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二辉;曹青;曹永革;康谊;魏君锋;刘俊平;丁刚强;侯环荣;尚佳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达15% ~ 35%[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gastric varices,EGV)及其程度.寻找无创指标预测EGV及其出血风险,以降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作者:韩莹;刘燕敏;廖慧钰;胡中杰;范春蕾;李磊;丁惠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胆系疾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易患因素.为加强对胆源性肝脓肿的认识,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我院近年的胆源性肝脓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我科住院患者中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05例.2.统计指标:统计患者临床表现、原发疾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原学及药敏检查、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作者:胡立华;陈鹏;田琳;张沛怡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正常或肝纤维化大鼠共90只的标准化声像图,观测肝包膜厚度并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3个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熵、对比、方差、均值和、方差和、和熵、方差差、差熵及相关信息2递增、相关信息1、角二阶矩、相关及逆差矩)与肝纤维化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超声定量模型,用交互检验评价模型的效率.结果 肝包膜厚度及其他13个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均具有相关性(r值依次为0.817、0.894、0.808、0.844、0.828、0.795、0.864、0.725、0.821、0.848、-0.743、-0.909、-0.438、-0.855,P值均<0.05),14个指标在病理学分期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12、60.55、50.70、43.65、45.68、23.63、56.60、21.48、46.19、24.66、39.52、75.74、15.37、63.98,P值均<0.05).交互检验结果显示建立于超声定量指标基础上的判别模型对大鼠肝纤维化S0、S1、S2、S3和S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3%、84.2%、70.0%、50.0%和88.2%,73.3%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期;对无纤维化组(S0),轻度纤维化组(S1),中重度纤维化组(S2及S3)和早期肝硬化组(S4)分组的准确率分别为91.7%、84.2%、69.0%和88.2%,78.9%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组.结论 超声检查结合声像图的纹理分析对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陈明丽;王怡;杨永明;秦茜淼;蔡叶华;周国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周时的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方法 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4例,分为3组治疗,疗程104周.初始联合治疗组,LAM与ADV联合治疗104周.LAM、ADV治疗组,初始单药治疗,48周时根据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继续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至104周.在0~104周不同时间点,对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等指标分别进行检测.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初始联合组,在48周、104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4%和95%;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473,P=0.034,104周时x2=5.547,P=0.016;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14.802,P< 0.01,104周时x2=5.547,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8%和44%;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543,P=0.033,104周时x2=4.438,P=0.035;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4.035,P=0.045,104周时x2=4.223,P=0.040.与LAM组、ADV组相比,初始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等均具明显差异,P≤0.05或P≤0.01.初始联合组在104周治疗中病毒学突破为零,与LAM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AM与ADV初始联合治疗,相比单药或48周后的优化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更低的HBV耐药发生.
作者:马晓军;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黄晶;陈仁;罗晓丹;马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前,我国由于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人群总的HBsAg携带率已经降至7.18%,但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HBsAg的平均携带率仍高达10%左右,在这些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育龄期妇女.因此,HBV的母婴垂直传播仍然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母婴传播感染新生儿或婴幼儿后,超过80%的人将成为慢性HBV感染者.那么如何阻断和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作者:窦晓光;丁洋;盛秋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方法 将4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Ⅰ型HCV感染)合并脾功能亢进而未作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在行脾切除术或部分脾栓塞术,脾功能亢进改善3个月后,给予Peg-IFNα-2a 135 μg或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800 ~ 1200 mg/d治疗,疗程48周.治疗期间,第1、2、4、6、8、12周随访,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 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无进缓解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脾切除患者为65.00%(13/20),部分脾栓塞术患者为58.62% (17/29).结论 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给予Peg-IFN α -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较好的SVR,延缓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进展.
作者:谢玉梅;李冰;马力;潘蕾;魏欣;彭梅娟;郝春秋;张颖;白雪帆;康文臻;贾战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本研究对10例用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出现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收集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入院的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NUCs治疗出现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资料.临床诊断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1标准.
作者:许春;李佰君;魏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是导致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不良和肝衰竭中难处理的一种胆道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 ~ 15%[1].目前对ITBL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是金标准[2-3],但其存在并发症和有创性.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超声造影(CEUS)在肝移植术前及术后胆道及血管并发症等的检查中有一定的应用,且其在肝移植术后ITBL的诊断方面已有初步研究[4-7].
作者:王劲;刘静静;胡冰;何炳均;颜荣华;苏中振;姜在波;单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索拉非尼联合奥曲肽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索拉非尼、奥曲肽单独和联合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分别于24、48、72 h用CCK-8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中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磷酸化ERK1/2的表达.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索拉非尼、奥曲肽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均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联合用药组抑制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F=200.398,(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细胞膜上均出现代表细胞早期凋亡的标志物磷脂酰丝氨酸.联合用药组VEGF表达水平为(10.31±4.69) pg/ml,低于索拉非尼组[(22.73±5.88)pg/ml]、奥曲肽组[(25.46±3.45) pg/ml]及正常对照组[(57.15±6.32) pg/ml],F=1019.725,P值均<0.05.Western blot 法结果显示,各组ERK1/2表达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相组比,索拉非尼、奥曲肽及联合用药组的磷酸化ERK1/2表达均减少(F=2.401,P<0.05),联合用药组表达水平低于单独用药组(P值均<0.05);奥曲肽组Mcl-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索拉非尼组和联合用药组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 0.05),联合用药组的Mcl-1表达水平低于各单独用药组(P值均< 0.05).结论 索拉非尼、奥曲肽均可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二者协同抑制VEGF的表达,并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及磷酸化ERK1/2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照东;刘宇;廖于;左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适宜时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和疗效已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探索,伴随欧洲、亚太地区,美国和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相继出台和不断完善,有关抗病毒治疗策略已越趋于成熟[1-5].2010年底,我国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在综合国内外指南基础上,逐步突显出中国指南的特色.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优化治疗策略的提出,为进一步全面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解读2010版《指南》过程中,我们将自己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的认知作如下浅析,供广大专家参考指正.
作者:高志良;谢冬英;林炳亮;赵志新;谢奇峰;黄湛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温肾方对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人组病例随机分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各为48例.治疗组予温肾方联合LdT治疗;对照组予LdT单药治疗.疗程均为5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生物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血清CK水平等.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x2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有84例(治疗组43例)患者完成52周的研究.临床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8.37% (38/43)对比63.41%(26/41),P<0.01].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缓解、生物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4.97±1.88)分对比(10.13±3.72)分、95.35% (41/43)对比75.61% (31/41)、81.40% (35/43)对比56.10% (23/41)、48.84% (21/43)对比26.83% (11/4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原发无应答患者,共有7例出现病毒学突破,均发生在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均有CK升高,其中治疗组19例,占44.19%;对照组30例,占73.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温肾方可提高LdT治疗肾阳虚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减少血清肌酸激酶的异常率.
作者:扈晓宇;张扬;刘光伟;聂红明;范昕建;钟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前,对抗HBV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已毋庸置疑,抗病毒治疗的概念、理念也已为广大临床所接受.经过10余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实践,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药物选择和疗效的判断等均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尽管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适应证、方法、策略在各国指南中均已有清楚描述,但随着治疗人群增加和治疗时间延长,在临床实践中又出现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作者:任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特点与患者生存状况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含钠模型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10月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登记和随访.将血清钠水平按≤125 mmol/L、> 125 ~<135 mmol/L和≥135 mmol/L进行分级,分析不同血清钠水平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关系,并分析Child-Pugh分级与血清钠水平的相互关系.利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血清钠水平患者的生存率变化,利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比较MELD与MELD-Na和iMELD判断患者生存不同时间的准确性.组间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 至随访期截止,共有46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总体低钠血症(血清钠< 135 mmol/L)发生率为50.54% (236/467),其中死亡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为66.81% (155/232),生存患者为34.47% (8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3,P<0.01).血清钠≤125 mmol/L、>125 ~<135 mmol/L和≥135 mmol/L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86.00% (43/50)、60.10% (110/183)和33.76% (79/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hild-Pugh A、B、C级患者的血清钠水平分别为(138.80±4.42)mmol/L、(135.30±6.66) mmol/L和(131.18±7.53) mmol/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率因血清钠水平的下降而升高(r值分别为-0.213、-0.342和- 0.142,P值均<0.05),腹水量也随血清钠水平的降低而增加(P<0.01),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则与血清钠水平无明显关系(r=0.40,P>0.05).MELD、MELD-Na和iMELD模型在判断患者3个月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P> 0.05),而在判断患者6个月和1年预后方面,MELD-Na和iMELD优于MELD(P值均<0.05).结论 低钠血症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有一定的关系.MELD与钠相结合后,可以提高MELD判断患者预后的能力.
作者:张俊勇;秦成勇;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单顺反子复制子,研究其在Huh7.5和Huh7.1细胞中的复制功能,为研究HCV复制规律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建立模型. 方法 用Quick change点突变方法删除pJ6JFH 1B1aRL质粒上的Core-E1-E2-p7-NS2片段(约3090 bp),得到△pJ6JFH1B1aRL,然后测序,选择序列正确的克隆,用AgeⅠ和AvrⅡ酶切回收目的片段约2280bp,同时用AgeⅠ和AvrⅡ酶切pSGRJFH1和其突变体质粒,回收载体片段.将目的片段和载体片段连接,构建由HCV-IRES启动的单顺反子复制子pSGRm-JFH IblaRL以及其变异突变体pSGRm-JFH 1b1aRLGND,用其RNA转染Huh7.5和Huh7.1细胞,研究复制子在细胞中的复制情况.结果 经过Quick change和多步克隆方法成功构建HCV-IRES启动的单顺反子复制子,复制子RNA转染Huh7.5和Huh7.1细胞72h后复制达高峰,96h复制开始下降,而对照的突变体从24h至96h均没有复制.结论 成功构建了HCV-IRES单顺反子复制子,转染Huh7.5和Huh7.1细胞后在不同时间均有复制.
作者:李雪黎;雷宇;钟珊;彭凤英;周智;李奎;任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脂质过氧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一贯煎的干预效应.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57只,其中模型组39只,正常组18只.模型大鼠腹腔注射50%的CCl4橄榄油溶液(1ml/lg),每周2次,共9周.造模3、6周后,随机抽取正常及模型大鼠各6只,处死作动态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及干预组12只,模型组大鼠在8周时处死4只观察成模情况.第7周开始,继续造模的同时,干预组用一贯煎(2.682 g/kg)蒸馏水稀释灌胃,1次/d,共计3周.用药3周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GSH)活性,以及热休克蛋白70 (HSP70)、血红素加氧酶-1(HO-1)、转铁蛋白(Transferrin)、过氧化还原酶(Prxd)6、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 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6、9周时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4.23±0.45) nmol/mg比(2.22±0.59)nmol/mg; (6.29±1.23) nmol/mg比(2.22±0.59) nmol/mg,F值分别为60.13、66.99,P值均< 0.05];SOD活性显著降低[(196.94±39.20) U/mg比(264.50±30.44)U/mg,F=11.12,P< 0.05; (152.21±51.65) U/mg比(264.50±30.44) U/mg,F=23.11,P<0.01];GSH含量显著降低[(48.47±7.27) nmol/mg比(60.74±9.04) nmol/mg,F=6.71,P<0.05;(37.89±9.01) nmol/mg比(60.74±9.04)nmol/mg,F=24.06,P<0.01];与9周模型组比较,干预组MDA显著降低[(4.25±0.86) nmol/mg比(6.29±1.23) nmol/mg,F=19.52,P< 0.01],SOD显著升高[(198.35±46.48) U/mg比(152.21±51.65) U/mg,F=4.65,P<0.05],GSH显著升高[(53.73±7.54) nmol/mg比(37.89±9.01) nmol/mg,F=19.23,P<0.01];(2)与正常组比较,9周时模型组大鼠HSP70蛋白表达量升高(1.21±0.06比0.58±0.07,F=166.87,P<0.0l),HO-1蛋白表达量也升高(1.11±0.06比0.58±0.06,F=123.96,P< 0.01),Prdx6蛋白表达量降低(0.04±0.05比1.49±0.05,F=1215.85,P<0.01),L-FABP表达量降低(0.24±0.02比1.44±0.14,F=219.05,P<0.01),Transferrin蛋白表达量降低(0.67±0.03比1.67±0.04,F=301.35,P<0.01).9周时,干预组HSP70和H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2±0.04、0.90±0.04,与9周时模型组比较,F值分别为92.31、26.89,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周时,干预组Prdx6、L-FABP和Transferrin蛋白表达分别为0.88±0.11、1.36±0.13、1.04±0.12,与9周时模型组比较,F值分别为150.17、237.19、27.53,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一贯煎具有促进机体抗氧化物质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作者:陶庆;王晓柠;慕永平;冯琴;彭景华;刘平;付文卫;张文萌;胡义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治疗方法[1-4].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抑制病毒,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停药后仍能有效维持持续应答.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阴转率为25%~44%、HBe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率为18%~34%;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的HBVDNA阴转率为21%~76%、HBeAg血清学转换率12% ~ 22%[2].
作者:万谟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我们对24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通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纠正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术后2~4周开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随访24周,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二辉;曹青;曹永革;康谊;魏君锋;刘俊平;丁刚强;侯环荣;尚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1年11月25-27日在桂林召开,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魏来教授及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与陈成伟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9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作者:袁平戈;孙宇航;彭智;张大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熊去氧胆酸(UDCA)在肝移植后主要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但其对肝移植患者的保护作用尚存争议[1].本研究观察了华西医院1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使用UDCA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9年3月712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个月,随访方案采用移植术后3月内每半月随访1次,术后3~6个月患者每月随访1次,术后6~ 12个月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以上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符合本实验入组条件者127例(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
作者:王文涛;杨俭;严律南;李波;文天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稳定过表达人解偶联蛋白2 (UCP2)的张氏肝细胞株,观察UCP2对线粒体膜电位(MMP)和活性氧(ROS)的作用. 方法 将含有人UCP2 cDNA全长的重组质粒(pcDNA3.1-hU CP2)转染张氏肝细胞系,pcDNA3.1空载体作为对照.Zeocin筛选稳定表达UCP2的细胞株,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UCP2蛋白表达.利用不同剂量UCP2抑制剂京尼平(25、50、100μmol/L),预处理稳定表达UCP2的细胞株.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MMP和ROS水平变化.数据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Newman-keul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cDNA3.1-hU CP2成功转染张氏肝细胞,UCP2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6倍.过表达细胞罗丹明123和2 ′,7 ′ -二氯氢化荧光素二脂荧光强度(分别为11.11±2.76和4.97±0.6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张氏肝细胞(分别为15.56±2.55和6.14±1.25,q值分别为4.80和3.35,P<0.01和P< 0.05)和空载体对照组肝细胞(分别为16.11±2.93和6.23±1.13,q值分别为5.40和3.60,P<0.01和P< 0.05);空载体组上述两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京尼平低、中、高剂量组与过表达组相比,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4.89±2.89,17.89±2.93,24.00±2.55,q值分别为4.08,7.33和13.93,P值均<0.01)和2 ′,7 ′-二氯氢化荧光素二脂的荧光强度(分别为9.16±0.78,10.84±1.09, 11.83±1.25,q值分别为12.00,16.83和19.67,P值均<0.01)均明显升高,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人U CP2的张氏肝细胞株,UCP2表达水平及活性变化可通过MMP和ROS影响线粒体功能.
作者:关莉莉;王耀锋;宫德正;袁博;吴琼;朱亮;贾晓丽;刘明川;赵杰;邹原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