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熔点曲线法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温志立;谭德明;彭仕芳;侯周华;成军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准种, 临床表现, 熔点曲线
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准种与临床的关系,从HBV准种这个角度阐述相同基因型HBV导致不同病情的机制.方法选取B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携带者血清32份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血清28份作为检测对象,采用熔点曲线法比较两组血清波峰数量的差异.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血清的波峰数量明显多于慢性携带者血清(P<0.05),提示前者所携带HBV的准种数量多于后者.结论HBV准种与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关系,在HBV基因型相同时,病情较重的乙型肝炎与HBV准种数量多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同一基因型的不同患者出现不同临床表现的现象.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

    肝癌(HCC)患者1%~12%可发生梗阻性黄疸,其原因少数是由于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多数源于肝癌侵犯胆道形成胆道癌栓,也称黄疸型肝癌,其发生率占肝癌患者的1.2%~9.0%,常导致误诊,影响治疗的决策.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对美国肝病联合会《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推荐意见的评述

    一、导言<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处理>[1]的推荐意见建立在一种证据分级的标准上.采用了下列证据:(1)世界各地近发表的有关此主题的文献上的正式观点和分析结论(从Medline搜寻).(2)美国内科医师学院健康评定和实践指导手册.(3)指导方针,包括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和美国消化病学会(AGA)发布的实践指南.(4)本领域专家意见和作者经验.

    作者:王宇明;晏泽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菲律宾蛤仔饮食对白兔实验性脂肪肝形成的影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RP)属帘蛤科动物,俗称蛤仔.相关研究表明,其体内含有较丰富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RP饮食对于血脂及脂肪肝形成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抑制脂肪肝形成的作用机制.

    作者:孙樱;辛永宁;张梅;初蕾蕾;周蓉蓉;吕维红;张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血清病毒准种动力学研究

    目的揭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重型化过程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前C/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准种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例慢性乙型肝炎两次急性发作伴重型化患者病程中5份血清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TA克隆-构象敏感凝胶电泳-测序的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化过程中血清HBV准种的动态变化.结果血清HBV准种复杂性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时为10~12,在好转时为14~17(t=3.133,P<0.05),且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优势准种组成及比例亦发生了变化(t=3.295,P<0.05).结论血清HBV准种组成随宿主免疫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可能与H BV的免疫逃避有关.

    作者:刘霖;王宇明;兰林;李俊刚;邓国宏;夏杰;赵学兰;张绪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源于hea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称之为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又称为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在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生物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结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过去对健康的客体评价转变为对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评价.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慢性化率高,并有可能在长期发展中发生肝硬化、肝癌,不仅影响感染者的生理状态,由于病程长、肝外表现多、晚期并发症多,也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甚至在疾病早期,对患者生理影响还不显著时已经出现了生存质量的变化.

    作者:魏来;郭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转录因子活性差异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筛选与肝癌转移相关的转录因子.方法应用转录因子活性芯片技术,在功能水平分析三种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ep3B、MHCC97L和MHCC97H)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并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在345个候选的转录因子中,筛选出7个活性差异转录因子.随人肝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增高(Hep3B<MHCC97L<MHCC97H),活性上调的转录因子有5个,包括p5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核因子κb、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Sp1;活性下调的转录因子有2个,包括Rb和Smad3.结论转录因子活性异常与肝癌转移密切相关,本实验筛选出的转录因子可能有助于揭示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预测指标及干预治疗的靶点.

    作者:潘奇;王鲁;孙惠川;刘银坤;叶胜龙;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细胞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并进一步阐述VM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9例手术切除并死于HCC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与CD31双重染色以及CD105、CD31、Hepatocyt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CC中是否存在VM.结果 12.12%(12/99)的患者HCC具有VM.Edmondson分级Ⅰ~Ⅱ级HCC中VM阳性率(2.5%)低于Ⅲ~Ⅳ级HCC中VM阳性率(18.64%)(x2=4.416,P<0.05); VM组的国际癌症病期分期与无VM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M组更易于发生远处转移(x2=8.873,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M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VM阴性组(P<0.01).结论 HCC中存在VM,恶性度越高HCC形成拟态的能力越强.具有VM的HCC易发生转移,预后差.

    作者:赵秀兰;杜静;张诗武;刘易欣;王欣;孙保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脏胰岛素抵抗与肝糖输出调控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饲养造成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与肝糖输出有关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10例)和高脂饮食饲养组(10例).饲养期间动态观察体重和空腹血糖变化趋势.饲养至28周实验终点时取空腹血测胰岛素和甘油三酯.采用肝脏对3H-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测定各组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用蒽酮法测定肝糖原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糖异生和糖原合成关键酶肝脏磷酸烯丙醇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合成酶和PPARγ协同刺激因子1 α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高脂饮食饲养大鼠出现明显腹型肥胖.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饲养18周开始,高脂饮食组空腹血糖增加[正常饲养组(4.77±0.63)mmol/L,高脂饮食组[(5.45±0.87)mmol/L,P<0.05],此差异持续到28周;肝脏3H-2-脱氧葡萄糖摄取率高脂饮食组较正常饲养组下降42.0%,肝糖原含量增加92.4%(P<0.01);磷酸烯丙醇羧激酶mRNA增加41.5%,协同刺激因子1αmRNA增加30.8%(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诱导肝脏协同刺激因子1α和肝脏磷酸烯丙醇羧激酶基因表达,糖异生增加,同时肝糖分解不能相应受到抑制,导致肝糖输出增加及空腹血糖升高.

    作者:赵文惠;萧建中;杨文英;王娜;王昕;陈晓平;卜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抑制层黏连蛋白B1链基因转录活性的研究

    肝再生增强因子(ALR)不仅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肝损伤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1].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层黏连蛋白B1链(LAMB)基因上游调控序列进行分析克隆,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AT3-LAMBp报告基因载体,与pcDNA3.1(-)-ALR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细胞,证明ALR的转基因表达对LAMB启动子具有下凋作用,使下游CAT基因的表达减弱.本研究为阐明ALR的生物学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提供新的实验及理论基础.

    作者:邵凤娟;成军;马英骥;杨倩;纪冬;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RNA干扰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诱导HepG2细胞凋亡

    人端粒酶由RNA亚单位(hTR)和蛋白组分构成.蛋白组分包括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基(hTERT)和端粒酶相关蛋白1(hTEP1).hTERT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是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端粒酶活化的限速步骤[1].抑制hTERT的表达可快速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不是通过端粒缩短所致[2].表明hTERT除了其蛋白催化活性外,尚可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表明采用针对hTERT的反义核酸抑制hTERT的表达可通过活化Caspase诱导细胞凋亡[3].现采用特异性RNA干扰技术抑制hTERT的表达,观察细胞凋亡的产生并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中与凋亡相关的蛋白的表达.

    作者:夏云;何云燕;朱道银;林汝仙;王升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对C 3A细胞增殖和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

    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对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的影响研究较多,并证实患者血浆对所接触的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1,2].C3A细胞株与正常肝细胞功能接近,易于培养,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3].现采用C3A细胞为对象,研究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在体外对其影响.

    作者:陈煜;赵丽莉;高虹;尤红;唐淑珍;韩大康;段钟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的建立及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基因组复制中间体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是HBV持续感染的关键[1].近期研究表明,cccDNA也是抗病毒治疗结束后乙型肝炎复发的主要原因[2,3].本研究旨在建立和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水平.

    作者:魏红山;董庆鸣;庄辉;宋淑静;刘志英;成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干扰素γ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γ直接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的作用及其与IFN α联合用药的疗效,并对可能介导IFN γ抗HCV作用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表达水平进行探讨.方法建立HCV复制子细胞模型,用IFN γ或IFN γ联合IFN α处理H CV复制子细胞,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HCV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CV非结构蛋白5A(NS5A).结果 IFN γ对HCV RNA的复制及NS5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10 U/ml IFN γ可使HCV RNA较对照组减少36%,25 U/ml减少80%; IFN γ对HCV RNA及NS5A蛋白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用IFN γ预处理的细胞对IFN α抗HCV的作用更敏感,且细胞内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 γ(ISGF 3 γ)和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呈明显的诱导性表达.结论 IFN γ能有效抑制HCV RNA的复制,并与IFN α有协同抗HCV的作用.IRF-1、ISGF3γ和2'5'-OAS可能参与介导IFN γ抗HCV的作用.

    作者:贾因棠;魏来;蒋栋;丛旭;费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p600125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bcl-2、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乙醛刺激HSC活化与增殖,是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因素[1、2].研究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JNK、P38是HSC活化与增殖导致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之一.乙醛刺激HSC中JNK磷酸化水平随sp600125(JNK信号传导通路特异性阻断剂)浓度增加而减少[3].本实验用sp600125处理乙醛刺激的HSC,观察sp600125对HSC增殖以及bcl-2、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作者:唐文;蒋明德;李小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谱系分析及互补决定区3序列测定

    目的从新的角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炎症活动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情况,了解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在CHB发病机制中的状态及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T淋巴细胞受体(TCR)β链V区基因各家族(BV),并采用免疫指纹技术(immunoscope)对4名健康献血员及8例处于炎症活动期CHB患者外周血TCR BV家族基因的优势利用情况及克隆性增生T淋巴细胞β链互补决定区3(CDR3)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4名健康献血员外周血T淋巴细胞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呈正态分布,而8例CHB患者均出现一个或多个TCR BV家族单克隆或寡克隆性增生.对克隆性增生T淋巴细胞β链CDR3区序列测定证实存在不同的CDR 3序列.结论 CHB活动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明显克隆性增生,进一步提示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参与CHB的发病过程,且可能有多个病毒抗原表位参与了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张光文;姚新生;马世武;杨创国;于乐成;侯金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研究是1989年由分子生物学专家首先取得突破的.以经血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恢复期血清作为抗体,对用NANBH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组织、胆汁等含有病毒的材料制备的表达型噬菌体文库进行筛选,获得HCV的第一个基因片段,进而克隆HCV全基因,由此表达的重组抗原组装的测定抗-HCV的酶免疫(EIA)试剂,以及据此设计的HCV RNA定性、定量诊断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因此,HCV基因克隆化的成功对于HCV以及丙型肝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各地获得越来越多HCV病毒株的序列,发现实际上存在着多种多样基因序列的HCV.经过10多年研究,发现HCV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准种、突变、变异等,这些都是HCV基因异质性的具体表现,这一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成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U1小核核糖核酸嵌合体核酶细胞内抑制丙型肝炎病毒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以U1小核核糖核酸为靶向基因构建的嵌合体核酶在细胞内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表达的作用.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连接反应,将针对HCV核心区的特异性核酶序列代替了U1小核RNA的部分区域,构建出嵌合体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与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靶基因共转染Huh7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发光检测仪来判定抑制效率并与相同序列核酶的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U1-嵌合体核酶构建成功;共转染结果显示核酶及嵌合体核酶对HCV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但以嵌合体核酶的效率为高.结论以U1小核核糖核酸作为核酶载体可以增加核酶在细胞内的切割活性.

    作者:王美霞;金清龙;潘煜;王峰;牛俊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内毒素受体表达上调

    目的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伴肝纤维化模型形成过程中,肝脏内毒素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以高脂饮食喂养,分批于实验8、12、16、24周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14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4型toll样受体(TLR4)mRNA表达,RT-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肝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实验8周大鼠单纯性脂肪肝阶段肝脏CD14和TLR4的表达就较正常对照上调(25.9±11.9对12.4±5.7、1.75±0.81对0.98±0.33,P<0.01和P<0.05),12周随着脂肪性肝炎的出现进行性增高(61.8±21.9和1.88±0.72,P值均<0.05),于16周达高峰(71.5±21.3对5.64±0.87,P值均<0.01),24周略有回落(67.7±16.6和4.98±0.72,P值均<0.01).肝脏和血清TNF α表达也从8周开始上调,此后一直维持高水平表达.结论大鼠NASH形成过程中,肝脏内毒素受体CD14和TLR4表达逐渐上调.这可能是NASH大鼠内毒素肝损伤敏感性增强的原因之一,在NASH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徐正婕;范建高;王兴鹏;王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进展与挑战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以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全球大约有1.7亿感染者.急性HCV感染多为亚临床感染,因此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HCV感染的慢性化率较高,约70%的成年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HCV持续感染20年后发生肝硬化的概率约为10%~15%,感染30年后HCV相关的HCC发生率为1%~3%[1].

    作者: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糖对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链脲佐菌素(STZ)和(或)四氯化碳(CCl4)制备糖尿病和肝纤维化模型,探讨高血糖对CCl4中毒大鼠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

    作者:范建高;田丽艳;蔡晓波;钱燕;杨兆瑞;徐正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