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成;王学浩;张峰;徐三荣;成峰;李国强;王科;钱晓峰;马跃峰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诱导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时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凋亡诱导因子表达及从线粒体发生核转位的变化.方法用80 μg/ml羟基喜树碱作用于肝癌细胞株SMMC-7721后,用吖啶橙/溴化乙啶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现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诱导因子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诱导因子在细胞凋亡时从线粒体到核的迁移变化.结果 80μg/ml羟基喜树碱作用SMMC-7721细胞后,吖啶橙/溴化乙啶荧光双重染色可见细胞体积缩小、细胞皱缩、核碎裂等典型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线粒体肿胀;细胞凋亡时凋亡诱导因子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凋亡诱导因子发生了从线粒体到核的迁移. 结论羟基喜树碱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在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凋亡诱导因子从线粒体释放并发生核转位可能与羟基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付玉荣;邱宗荫;颜玉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探讨对重型肝炎发生的阻断作用.方法将16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82例)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组,82例).结果在治疗组中,23.2%(19/82)的患者发展至慢性重型肝炎,显著低于对照组46.3%(38/82),P<0.01.对照组52.6%(20/38)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而在治疗组,仅26.3%(5/19)的患者死亡,P<0.01.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率、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转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保持阴性水平.结论在基础治疗的支持下,及时应用拉米夫定能阻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发展至重型肝炎.
作者:崔建军;周伯平;戴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常见病理组织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5年6月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173例(235例次)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发生于术后3~2 920 d,其中1~30 d、31~90 d、91~180 d、180 d以后的发生率分别为49.71%(86/173)、17.92%(31/173)、4.62%(8/173)、27.74%(48/173).炎症类占72.25%(125/173),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171例次;梗阻类占27.74%(48/173),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64例次.病理表现以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及炎细胞浸润、汇管区炎症、小胆管增生、汇管区纤维化、小胆管及肝细胞胆汁淤积为主.上述病理表现在炎症和梗阻两类并发症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71/171)和100.00%(64/64)、100.00%(171/171)和96.87%(62/64)、9.36%(16/171)和73.44%(47/64)、3.51%(6/171)和79.69%(51/64)、50.29%(86/171)和87.50%(56/64)、63.16%(108/171)和93.75%(60/64).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以炎症类居多,多发生于术后30 d内,梗阻类多见于术后90 d,预后较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在胆道并发症的分类、程度评估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政禄;张淑英;朱丛中;李卉;唐缨;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药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具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肝硬化的常用传统中药,资料显示莪术能促进肾脏细胞外基质的降解[1]、对肝纤维化具有防治作用[2].研究证明,肝脏存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莪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本文探讨了莪术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受体(AT1R)的影响.
作者:杨玲;钱伟;侯晓华;徐可树;汪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罕见的肿瘤,查阅我院1954年-2005年的病例,仅发现1例原发性肝MFH肺转移,2例原发性肝MFH.3例均为病理诊断,病例资料详实,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陈谦;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引起肝内转移,加重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和治疗后复发.为探讨肝癌伴PVTT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对86例肝癌伴PVTT无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SRT临床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任本;宋江波;王晓东;司红霞;廖粤斌;张芬琴;张紫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如果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受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率可高达85%.HBV再感染后多表现为纤维性淤胆性肝炎或纤维性肝细胞性肝炎,病情进展迅速,2年死亡率达50%;即使再次肝移植约50%的患者也将在60 d内死亡,效果极差.因此,预防HBV复发已成为肝移植外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作者:刘作金;李生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监测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504例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连续监测.术前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直径、血流速度及有无门静脉栓塞等;术后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供体段、受体段、吻合口的直径、管腔内回声、血流方向及血流速度等.结果术后当日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46.27 cm/s,小流速为15.8 cm/s,大流速为110.8 cm/s.358例(71.03%)血流速度>40 cm/s.30 d后,347例(68.85%)流速降至40 cm/s以下.64例(12.70%)出现离肝血流,1例(0.20%)出现完全离肝血流.门静脉并发症13例(2.58%),包括4例(0.79%)栓塞(3例血栓、1例瘤栓),9例(1.79%)吻合口周围狭窄.结论异常门静脉血流信号不一定均出现并发症,连续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流的变化更有价值,因此,CDFI技术对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任秀昀;王凤水;刘煜;陈新国;李威;沈中阳;庄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传统肝癌标志物,但约有30%~40%的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阴性.因而其他的肝癌标志物,如CA19-9等也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1].本研究旨在探讨CA1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漪;王志明;任正刚;乐凡;张博恒;夏景林;叶胜龙;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血清HBV DNA阴性且PBMC HBV DNA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30对作为实验组,HBV标志物均为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0对作为对照组.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及PBMC HBVDNA,半巢式PCR检测新生儿PBMC中来自母亲的细胞.结果实验组30例新生儿中,血清HBV DNA阳性4例,PBMC HBV DNA阳性8例,均为弱阳性.8例PBMC HBV DNA阳性新生儿中,4例人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基因阳性,其中5例母亲的GSTM1基因阳性;3例新生儿GSTM1阴性,母亲GSTM1阳性,在这3例新生儿PBMC中均检测到GSTM1基因.对照组10例新生儿血清和PBMC HBV DNA均阴性.结论 HBV感染新生儿的部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能来自母体,并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媒介.
作者:李淑红;岳亚飞;张树林;石紫云;归巧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达40%~80%.我国肝衰竭常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卡介苗(BCG)联合脂多糖(LPS)可引起致死性肝损伤,其机制和肝炎病毒所致肝衰竭类似.我们观察了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对BCG/LPS肝衰竭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用于重型肝炎治疗的可行性.
作者:杨永峰;谭德明;谢玉桃;赵伟;温志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被公认为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未因此得到明显的延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TACE术后残癌的复发和转移.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进展过程,而肿瘤细胞在整合素的介导下黏附于正常组织细胞基底膜是其浸润和转移的关键步骤,近年来,针对整合素的治疗正逐渐成为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肝癌模型,据此动物模型评价经肝动脉灌注GRGDSP(Gly-Arg-Gly-Asp-Ser-Pro)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恶性肿瘤的疗效.
作者:尹君;梁惠民;钱骏;夏风;王勇;邓宪波;王伟;倪岚;冯敢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高度可塑性,在特定环境下除分化为中胚层的组织细胞外,还可跨越胚层界限分化为外胚层及内胚层组织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等有诱导骨髓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作用[1,2],为肝脏干细胞提供了一种新来源.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纯化人骨髓MSCs,并用肝病患者血清诱导培养,探讨肝病患者血清对其分化作用.
作者:赵文静;陈亚洁;赵振国;刘薇;刘淑荣;孙庆国;陈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有热缺血损伤的供肝及胆管组织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为临床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外胆管不可逆性坏死和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的防范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在小型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上,观察供肝血流阻断10 min后移植肝及胆管组织在不同冷保存时间条件下的形态功能改变及其可逆性.结果热缺血10 min,冷保存时间少于16 h组,动物均存活1周以上,且无早期胆管坏死所致的动物死亡;一旦冷保存时间超过16 h,术后早期胆管坏死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出现因胆管坏死、胆漏所致的动物死亡;随着冷保存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将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所致的术中、术后早期动物死亡,存活动物均发生胆管坏死.与冷保存16 h以内组比较,16 h以上组术中移植肝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和上皮凋亡细胞数显著增高(P<0.05),而Na+-K+-ATP酶及Ca2+-ATP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恢复较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胆管坏死率与术中移植肝胆管细胞病理形态学评分及凋亡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1、0.972,P值均<0.01),与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r值均为-0.973,P值均<0.01).结论有热缺血损伤的供肝及胆管组织,在限定的冷保存时间范围内是可以利用的.若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以内,冷保存时间延长至16 h对移植肝胆管组织仍安全,延长至20 h移植肝仍能发挥功能.
作者:郑树国;冯晓彬;何振平;卿德科;冷建军;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ing,RNAi)是短双链RNA,即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ing RNA,siRNA)介导的对同源基因转录后水平或者翻译水平的抑制作用.近年来应用RNAi技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RNAi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其高效、特异的抗病毒作用,设计灵活的多靶位效应使其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基因治疗手段.
作者:唐霓;黄爱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含增强子)调控下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扩增出HBV的4个启动子,载入T载体,测序后插入到含EGFP报告基因的质粒pEGFP-1,构建出HBV不同启动子调控的EGFP基因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各重组体.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4种构建好的载体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重组体转染细胞中EGFP的表达.结果各目的片段测序正确并成功插入表达载体中,转染了各质粒的阳性细胞克隆均可检测出EGFP的表达,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蛋白表达量有所不同. 结论HBV启动子调控下的EGFP报告基因能够在肝癌细胞中特异表达,不同启动子表达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为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作者:谢娜;王晓燕;张琼;林园园;林菊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方国家常见的酒精性肝病(ALD)近年来在我国也有明显的增加.由于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肝移植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酒精性肝病(EALD)有效的手段,而与其他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比较,EALD肝移植存在诸多特殊的临床问题.我们回顾分析我院11例EALD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受者的选择、术前的评估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周立新;严律南;曾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共刺激分子CD28在机体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CD28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HBV感染结局并可能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CD2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为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和抗性基因提供资料.
作者:陈涛;陈明;汪莉萍;封波;李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是新生儿及免疫抑制状态下人群较常见和严重的疾病之一,常并发肝外脏器感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早期、特异地诊断活动性CMV感染,已成为监测其感染、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CMV性肝炎患者进行低基质磷脂蛋白65(PP65)抗原血症测定,并同时定量测定尿CMV DNA及血CMV-IgM,以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对CMV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洪灿;项国谦;沈红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及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及HepG2细胞中HIF1α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IF1α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阳性率达76.4%,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有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预后无关(P值均>0.05);Western blot 和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HIF1 α在HepG2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3.6%.缺氧或加二氯化钴(150μmol/L)作用2 h后HIF1 α蛋白质及mRNA表达增加.结论HIF1α蛋白质在肝癌中表达明显,在癌组织中表达主要受氧的调节,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有关,而与有无门静脉癌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达及预后无关.
作者:张芳杰;唐望先;吴翠环;晏维;谷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