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敏;王萍;刘天会;徐雍;卢炎;唐淑珍;刘晓明;王宝恩;贾继东;尤红
相位衬度成像是通过记录X射线穿过物体后相位的改变量而成像的一种技术,当X射线穿过物质时,其折射率可以写成n=1-δ-iβ[1],其中β为吸收项,δ为相位项,在通常医学诊断使用能段中,相位项比吸收项大1 000多倍,因此在吸收衬度很难探测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观察到相位的衬度.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穿孔素表达情况,探讨其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5例CHB患者IFN α-2b治疗前、后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IFN α-2b治疗前、后PBMC穿孔素的表达分别为7.9%±4.6%和15.3%±6.4%,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α-2b治疗后完全应答者有12例、部分应答者14例、无应答者9例.IFN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穿孔素的表达为19.2%±5.2%,部分应答组为14.2%±5.5%,无应答组为11.7%±6.7%,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比较,t=2.33,P<0.05;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2.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患者IFN治疗可以使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升高,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可能与IFN抗病毒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明;朱传武;钱峰;王海燕;诸葛洪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含有针对大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反义RNA及小干扰RNA(siRNA)的重组AAV(rAAV/ANTI-TIMP-1/neo及rAAV/siRNA-TIMP-1/neo)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后,TIMP-1表达的受抑制情况.方法 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酶切后连接,将针对TIMP-1的反义RNA片段及siRNA片段分别构建于AAV载体中并测序鉴定,将其包装成重组病毒后感染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经G418以400 μg/ml的浓度筛选30d后,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HSC-T6 TIMP-1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经PCR、酶切及序列测定证实,两种重组AAV载体质粒(pdl6-95/ANTI-TIMP-1/neo和pdl6-95/siRNA-TIMP-1/neo)克隆成功.将重组质粒包装成病毒感染HSC-T6细胞30 d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组与对照组细胞相比,HSC-T6中的TIM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P<0.01),且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约下降60%;而rAAV/ANTI-TIMP-1/neo组及空载体组与对照组相比TIMP-1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AAV载体技术重组病毒rAAV/siRNA-TIMP-1/neo可有效地抑制TIMP-1基因的表达,而针对TIMP-1基因全长的重组病毒rAAV/ANTI-TIMP-1/neo对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TIMP-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丛敏;王萍;刘天会;徐雍;卢炎;唐淑珍;刘晓明;王宝恩;贾继东;尤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们对49例肝功能正常但伴有明显肝区疼痛不适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分别进行心理测量与肝穿刺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王全楚;朱广义;申德林;张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La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mRNA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设计并合成La蛋白mRNA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转染HepG2.2.15细胞,继续培养3 d后分别裂解转染和未转染siRNA的细胞;抽提蛋白质,Western blot检测La蛋白含量变化;于转染后的第1、2、3、5、7、9天分别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的变化情况,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La蛋白在转染siRNA的HepG2.2.15细胞中表达明显低于未转染siRNA的细胞;转染siRNA的细胞分泌到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和HBV DNA的含量也明显低于未转染siRNA的细胞.结论 在HepG2.2.15细胞内,La蛋白与HBV mRNA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具有功能相关性.
作者:张慧;孙静慧;耿红莲;范列英;刘皋林;谭龙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短发夹状RNA介导的RNA干扰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和三氧化二砷(As2O3)对HepG2细胞p53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2μmol/L As2O3处理HepG2细胞和表达HBX的HepG2-X,以未处理细胞为对照,提取细胞裂解物或胞核裂解物,采用改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53总量和相对活性吸光度.应用脂质体介导具有HBX序列特异性短发夹状RNA表达载体Xi-S1、Xi-S2和序列无关对照Xi-S3转染HepG2-X,再次观察As2O3处理对p53表达和活性的影响.结果 As2O3作用使HepG2和HepG2-X细胞p53蛋白水平上调和p53相对活性比增强.表达HBX后As2O3诱导的p53蛋白水平有所上调,但显著抑制p53相对活性.短发夹状RNA抑制HBX的表达后其对p53的活性抑制得以解除.结论 As2O3使HepG2细胞p53表达上调和活性增强.应用短发夹状RNA介导的RNA干扰有利于研究HBX的表达对p53表达和活性的影响.HBX表达上调As2O3诱导的p53蛋白水平,但显著抑制p53的结合与转录调节活性.
作者:贺兴鄂;雷建华;杨旭;王文龙;罗红雨;梁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大鼠的肥大细胞(MC)数量变化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在肝脏中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甲苯胺蓝染色显示MC,运用碱水解法测定肝脏羟脯氨酸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造模2、4、8、12周组大鼠肝组织中PA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R-2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MC数量极少,仅(2.5±1.0)个,主要沿肝脏汇管区分布;模型组MC数量:2周为(9.1±0.5)个,4周为(15.7±3.0)个,8周为(32.0±3.3)个.造模组2周与正常组比较,P=0.038,造模组组间比较,F=58.5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在汇管区、中央静脉周围密集分布.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升高.PAR-2 mRNA检测结果,PAR-2/β-肌动蛋白(β-actin):正常对照组几乎不表达;造模2周肝组织可有少量PAR-2 mRNA表达,为0.15±0.01,4周为0.35±0.02,8周为0.80±0.02.PAR-2蛋白检测结果,阳性信号灰度:正常对照组为156.0±0.5;造模2周为162.5±1.3,4周为174.8±1.3,8周为185.7±2.1,12周为207.7±4.4,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和模型组组间比较,F=429.3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C数量、羟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一致,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可树;李琪;周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又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肝脏组织学病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根据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可将NAFLD分为单纯性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1].NASH却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已成为目前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重要肝硬化前期病变.
作者:张雪群;姜颖;厉有名;贺福初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证实肝硬化组织中存在人肝脏祖细胞(HPCs),探讨HPCs分布及激活的强度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提供HPCs向肝细胞分化的依据.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及3份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对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用胆管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和肝星状细胞激活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符合HPCs、中间型肝细胞以及小管样反应的细胞进行计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 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门静脉周围HPCs和小管样反应增殖.在肝硬化组织中,增殖的HPCs起源于肝门静脉区域,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加重,HPCs及小管样反应从肝硬化结节周围向肝实质扩散并出现中间型肝细胞增殖,其周围有显著的肝星状细胞激活.HPCs及小管样反应增殖程度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HPCs数目与中间型肝细胞数目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HPCs及中间型肝细胞数目存在直线正相关.结论 在人肝硬化中存在祖细胞的激活,炎症反应是HPCs激活的触发因素,HPCs向肝实质内迁移并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是肝再生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伟;陈孝平;项帅;张万广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癌组织以及肝癌细胞株是否存在瘦素及瘦素受体的表达是认识瘦素是否参与肝癌发病机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瘦素及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中瘦素及瘦素受体mRNA的表达,旨在为进一步探究瘦素系统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者:沈磊;周晶;雷伟;魏芸;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国内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检索国内1990-2005年公开发表的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相关论文及会议论文,提取其中的生存率或出院时临床好转率等可以反映远期预后的资料,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并分析.结果 入选的10项研究中,共包含重型肝炎患者1 030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均为常规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早期、中期、晚期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合并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72(2.03~6.83)、2.79(2.88~4.14)和1.85(0.96~3.56).结论 和常规内科治疗相比,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显著改善早期及中期重型肝炎患者的远期预后,而对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作者:杨永峰;魏林玲;张宁;黄平;杨毅军;王立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后常见的形态学表现,大多数是由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而来.而肝损伤(肝实质炎症、坏死)激活肝星状细胞(HSC)引起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中心环节[1].在正常肝脏中,HSC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质中脂滴丰富,具有合成和分泌少量细胞外基质和胶原酶的能力.
作者:冯业霜;马红;贾继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对SBP常有漏诊、误诊及误治.目前多形核白细胞(PMN)检测是诊断SBP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近国外研究了应用尿试纸条目测法检测腹水感染和诊断SBP的价值,而国内外尚未发现有人将与其相似试验的机测法应用于腹水感染的检测,本研究旨在探讨尿十项试纸条(Multistix10SG)试验目测法及机测法对诊断腹水感染的意义.
作者:李锦;潘煜;鲍万国;牛俊奇;王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人们对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后果研究的不断深入,BT的概念已从传统的有活性的肠道菌群通过肠道屏障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和肠腔外其他器官或部位,延伸到细菌释放产物(如内毒素和细菌DNA)的移位[1].现就细菌移位过程中的多种机制,特别是肠内菌群和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免疫防御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苟艳子;连建奇;聂青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激动素(kinetin)本源于植物,目前广泛应用于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激动素能抑制细胞的分化过程,对人的成纤维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1].我们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上,结合Ⅰ、Ⅲ、Ⅳ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免疫组织化学探讨了激动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张振纲;田德英;周健;马小军;许东;吴亮;宋佩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很高.Tsuji等[1]从几种永生细胞系中发现一段新的REIC/Dkk-3基因序列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细胞系中表达正常,提示REIC/Dkk-3可能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为探讨REIC/Dkk-3基因表达与人肝细胞癌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肝细胞癌癌灶及癌旁组织中REIC/Dkk-3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了定量检测,以探讨REIC/Dkk-3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病理分型及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作者:覃山羽;刘志明;姜海行;葛莲英;陶霖;唐国都;聂海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鼠双微粒体2(MDM2)基因初是从一个含有双微粒体(DM)的自发转化的BALB/3T3DM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一个高度扩增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和抑癌基因蛋白p53相互作用.MDM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1,2],在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是正常肝细胞的2.4倍,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形成和进展,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2-4].因此,本研究针对MDM2基因应用特异反义寡核苷酸(ASO)降低HepG2细胞内MDM2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HepG2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肝癌的反义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
作者:滕光菊;滕光寿;李保森;邹正升;张伟;赵军;常彬霞;唐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它的范畴从单纯的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终末期肝病[1].被认为是导致儿童肝脏疾病的主要病因,并且与全球范围内的儿童肥胖发生率上升呈平行状态.由于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案,其机制的研究对于阻止NAFLD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2].脂联素是近来发现的脂肪组织分泌产物,是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存在于血液循环中,是脂肪组织产生多的基因产物.与其他所知的脂肪细胞因子不同,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脂联素水平低下[3].近在肥胖患者,甚至肥胖患儿中也发现了相对较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但是脂联素是否与NAFLD相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检测肥胖及正常儿童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了脂联素在肥胖尤其在NAFLD的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方燕兰;梁黎;邹朝春;洪芳;傅君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能导致急、慢性肝病,其中全球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近4亿.每年由于HBV慢性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细胞癌死亡患者超过47万人[1].而由于HBV病毒复制过程缺乏校对机制,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很高,相关研究多的HBV突变株主要有:发生在翻译水平的前C区突变(G1896A);发生在核心启动子(BCP)区,即A1762T和G1764A的联合突变;发生在HBV DNA聚合酶区的变异包括P区528、552位点的突变.研究表明,HBV前C区1896位突变以及BCP区突变普遍存在于CHB患者中,且随临床病情加重突变病毒感染率逐渐增加,诱导肝脏炎症活动和肝损害,从而使肝纤维化程度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前C区和BCP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作者:翁彭剑;高国生;丁世雄;梁晓岳;唐向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的关系.方法 从29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及免疫耐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CTL细胞.并对6例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动态检测HBV特异性的CTL、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结果 19例急性发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4%±0.8%,而10例免疫耐受患者为0.6%±0.4%,两组间比较,t=2.1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导致重型肝炎的患者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细胞阳性率平均为1.3%±1.0%,而非重型肝炎患者为1.4%±0.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的随访期内,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但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CTL维持在较高的水平(>0.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发作与HBV特异性CTL有关,但主要的肝细胞损害可能并非直接由HBV特异性CTL引起的.
作者:邓洪;崇雨田;韩晓燕;张富程;彭晓谋;高志良;姚集鲁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