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区疼痛的心理测量与组织学变化的研究

王全楚;朱广义;申德林;张燕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肝, 疼痛, 抑制(心理学)
摘要:我们对49例肝功能正常但伴有明显肝区疼痛不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分别进行心理测量与肝穿刺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瘦素及其受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初步研究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癌组织以及肝癌细胞株是否存在瘦素及瘦素受体的表达是认识瘦素是否参与肝癌发病机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瘦素及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中瘦素及瘦素受体mRNA的表达,旨在为进一步探究瘦素系统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者:沈磊;周晶;雷伟;魏芸;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Multistix10SG试验在诊断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对SBP常有漏诊、误诊及误治.目前多形核白细胞(PMN)检测是诊断SBP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近国外研究了应用尿试纸条目测法检测腹水感染和诊断SBP的价值,而国内外尚未发现有人将与其相似试验的机测法应用于腹水感染的检测,本研究旨在探讨尿十项试纸条(Multistix10SG)试验目测法及机测法对诊断腹水感染的意义.

    作者:李锦;潘煜;鲍万国;牛俊奇;王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载脂蛋白质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目的 了解载脂蛋白质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APOBEC3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鸭乙型肝炎炎病毒(D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POBEC3G,将产物克隆到pXF3H载体的EcoR 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以构建真核表达质粒;以ayw亚型HBV全长质粒构建具有复制能力的1.3倍HBV质粒(pHBV1.3).不同剂量的APOBEC3G真核表达质粒与pHBV1.3共转染HepG2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e抗原水平,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分析HBV核衣壳相关DNA和RNA的水平变化.不同剂量APOBEC3G真核表达质粒与头尾相接的2倍DHBV质粒共转染LMH鸡肝癌细胞,Southern blot分析DHBV核衣壳相关DNA水平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APOBEC3G真核表达质粒和具有复制能力的1.3倍HBV质粒.APOBEC3G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分泌,转染细胞内HBV核衣壳相关RNA表达水平下降,而对核心蛋白质的表达没有影响;APOBEC3G对转染细胞内HBV和DHBV核衣壳相关DNA水平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效应.结论 APOBEC3G对HBV和D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雷延昌;马涛;郝友华;张正茂;田拥军;王宝菊;杨东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La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mRNA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La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mRNA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设计并合成La蛋白mRNA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转染HepG2.2.15细胞,继续培养3 d后分别裂解转染和未转染siRNA的细胞;抽提蛋白质,Western blot检测La蛋白含量变化;于转染后的第1、2、3、5、7、9天分别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的变化情况,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La蛋白在转染siRNA的HepG2.2.15细胞中表达明显低于未转染siRNA的细胞;转染siRNA的细胞分泌到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和HBV DNA的含量也明显低于未转染siRNA的细胞.结论 在HepG2.2.15细胞内,La蛋白与HBV mRNA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具有功能相关性.

    作者:张慧;孙静慧;耿红莲;范列英;刘皋林;谭龙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的关系.方法 从29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免疫耐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CTL细胞.并对6例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动态检测HBV特异性的CTL、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结果 19例急性发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4%±0.8%,而10例免疫耐受患者为0.6%±0.4%,两组间比较,t=2.1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导致重型肝炎的患者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细胞阳性率平均为1.3%±1.0%,而非重型肝炎患者为1.4%±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的随访期内,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维持在较高的水平(>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与HBV特异性CTL有关,但主要的肝细胞损害可能并非直接由HBV特异性CTL引起的.

    作者:邓洪;崇雨田;韩晓燕;张富程;彭晓谋;高志良;姚集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关系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后常见的形态学表现,大多数是由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而来.而肝损伤(肝实质炎症、坏死)激活肝星状细胞(HSC)引起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中心环节[1].在正常肝脏中,HSC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质中脂滴丰富,具有合成和分泌少量细胞外基质和胶原酶的能力.

    作者:冯业霜;马红;贾继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重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进化树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发生率高,已明确HBV为A~H 8个基因型[1].HBV基因型是反映HBV自然史发生变异的特点,是病毒变异进化的结果.HBV变异是引起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累积变异可引起基因型的改变.国内有关重型肝炎与HBV基因型及进化树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对65例HBV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基因分型,对部分B型和C型重型肝炎HBV S基因进行测序及其进化树分析,旨在探讨重型肝炎基因型分布及进化特点.

    作者:许正锯;杨红;陈先礼;沈建坤;张启华;王崇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国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国内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检索国内1990-2005年公开发表的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相关论文及会议论文,提取其中的生存率或出院时临床好转率等可以反映远期预后的资料,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并分析.结果 入选的10项研究中,共包含重型肝炎患者1 030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均为常规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早期、中期、晚期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合并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72(2.03~6.83)、2.79(2.88~4.14)和1.85(0.96~3.56).结论 和常规内科治疗相比,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显著改善早期及中期重型肝炎患者的远期预后,而对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作者:杨永峰;魏林玲;张宁;黄平;杨毅军;王立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能导致急、慢性肝病,其中全球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近4亿.每年由于HBV慢性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细胞癌死亡患者超过47万人[1].而由于HBV病毒复制过程缺乏校对机制,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很高,相关研究多的HBV突变株主要有:发生在翻译水平的前C区突变(G1896A);发生在核心启动子(BCP)区,即A1762T和G1764A的联合突变;发生在HBV DNA聚合酶区的变异包括P区528、552位点的突变.研究表明,HBV前C区1896位突变以及BCP区突变普遍存在于CHB患者中,且随临床病情加重突变病毒感染率逐渐增加,诱导肝脏炎症活动和肝损害,从而使肝纤维化程度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前C区和BCP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作者:翁彭剑;高国生;丁世雄;梁晓岳;唐向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肝硬化细菌移位及其后果

    随着人们对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后果研究的不断深入,BT的概念已从传统的有活性的肠道菌群通过肠道屏障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和肠腔外其他器官或部位,延伸到细菌释放产物(如内毒素和细菌DNA)的移位[1].现就细菌移位过程中的多种机制,特别是肠内菌群和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免疫防御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苟艳子;连建奇;聂青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细胞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作用已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重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需要T、B细胞间的密切合作,而B细胞在宿主抗HBV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研究较少.为探讨体液免疫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变化,我们检测了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 H B)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C D 5+B细胞(CD5+CD19+)、传统B细胞(CD5-CD19+)、全B细胞(CD19+)和全T细胞(CD5+)百分率.

    作者:秦浩歌;颜迎春;吴晓枫;刘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区疼痛的心理测量与组织学变化的研究

    我们对49例肝功能正常但伴有明显肝区疼痛不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分别进行心理测量与肝穿刺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王全楚;朱广义;申德林;张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肥大细胞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中的变化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大鼠的肥大细胞(MC)数量变化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在肝脏中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甲苯胺蓝染色显示MC,运用碱水解法测定肝脏羟脯氨酸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造模2、4、8、12周组大鼠肝组织中PA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R-2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MC数量极少,仅(2.5±1.0)个,主要沿肝脏汇管区分布;模型组MC数量:2周为(9.1±0.5)个,4周为(15.7±3.0)个,8周为(32.0±3.3)个.造模组2周与正常组比较,P=0.038,造模组组间比较,F=58.5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在汇管区、中央静脉周围密集分布.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升高.PAR-2 mRNA检测结果,PAR-2/β-肌动蛋白(β-actin):正常对照组几乎不表达;造模2周肝组织可有少量PAR-2 mRNA表达,为0.15±0.01,4周为0.35±0.02,8周为0.80±0.02.PAR-2蛋白检测结果,阳性信号灰度:正常对照组为156.0±0.5;造模2周为162.5±1.3,4周为174.8±1.3,8周为185.7±2.1,12周为207.7±4.4,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和模型组组间比较,F=429.3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C数量、羟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一致,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可树;李琪;周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中的应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又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肝脏组织学病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根据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可将NAFLD分为单纯性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1].NASH却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已成为目前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重要肝硬化前期病变.

    作者:张雪群;姜颖;厉有名;贺福初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靶向鼠双微粒体2反义寡核苷酸诱导HepG2细胞凋亡

    鼠双微粒体2(MDM2)基因初是从一个含有双微粒体(DM)的自发转化的BALB/3T3DM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一个高度扩增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和抑癌基因蛋白p53相互作用.MDM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1,2],在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是正常肝细胞的2.4倍,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形成和进展,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2-4].因此,本研究针对MDM2基因应用特异反义寡核苷酸(ASO)降低HepG2细胞内MDM2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HepG2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肝癌的反义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

    作者:滕光菊;滕光寿;李保森;邹正升;张伟;赵军;常彬霞;唐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衍射增强技术对肝脏诊断的意义

    相位衬度成像是通过记录X射线穿过物体后相位的改变量而成像的一种技术,当X射线穿过物质时,其折射率可以写成n=1-δ-iβ[1],其中β为吸收项,δ为相位项,在通常医学诊断使用能段中,相位项比吸收项大1 000多倍,因此在吸收衬度很难探测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观察到相位的衬度.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CpG ODN2216刺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浆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点,并探讨pDCs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名健康人外周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的频率;同时检测CpG ODN2216刺激后pDCs表型及分泌干扰素(IFN)α功能的变化;并分析HBV慢性感染患者外周血pDCs频率、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结果 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可得到纯度大于95%的pDCs.经CpG ODN2216刺激后纯化的pDCs能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CD83,并分泌大量的IFN α.与健康人比较,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pDCs频率明显下降,分别为0.287%±0.142%和0.192%±0.110%;经CpG ODN2216刺激后,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40表达明显下降,产生IFN α的能力也显著降低,分别为(3 142.9±1 292.3)pg/ml和(972.6±705.5)pg/ml.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pDCs产生的IFN α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但与血清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pG ODN2216可以刺激pDCs成熟并分泌大量IFN 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DCs频率、表型和功能明显下降,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致病机制.

    作者:刘庆峰;张政;姚金霞;施明;张晖;毛远丽;王福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反义及小干扰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含有针对大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反义RNA及小干扰RNA(siRNA)的重组AAV(rAAV/ANTI-TIMP-1/neo及rAAV/siRNA-TIMP-1/neo)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后,TIMP-1表达的受抑制情况.方法 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酶切后连接,将针对TIMP-1的反义RNA片段及siRNA片段分别构建于AAV载体中并测序鉴定,将其包装成重组病毒后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经G418以400 μg/ml的浓度筛选30d后,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HSC-T6 TIMP-1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经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两种重组AAV载体质粒(pdl6-95/ANTI-TIMP-1/neo和pdl6-95/siRNA-TIMP-1/neo)克隆成功.将重组质粒包装成病毒感染HSC-T6细胞30 d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组与对照组细胞相比,HSC-T6中的TIM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P<0.01),且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约下降60%;而rAAV/ANTI-TIMP-1/neo组及空载体组与对照组相比TIMP-1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AAV载体技术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可有效地抑制TIMP-1基因的表达,而针对TIMP-1基因全长的重组病毒rAAV/ANTI-TIMP-1/neo对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TIMP-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丛敏;王萍;刘天会;徐雍;卢炎;唐淑珍;刘晓明;王宝恩;贾继东;尤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穿孔素表达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穿孔素表达情况,探讨其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5例CHB患者IFN α-2b治疗前、后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IFN α-2b治疗前、后PBMC穿孔素的表达分别为7.9%±4.6%和15.3%±6.4%,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α-2b治疗后完全应答者有12例、部分应答者14例、无应答者9例.IFN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穿孔素的表达为19.2%±5.2%,部分应答组为14.2%±5.5%,无应答组为11.7%±6.7%,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比较,t=2.33,P<0.05;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2.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患者IFN治疗可以使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升高,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可能与IFN抗病毒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明;朱传武;钱峰;王海燕;诸葛洪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癌REIC/Dkk-3基因mRNA低表达及其意义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很高.Tsuji等[1]从几种永生细胞系中发现一段新的REIC/Dkk-3基因序列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细胞系中表达正常,提示REIC/Dkk-3可能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为探讨REIC/Dkk-3基因表达与人肝细胞癌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肝细胞癌癌灶及癌旁组织中REIC/Dkk-3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了定量检测,以探讨REIC/Dkk-3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病理分型及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作者:覃山羽;刘志明;姜海行;葛莲英;陶霖;唐国都;聂海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