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发;陈晚平;明英姿;李珂;任祖海;余兴国
视黄醇脱氢酶11(RDH11)广泛存在于视网膜、心脏、肝脏、胰腺、脑、睾丸和肾脏组织,在前列腺高水平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
作者:李越;王琦;成军;林原;樊万虎;袁菊;洪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启动子Ⅳ区-1350和-94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在191例慢性乙型肝炎、35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与125名无HBV感染的健康献血员人群中,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对CⅡTA基因启动子Ⅳ区C-1350T和G-944C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慢陸乙型肝炎患者CC:37.2%、TG:42.2%、CG:18.9%,肝硬化患者CC:35.3%、TG:34.0%,CG:29.3%,肝硬化患者CC、TG单倍型频率较低,而CG单倍型频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G比CC:χ2=8.274,df=1,P《0.01;CG比TG:χ2=15.027,df=1,P《0.01);两组患者间CC与TG单倍型频率比较, χ2=1.231,df=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C:12.6%;TG/TG:18.3%;含CG的基因型:33.5%;不含CG的基因型:35.6%)相比,肝硬化人群中CC/CC(1组,19.6%)和含CG的基因型(3组,53.5%)频率显著升高,而TG/TG(2组,11.9%)和不含CG的基因型(4组,15.0%)频率显著降低(1组比2组,χ2=7.176,df=1,P《0.01;1组比4组,χ2=19.818,df=1,P《0.01;3组比2组, χ2=11.423,df=1,P《0.01;3组比4组,χ2=34.226,df=1,P《0.01;1组比3组, χ2=0.009,df=1,P》0.05;2组比4组, χ2=2.176,df=1,P》0.05).结论 CⅡTA基因启动子Ⅳ区中-1350和-944位点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含CG单倍型的基因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
作者:洪晓俊;张绪清;柏秀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基因(TGF β3)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 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TGF β3表达质粒[pcDNA3.1(+)-TGF β3]和TGF β1表达质粒[pcDNA3.1(+)-TGF β1]的构建.通过脂质体介导方法,将pcDNA3.1(+)-TGF β1、pcDNA3.1(+)-TGF β3分别及共同转染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TGF β1、TGF β3、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将pcDNA3.1(+)-TGF β1转染HSC-T6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高表达TGF β1的HSC-T6细胞克隆,pcDNA3.1(+)-TGF β3转染克隆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TGF β3、TGF β1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GF 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构建的pcDNA3.1(+)-TGF β3、pcDNA3.1(+) TGF β1质粒可转染HSC-T6细胞,转染率28.2%.pcDNA3.1(+)-TGF β3转染细胞后, I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空白组及对照组增加,以72 h增高为明显(P《0.05),共转染组I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较pcDNA3.1(+)-TGF β1转染组明显降低(P《0.05).TGF β3转染克隆细胞后,TGF β1 mRNA表达较克隆组无明显改变(P》0.05),而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P《0.05),I型胶原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较克隆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TGF β3基因转染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增加I型胶原的表达,转染高表达TGF β1的克隆组HSC-T6细胞, I型胶原表达明显降低,提示TGF β3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霞;余姣;李琪;钱伟;徐可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肿瘤和主要的死因之一,多发生于HBV和HC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患者,筛查肝硬化人群,早期诊断HCC可降低肿瘤的病死率.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辅助诊断HCC的血清学指标,是对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有效补充.
作者:刘学恩;Liesbeth Desmyter;高春芳;Wouter Laroy;Sylviane Dewaele;Valerie Vanhoore;王玲;庄辉;Nico Callewaert;Claude Libert;Roland Contreras;陈翠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总体发病率和病死串尚无明显改观,进一步提高疗效仍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规范肝癌的治疗, 为患者确定佳首选和综合治疗方案,对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肝癌患者病情复杂,宜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不同特点和适应证选择佳个体化方案.
作者:叶胜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二位[1].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肝癌倾向于侵袭门静脉,并继而形成癌栓.临床报道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2].
作者:樊嘉;王晓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具有caspase抑制能力的成员,具有较强酌抗凋亡能力[1].有研究表明XIAP在肿瘤中高表达可能是肿瘤进展及导致肿瘤对化疗药物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2].
作者:吴小力;张鹏;张琼;黎培员;林菊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对HBV蛋白调控宿主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也了解甚少.本实验选用基因芯片进行HBV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筛选HBV感染应答基因,探讨HBV感染的分子致病机制,寻找预防和治疗HBV感染的靶点.
作者:孙朝晖;杨慧兰;危敏;王从容;石玉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国南部部分地区肝细胞癌患者中是否存在特征性HBx基因突变,以及基因变异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巢式PCR,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异源性双链分析(HA)和DNA测序等方法对51份肝细胞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标本和25份HBV携带者血清HBx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对有明显缺失变异的HBx基因进行克隆,转染肝细胞,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比较变异和野生型HBx基因转染对肝细胞QSG770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肝癌组织中HBx基因存在点突变和缺失型突变,B和C基因型之间突变类型和数量有一定差异,C基因型点突变频率更高(t=-2.522,P《0.05),而B基因型存在缺失变异(HBx-d382和HBx-d431).获得了含HBx缺失变异的基因的稳定转染细胞株.该细胞株细胞大小形态不一、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大,生长速度更快,克隆形成率高(P《0.05),在裸鼠体内成瘤机会和速度更快.结论 HBx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频繁地发生突变,nt 382~400位置上的缺失型突变体转染QSG7701后能促进肝细胞的生长速度,细胞凋亡减少,使之获得肿瘤性细胞特性,因此HBx-d382缺失型突变体可能在中国南部部分地区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平安;谭德明;彭忠田;刘菲;宋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包括肝移植)效果佳.由于肝癌在起病初期较隐匿,当临床诊断明确时,受肿瘤大小、部位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仅20%~30%的患者尚有手术机会[1],而化疗对肝癌治疗效果甚微.
作者:赵晓晏;张朋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设计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快速检测HBV阿德福韦耐药变异(rtN236T)的方法以及观察阿德福韦耐药毒株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7例乙型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突破或应答不完全.对其系列血清标本的HBV DNA逆转录酶部分区域进行直接或克隆后测序,设计和应用PCR-RFLP方法对rt236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采用Hamming距离法计算HBV部分逆转录酶区域的基因多样性.结果 1例患者出现rtA181V变异,3例为rtN236T变异.建立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Dra I或Hpa/I的PCR-RFLP方法检测rtN236T变异:可以检测至少10%的弱势毒株,特异性为100%.在病毒突破前8个月可以检测到耐药毒株;该耐药毒株后来成为优势毒株.1例患者停用阿德福韦3个月后野生毒株取代耐药毒株重新成为优势株.1例患者在病毒突破后继续服用阿德福韦,rtN236T突变被一个新的突变株(rtN236V)替代.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HBV逆转录酶有更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结论 建立了PCR-RFLP快速检测rtN236T变异的方法;阿德福韦耐药毒株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转化过程.
作者:陈金军;马世武;王战会;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蛋白激酶C(PKC)作为信号转导主要成员而参与内毒素诱导肝损伤[1,2].然而,目前关于PKC参与内毒素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的底物(SSeCKS)为一种新发现的支架蛋白,通过锚定主要信号调节因子蛋白激酶C(PKC)而调节其与下游底物的结合,从而辅助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有丝分裂[3,4].
作者:蒋文;邵建国;刘海欧;陆建荣;宋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为进一步寻找和克隆可能的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以序列标签位点(STS)为路标,运用基因组物理图谱方法分析人类染色体8p上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相关染色体缺失状况,从NCBI的UniSTS数据库查询STS的引物序列,以微细胞杂交克隆DNA为模板(A9/C5F-1和A9/C5F-2为转移不抑制组,A9/C5F-4、A9/C5F-8和A9/C5F-10为转移抑制组)进行STS-PCR扩增.结果 人类染色体8p上从D8S542位点起至D8S1973位点区段(位于染色体8p21.1~23.1区域,约18cM)存在转移抑制组杂交克隆STS位点不同程度的获得和转移不抑制组杂交克隆组STS位点的缺失.结论 D8S542~D8S1973所在的人类染色体8p21.1~23.1区域可能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
作者:宋丽杰;叶胜龙;王凯峰;梁春敏;刘虎;孙瑞霞;赵燕;汤钊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活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与风险.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对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活体肝移植治疗,其中25例接受右半肝移植物,2例接受双供体移植物;对这27例受体及其29例供体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供体无死亡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例),其中2例(6.90%)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及门静脉栓塞各1例;33例(10.34%)并发症较轻,伤口脂肪液化并感染、胸腔积液及乳糜漏各1例;所有供体目前都已完全康复,并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本组受体无一例发生小肝综合征,全组病例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01%及71.40%,与同期因各种其他非恶性疾病进行的成人活体肝移植受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83.30%及75.51%)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活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供体的风险及受体的益处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评价,但研究结果已初步表明,只要我们努力作好每一个细节,活体肝移植对供体来说是一相对安全的手术;而对肝癌患者来说则能相对满意地延长生存期,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蒋晓忠;严律南;李波;文天夫;曾勇;赵纪春;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陈哲宇;马玉奎;李富贵;龚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HSCs)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类干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MSCs).目前研究表明,MSCs具有横向分化能力,尤其能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成了肝干细胞研究的热点,也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鲁学恒;董亚珞;刘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HBV/P22蛋白对肿瘤坏死因子(TNF) α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放线菌素D和TNFα分别诱导表达HBV/P22蛋白的HepG2细胞(实验组)、表达空载体的HepG2细胞(阴性对照组)和HepG2细胞(空白对照组)凋亡,雅培试剂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eAg的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BV/P2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将前述三种细胞分别注射入裸鼠皮下,放线菌素D、TNF α注射瘤体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HBV/P22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 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Ag表达阳性,两对照组阴性;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均显示实验组细胞有HBV/P22蛋白表达,两对照组均为阴性;流式细胞仪和TUNEL结果均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体内实验:实验组瘤体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BV/P22蛋白表达阳性,TUNEL检测结果显示接种表达HBV/P22蛋白的HepG2细胞裸鼠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 HBV/P22蛋白在体内外均可抑制TNF α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
作者:张帆;刁志宏;余治健;张明霞;朱幼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是一种复合基因病,其涉及的基因包括: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细胞凋亡基因以及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基因等.
作者:林菊生;常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研究表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子宫内膜癌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能够反映肿瘤的增殖能力[1].我们先前所做的芯片筛查研究发现,MCM7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2],本次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娟;姚树坤;殷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广泛存在于人及动植物、微生物体内,参与微量元素的储存、转运和代谢;拮抗电离辐射,清除自由基、拮抗脂质过氧化、对生物膜具有保护作用;对重金属有解毒作用,与机体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及某些疾病发生有关.
作者:彭虹;程明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生存素蛋白、生存素mRNA、p27蛋白、p27 mRNA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蛋白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自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生存素蛋白、p27蛋白、PTEN蛋白和生存素mRNA、p27 mRNA在141份肝细胞癌、128份癌旁肝组织、97份远癌肝组织及17份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各指标的关系并建立预测肝癌发生的模型.结果 肝癌组中生存素蛋白(Ridit值的95%CI为0.689±0.048,P《0.01)、生存素mRNA(Ridit值的95% CI为0.690±0.049,P《0.01)和p27蛋白(Ridit值的95% CI为0.556±0.053,P《0.05)表达明显增高,PTEN(Ridit值的95% CI为0.282±0.048)表达明显下降(P《0.01);肝癌中生存素的表达与p27、PTEN表达均显著相关;生存素mRNA、p27蛋白和PTEN蛋白对判断肝癌发生与否有重要意义.结论 生存素mRNA、p27蛋白的表达上调和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可作为判断肝癌发生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黄爱民;丁毅;刘景丰;高凌云;臧盛兵;陈水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