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清
贵刊一向致力于肝脏病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的报道,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治疗也更为关注。攻克癌症,寻找新的治癌方法也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我们根据国外文献报道,介绍一种新的治疗肝癌的方法—温热化疗法,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曹玮;王执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方法用固相化HBsAg对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三轮淘筛,从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结果第三轮淘筛后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较第一轮增加80倍,含有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基因的克隆,也由淘筛前的17%增至100%,经ELISA证实,筛选到的抗HBsAg噬菌体抗体对HBsAg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而与牛血清白蛋白和HAVAg等无关抗原均不反应。结论 HBsAg对抗体库的淘筛,富集了表面呈现抗HBsAg的单克隆抗体的噬菌体。
作者:王志毅;刘杞;张定凤;万泽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中HCV 5′-NCR及核心区基因变化。方法 4例因献血感染HCV病人的系列血标本,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5′-NCR和核心区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所有HCV分离株基因序列均为1b和2a型,5′-NCR序列差异只与型别有关,与病人和不同时点采集的标本无关。核心区基因序列差异因病人和基因型别而异,未发现同一病人的同一基因型序列随时间而变化。结论 5′-NCR序列保守性大于核心区。型别是导致基因变化的主要原因。未发现该2区段基因的核苷酸改变与时间有关。
作者:张庶民;李河民;祁自柏;张华远;庄辉;Anders Widell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编者按 1999年11月29至12月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修订并通过了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提出了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现将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刊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用与野生模板等长和等效扩增的突变模板作为内参照,通过竞争PCR对HBV基因进行扩增,并引入微反应板酶联杂交技术对扩增产物定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HBV DNA标准品:质粒pADR-1 DNA 经BamH I酶切线性化后精确定量。(2)PCR2.1-WS319和PCR2.1-MS319质粒:均由长征医院感染科实验室(简称本室)构建。(3)HBV DNA阳性血清抽提物(10份)本室冻存。(4)竞争PCR:在0.2ml薄壁PCR反应管内,每管加入25μl PCR mix、引物EP1和EP2各1μl、按不同实验要求所需的各种模板,加双蒸水,使终体积为50μl。PCR扩增参数: 94℃,5min后;94℃,30s;54℃,30s;72℃,30s,共25个循环;再72℃延伸3min。(5)微反应板酶联杂交定量:由本室建立。(6)野生模板初始量的确定:采用Clementi等[1]介绍的公式: M/W=M'/W'。(7)统计学方法用Student's t检验。
作者:缪晓辉;孔宪涛;戚中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CV感染在肝炎发生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对89例急性肝炎进行HCV标志物分析,并从HCV RNA阳性的5例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CV RNA,经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先以型别特异的PCR法分型,再用巢式PCR扩增部分核心基因区序列,将产物连接p-GEM-T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测序分析。结果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中HAV、HBV和HCV阳性分别占47.2%、28.1%和15.7%, HAV和HBV双重感染占14.6%,非甲、非乙和非丙肝炎占9%;HCV分型显示Ⅱ型、Ⅲ型和Ⅱ/Ⅲ混合型分别占85.8%、7.1%和7.1%;Ⅱ型血清用于序列分析,扩增序列424bp与原设计完全一致。急性肝炎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8.1%~99.5%。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2%;前者的同源性在Ⅰ型为91.9%,在Ⅱ型为94.3%~95.6%;后者与Ⅰ型、Ⅱ型的同源性在92.3%~95.8%。结论 HCV为引起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主要病毒之一,以Ⅱ型为主,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蒋道荣;姚登福;董志珍;邱历伟;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观察组29例,平均年龄55.6岁。对照组18例,平均年龄54.5岁。两组均为男性,均符合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均戒酒,常规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支链氨基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静脉滴注还原谷胱甘肽,每日600mg或间日1200mg,连续用四周。
作者:余慧青;李伟道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在体外可以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1]。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与许多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采用Seglen法将雄性Wistar大鼠的肝细胞分离后培养24h。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LPS 10mg/L,分别在3h、6h、12h、和24h收集肝细胞,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用Moore等[2]的方法提取培养细胞的DNA片段。一步法提取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基因PCR产物的含量。
作者:梁秀彬;尹镭;赵嘉惠;乔中东;贺晓东;韩德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通过对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免疫指标的检测,探讨肝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186例肝癌初治患者,系本院1997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患者,诊断依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CT及MRI、AFP等确诊,其中男118例,女68例,年龄35~72岁,平均50.2岁。40例肝硬化患者,经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男30例,女10例,年龄30~68岁,平均49.8岁;所有患者不包括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肾衰等合并症。健康献血员为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1~60岁,平均48.5岁。
作者:谢家印;孙贵银;郑成位;张培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至今仍是根治性切除。一般周围型肝癌切除可采用常规肝脏部分切除术。但当肝癌巨大且与邻近解部结构紧密粘连时术野显露极差,侧支循环又极为丰富,按常规方法切肝常可造成大量以至不能控制的出血,肝癌累及下腔静脉者尤甚;肝癌侵犯膈肌或腹部、甚至胸部脏器时,强行经肝癌组织分离,既不能完整切除肝癌,又可能造成肝癌组织脱落种植,如先切除腹腔脏器再切断肝脏又易造成术野污染。因此手术困难、风险极大、并发症多的肝癌称为难切性肝癌,既往遇这种情况常放弃手术,为使这部分病人得到切除机会,不少学者在探索新的切除方法。1994年以来我们不使用特殊器械作逆行肝脏部分切除术切除难切性肝癌100例均取得成功。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实验证实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250μmol/L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流动性降低[1]。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过量释放和/或激活在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用GDC处理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以探讨GDC对sPLA2酶活性的激活,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文方;杨明清;康格非;涂植光;陈宏础;蒋虹;颜英俊;唐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多依赖各种辅助检查。为了规范诊断程序和便于非专科医师掌握,有必要制订一个诊断标准。肝癌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不同的病期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预后亦不相同,所以亦应有一个关于分期的标准。
作者:杨秉辉;任正刚;汤钊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乙肝散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系苗族药改进而成。主要含天王叶、地人参及猕猴桃等成分;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近年发现它还具有抗HBV作用。现将全国十六家单位有关乙肝散治疗乙型肝炎的多中心基础与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6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为瑞金医院199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2~46岁,平均32.79岁,女4例,男15例。同时收集PBMC和配对血清,并记录病程及ALT浓度。(2)分离PBMC及提取DNA:抽取肝素抗凝血7ml,用比重1.077的聚蔗糖-泛影葡胺液分离淋巴细胞,2500r/min,15min,吸出淋巴细胞,用HanKs液将细胞清洗5次,以去除可能残留的血浆DNA,分别收集第5次洗涤液(500μl)及细胞,提取PBMC DNA,DNA溶于500μl TE缓冲液。(3)血清及洗液中DNA的抽提:从500μl PBMC洗液及100μl血清中提取DNA后,分别溶于30μl及20μl TE缓冲液。
作者:周霞秋;廖丹;谢青;张蕾青;何丽芳;姚忻;闻玉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女,1.5岁,因蜂螫2d,皮肤黄染1d入院。患者入院前2d不慎被数只马蜂叮咬,次日全身皮肤迅速出现黄染,伴尿量减少,尿色深黄,无茶色尿,无发热、呕吐及抽搐。过去无肝炎病史及其接触史。体检:体温37.1℃,神志清醒,头面部及双上肢可见多处马蜂叮咬痕迹,局部淤血、坏死,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右肋下3.5cm可触及,质中,肝触痛,脾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82g/L,白细胞25.2×109/L,中性粒细胞0.477,淋巴细胞0.506,网织红细胞0.45%;肝功能:总胆红素58.5μmol/L,ALT 215U/L;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尿常规:蛋白(+),血红蛋白尿(-),血尿素氮 5.8mmol/L,肌酐62.4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1mmol/L。诊断:蜂螫致中毒性肝炎,伴轻度肾损害。经输液、保肝、抗毒等治疗6d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肝缩小至肋下1.5cm,总胆红素降至26.5μmol/L,ALT降至87U/L,尿蛋白(±),病情好转,自动出院。 讨论:根据患儿有明确的蜂螫伤病史,并迅速出现黄疸,肝肿大,肝触痛及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表现,患者既往无肝炎及其接触史,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阴性,临床可除外病毒性肝炎,可诊断蜂螫致中毒性肝炎。一般认为,蜂毒液主要含蚁酸和神经性毒素,蜂螫后轻者仅局部红肿、刺痛和坏死,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或休克而危及生命。本例螫伤后引起中毒性肝炎,临床少见,可能与蜂毒液中含肝毒素有关,后者可引起肝脂肪变性与肝小叶中心坏死,故表现中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作者:覃江萍;韦立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可溶性的抗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ScFv)。方法以重组的HCV NS3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含有抗-HCV NS3 ScFv基因的噬菌体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SfiI/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DNA序列测定;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CV NS3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检测其与不同来源的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到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50bp组成,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可与不同来源的NS3抗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XL1-Blue表达的NS3-ScFv具有结合不同来源的HCV NS3的活性和特异性。
作者:钟彦伟;成军;刘妍;董菁;杨继珍;张玲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的变化规律及其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无创诊断中晚期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经肝活检确定72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肝穿前一日,B超测定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等及肝穿刺点定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LN、CⅣ和PCⅢ含量。结果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肝左叶上下径呈缩短趋势,其S4期测值为(5.7±1.5)cm明显短于S0期测值(7.7±1.4)cm;肝左叶前后径呈增长趋势,其S4期测值长于S0期分别为(6.5±1.1)cm和(5.3±0.7)cm。血清HA、LN、CⅣ和PCⅢ含量亦随纤维化增加而升高,HA、PCⅢ在S3期开始显著升高,均高于同组S0期[(273.4±131.3)μg/L对(66.2±35.0)μg/L、(167.4±48.1)μg/L对(103.4±23.8)μg/L]。结论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及血清HA、PCⅢ含量变化可能间接反映了活动性肝纤维化中晚期或早期肝硬化。
作者:连粤湘;李月娥;雷春亮;唐小平;邓子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的目的了解乳果糖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ndotoxaemia,ETM)治疗作用,并探讨细胞因子变化与ETM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急性肝炎28例,慢性肝炎32例,肝硬化29例,男5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5岁, 诊断根据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方案标准。各病例组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护肝的基础上,一组口服乳果糖,另一组不服乳果糖。乳果糖剂量10~30g/d, 并调节至大便2~3次,疗程为20d,并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20日常规抽血检测。
作者:张顺财;戴茜;王吉耀;贺伯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脂质(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HS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受体的影响。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应用125I-LDL和125I-HDL3配体进行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测定脂质对HSC膜LDL、HDL受体的影响。结果 HSC膜表面存在LDL、HDL受体;脂质可增加LDL受体对LDL的亲合力,但降低HDL受体对HDL3的亲合力。结论 HSC膜上的 LDL、HDL受体对脂蛋白代谢及胆固醇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为阐明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发生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华静;茅益民;范竹萍;邱德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从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来探讨甘利欣保护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肝损伤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动物模型:选用体重2.0~3.0kg新西兰纯种兔36只,随机分为三组,即D-GaLN 肝损伤组(A组),甘利欣治疗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为12只。A组兔腹腔内注射D-GaLN(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批号:91420)600mg/kg(配成10%溶液,pH值为7.0)腹腔注射,同时每8h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共9次;B组腹腔内注射同量D-GaLN,同时每8h从耳静脉注射甘利欣注射液(江苏天晴制药厂,批号:990210)15mg/次,共9次,C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ml, 以同样方法从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以上各组在腹腔注射D-GaLN前及注射后 24h、72h抽血测肝功能及TNF-α,同时在72h后剖腹取肝脏作光镜病理检查。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和χ2检验。
作者:黄以群;林珍辉;王崇国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