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强免疫治疗防治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

刘作金;李生伟

关键词:肝移植, 肝炎, 乙型, 病毒性, 免疫治疗
摘要:如果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受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率可高达85%.HBV再感染后多表现为纤维性淤胆性肝炎或纤维性肝细胞性肝炎,病情进展迅速,2年死亡率达50%;即使再次肝移植约50%的患者也将在60 d内死亡,效果极差.因此,预防HBV复发已成为肝移植外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Janus激酶/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重建对MHCC97细胞干扰素α应答的影响

    目的阐明原发性肝癌MHCC97细胞中Janus激酶/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对干扰素α抗肿瘤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Dosper转染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表达质粒入MHCC97细胞;用Western blot和寡核苷酸迁移率实验分别检测肝癌细胞中IRF9、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及各期细胞的分布情况. 结果通过高表达IRF9因子可恢复MHCC97细胞对干扰素α抗增殖的应答能力,同时阻滞细胞由S期过渡到G 2期.结论完整的Janus激酶/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对介导干扰素α抗肝癌MHCC97细胞的增殖作用至关重要.

    作者:吴伟忠;孙惠川;高艳琴;王鲁;汤钊猷;刘康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分析

    原发性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罕见的肿瘤,查阅我院1954年-2005年的病例,仅发现1例原发性肝MFH肺转移,2例原发性肝MFH.3例均为病理诊断,病例资料详实,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陈谦;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肝动脉灌注GRGDSP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肿瘤

    目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被公认为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未因此得到明显的延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TACE术后残癌的复发和转移.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进展过程,而肿瘤细胞在整合素的介导下黏附于正常组织细胞基底膜是其浸润和转移的关键步骤,近年来,针对整合素的治疗正逐渐成为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肝癌模型,据此动物模型评价经肝动脉灌注GRGDSP(Gly-Arg-Gly-Asp-Ser-Pro)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恶性肿瘤的疗效.

    作者:尹君;梁惠民;钱骏;夏风;王勇;邓宪波;王伟;倪岚;冯敢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病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病伴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及6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肝源性糖耐量减低(IGT)及肝源性糖尿病(DM)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53%对3.82%,P<0.05;24.11%对1.64%,P<0.01).(2)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IGT或DM患者均无糖尿病症状,而19例慢性乙型肝炎伴原发性DM者中12例有症状,1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原发性DM者中6例有症状.(3)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IGT或DM者,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水平均低于伴原发性DM者(P<0.05);但前者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PINS)及C肽(PCP)分泌水平高于后者(P<0.05).(4)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DM与伴原发性DM患者的FPG、PP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伴肝源性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PINS、空腹C肽(FCP)及PCP水平高于伴原发性DM患者(P<0.05),但两者的PINS/FINS、PCP/F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小于5;伴肝源性DM患者其FPG、PPG水平均显著高于伴肝源性IGT者(P<0.05),FINS、PINS及FCP、PCP水平均低于肝源性IGT患者(P<0.05,P<0.01).结论肝病继发糖代谢异常者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且以肝功能损害较重者为主,多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增强,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DM患者则减弱.

    作者:张霞;沈薇;沈鼎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监测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504例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连续监测.术前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直径、血流速度及有无门静脉栓塞等;术后监测内容包括门静脉供体段、受体段、吻合口的直径、管腔内回声、血流方向及血流速度等.结果术后当日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46.27 cm/s,小流速为15.8 cm/s,大流速为110.8 cm/s.358例(71.03%)血流速度>40 cm/s.30 d后,347例(68.85%)流速降至40 cm/s以下.64例(12.70%)出现离肝血流,1例(0.20%)出现完全离肝血流.门静脉并发症13例(2.58%),包括4例(0.79%)栓塞(3例血栓、1例瘤栓),9例(1.79%)吻合口周围狭窄.结论异常门静脉血流信号不一定均出现并发症,连续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流的变化更有价值,因此,CDFI技术对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任秀昀;王凤水;刘煜;陈新国;李威;沈中阳;庄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终末期酒精性肝病的肝移植

    西方国家常见的酒精性肝病(ALD)近年来在我国也有明显的增加.由于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肝移植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酒精性肝病(EALD)有效的手段,而与其他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比较,EALD肝移植存在诸多特殊的临床问题.我们回顾分析我院11例EALD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受者的选择、术前的评估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周立新;严律南;曾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差异表达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大多数是婴幼儿期感染,往往终生携带HBV,但正常成人初次感染后大多能清除病毒.除病毒因素外,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因素决定感染结局[1].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受许多基因的调节,我们推测正是由于在正常人和HBV携带者之间存在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才导致了不同的感染结局.本研究旨在探讨HBV携带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差异表达的基因,有助于阐明HBV携带发生发展机制及设计新的治疗靶标.

    作者:唐翠兰;陈智;羊正纲;周林福;陈峰;彭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引起肝内转移,加重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和治疗后复发.为探讨肝癌伴PVTT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对86例肝癌伴PVTT无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SRT临床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任本;宋江波;王晓东;司红霞;廖粤斌;张芬琴;张紫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受体选择,探讨原位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2月完成的9 2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肝癌肝移植92例,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国际癌症病期分类(TNM),Ⅰ期8例,ChildPugh均为A级;Ⅱ期13例,Child-Pugh A级11例、B级2例;Ⅲ期12例,Child-Pugh A级8例、B级3例、C级1例;Ⅳ期59例,Child-Pugh A级52例、B级5例、C级2例.手术成功75例,成功率81.5%,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18.5%.随访6~68个月,短生存40 d,长无瘤生存68个月,肿瘤短51 d复发,生存时间3年以上的7例患者至今仍无瘤生存.Ⅰ期:1年生存者5例,2年生存者3例,3年生存者2例,5年生存者1例;Ⅱ期:1年生存者6例,2年生存者2例,3年生存者2例;Ⅲ期:1年生存者3例,无生存超过2年者;Ⅳ期:1年生存者18例,2年生存者5例,3年生存者3例,5年生存者1例.Ⅰ、Ⅱ期的生存率显著高于Ⅲ、Ⅳ期.术后出现原发性肝癌复发35例,总复发率为46.7%.Ⅰ、Ⅱ、Ⅲ、Ⅳ期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50.0%和47.5%,Ⅲ、Ⅳ期的复发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结论不同期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的生存情况差别较大,肝移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效果显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由于移植效果差应持慎重态度.

    作者:刘祥德;杨占宇;王曙光;别平;郑树国;张雷达;何宇;卢倩;杨智清;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热缺血供肝胆管耐受冷保存时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有热缺血损伤的供肝及胆管组织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为临床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内外胆管不可逆性坏死和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的防范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在小型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上,观察供肝血流阻断10 min后移植肝及胆管组织在不同冷保存时间条件下的形态功能改变及其可逆性.结果热缺血10 min,冷保存时间少于16 h组,动物均存活1周以上,且无早期胆管坏死所致的动物死亡;一旦冷保存时间超过16 h,术后早期胆管坏死的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出现因胆管坏死、胆漏所致的动物死亡;随着冷保存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将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所致的术中、术后早期动物死亡,存活动物均发生胆管坏死.与冷保存16 h以内组比较,16 h以上组术中移植肝胆管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和上皮凋亡细胞数显著增高(P<0.05),而Na+-K+-ATP酶及Ca2+-ATP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恢复较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胆管坏死率与术中移植肝胆管细胞病理形态学评分及凋亡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1、0.972,P值均<0.01),与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r值均为-0.973,P值均<0.01).结论有热缺血损伤的供肝及胆管组织,在限定的冷保存时间范围内是可以利用的.若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以内,冷保存时间延长至16 h对移植肝胆管组织仍安全,延长至20 h移植肝仍能发挥功能.

    作者:郑树国;冯晓彬;何振平;卿德科;冷建军;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诊断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是新生儿及免疫抑制状态下人群较常见和严重的疾病之一,常并发肝外脏器感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早期、特异地诊断活动性CMV感染,已成为监测其感染、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CMV性肝炎患者进行低基质磷脂蛋白65(PP65)抗原血症测定,并同时定量测定尿CMV DNA及血CMV-IgM,以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对CMV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洪灿;项国谦;沈红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IGF-1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蛋白激酶,它在多数肿瘤细胞中均有过量表达,形成并维持肿瘤细胞的转化表型,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人肝癌细胞HepG2中IGF-1R呈现高表达[1].我们应用前期筛选出的、能够显著抑制IGF-1R表达的反义寡核苷酸(IGF1R-AS)[2],选择治疗肝癌的常用化疗药物顺铂(DDP)、5氟尿嘧啶(5 Fu)和阿霉素(ADM)分别与IGF-1R联用,分析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探讨联合治疗用于抗肝癌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王芝艳;林汝仙;王升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莪术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的影响

    中药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具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肝硬化的常用传统中药,资料显示莪术能促进肾脏细胞外基质的降解[1]、对肝纤维化具有防治作用[2].研究证明,肝脏存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莪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本文探讨了莪术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受体(AT1R)的影响.

    作者:杨玲;钱伟;侯晓华;徐可树;汪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探讨对重型肝炎发生的阻断作用.方法将16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82例)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组,82例).结果在治疗组中,23.2%(19/82)的患者发展至慢性重型肝炎,显著低于对照组46.3%(38/82),P<0.01.对照组52.6%(20/38)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而在治疗组,仅26.3%(5/19)的患者死亡,P<0.01.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率、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转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保持阴性水平.结论在基础治疗的支持下,及时应用拉米夫定能阻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发展至重型肝炎.

    作者:崔建军;周伯平;戴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启动子调控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含增强子)调控下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扩增出HBV的4个启动子,载入T载体,测序后插入到含EGFP报告基因的质粒pEGFP-1,构建出HBV不同启动子调控的EGFP基因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各重组体.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4种构建好的载体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重组体转染细胞中EGFP的表达.结果各目的片段测序正确并成功插入表达载体中,转染了各质粒的阳性细胞克隆均可检测出EGFP的表达,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蛋白表达量有所不同. 结论HBV启动子调控下的EGFP报告基因能够在肝癌细胞中特异表达,不同启动子表达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为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作者:谢娜;王晓燕;张琼;林园园;林菊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加强免疫治疗防治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

    如果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受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率可高达85%.HBV再感染后多表现为纤维性淤胆性肝炎或纤维性肝细胞性肝炎,病情进展迅速,2年死亡率达50%;即使再次肝移植约50%的患者也将在60 d内死亡,效果极差.因此,预防HBV复发已成为肝移植外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作者:刘作金;李生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方法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的成人活体肝移植患者12例.其中,左半肝(Ⅱ、Ⅲ、Ⅳ段,包括肝中静脉)移植3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不包括肝中静脉移植8例,包括肝中静脉1例.结果 12例供体无因手术死亡者.手术时间(6.20±1.40)h;术中出血量300~1200 ml;1例术后并发胆瘘,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6~12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恢复工作.受体手术时间5~11 h;采用改良方法重建移植肝流出道、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端端吻合重建胆道;术中出血800~7000 ml;移植物冷缺血时间(1.90±0.50)h;无肝期时间(1.63±0.43)h;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为1.20%±0.26%.1例受体术后并发腹腔内局限性胆瘘;1例病死,11例长期生存.结论成人活体肝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同时能相对保证供体的安全.

    作者:李相成;王学浩;张峰;徐三荣;成峰;李国强;王科;钱晓峰;马跃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肽-核酸病毒样颗粒疫苗抗肝癌免疫的初步研究

    目的设计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新型病毒样颗粒疫苗,并研究其抗肝癌的作用.方法以阳离子抗原肽为桥梁,将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hTERT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TCAE中,再将多肽和核酸疫苗结合于同一疫苗颗粒,转染并鉴定其免疫原性,评价其转染效率,并观察其免疫转基因小鼠后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的有效性.结果该疫苗可激发特异性CTL反应,并对肝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的hTERT肽-核酸病毒样颗粒疫苗,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抗肝癌免疫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红;郝嘉;吴超;房殿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移植

    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中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6%~64.1%,其中包括门静脉部分血栓形成和门静脉完全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完全阻塞.门静脉血栓形成以男性病例为多,多数患者除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本身的临床表现外,并无其他特殊表现,常不被发现,也不需特殊处理.但若此类患者需行肝移植,作为肝移植受体其门静脉血栓形成就有特别的临床意义.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肝外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因血栓形成引起门静脉血流量减少或消失,在重建供肝门静脉时,供肝得不到足够的门静脉血流灌注,没有充足的门静脉血供,移植肝就不能存活.以往认为,受体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近年随着肝移植技术及相关处理的进步,门静脉血栓形成已不作为肝移植的禁忌证了,但是此类患者的肝移植手术处理更为复杂,而且术后并发症也常有增加.

    作者:李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我国肝移植的临床效果

    近40余年来,全世界已公认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技术的改进,重症监护的发展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使得患者移植后1年生存率已超过90%,5年生存率达70%~80%,每年全世界肝移植例数已达10000例以上,总数已超过100000例.国内肝移植起步虽早(70年代末),但因各种原因,在80年代处于停滞状态,直到90年代末才广泛开展,近年国内肝移植发展迅速,每年以近千例的速度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肝移植国家.由于我国肝移植广泛开展时间不长,各肝移植中心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我国肝移植指征以乙型肝炎及肝癌为主,因而临床效果与国外肝移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加强肝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努力提高我国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已成为我国肝移植界的重要课题,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