题[1].PNPLA3 (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基因I148M多态性与NAFLD密切相关,且此多态性参与了NAFLD的疾病进展[2-3].但是,其在NAFLD发病中的具体生物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实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携带PNPLA3基因野生型和I148M突变型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建立了稳定过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系,为深入研究PNPLA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作者:张丁丁;姜曼;辛永宁;林中华;姜相君;宣世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水甘油通道蛋白9短发夹RNA的构建与筛选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的作用

    目的 构建人水甘油通道蛋白9 (AQP9)短发夹RNA (shRNA),筛选出沉默效果明显的重组质粒,检测AQP9的sh.RN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细胞模型的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人AQP9的小干扰RNA,退火形成双链shRNA后插入pGenesil-1质粒中,并将其转染L02肝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筛选出沉默效果明显的重组质粒.经油酸诱导L02细胞脂肪变性建立NAFLD细胞模型,通过油红O染色,测定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含量,检测重组质粒对NAFLD细胞模型的作用.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经RTPCR及Western blot筛选,pshRNA-AQP9a转染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率为25.10%±1.19%及25.41%±1.96%,与未处理L02细胞组的39.33%±1.69%及35.08%±1.89%相比,均明显降低(P值均< 0.01);将重组质粒pshRNA-AQP9a转染NAFLD细胞模型能够降低其AQP9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油酸/pshRNA-AQP9a转染组细胞内脂质含量明显减少.油酸/pshRNA-AQP9a转染组细胞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含量分别为(2.738±0.231) mmol/L、(1.182±0.168)mmol/L和(0.730±0.084) mmol/L,油酸组分别为(3.218±0.220) mmol/L、(1.538±0.193)mmol/L及(1.024±0.148) mmol/L,油酸/pshRNA-AQP9a转染组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 降低AQP9表达量能够减轻NAFLD细胞模型的脂肪变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AQP9对NAFLD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王川;亢渝俊;姜政;王丕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激活对HepG2细胞脂肪变性及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激活对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及血红素加氧酶-1 (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油酸(OA)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脂肪变性为模型组,采用不同浓度的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FF)处理HepG2细胞24h,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3-磷酸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HepG2细胞PPAR-α、HO-1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PAR-α与HO-1蛋白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aon直线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模型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为(379.98±23.19) mg/g,对照组为(185.03±12.68) mg/g,模型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t=24.385,P<0.01.PPAR-α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分别为0.42±0.38和0.47±0.14,对照组分别为1.00±0.00和1.85±0.12,模型组明显降低,t=0.583和1.382P值均<0.01.HO-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分别为0.36±0.66和0.26±0.10,对照组分别为1.00±0.00和1.22±0.12,模型组明显降低,t=0.637和t=0.967,P值均<0.01;(2)FF浓度在5、10、50μmol/L时,HepG2细胞内TG值分别为(294.00±19.80) mg/g、(250.33±9.96)mg/g和(196.99±9.14) mg/g,t值分别为10.747、16.200和22.873, F=148.555;P值均<0.01 ;PPAR-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0.65,0.85±0.61,1.31±0.36,t值分别为0.137、0.430和0.893,F=177.637,P值均<0.01;PPAR-α蛋白累积光密度值分别为0.82±0.11、1.31±0.16和1.75±0.13,t值分别为0.352,0.840,1.280,F=120.764,P值均<0.0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05、0.84±0.07和1.30±0.11,t值分别为0.257,0.480,0.937,F=74.768,P值均<0.01;HO-1蛋白累积光密度值分别为0.44±0.08、0.81±0.08和1.20±0.10,t值分别为0.180,0.553,0.943,F=119.903,P值均<0.01.结论 PPAR-α的激活可以抑制HepG2细胞脂肪变性,HO-1可能是其重要下游因子.

    作者:赵晶晶;赵龙凤;杨慧;张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拉米夫定YMDD变异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转移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并建议对HBVDNA阳性的非终末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初始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2007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患者均经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腹部B型超声、CT、MRI或肝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癌组)[3].同期随机抽取本院门诊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2];排除合并药物性肝炎、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慢性淤胆性肝炎等.

    作者:付丽云;徐长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策略治疗rtN236T位点变异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rtN236T位点变异的阿德福韦酯(ADV)耐药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ADV分别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及拉米夫定(LAM)进行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收集rtN236T位点变异的ADV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65例,随机分为A组(33例)和B组(32例),A组ADV联合Peg-IFN α-2a治疗,连续48周后停用.B组ADV联合LAM治疗,连续48周后,继续使用2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周及随访24周,比较两组HBV DNA载量下降≥2log10拷贝/ml和HBV DNA≤500拷贝/ml患者数及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比较两组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及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根据数据类型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24、48周及随访24周时,HBV DNA载量下降≥2log10拷贝/ml的患者,A组分别为81.8%、90.9%、75.8%,B组分别为53.1%、56.2%、59.4%;HBV DNA≤500拷贝/ml的患者,A组分别为48.5%、60.6%、42.4%,B组分别为31.3%、34.4%、31.3%;HBeAg阴转率,A组分别为39.4%、60.6%、54.5%,B组分别为12.5%、37.5%、37.5%;HBeAg血清学转换率,A组分别为27.3%、54.5%、48.5%,B组分别为6.3%、15.6%、18.8%;ALT复常率,A组分别为72.7%、84.8%、78.8%,B组分别为46.9%、56.3%、46.9%;A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8周后,A组的肝组织HAI积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B组(P值均< 0.05).除肌酐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组(P值均< 0.05),但未发生终止治疗或危及患者安全的不良反应.A组停药随访24周,5例患者HBVDNA升高≥2log10拷贝/ml,其中4例治疗期间HBV DNA≤500拷贝/ml,此4例患者均发生ALT升高,且均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N236T位点变异的ADV耐药HBeAg阳性CHB患者,ADV联合Peg-IFN α-2a的疗效优于联合LAM,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易出现病毒反跳及ALT升高.

    作者:岳伟;袁宏;毛小荣;邓永东;陈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复合模型的建立及肝组织骨桥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目的 快速建立小鼠酒精陛肝纤维化模型,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6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四氯化碳组、乙醇组、溶剂对照组及乙醇+四氯化碳组.乙醇+四氯化碳组小鼠,造模前4周以含4%乙醇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喂养,第5周起联合5%四氯化碳腹腔注射,于造模第0、4、5、6、7、8周各处死6只.其余各组小鼠于造模第8周处死.采用酶法检测小鼠血清ALT及AST水平;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肝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骨桥蛋白(OPN)及转化生长因子β 1 (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结果 乙醇+四氯化碳组小鼠于造模第4周出现轻~中度肝脂肪变,第5周出现炎细胞浸润,窦周出现纤维组织沉积,第6~7周肝小叶内可见点、灶状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窦周纤维组织沉积呈进行性加重,第8周肝细胞片状坏死,桥接纤维化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α-SMA主要表达于活化肝星状细胞及纤维组织沉积区域,随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乙醇+四氯化碳组小鼠肝组织OPN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第0、4、5、6、7、8周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1.01±0.13、0.80±0.20、1.83±0.25、2.94±0.19、3.45±0.31及5.99±0.17,各组比较,F=476.270,P< 0.0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19±0.06、0.48±0.05、0.52±0.06、1.02±0.10、1.52±0.11及1.50±0.08,各组比较,F=298.027,P<0.01.TGF β 1表达自第5周明显上调,并呈持续高表达,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1.03±0.18、1.07±0.23、3.19±0.40、3.31±0.28、1.58±0.18及2.08±0.26,各组比较,F=85.546,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24±0.08、0.28±0.12、1.26±0.16、0.96±0.12、1.09±0.25、1.10±0.20,各组比较,F=43.639,P<0.01.结论 Lieber-DeCarli乙醇液体饲料喂养联合微量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可成功建立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符合酒精性肝纤维化病理特点及病变过程.肝组织OPN及TGFβl表达在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孔今波;任伟光;米红梅;赵素贤;张玉果;南月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position-paper)[1].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2],从定义、诱因、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衰竭进行了系统而精要的阐述,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诊断分型突出了实用性,指导和规范了我国肝衰竭的临床诊疗.2009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

    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泡球蚴感染对宿主肝细胞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泡球蚴感染对宿主肝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8~ 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感染后2、8、30、60、90d采集小鼠肝脏标本.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改变.检测泡球蚴感染不同阶段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定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随着泡球蚴持续感染,实验组病灶与肝细胞交界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变性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感染早期(2、8、30 d)病灶周围肝细胞存在细胞核增大、双核或多核细胞增多等现象.感染30、60、90 d,实验组PCNA表达呈上升趋势,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7.01%±1.89%与1.03%±0.52%、8.41%±2.80%与0.93%±0.31%、13.40%±4.43%与1.07% ±0.94%,t值分别为-6.817,-5.931,-6.102,P值均<0.05).感染30d和60d时,实验组cyclin D1表达上升,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6.73%±2.52%与0.48%±0.43%、8.22%±3.09%与0.55%±0.34%,t值分别为-5.479,-5.504,P值均< 0.05);感染90d时,cyclin D1呈下降的趋势(从“+++”降至“+”).感染30、60、90d时,实验组cyclin A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7.75%±3.05%与0.69%±0.36%、3.42%±1.80%与1.14%±0.42%、3.03%±1.50%与0.69%±0.31%,t值分别为-5.131,-2.774,-3.415,P值均< 0.05).感染2、8、30d时,实验组cyclin B1表达呈上升趋势(从“+”升至“++”),感染60、90 d时,cyclin B1表达呈下降趋势(从“++”降至“+”).结论 体内泡球蚴感染促进宿主肝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并对其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作者:张传山;王俊华;吕国栋;李亮;温浩;林仁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Toll样受体3与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及停药后随访至72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PD)-1、Toll样受体(TLR)3、TLR4表达率的变化,探讨PBMC表面PD-1、TLR3、TLR4是否参与了宿主抗HCV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过程,及其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23例及正常人1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48周Peg-IFN α-2a(180 μg/周)联合利巴韦林口服(15 μg·kg-1·d-1)抗病毒治疗.分别在0、4、12、24、48、72周时,检测患者血清中ALT、HCV RNA变化;分离患者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和正常人PBMC表面PD-1、TLR3、TLR4的表达率,分析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与非SVR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和差异.多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one way ANOVA模块进行t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基线时与正常人PBMC表面PD-1、TLR4、PDl/TLR4表达率分别为:45.44%±7.32%、57.74%±15.45%、35.42%±7.97%与16.82%±4.13%、21.09%±2.89%、14.12%±2.89%,丙型肝炎患者基线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675,5.148,2.549,P值均<0.05).正常人TLR3及PD1/TLR3表达率较丙型肝炎患者基线水平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期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上PD-1及TLR4表达率逐渐下降,TLR3表达率逐渐升高;且SVR患者PBMC上PD-1和TLR3表达率的变化与非SVR患者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上PD-1、TLR4、PD1/TLR4高表达,初治患者用Peg-IFN α-2a治疗可以使这些指标表达下降,TLR3的表达率升高;PBMC表面PD-1和TLR3的表达可能与患者出现SVR密切相关.

    作者:张旻;蒋永芳;肖新强;刘素芳;彭米林;刘丹;龚国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维生素D与肝硬化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体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 (OH)D]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来自营养干预试验队列中282例肝硬化患者和564例随机对照人群基线血清的25 (OH)D及3项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c、抗-HCV)水平,并从调查问卷中收集研究对象相关基线特征信息.以846例研究对象25 (OH)D浓度四分位数为依据将其分为4个区间,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区间血清25 (OH)D浓度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25 (OH)D浓度分别为(15.3,13.8) nmol/L与(20.2,16.6) 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9,P=0.002);以第1区间(低浓度组)为参考水平,第2、3、4区间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495 (0.333 ~ 0.736)、0.452 (0.303 ~ 0.675)、0.349 (0.231 ~ 0.527),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第2、3、4区间OR值及95% CI分别为0.499 (0.328 ~ 0.759)、0.427(0.278 ~ 0.654)、0.344 (0.222 ~ 0.532),25 (OH)D浓度的升高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下降存在线性关系(x2=25.200,P<0.01).结论 肝硬化发病风险随血清25 (OH)D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维生素D可能是肝硬化发病的一项保护因素.

    作者:于露露;尹梁宇;陈汶;范金虎;崔剑峰;阴建;乔友林;代兴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2年脂肪性肝病诊疗进展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一组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并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异质性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特殊原因所致脂肪肝等三大类型[1-2].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防治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的广泛流行,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重要原因并导致FLD患者愈来愈多[1-4].此外,糖脂毒性和酒精滥用与其他损肝因素合并存在时,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血色病的发生和发展;脂肪沉积的肝脏对药物和工业毒物以及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发生中毒性和缺血性肝损害;脂肪肝作为供体易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肝脏大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NAFLD及其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与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且增加恶性肿瘤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1-6].

    作者:范建高;沈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鼠双微粒体-2基因沉默对人肝癌HepG2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构建鼠双微粒体-2基因(MDM2)靶向小分子干扰RNA (siRNA)质粒,研究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MDM2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siRNA-MDM2 (siMDM2),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分别给予阴性对照质粒和siMDM2质粒处理.监测肿瘤生长变化,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DM2及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 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转染siMDM2-1和siMDM2-2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增长受到明显抑制,抑瘤率分别为60.6%和54.6%.RT-PCR和Westem blot结果示MDM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而p5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上调.与空白组比较,转染siMDM2-1和siMDM2-2组的MDM2mRNA表达分别下调62.8%和61.5%,MDM2蛋白表达分别下调60.7%和59.5%;p53 mRNA表达分别上调47.1%和45.6%,p53蛋白表达分别上调45.9%和4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099、47.860、17.676和235.770,P值均<0.01).结论 siRNA沉默MDM2基因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形成,可能与其在体内有效下调MDM2和上调p53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有关.

    作者:赵燕颖;李亚刚;孙远杰;刘海鹏;杨泽成;张舵舵;赵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2年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进展

    2012年丙型肝炎研究方面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 gents,DAAs)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传统标准治疗的再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在欧美国家,DAAs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我国,由于绝大多数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C,CHC)患者的宿主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型为rs12979860CC,Peg-IFNα联合RBV可以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因此,DAAs的应用可能具有新的意义.

    作者:魏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