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个与肝纤维化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贾继东;吴晓宁

关键词:肝纤维化, 信号转导, 诊断, 肝星状细胞
摘要:近年来,肝纤维化仍是肝脏病学领域里的热点问题之一,与肝纤维化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主要位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微量HBV cccDNA在肝细胞内的持续存在,是导致HBV持续感染、抗病毒药物停用后乙型肝炎复发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真正实现对血清HBVcccDNA的检测.

    作者:王荷菱;丁静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优化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肝纤维化主要是一种病理学概念,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结构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汇管区与肝小叶内纤维化;功能上可以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

    作者:刘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三种基因亚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与病毒学指标差异分析

    目的 调查HBV Ba、C1和C2三种基因亚型在临床致病性方面的差异,同时检测并分析三种基因亚型毒株在前C和C基因启动子区发生变异的模式.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来自广东地区151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进行HBV基因亚型分析,同时测定所有标本前C及C基因启动子区的序列.结果 151份样本中Ba亚型占53.0%(80/151),C1亚型占33.8%(51/151),C2亚型占13.2%(20/151).三种亚型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无差异的情况下,其HBeAg阳性率以及多项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前C及C基因启动子区的变异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Ba亚型易发生A1896终止密码变异,T1762/A1764变异的发生概率较低;C1亚型易发生T1762/A1764变异,A1896变异发生概率较低;C2亚型发生T1762/A1764和A1896变异的概率介于Ba和C1亚型之间.结论 三种HBV基因亚型毒株可能采取不同的变异模式形成HBeAg阴性HBV感染.

    作者:周彬;王战会;陈金军;黄月华;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四种中药单体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比较丹参素、黄芩甙、黄芪、三七总皂甙4种中药单体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秋水仙碱为对照,将4种中药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观察HSC活化增殖周期、细胞凋亡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处理组的肝组织形态显著改善,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MDA、羟脯氨酸含量及TIMP-1、TGF β1表达亦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升高,丹参素组作用强,黄芩甙组、黄芪组次之,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四种中药都能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SC的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丹参素、黄芩甙、黄芪作用较强.结论 四种中药均能减缓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发生.丹参素作用强,黄芩甙和黄芪强于三七总皂甙.机制可能是这些中药能通过下调TGF β1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HSC的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调TIMP-1/MMP-1比值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其沉积.

    作者:李欣;彭小东;张文利;戴立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抗肝纤维化药物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针对原发病去除致病因素,如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抗血吸虫治疗、戒酒等.

    作者:尤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血清ALT水平升高是存在组织坏死性炎症活动的标志之一,因此ALT水平正常一般被认为预示着肝脏组织正常或肝损害处于组织学静止状态.

    作者:袁平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抗病毒药物对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病毒药物对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影响.方法 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接受48周的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和24周的干扰素治疗,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水平;检测治疗前、后及停药24周时的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比较C、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组患者肝组织HBV DNA分别为(4.7±1.1)log10、(4.6±1.5)log10和(5.6±1.5)log10,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cccDNA分别为(3.4±1.3)log10、(3.8±1.1)log10和(5.0±1.5)log10,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7例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其肝组织cccDN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HBeAg阳性患者(3.0 log10比1.6 log10,P<0.05).停药24周,18例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其cccDNA基线值明显低于停药后出现病毒反跳患者(P<0.05).肝组织cccDNA的变化与肝组织HBV DNA的改变正相关(P<0.05);治疗结束时,肝组织cccDNA水平与血清HBeAg滴度正相关(P<0.01).C基因型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HBV DNA和cccDNA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8周的拉米夫定-干扰素序贯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对肝组织cccDNA抑制作用强于24周的干扰素治疗.肝组织cccDNA低水平患者易获得较好的抗病毒疗效.HBV基因型对肝组织cccDNA含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陆海英;庄立伟;于岩岩;斯崇文;李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沉默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大鼠肝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干扰RNA(siRNA)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皮下注射CCl4及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3 d 1次,连续6周;预防组:皮下注射CCl4及经门静脉注射CTGF siRNA,连续6周;治疗组:皮下注射CCl4 2周,随后给予CTGF siRNA及CCl4 4周;对照siRNA干预组:皮下注射CCl4及经门静脉注射对照siRNA,连续6周;空白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6周.用HE和Sirius red染色评估大鼠肝组织学变化,RTPCR或(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CTGF、Ⅰ与Ⅲ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Ⅲ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含量.结果 模型组及对照siRNA组大鼠肝组织CTGF、Ⅰ与Ⅲ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及治疗组由CCl4诱导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及Ⅰ与Ⅲ型胶原、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分别下调76%±8%、95%±2%、74%±8%、78%±8%、31%±7%和80%±3%、93%±3%、57%±6%、59%±10%、43%±9%(F值分别为68.630,21.234,24.219,16.315和9.716,P值均<0.01),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大鼠外周血Ⅲ型前胶原和透明质酸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 经门静脉注射CTGF siRNA能显著抑制实验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由此通过阻止细胞外基质积聚而缓解肝纤维化.

    作者:李光明;李定国;谢青;史毅;姜山;周慧娟;陆汉明;金由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α-异硫氰酸萘酯50 mg/kg一次灌胃建立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灌胃后24、48、72 h肝组织中Egr-1、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 mRN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含量,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结果 24、48、72 h模型组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24、48 h模型组肝组织中Egr-1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72 h模型组肝组织Egr-1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间点模型组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吸光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则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存在以Egr-1为起始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引起肝细胞损伤.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在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信号通路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丁艳;赵雷;黄志华;梅红;彭罕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对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86.5(60~120)个月随访过程中,89例患者中35例发生HCC,第5、第10年HCC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6.9%、40.4%.4例有丙型肝炎家族史、12例有HCC家族史和7例有饮酒史的患者均在随访中发生HCC.89例中50例存在肝脂肪变患者第5、第10年HCC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4.6%、51.0%;39例无肝脂肪变的患者第5、第10年HCC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7%、26.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脂肪变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肝脂肪变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率低于无脂肪变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患者的ALT和总胆红素水平高于非HCC患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HCC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和肝脂肪变与HCC独立相关.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HCC是其重要并发症,肝功能分级和肝脂肪变是HCC发生的高危因素,饮酒和HCC家族史对HCC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脂肪变的患者病情进展速度明显加快,应定期筛查以降低HCC发病的危险.

    作者:吴赤红;田庚善;徐小元;于岩岩;黄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几个与肝纤维化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肝纤维化仍是肝脏病学领域里的热点问题之一,与肝纤维化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贾继东;吴晓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和评估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是由于慢性肝炎时反复的肝细胞坏死,主要是碎屑样坏死和桥样坏死引起肝网状支架塌陷,使肝细胞不能沿原有网状支架再生修复(一期愈合),而导致肝星状细胞(HSC)增生,产生细胞外基质,即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再生的肝细胞共同修复(二期愈合),其结果是肝脏纤维结缔组织总量增多,即肝纤维化.

    作者:胡锡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己酮可可碱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研究

    己酮可可碱(PTX)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早期应用PTX可减轻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且在治疗肝纤维化时不良反应很少.本研究通过检测PTX治疗前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Ⅰ、Ⅲ型胶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干扰素(IFN) γ,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PTX在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熊莉娟;李淑莉;罗端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与survivin表达的关系.方法 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在接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分别采用克隆形成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术、比色法等检测细胞存活率、survivin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变化和Caspase-3活性.结果 在2Gy照射下HepG2和SMMC-7721细胞的存活分数分别为0.43±0.01与0.70±0.02,SMMC-7721较HepG2放射抗拒.γ射线对SMMC-7721细胞的G2/M期阻滞时间较HepG2细胞长(48 h对24 h),在阻滞峰各剂量点SMMC-7721细胞的G2/M期比例也更高.γ射线可上调两株肝癌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照射后48~72 h,SMMC-7721细胞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epG2细胞(t值为2.81~5.20,P值均<0.05).而Caspase-3的活化水平在放射敏感的HepG2细胞中更高(t值为6.05~6.72,P值均<0.01).结论 射线诱导的survivin表达上调及survivin对Caspase-3的负调控可能是SMMC-7721细胞较HepG2细胞放射抗拒的原因之一.

    作者:马晓洁;陈晓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肝纤维化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如能作出早期诊断、及时评估其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形态学检测向功能形态学检测方面和分子影像学检测方面转变,使其在肝纤维化检测和评估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作者:陈克敏;柴维敏;李卫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凹蛋白-1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变化在大鼠门静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小凹蛋白-1的动态变化及与其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压力的关系,探讨小凹蛋白-1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作用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构建二甲基亚硝胺致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的1、2、3、4、6周,病理组织学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及测定门静脉压力(PVP),放射强度测定法检测肝硬化组织中eNOS活性,免疫沉淀与Western blot检测小凹蛋白-1和eNOS蛋白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 造模过程中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至第4周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其后逐渐减轻;免疫沉淀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eNOS和小凹蛋白-1可免疫共沉淀,且小凹蛋白-1与eNOS的结合可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小凹蛋白-1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PVP呈显著正相关(r=0.967,P<0.01;r=0.922,P<0.01);NOS与肝纤维化程度、PVP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1;r=-0.947,P<0.01).结论 小凹蛋白-1作为eNOS的一个负调控因子,参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徐波;朱光辉;翁杰锋;蔡文松;夏金堂;李书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肝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一、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超声诊断指标有直接诊断指标、间接诊断指标.1.直接诊断指标:通过超声直接观察肝脏的实质回声形态、肝包膜、肝边缘角、肝静脉壁的改变,直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1].

    作者:孟繁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液标志物组合试验对肝纤维化的评估意义

    全世界每年有140万慢性肝病患者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导致死亡[1].肝纤维化是肝损伤进展的标志,纤维化进展直接影响肝细胞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曾民德;茅益民;陆伦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糖组学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中的应用

    一、糖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糖组学是研究糖链的表达、调控和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继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提出后应运而生的概念.

    作者:张豪;杨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实践

    我国是肝病高发地区,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达3000多万人,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肝纤维化.如未接受适当治疗,20%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

    作者:徐列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