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张定凤;黄爱龙;姚云清;刘杞;任红
利用双顺反子元件构建含HBsAg双体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增强DNA疫苗的免疫疗效。方法我们首先酶切pcDNA3.1-S获得目的基因HBsAg片段,将其克隆到pCI-neo载体得到pCI-S表达载体;另外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IRES-S并定向克隆到pBluescript K+S载体,相应酶切后再次克隆到pCI-S得到两价HBsAg真核表达载体pCI-S-IRES-S,并进行酶切图谱分析和测序分析。结果 pCI-S-IRES-S经相应酶切电泳显示740bp和1350bp左右的目的基因片段,经测序鉴定,HBsAg与GeneBank HBsAg adw亚型相符,IRES-S亦无任何变异。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双体的双顺反子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在真核细胞的高效表达和基因治疗作了必要的准备。
作者:王波;张定凤;黄爱龙;姚云清;刘杞;任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CV核心基因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CMV的HindⅢ和BamHⅠ位点间,构建重组质粒PBK-HCVc。再将重组质粒PBK-HCVc和空载体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G418筛选,RT-PCR、蛋白印迹鉴定HCV核心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检测VEG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RT-PCR检测VEGF mRNA。结果重组质粒PBK-HCV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细胞HepG2-C的VEGF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HepG2-CMV明显升高。结论 HCV核心蛋白能激活VEGF表达,可能对肝细胞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重阳;刘为纹;杨建民;房殿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每日可清除外周血中大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根据近对HBV在人体内动力学研究, HBV的半衰期为26.4h, 病毒存活期为36.6h, 日更新率为48%, 所以控制人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清除HBV ccc DNA, 抑制病毒复制[1,2]。根据目前研究, 可能通过两种途径清除HBV cccDNA, 即非溶细胞性及溶细胞性, 而且以前者为主[3]。至于其具体途径目前尚不完全了解。但是肝脏及肝细胞在清除HBV ccc DNA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作者:张定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阐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致病菌分布与变迁、耐药趋势,对我院1975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住院的3734例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经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证实的SBP 13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作者:叶英;余鑫之;徐元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选择和治疗方法:我院1995年6月以来门诊和住院54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男38例,女16例,年龄19~43岁。病程6月~13年,平均(1.2±5.6)年。ALT波动于2~10倍正常值,总胆红素在正常值4倍以内(个别例外)。选择同时期用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9例为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方法:联合组胸腺肽α1 1.6mg/次,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5d,以后改每周2次,每次1.6mg,胸腺肽注射后4d加用干扰素α-2b(干扰能)3MU肌注,每日一次,连续20~60d不等,以后隔日一次。每例共用胸腺肽50~70支,干扰素100~150支,大多为100支。对照组仅单纯按上法注射干扰能5MU/次。
作者:胡毅文;刘惠明;文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肝组织中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强度与肝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以同种系S-100肝抗原与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于第1和第7天于C57BL/6小鼠腹腔注射诱导EAH模型。分别于首次免疫后第7、14和21天处死小鼠。以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研究NCAM表达。结果 EAH模型组小鼠肝内NCAM表达逐渐增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破坏逐渐加重。强的松龙可改善肝组织学分级,并抑制NCAM的表达。NCAM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71, P<0.01)。结论 NCAM作为移行信号而便于淋巴细胞的肝内浸润,从而诱导肝细胞的损伤。
作者:马雄;邱德凯;彭延申;陈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资料与方法1. 自动同步负压装置的结构与原理:本装置包括专用穿刺针和自动同步负压器。专用穿刺针包括双峰外磨套管针和单峰内磨穿刺针,前者用来穿刺皮肤,其结构特征:套管针针孔呈双峰双斜面状,双峰相互对应,针峰峰刃由针孔管壁外侧面磨制,针孔锋刃锐利,针孔口径上、下相等,在套管针内设有穿刺针芯。后者用来穿刺肝脏
作者:谢雨党;陈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将人工合成的反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转导入体外培养的HepG2人肝癌细胞内,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旨在为反义IGF-Ⅱ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宁晓燕;杨冬华;杜江;徐重;梁巧明;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资料与方法憗1. 临床资料:87例慢性HBV感染病人均来自山东省莱芜市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所及山东省立医院肝病中心,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12~60岁,平均(36±12)岁;病理分类: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6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5例。30例HBcAg阳性标本及3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均由病理科提供。
作者:张业金;赵洪涛;陈煜;郭朋;张爱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对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重新进行探讨,特将我院1997年至1999年收治的56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邹正升;陈菊梅;辛绍杰;邢汉前;沈宏辉;李建宇;刘艳萍;李保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和酸反流研究,并探讨其机理。一、资料与方法经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国内标准根据范围、形态和内径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分级。肝性脑病、活动性出血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30%者除外。符合条件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为(43.3±4.6)岁,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4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按Child-Pugh等级分类,A级11例,B级13例,C级16例。AB级两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显著差异(P<0.05),BC级两组无显著差异。健康对照组22例,平均年龄(43.3±4.6)岁,无胃肠道症状和累及食管的全身性疾病。
作者:林向飞;朱启槐;韩清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 BB-102以MOI为50 pfu/细胞感染肝癌细胞系BEL-7402(p53基因为野生型)、HLE及HuH-7(p53基因为突变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B-102携带的p53基因的表达,TdT法原位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结果 BB-102携带的p53基因能在转染了BB-102的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转染BB-102后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染毒后第4~10d期间,BEL-7402、HLE及HuH-7三株肝癌细胞的平均受抑率分别为58.5%、81.5%及71.1%,其中对p53基因突变的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对p53基因为野生型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转染BB-102还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 BB-102通过其介导p53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这为BB-102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施明;王福生;刘明旭;张冰;邱兆华;雷周云;Masayoshi Namba;高兰兴;吴祖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脂质体是基因转导的重要方法,其与日本血凝病毒(hemoagglutinating virus of Japan,HVJ)形成的融合脂质体(fusogenic liposomes,FLs)较传统脂质体在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转导效率,制备、使用更加快捷方便。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通过对肝细胞重要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对PC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幸青;何劲松;姜立华;吴义方;吕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重型肝炎的救治一直是我国临床医学的重大难题。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将有关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其中部分治疗尚属探索性研究。
作者:王宇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HCV E1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将携带HCV E1基因的重组质粒pQE-30- HCVe118在E.coli M15中进行大量诱导、表达;对表达的E1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再以纯化的蛋白捕获HCV 感染者血清中能与HCV E1蛋白特异反应的IgG,以此IgG作为筛选分子,对随机十二肽库进行淘洗,经ELISA筛选噬菌体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 HCV E1蛋白获得了高纯度的纯化,这种蛋白可特异地与部分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发生反应。在获得的10个模拟表位中, 6、2和2个递呈肽分别与HCV E1蛋白的320~336aa、251~263aa和225~248位aa具有大同源性。结论在E1蛋白中存在多个B-细胞表位,320-336位极可能为HCV E1蛋白的优势表位。
作者:曹凤;史宣玲;杜勇;侯利华;季阳;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干扰素自成功应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来已经20余年,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HC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抑制HBV、HCV,以减轻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特别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作者:刘克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并评价混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移植在救治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体外混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8例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过渡支持治疗,3~14d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混合人工肝支持,肝衰竭得到有效控制,均成功等到肝移植。肝移植后4例存活,存活率为50%,另4例因肺部感染、肝肾综合征等死亡。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与肝移植联合可作为中晚期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英杰;董家鸿;王宇明;王曙光;别平;刘俊;牛润章;何念海;刘国栋;李嘉佳;文红伟;罗宾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