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洁;王泰龄;刘旭华;祖可佳;孟欣;王跃;段钟平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重组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1.2 g/kg)诱导并建立大鼠急陛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Ⅰ组:模型对照组;Ⅱ组:经脾脏注射等渗盐水1 ml,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Ⅲ组:经脾脏注射rALR 1 ml(50 μg/kg),腹腔注射rALR 1 ml(50 μg·kg-1·d-1);Ⅳ: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d;v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 ml(50 μg·kg-1·d-1);Ⅵ组:经脾脏移植2×107同种异体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环孢菌素1 ml(10 mg·kg-1·d-1).观察大鼠每天存活率;术后第1、5天及2周处死大鼠以获取肝、脾组织,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学改变;在术前、术后第1、2、5、12天采集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 β和TNF α的浓度.结果 Ⅰ、Ⅱ和Ⅲ组大鼠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组有部分大鼠长期存活,2周存活率为33%,V组大鼠2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而与Ⅵ组大鼠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Ⅵ组脾内移植的肝细胞可存活5~7 d,V组脾内移植肝细胞可存活至2周以上.术后第1天,Ⅳ组血清IL-1 β水平显著高于V组和Ⅵ组(P<0.05);术后第5天,Ⅳ组血清IL-1 β水平仅与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第1天,TNF α的浓度在Ⅱ组显著高于Ⅳ、V、Ⅵ组(P<0.05).结论 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与rALR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一定疗效,可提高D-氨基半乳糖诱导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移植肝细胞在脾脏可存活2周以上,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移植肝细胞凋亡及轻微抑制细胞免疫有关.
作者:陈曜;袁刚;孙航;刘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ADV)10 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104、156周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第一阶段: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患者按3:1的比例随机接受ADV 10 mg(36例)或安慰剂(12例)治疗,每日1次,持续12周.第二阶段:患者均接受开放的ADV 10mg治疗,每日1次,持续28周.第三阶段:完成40周的治疗后,初接受ADV治疗的患者重新按2:1的比例随机分入ADV组(24例)或安慰剂组(12例)接受相应的治疗,持续12周.即分为A、B、C 3组,A组:12例,前12周为安慰剂治疗,后40周为ADV治疗; B组:24例,52周均为ADV治疗;C组:12例,前40周为ADV治疗,后12周为安慰剂治疗.第四阶段:所有仍在研究中的患者继续接受开放的ADV 10mg治疗共208周(4年).结果 (1)治疗12周后,HBV DNA水平降低,安慰剂组为-0.2log10拷贝/ml,ADV组为-3.7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P<0.01).(2)治疗12周后,ALT复常率,安慰剂组为0(0/11),ADV 组为10/36(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p<0.05).(3)治疗40周后,3个治疗组ALT复常率相似.在B组,ALT复常率呈累积性增加.而在C组,ALT复常率显著降低.(4)治疗40周后,3个治疗组HBV DNA水平对数值降低中位数相似.40周后继续12周ADV治疗可以保持HBV DNA水平持续降低至52周.而在C组,HBV DNA水平降低被显著逆转.(5)治疗40周后,3个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相似.在C组,52周时HBV DNA转阴率显著降低.(6)对于B组,HBeAg消失患者在52周时为12.5%(3/24).两因素(血清HBeAg转阴,血清抗-Hbe转阳)和三因素(血清HBeAg转阴,血清抗-Hbe转阳且HBV DNA水平下降到≤105拷贝/ml)血清转换比率均为8.3%(2/24).(7)治疗104周末及156周末,HBV DNA被持续抑制,104周HBV DNA水平对数值降低中位数为-4.2 log10拷贝/ml,156周为-4.3 log10拷贝/ml.HBV DNA阴转率均为31.0%,ALT复常率分别为46.3%、85.4%,HBeAg阴转率分别为23.8%、31.0%,HBeAg 血清转换率均为23.8%.(8)研究期间各治疗组肌酐及血磷值平均水平与基线相比无变化,无数据表明肾脏安全性问题. 结论 ADV 10 mg/d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抑制HBV DNA的复制,使ALT复常,促进HBeAg的血清学转换,使用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作者:凌宁;周智;张大志;任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缓慢的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门脉区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肝内胆管破坏,进而引起胆汁分泌减少和代谢过程中的有毒物质在肝脏蓄积,终导致肝脏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直至肝功能衰竭[1].
作者:赵鹏;朱樑;姚定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施行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523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患者中,共有22例患者接受了23次(4.4%)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的原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13例(59.1%),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13.6%),肝细胞性肝癌复发5例(22.7%),移植肝原发无功能1例(4.5%).结论 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肝内广泛胆汁淤积、小胆管增生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是其重要的病理特征;早期开展计划性肝穿刺,对各种并发症进行鉴别诊断并借助于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避免对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
作者:邵春奎;周静;冯智英;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陛HBsAg携带者的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对219例HBsAg阳性且血清ALT持续正常6个月以上的HBV携带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和HBV血清标记物,研究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率和程度,分析感染者组织学改变与血清病毒水平、HBeAg及年龄的关系. 结果 HBV携带者中95.0%(208/219)肝脏组织学有改变,其中轻度炎症和(或)纤维化(GO~1/SO~1)者占50.0%(104/208),有8.7%(18/208)炎症活动度和(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或以上.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分布在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HBV携带组中,以HBeAg阳性和阴性分层分析,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纤维化性程度在HBeAg阴性组严重于HBeAg阳性组(χ2=9.551,P<0.05);不同年龄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40岁以上年龄组S3~4占21.1%,18岁以下年龄组S3~4仅占7.7%.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19例HBsAg全部阳性,HBcAg在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是阳性,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中10例阳性(33.3%).结论 绝大部分HBV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其中约50%为轻度改变,8.6%炎症和(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或以上.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病毒水平无显著相关.
作者:范慧敏;杨湛;张春兰;李文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研究发现,内源性大麻素及其相应受体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时肝组织中内源性大麻素1(CBl)受体表达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阐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为疾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高啸;郭燕;刘红艳;唐望先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肝脏病理改变,明确病理诊断标准,并探讨临床病理联系.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05年1月-2007年3月病理确诊的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病例29例,对其肝组织行HE、网织纤维加Masson三色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分析病变特点.结果 29例中男9例,女20例.临床有门静脉高压、脾大等症状、体征.23例临床误诊为肝硬化.主要病理改变有:明显的汇管区纤维化,伴终末门静脉细小分支闭锁(缺乏)及不完全细纤维隔形成.部分门静脉支扩张并疝入小叶内.肝细胞萎缩及结节状再生相伴.结论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肝脏病变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汇管区纤维化、门静脉小支闭锁,部分门静脉分支疝入肝实质,肝细胞萎缩及结节状再生相伴,较具诊断价值.
作者:刘霞;王泰龄;项灿宏;彭向欣;王跃;陈念;张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们对C-met与肝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c-met与肝癌转移有关联[1].此前也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成功建立了表达C-met-siRNA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c-met-siRNA,并证实逆转录病毒载体能长期、稳定表达针对靶基因c-met的siRNA[2],因此,本研究拟进一步在体内研究c-met-siRNA对肝癌生长、转移的影响,以期为c-met-siRNA应用于临床防治肝癌转移复发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谢斌;董家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所编码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1].生理状态下瘦素是维持体重和能量平衡的重要调节物质.近年研究发现,瘦素与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2].本研究采用逆转录PCR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HSC-T6是否表达瘦素和瘦素的功能性受体(OB-RL),并观察不同浓度的外源性鼠重组瘦素对HSC-T6细胞I型胶原、TIMPl mRNA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瘦素致纤维化的机制.
作者:王丽婷;马红;张鹏;贾继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磁共振31P波谱(31P-MRS)表现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1例为病例组,18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行上腹部T1加权和T2加权轴位平扫和肝脏31P-MRS扫描.通过31P-MRS计算各种磷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获得肝脏各种磷化合物的半定量浓度,包括磷酸单酯(PME)、磷酸双酯(PDE)、磷酸肌酸、无机磷酸盐、Y-三磷酸腺苷、β-三磷酸腺苷和α-三磷酸腺苷.31例肝炎患者接受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与MRI检查的时间间隔平均1.7(0~7)d,肝炎病理学诊断按Knodell积分系统,根据炎症坏死积分分为G1 7例、G2 11例、G3 8例、G4 5例;根据纤维化积分分为S0 7例、S1 9例、S2 2例、S3 5例、S4 8例.结果 PME、PDE的百分比与PME/PDE比值在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炎患者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以PME/PDE比值分别为0.78,0.95,1.11作为炎症坏死程度分级的界值,以PME/PDE比值分别为0.79,0.95,1.10作为纤维化程度分期的界值,敏感度为80.0%~87.5%,特异度为42.9%~72.7%.结论 31P-MRS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严重程度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PME/PDE比值随肝炎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反映了肝细胞合成代谢增加、分解代谢减少的生物化学基础.
作者:吴苾;宋彬;周翔平;杨洋;雷学忠;蒋莉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1年疗效的相关性,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 Ⅲ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2例,其中替比夫定组167例,拉米夫定组165例.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结果 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6.2log10,拉米夫定组下降5.4log10,t=3.6,JD<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为69.6%和43.4%,x2=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替比夫定组还是拉米夫定组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52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48周病毒耐药的发生率越低.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在52周时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比率为43.3%,≥300拷贝/ml患者为8.8%,x2=2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52周可达到较佳疗效; 24周时病毒水平下降不理想提示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增加.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1年疗效的预测指标.
作者:贾继东;侯金林;尹有宽;徐道振;谭德明;牛俊奇;周霞秋;王宇明;朱理珉;贺永文;任红;万谟彬;陈成伟;巫善明;陈亚岗;许家璋;王勤环;魏来;马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衰竭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较高,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前C区变异及e抗原的存在状态对肝炎进展的影响上,关于RNA方面的研究多见于ε环变异对病毒包装的影响[1,2].我们选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通过扩增HBV S基因及测序,应用软件模拟构建其RNA二级结构并考察其变化,以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变异的存在情况及其对疾病的影响.
作者:李俊强;许正锯;刘峰;杜绍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方法 分析和比较54例免疫耐受期和47例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但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年龄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分别为(28.11±8.60)和(24.93±7.21)岁,P<0.05].免疫耐受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106拷贝/ml以上者占94%,而89%的非活动复制期患者血清HBV DNA为阴性,其余患者表现为低水平复制.两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HBsAg和HBcAg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非活动复制期患者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u=2.004,P<0.05).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u=3.274,P<0.01).结论 非活动复制期HBV感染者可能经历多次隐匿的免疫清除过程,因此年龄较大、纤维化程度较高.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的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嘉;赵桂鸣;朱理珉;李颖;辛绍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peroxiredoxin Ⅱ(Prx Ⅱ)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l)诱发树鼩 HCC 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在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进行验证,以探讨Prx Ⅱ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例AFBl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组织和这些动物肝癌发生前的活检肝组织,以及6例对照组动物相应时期的肝活检组织Prx Ⅱ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在18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17名正常人肝组织进行验证. 结果 Prx Ⅱ在树鼩肝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和癌前组织,也高于对照组同期活检肝组织(p<0.05);人肝癌组织中Prx 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和树鼩相符,即肝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 结论 Prx Ⅱ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作者:岳海英;曹骥;崔杰峰;代智;苏建家;段小娴;杨春;岳惠芬;李瑗;刘银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并总结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用常规HE 染色、组织化学Masson三色、Sweet网织、D-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K7、CD68、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对42例CSHB病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结果 CSHB的基本病变是在慢性肝病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坏死的特点是部分肝硬化结节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保留,保留的硬化结节仍可发生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后的肝细胞常被清除,而间质成分保留.随着病程的进展,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和细胆管增生. 结论 CSHB与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变表现是一致的,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应结合病因加以分类.
作者:张立洁;王泰龄;刘旭华;祖可佳;孟欣;王跃;段钟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肝脏诊断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临床,提出有关肝病的病理诊断,病因学证据或线索,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肝脏诊断病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及基础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王泰龄;刘霞;尤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我国临床肝移植(OLT)的发展,肝脏移植病理也得到长足进步[1].我院病理科至2007年4月共完成913例次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活检),病例数量的增多,反映出临床对OLT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OLT术后各种并发症之间在许多临床病理学表现上有重叠或复合存在,由此增加了病理诊断的复杂性.
作者:丛文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在同一载体上串联针对不同靶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探讨其同时干预不同靶基因的效应.方法 在已筛选到高效干预靶基因Ku70、Ku80的shRNA表达载体的基础上,构建串联的shRNA表达载体psiRNAKus,该载体能同时表达针对Ku70的shRNA和针对Ku80的shRNA,酶切鉴定和DNA测序确定psiRNAKus构建成功后,将其转染入肝癌细胞株HepG2,转染后48 h 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干预靶基因的效果.结果 psiRNAKus表达的shRNAs能够同时抑制Ku70和Ku80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结论 在同一载体上串联的针对不同靶基因的shRNA表达系统有望在实验和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
作者:任精华;林菊生;常莹;吴颖;张颖慧;张强;何星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对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2和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TNF α的水平.Student-t检验比较3组间TLR2、TLR4和TNF α表达的差异; 3组病例TLR2、TLR4的表达水平间及它们与血清TNF α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1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3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和TLR4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FI)分别为21.5±2.7、39.0±4.1、47.7±21.4和2.3±1.1、3.7±2.3、6.9±4.1;外周血清TNF α(ng/L)水平分别为53.8±38.1、164.3±89.9、359.8±140.0,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4表达强度和外周血清TNF α水平均依次显著升高;经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4表达水平和血清TNF α表达水平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TLR2和TLR4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关.
作者:尉秀清;文卓夫;郑丰平;姚集鲁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