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人源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表达

钟彦伟;成军;刘妍;董菁;杨继珍;张玲霞

关键词:肝炎病毒, 丙型,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 表达, 单链可变区抗体
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可溶性的抗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ScFv)。方法以重组的HCV NS3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含有抗-HCV NS3 ScFv基因的噬菌体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SfiI/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DNA序列测定;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CV NS3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检测其与不同来源的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到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50bp组成,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可与不同来源的NS3抗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XL1-Blue表达的NS3-ScFv具有结合不同来源的HCV NS3的活性和特异性。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的措施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很多,但至今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仍以切除的效果好。通过亚临床期肝癌的发现、肝癌的早期切除、肝癌复发后的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再切除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后生存率。然而有作者报道,40%~60%左右的肝癌在手术时已有肝内或远处转移,而部分病灶用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显像、CT、MRI、肝动脉造影也难予分辨。国内外的学者报道,直径小于4cm的肝癌手术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60%左右,大部分的复发者在术后18个月内出现。国内外的资料表明,仅依靠单纯的外科手段来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率,已是非常困难,难以有新的突破,要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李锦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刺五加皂甙对肝癌细胞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刺五加皂甙(acan-thophopanaxenticosus,ASS)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1640培养液稀释抽提。人HepG2肝癌细胞株由空军广州医院肝病研究所提供。细胞周期动力学测定:将HepG2肝癌细胞置37℃二氧化碳孵箱培养,调节细胞浓度为1×109/L,分别加入含ASS和RA的1640完全培养液,ASS终浓度为1g/L、0.5g/L及0.25g/L,按上述浓度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及低浓度组,另设细胞空白对照组,每组测定3管。继续培养16h、24h和48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记录细胞周期各时相的比例,计算凋亡细胞百分率。

    作者:叶红军;叶炯贤;房家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与AFP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3月~1999年3月三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FNH及254例AFP阴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青壮年(40岁以下占66.7%)、多无症状(66.7%)、肝炎背景多阴性(83.3%)、肝功能多正常(72.0%);7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血液流速高、阻力系数低;CT动态扫描85.7%早期显著增强,53.3%强化均匀,部分有中央星状疤痕,73.3%静脉相等密度;MRI检查中央疤痕在T2WI呈高信号,83.3%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66.7%信号均一。而AFP阴性肝癌多见于中老年(40岁以上85.8%),多有症状(74.0%),多有肝炎背景(87.4%),肝功能多异常(66.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动脉血流高流速、高阻力,常见晕圈、门静脉栓子;CT动态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但不均匀(96.6%),89.7%静脉相低密度;MRI早期明显强化,信号不均一(91.7%)。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并与临床相结合,部分病人可与AFP阴性肝癌鉴别。

    作者:叶青海;汤钊猷;马曾辰;吴志全;樊嘉;钦伦秀;王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阿波莫斯治疗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67例为我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肝脏肿大,病程10d以上,化验TBil>200μmol/L,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7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9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4.6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9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肝炎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程及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阿波莫斯针剂(德国MERZ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1安瓿10ml中含有5g 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盐)。用5%葡萄糖液250ml中加入阿波莫斯针剂20ml静滴,每日2次。阿波莫斯应用1周后改为每日1次,20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腺素E1等药物治疗。疗效判定:显效,黄疸完全消退或下降幅度达治疗前的70%以上;有效,黄疸下降70%;无效,黄疸下降幅度小于20%或无变化。

    作者:缪新权;鲁慎文;梅光涛;杨智彬;孔庆芬;刘姝惠;陈华平;段云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的Fab噬菌体抗体

    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方法用固相化HBsAg对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三轮淘筛,从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结果第三轮淘筛后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较第一轮增加80倍,含有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基因的克隆,也由淘筛前的17%增至100%,经ELISA证实,筛选到的抗HBsAg噬菌体抗体对HBsAg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而与牛血清白蛋白和HAVAg等无关抗原均不反应。结论 HBsAg对抗体库的淘筛,富集了表面呈现抗HBsAg的单克隆抗体的噬菌体。

    作者:王志毅;刘杞;张定凤;万泽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内毒素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在体外可以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1]。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与许多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采用Seglen法将雄性Wistar大鼠的肝细胞分离后培养24h。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LPS 10mg/L,分别在3h、6h、12h、和24h收集肝细胞,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用Moore等[2]的方法提取培养细胞的DNA片段。一步法提取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基因PCR产物的含量。

    作者:梁秀彬;尹镭;赵嘉惠;乔中东;贺晓东;韩德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rycylproline dipeptidyl aminopeptidase,GPDA)同工酶对PHC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PHC和AFP阴性PHC诊断水平。方法采用阶段梯度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血清GPDA同工酶分离检测,同步测定比较PHC患者血清GPDA同工酶与GPDA总活性(TGPDA)、AFP、肿瘤大小及ALT的关系。结果血清GPDA按其泳动速度可分为快带(GPDA-F)与慢带(GPDA-S)两种同工酶。PHC患者血清GPDA-F的阳性率为85.3%,而肝外肿瘤、转移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中阳性率均较低,正常对照组以及良性肝占位全部阴性。GPDA-F阳性率在TGPDA活性增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94.4%对75.0%),GPDA-F与AFP及肿瘤大小无关系。良性肝病ALT升高组GPDA-F阳性率高于ALT正常组,而PHC患者GPDA-F与ALT无关。PHC患者GPDA-F呈持续阳性,良性肝病患者GPDA-F常为一过性阳性。结论 GPDA-F为一新的PHC血清标志物,有助于PHC的定性诊断,尤其对早期PHC及AFP阴性PH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梅;倪润洲;黄介飞;肖明兵;张弘;魏群;江枫;孟宪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关于肝癌的温热化学疗法

    贵刊一向致力于肝脏病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的报道,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治疗也更为关注。攻克癌症,寻找新的治癌方法也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我们根据国外文献报道,介绍一种新的治疗肝癌的方法—温热化疗法,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曹玮;王执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甘氨脱氧胆酸激活大鼠肝细胞磷脂酶A2和对血清磷脂酶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

    实验证实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250μmol/L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流动性降低[1]。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过量释放和/或激活在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用GDC处理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以探讨GDC对sPLA2酶活性的激活,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文方;杨明清;康格非;涂植光;陈宏础;蒋虹;颜英俊;唐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乙型肝炎(乙肝)分级(G)和分期(S)的关系。方法 250例乙肝患者肝活检标本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 VEGF在肝组织表达有胞浆型、膜窦型及窦内皮细胞型;VEGF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其次在肝窦内皮细胞、贮脂细胞、成肌纤维细胞及单核细胞也示阳性。无明显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VEGF染色阴性。提示随分级增高VEGF表达增强,其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90.43,P<0.01);而S低分值者VEGF多有阳性表达,分值较高者多为强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明显(χ2=115.74,P<0.01)。结论 VEGF表达与乙肝G和S相关。

    作者:严家春;陈文笔;马勇;孙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关于肝癌诊断与分期标准的讨论

    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多依赖各种辅助检查。为了规范诊断程序和便于非专科医师掌握,有必要制订一个诊断标准。肝癌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不同的病期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预后亦不相同,所以亦应有一个关于分期的标准。

    作者:杨秉辉;任正刚;汤钊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人源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表达

    目的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可溶性的抗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ScFv)。方法以重组的HCV NS3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含有抗-HCV NS3 ScFv基因的噬菌体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SfiI/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DNA序列测定;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CV NS3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检测其与不同来源的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到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50bp组成,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可与不同来源的NS3抗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XL1-Blue表达的NS3-ScFv具有结合不同来源的HCV NS3的活性和特异性。

    作者:钟彦伟;成军;刘妍;董菁;杨继珍;张玲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血传播病毒在肝脏及肝外组织的感染状况

    目的探讨TTV在肝脏及肝外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TTV基因组ORF2中123bp的DNA片段,构建TTV DNA质粒并克隆,序列分析表明与日本ABO11494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采用地高辛标记TTV DNA探针并与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了22例因肝病死亡患者的肝脏、脾脏、肾脏、胃、小肠等组织内TTV DNA感染状况。结果 8例肝脏检出TTV DNA,5例肾脏、4例脾脏、2例小肠、2例胃检出TTV DNA。阳性信号在组织中分布呈局灶性或散在胞浆型。肝脏感染度较其它组织高。阳性细胞与组织炎症坏死无固定病理解剖学关系。结论支持TTV有嗜肝性的观点;TTV可以感染肝外多种组织并可能导致TTV持续感染。

    作者:樊玲;赵西平;王宝菊;张俊;杨东亮;郝连杰;张东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口服乳果糖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我们的目的了解乳果糖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ndotoxaemia,ETM)治疗作用,并探讨细胞因子变化与ETM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急性肝炎28例,慢性肝炎32例,肝硬化29例,男5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5岁, 诊断根据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方案标准。各病例组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护肝的基础上,一组口服乳果糖,另一组不服乳果糖。乳果糖剂量10~30g/d, 并调节至大便2~3次,疗程为20d,并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20日常规抽血检测。

    作者:张顺财;戴茜;王吉耀;贺伯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组织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我们对人肝癌组织ALP比活性及同工酶的改变以及手术前后血清中ALP及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原发性肝癌时其来源及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PHC患者31例,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肝脏标本分为肿瘤和癌旁组织,分别称取1g湿重组织A和B两份:A份加5ml匀浆液(pH8.6,0.1 mol/L Tris-HCl缓冲液)提取可溶性ALP;B份加5ml含0.5% TritonX-100匀浆液,提取总ALP。在YQ-3型匀浆机上高速匀浆后,离心留上清液备用。其中4 例有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其中22例收集到血清标本,分别与术前1d,术后1周(第7天),术后2周(第14天)清晨空腹采血 (其中2例术后住院不足2周,仅收集到术后1周血)。正常组为体检正常者血清30例。血清及匀浆液中ALP总活性、匀浆液蛋白及ALP同工酶测定参照文献[1]。

    作者:肖明兵;黄介飞;鲍柏军;张弘;倪润洲;魏群;江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同胞兄妹患先天性肝纤维化2例

    例1:兄,12岁,因腹胀2年,双下肢浮肿2周以肝炎后肝硬化收入院。在院外按肝炎后肝硬化治疗近2年无明显疗效。家族史:其伯父40岁死于肝硬化,其父B超提示多发性肾囊肿。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2cm,剑突下3cm,脾肋下8cm,质硬,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时查肝功能ALT、AST、胆红素均正常,总蛋白60g/L,白蛋白35g/L,ALP 194U/L,凝血酶原活动度76%,蛋白电泳γ21.4%。血常规:血红蛋白(Hb)61g/L,血小板75×109/L,白细胞3.1×109/L。抗HAV IgM、HBV M、HBV DNA、抗HCV、HCV RNA、抗HGV、HGV RNA、抗CMV IgM、抗EBV IgM均阴性,DNA、dsDN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自身免疫指标均阴性。B超:肝脾肿大,腹水,双肾水肿。肝活检光镜检查结果:宽的纤维组织间隔包绕肝小叶,间隔内条索状胆管增生明显,肝细胞未见明显病变。诊断:先天性肝纤维化。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朱世殊;张鸿飞;杨晓晋;赵景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脂质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影响

    目的研究脂质(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HS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受体的影响。方法用链霉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应用125I-LDL和125I-HDL3配体进行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测定脂质对HSC膜LDL、HDL受体的影响。结果 HSC膜表面存在LDL、HDL受体;脂质可增加LDL受体对LDL的亲合力,但降低HDL受体对HDL3的亲合力。结论 HSC膜上的 LDL、HDL受体对脂蛋白代谢及胆固醇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为阐明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发生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华静;茅益民;范竹萍;邱德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编者按 1999年11月29至12月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修订并通过了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提出了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现将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刊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株部分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HCV感染在肝炎发生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对89例急性肝炎进行HCV标志物分析,并从HCV RNA阳性的5例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CV RNA,经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先以型别特异的PCR法分型,再用巢式PCR扩增部分核心基因区序列,将产物连接p-GEM-T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测序分析。结果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中HAV、HBV和HCV阳性分别占47.2%、28.1%和15.7%, HAV和HBV双重感染占14.6%,非甲、非乙和非丙肝炎占9%;HCV分型显示Ⅱ型、Ⅲ型和Ⅱ/Ⅲ混合型分别占85.8%、7.1%和7.1%;Ⅱ型血清用于序列分析,扩增序列424bp与原设计完全一致。急性肝炎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8.1%~99.5%。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2%;前者的同源性在Ⅰ型为91.9%,在Ⅱ型为94.3%~95.6%;后者与Ⅰ型、Ⅱ型的同源性在92.3%~95.8%。结论 HCV为引起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主要病毒之一,以Ⅱ型为主,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蒋道荣;姚登福;董志珍;邱历伟;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模型

    对HC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深入探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模型。近年来,随着HCV全基因组的克隆以及多种HCV感染检测方法的建立并运用于动物试验,HCV感染的实验模型已取得重要进展。一、动物试验模型 黑猩猩是目前唯一成功用于HCV感染模型的实验动物。以完整的HCV病毒静脉注射接种是常用的实验感染方式,这与人类输血感染HCV的方式极为相似。除了完整的HCV病毒及HCV感染者的血清外,用HCV全基因克隆也能感染黑猩猩,Beard等[1]用HCV-1b型的全基因cDNA克隆在体外转录为RNA后,行肝内穿刺接种黑猩猩,3周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HCV RNA,接种后13周即能检出高滴度持续存在的抗-HCV。

    作者:秦山;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