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分级患者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疗效及预后

张鸣;沈薇;陈伟庆;梅浙川;高健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功能, MELD分级, 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肝功能分级对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以及对手术病例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56例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患者术前的肝功能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将这些患者按MELD分值分为(≤7分)58例、(7~9分)54例、(≥9分)44例3个组,对这些患者随访套扎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及生存状况.结果 MELD≤7分的的患者中,50%生存率超过45个月,7~9分的的患者中,50%生存率在47.34个月,而≥9分的患者50%生存率在24.89个月.前两组的半数生存率显著大于第3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VL已成为临床治疗由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术后生存率与术前肝功能有直接相关性,术前肝功能对套扎术病例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波评分系统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比较

    目前代偿性肝硬化诊断主要依赖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但肝活组织检查是有创性检查,有一定风险,患者难以广泛接受,且肝活组织检查也有一定假阴性率.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状态与超声波表现之间相关性,提出筛选代偿性肝硬化(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CLC)超声波检查方法,对4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诊断及超声波表现行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永鹏;李小玲;戴琳;朱幼芙;冯筱榕;侯金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视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当前干扰素是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有确切抗丙型肝炎病毒(HCCV)作用的药物,但单独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仅有16%~20%的患者取得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1],虽然开发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克服了普通干扰素存在的皮下注射后快速吸收、血清浓度波动大、系统分布广、肾脏清除率高和血清半衰期短,使得抗病毒程度不充分等缺陷,但也只能将SVR提高到30%~42%[2,3],即使增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剂量也难以显著提高应答率.

    作者:谢尧;李明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肝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重叠感染组)各115例,两组病情(轻、中、重度)和HBV DNA定量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组中74例和重叠感染组中的51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做肝活组织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HBVDNA及抗HEV IgM.结果 重叠感染组重型肝炎57例,发生率49.6%,死亡29例,病死率25.2%;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5例,发生率4.4%,死亡2例,病死率1.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58.80和27.01,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DNA≥104患者:重叠感染组占83.7%(36/43),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占97.1%(67/69),χ 2=4.73,P<0.05;重叠感染组总胆红素平均(495.0±217.0)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967.0±395.0)U/L,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总胆红素平均(216.0±195.0)μmol/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373.0±212.0)U/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0.21和14.52,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炎症G3和G4重叠感染组33例,占64.7%,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25例,占33.8%,χ2=12.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叠感染组肝功能损害严重,肝组织炎症程度高,HBV DNA水平低,病死率高,预后差.

    作者:张国顺;冯福民;李玉林;袁聚祥;尚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区的序列检测与分析

    目的 检测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D)ATP7B基因常见突变种类和形式.方法 提取22例WD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第5、8、12及13号外显子并进行DNA直接测序检测,应用在线BLAST软件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共发现15例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10例患者存在8号外显子2273G→T杂合突变(即Arg778Leu),且均伴有2250C→G多态(即Leu770Leu,均为杂合子),未发现纯合突变.12号外显子中共发现2855G→A多态(即Arg952Lys)7例(杂合突变4例,纯合突变3例),其中1例合并12号外显子2828G→A杂合突变(即Gly943Asp),另3例合并Arg778Leu杂合突变.13号外显子2975C→T杂合突变(即Pro992Leu)1例.5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Arg778Leu是湖南地区汉族WD患者的突变热点,5号外显子为非突变热点.

    作者:罗开忠;杨旭;童德军;何纲;易露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颗粒溶素的检测及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特征为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进行性炎性损伤.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是由自然杀伤细胞和激活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细胞毒分子[1].我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BC患者外周血GNLY的表达,研究GNLY表达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钱(王争);陈波;周晔;蒋延旺;吴传勇;王燕;谷明莉;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分级患者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疗效及预后

    目的 探讨术前肝功能分级对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以及对手术病例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56例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患者术前的肝功能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将这些患者按MELD分值分为(≤7分)58例、(7~9分)54例、(≥9分)44例3个组,对这些患者随访套扎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及生存状况.结果 MELD≤7分的的患者中,50%生存率超过45个月,7~9分的的患者中,50%生存率在47.34个月,而≥9分的患者50%生存率在24.89个月.前两组的半数生存率显著大于第3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VL已成为临床治疗由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术后生存率与术前肝功能有直接相关性,术前肝功能对套扎术病例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鸣;沈薇;陈伟庆;梅浙川;高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Smads锚着蛋白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脏Smads锚着蛋白(SAR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大鼠每kg体重10 μl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1次/d,每周连续3 d,共4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设首次造模后1、3 d、1、2、3、4周末,与造模停止后1、2、4周,共9个时间段为观察组.每组5~8只,另设正常大鼠10只为对照组.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SAR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ARA蛋白的表达,并进行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二甲基亚硝胺染毒持续,模型大鼠肝脏胶原增生(Hyp含量)与沉积增加,4周末时达到高峰,可见宽大纤维间隔与假小叶;而后随染毒停止,肝脏胶原沉积与纤维间隔有所减轻.模型组4、5、6、8周肝组织Hyp平均含量(μg/g)分别为193.0±39.2、188.5 ± 39.9、174.4±21.2、163.6+31.5,对照组分别为125.6±19.5,t值在3.43~4.9,P值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ARA主要表达于正常与纤维化肝脏的肝窦周围间质细胞,随肝纤维化发展SAR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随染毒停止与肝纤维化恢复,SARA渐恢复至正常组水平.Westem blot发现,随肝纤维化形成,模型大鼠肝组织TGF β1、α-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SARA蛋白表达逐渐减少;肝纤维化恢复过程中,SARA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TGF β1与α-SMA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在肝纤维化形成与恢复过程中,SARA蛋白与Hyp含量、TGF β1与α-SMA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SARA蛋白主要表达于肝脏间质细胞;随大鼠肝纤维化发展,SARA表达减少;SARA蛋白与肝纤维化形成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陶艳艳;崔红燕;刘成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肌肽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组织或器官在一定时间缺血缺氧后会造成损伤,血供恢复后损伤进一步加重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在肝外科IRI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肌肽是含组氨酸的二肽类物质的代表,因其具有抗氧化、保护膜完整性、鳌合金属离子、质子缓冲、调节巨噬细胞活性等功能,被认为是具有前景的抗缺血损伤药物[1].研究认为肌肽对肾脏、心脏、脑的IRI具有保护作用[2],但肌肽抗肝脏IRI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通过血浆酶学指标、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和Na+-K+ATP酶的检测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观察,探讨肌肽对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作者:樊凤艳;黄灵芝;王广义;郑伟;王波;周虹;王字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拉米夫定的疗程及早期应答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179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分析早期应答、病毒变异、疗程等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HBeAg和HBeAg/抗-HBe各项指标逐渐改善;1年疗程的HBV DNA阴转率(57.0%)、HBeAg阴转率(39.7%)及HBeAg/抗-HBe转换率(16.8%)均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时的水平(χ2值分别为28.489、33.238、12.690,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越低,到治疗52周及随访6个月末时HBV DNA转阴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越高.疗程为1年、1.5年时,出现HBeAg/抗-HBe转换者HBV DNA反弹率均为40.0%,远低于无转换者(88.2%、85.0%,χ2值分别为12.424、10.237,P<0.01).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疗程以1.5年为佳.早期应答者疗效较好,如不能在治疗的前3个月内达到DNA应答、1年内出现血清学转换,预示疗效欠佳.

    作者:贺永文;郭春霞;潘延凤;李淑莉;王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内免疫细胞的变化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内免疫细胞动态变化情况,为研究免疫调节疗法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联合治疗前及其中11例治疗后患者末梢血和(或)肝脏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慢性丙型肝炎组肝脏内CD56+、CD57+、CD161+细胞及CD56+T淋巴细胞阳性率明显减少(P<0.01),CD161+T淋巴细胞有减少倾向;CD56+T淋巴细胞表达的CD28可见减少,CD152的表达可见增加(P<0.05);CD83+CD1a+细胞阳性率有减少倾向,CD80+CD11c+、CD86+CD11c+细胞阳性率明显减少(P<0.01);显效组减低的CD56+、CD161+、CD56+T、CD161+T、CD80+CD11c+、CD86+CD11c+细胞治疗后可见增加.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内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数量及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减低,联合治疗使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得到了改善.

    作者:杨秀华;刘冰熔;姜洪池;李树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突变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分甲、乙两组,甲组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乙组为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突变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组.甲组第一阶段227例患者随机进入ADV组(A组,112例)或安慰剂组(B组,115例)双盲治疗12周,分别口服ADV 10 mg或安慰剂1粒,1次/d;第二阶段患者均接受开放的ADV治疗36周.乙组第一阶段57例患者随机进入拉米夫定+ADV组(C组,28例)或拉米夫定+安慰剂组(D组,29例)双盲治疗12周,分别口服拉米夫定100 mg+ADV 10 mg或拉米夫定100 mg+安慰剂1粒,1次/d;第二阶段患者均停服拉米夫定,接受开放的ADV治疗36周.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为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评估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与HBeAg转阴率、HBeAg的血清转换率.结果 治疗12周时,A组和B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了2.8 log10拷贝/ml和0.3 1og10拷贝/ml(P=0.000);C组和D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了3.0 log10拷贝/ml和0.16 log10拷贝/ml(P=0.000).治疗48周时,A组和B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了3.6 log10拷贝/ml和3.4 log10拷贝/ml,两组降低程度相似;C组和D组HBV DNA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了3.6 log10拷贝/ml和3.8 log10拷贝/ml,两组降低程度相似.安全性方面,与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56%(16/288),均为轻、中度.研究期间各组血清肌酐水平同基线相比无变化.结论 ADV 10 mg/d服用48周,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初治和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突变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作者:蔺小红;斯崇文;于岩岩;李军;陈新月;任喜民;刘沛;张树林;康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肝星状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肝星状细胞(HSC)株LX2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1×105 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与LX2细胞孵育48 h,对照组不加血管紧张素Ⅱ.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别提取mRNA及总蛋白质,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和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结果 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经两轮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显示为200~1 000 bp大小不等的插入片段,挑选36个克隆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发现13个克隆与未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其中GenBank号为BC097361、BC057380的基因为具有开放读码框架的完整基因.其余23个克隆均与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98%~100%),主要相关基因包括β肌动蛋白、亮氨酰tRNA合成酶、基础免疫球蛋白2、丙酮酸激酶、过氧化物酶1、人类白细胞抗原-B关联转录物3等.在血管紧张素Ⅱ孵育的和阴性对照HSC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分别探测到1 110、1 008个点,两个图谱有504个点匹配.其中108个点和对照相比明显上调(容积比>1.5),153个点和对照相比明显下调(容积比<0.67),选取其中相对容积上调的10对点进行质谱分析,其中8个点在数据库中检索得到相应结果,分别为抑素、电子转移黄素蛋白亚单位、超氧化物歧化酶2、三磷酸核苷酶等.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后的HSC mRNA表达上调具有增殖加速、凋亡抑制和促进分化等生物学作用,部分上调蛋白质为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质、代谢调控蛋白质、细胞凋亡抑制蛋白质以及纤维化相关调控蛋白质.

    作者:李国力;魏红山;宋淑静;郭江;成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静脉移植物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移植血管在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LDLT)中的应用.方法 对26例成人间LDLT患者,用大隐静脉重建肝Ⅴ、Ⅷ段肝中静脉粗大属支,及右肝下静脉,用大隐静脉补片修补供体门静脉损伤、狭窄以及肝动脉搭桥.结果 利用大隐静脉重建Ⅴ、Ⅷ段肝中静脉粗大属支和右肝下静脉流出道20例,其总的重建率76.9%(20/26),其中重建一支静脉15例,重建两支静脉5例.重建引流的模式和病例数如下:V5 3例,V8 2例,V5和V8 3例,V5和右肝下静脉1例,V8和右肝下静脉1例,右肝下静脉10例.肝动脉搭桥率11.5%(3/26),肝动脉和腹主动脉间大隐静脉搭桥2例,肝动脉与肝动脉间大隐静脉搭桥1例.供体门静脉补片1例.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随访2~48月,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血栓,血流通畅.结论 自体大隐静脉在LDLT术中重建V5、V8及右肝下静脉流出道和肝动脉搭桥,能有效预防小肝综合征和动脉并发症.

    作者:吴泓;严律南;赵继春;李波;曾勇;文天夫;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李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Ⅹ基因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在HBV慢性感染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为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成员,是一种强效的凋亡抑制蛋白,可以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2].我们观察了肝癌细胞株以及正常肝细胞株在转染HBx前后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差异,了解和分析HBx对不同肝细胞系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是否与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相关.

    作者:叶露;齐俊英;李高鹏;陶德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对干扰素α-2b诱导的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磷酸化及核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干扰素α-2b诱导的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中STAT1磷酸化及核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表达HCV NS5A的质粒(pCNS5A)转染Huh7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HCV NS5A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CV NS5A对干扰素α-2b诱导的STAT1磷酸化和核转移的影响.结果 转染了pCNS5A的Huh7细胞质可见HCV NS5A蛋白的表达;以干扰素α-2b诱导30 min后,STAT1磷酸化及核转移在转染了表达HCV NS5A的质粒组比转染空白载体pRC/CMV组及未转染组减少,而未转染组及转染空白载体pRC/CMV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表达HCVNS5A的质粒pCNS5A成功转染至Huh7细胞;HCV NS5A减弱干扰素α-2b诱导的STAT1的磷酸化及核转移,提示NS5A影响干扰素α-2b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是HCV干扰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作者:曹婕;周泱;龚国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核苷类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耐药性变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们期望新疗法和新药物的问世,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目前替比夫定的出现就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许洁;陆志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及转归优化

    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加利巴韦林(ribavirin,RBV)联合治疗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疗法,患者总的病毒根除率达50%以上,但是,HCV基因Ⅰ型感染患者中,尤其是基线高水平病毒血症者,持续性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仍较低,此外,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某些患者的治疗.

    作者:王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抗原性及患者血清F抗体流行率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F蛋白的抗原性及患者血清F抗体的流行率.方法 利用11条引物延伸获得HCV f基因,以此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截短型f65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pET32a(+),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Plyss菌株,异丙基-β-半乳糖苷诱导后用镍离子树脂纯化HCV F65蛋白.以F65蛋白为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V感染者血清中F抗体.应用F65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F抗体,再用葡萄球菌A蛋白树脂纯化兔血清中F抗体.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32a(+)f65重组子,表达并纯化了分子量为3.2×104的HCV F65蛋白.30份HCV患者血清F抗体的A450为0.125 ± 0.061,F抗体阳性率为63.3%.获得了兔源性F抗体,该抗体与HCV F65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滴度为1:30 000.结论 HCV F65蛋白具有抗原性,可用来检测血清中F抗体.HCV患者血清中存在F抗体.兔源性F抗体可用来检测HCV F蛋白.

    作者:邵圣文;武文斌;于建国;赵平;戚中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检中抗原表位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目前全球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人数超过1.7亿,近年来由于对血制品进行严格的常规HCV筛检,使得HCV新感染人数有所下降.因此,使用高度特异和灵敏的HCV检测方法对控制HCV感染至关重要.我们就HCV血清学检测方法中所运用的HCV分子中不同抗原表位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应用于HCV感染筛检中.

    作者:魏葆珺;李金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由于进展隐匿、慢性率高及预后不良而倍受关注.研究发现,约2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约2.5%终罹患肝癌.据估计,全球有1.7亿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我国人群HCV感染率约在3%左右.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的应用使病毒学应答率明显提高.但是,疗程长、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HCV抗病毒研究进展迅速,针对不同靶点、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正在进行探索或业已面世,以下将分类介绍.

    作者:康富标;赵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