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叶青海;汤钊猷;马曾辰;吴志全;樊嘉;钦伦秀;王文平

关键词:癌, 肝细胞, 甲胎蛋白, 增生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与AFP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3月~1999年3月三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FNH及254例AFP阴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青壮年(40岁以下占66.7%)、多无症状(66.7%)、肝炎背景多阴性(83.3%)、肝功能多正常(72.0%);7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血液流速高、阻力系数低;CT动态扫描85.7%早期显著增强,53.3%强化均匀,部分有中央星状疤痕,73.3%静脉相等密度;MRI检查中央疤痕在T2WI呈高信号,83.3%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66.7%信号均一。而AFP阴性肝癌多见于中老年(40岁以上85.8%),多有症状(74.0%),多有肝炎背景(87.4%),肝功能多异常(66.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动脉血流高流速、高阻力,常见晕圈、门静脉栓子;CT动态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但不均匀(96.6%),89.7%静脉相低密度;MRI早期明显强化,信号不均一(91.7%)。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并与临床相结合,部分病人可与AFP阴性肝癌鉴别。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甘利欣在实验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我们从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来探讨甘利欣保护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肝损伤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动物模型:选用体重2.0~3.0kg新西兰纯种兔36只,随机分为三组,即D-GaLN 肝损伤组(A组),甘利欣治疗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为12只。A组兔腹腔内注射D-GaLN(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批号:91420)600mg/kg(配成10%溶液,pH值为7.0)腹腔注射,同时每8h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共9次;B组腹腔内注射同量D-GaLN,同时每8h从耳静脉注射甘利欣注射液(江苏天晴制药厂,批号:990210)15mg/次,共9次,C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ml, 以同样方法从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以上各组在腹腔注射D-GaLN前及注射后 24h、72h抽血测肝功能及TNF-α,同时在72h后剖腹取肝脏作光镜病理检查。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和χ2检验。

    作者:黄以群;林珍辉;王崇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血传播病毒在肝脏及肝外组织的感染状况

    目的探讨TTV在肝脏及肝外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TTV基因组ORF2中123bp的DNA片段,构建TTV DNA质粒并克隆,序列分析表明与日本ABO11494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采用地高辛标记TTV DNA探针并与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了22例因肝病死亡患者的肝脏、脾脏、肾脏、胃、小肠等组织内TTV DNA感染状况。结果 8例肝脏检出TTV DNA,5例肾脏、4例脾脏、2例小肠、2例胃检出TTV DNA。阳性信号在组织中分布呈局灶性或散在胞浆型。肝脏感染度较其它组织高。阳性细胞与组织炎症坏死无固定病理解剖学关系。结论支持TTV有嗜肝性的观点;TTV可以感染肝外多种组织并可能导致TTV持续感染。

    作者:樊玲;赵西平;王宝菊;张俊;杨东亮;郝连杰;张东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蛋白酶K浓度对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病毒性肝炎时凋亡的肝细胞可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末端标记技术(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进行原位显示,随着这一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发现操作过程中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较大的影响,我们以不同蛋白酶K浓度对TUNEL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作者:郎振为;廖慧钰;罗朝霞;李俊强;宋晨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模型

    对HC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深入探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模型。近年来,随着HCV全基因组的克隆以及多种HCV感染检测方法的建立并运用于动物试验,HCV感染的实验模型已取得重要进展。一、动物试验模型 黑猩猩是目前唯一成功用于HCV感染模型的实验动物。以完整的HCV病毒静脉注射接种是常用的实验感染方式,这与人类输血感染HCV的方式极为相似。除了完整的HCV病毒及HCV感染者的血清外,用HCV全基因克隆也能感染黑猩猩,Beard等[1]用HCV-1b型的全基因cDNA克隆在体外转录为RNA后,行肝内穿刺接种黑猩猩,3周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HCV RNA,接种后13周即能检出高滴度持续存在的抗-HCV。

    作者:秦山;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110例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分别用腺苷蛋氨酸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腺苷蛋氨酸对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的有效率为86.67%(13/15),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皮肤瘙痒、纳差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15/17)、82.35%(14/17),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腺苷蛋氨酸治疗后,淤胆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结合胆红素(SCB)、总胆汁酸(TBA)、ALT、AST的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P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STB、SCB、TBA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淤胆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ALT的复常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白蛋白在治疗后的增高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好,优于门冬氨酸钾镁,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秦波;郭树华;赵有蓉;邹淑碧;张全海;王志毅;曾维群;张大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与AFP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3月~1999年3月三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FNH及254例AFP阴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青壮年(40岁以下占66.7%)、多无症状(66.7%)、肝炎背景多阴性(83.3%)、肝功能多正常(72.0%);7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血液流速高、阻力系数低;CT动态扫描85.7%早期显著增强,53.3%强化均匀,部分有中央星状疤痕,73.3%静脉相等密度;MRI检查中央疤痕在T2WI呈高信号,83.3%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66.7%信号均一。而AFP阴性肝癌多见于中老年(40岁以上85.8%),多有症状(74.0%),多有肝炎背景(87.4%),肝功能多异常(66.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动脉血流高流速、高阻力,常见晕圈、门静脉栓子;CT动态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但不均匀(96.6%),89.7%静脉相低密度;MRI早期明显强化,信号不均一(91.7%)。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并与临床相结合,部分病人可与AFP阴性肝癌鉴别。

    作者:叶青海;汤钊猷;马曾辰;吴志全;樊嘉;钦伦秀;王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甘氨脱氧胆酸激活大鼠肝细胞磷脂酶A2和对血清磷脂酶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

    实验证实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250μmol/L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流动性降低[1]。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过量释放和/或激活在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用GDC处理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以探讨GDC对sPLA2酶活性的激活,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文方;杨明清;康格非;涂植光;陈宏础;蒋虹;颜英俊;唐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株部分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HCV感染在肝炎发生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对89例急性肝炎进行HCV标志物分析,并从HCV RNA阳性的5例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CV RNA,经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先以型别特异的PCR法分型,再用巢式PCR扩增部分核心基因区序列,将产物连接p-GEM-T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测序分析。结果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中HAV、HBV和HCV阳性分别占47.2%、28.1%和15.7%, HAV和HBV双重感染占14.6%,非甲、非乙和非丙肝炎占9%;HCV分型显示Ⅱ型、Ⅲ型和Ⅱ/Ⅲ混合型分别占85.8%、7.1%和7.1%;Ⅱ型血清用于序列分析,扩增序列424bp与原设计完全一致。急性肝炎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8.1%~99.5%。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2%;前者的同源性在Ⅰ型为91.9%,在Ⅱ型为94.3%~95.6%;后者与Ⅰ型、Ⅱ型的同源性在92.3%~95.8%。结论 HCV为引起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主要病毒之一,以Ⅱ型为主,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蒋道荣;姚登福;董志珍;邱历伟;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组织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我们对人肝癌组织ALP比活性及同工酶的改变以及手术前后血清中ALP及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原发性肝癌时其来源及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PHC患者31例,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肝脏标本分为肿瘤和癌旁组织,分别称取1g湿重组织A和B两份:A份加5ml匀浆液(pH8.6,0.1 mol/L Tris-HCl缓冲液)提取可溶性ALP;B份加5ml含0.5% TritonX-100匀浆液,提取总ALP。在YQ-3型匀浆机上高速匀浆后,离心留上清液备用。其中4 例有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其中22例收集到血清标本,分别与术前1d,术后1周(第7天),术后2周(第14天)清晨空腹采血 (其中2例术后住院不足2周,仅收集到术后1周血)。正常组为体检正常者血清30例。血清及匀浆液中ALP总活性、匀浆液蛋白及ALP同工酶测定参照文献[1]。

    作者:肖明兵;黄介飞;鲍柏军;张弘;倪润洲;魏群;江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检测及意义

    通过对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免疫指标的检测,探讨肝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186例肝癌初治患者,系本院1997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患者,诊断依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CT及MRI、AFP等确诊,其中男118例,女68例,年龄35~72岁,平均50.2岁。40例肝硬化患者,经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男30例,女10例,年龄30~68岁,平均49.8岁;所有患者不包括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肾衰等合并症。健康献血员为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1~60岁,平均48.5岁。

    作者:谢家印;孙贵银;郑成位;张培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的Fab噬菌体抗体

    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方法用固相化HBsAg对所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三轮淘筛,从中筛选人抗HBsAg Fab噬菌体抗体。结果第三轮淘筛后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较第一轮增加80倍,含有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基因的克隆,也由淘筛前的17%增至100%,经ELISA证实,筛选到的抗HBsAg噬菌体抗体对HBsAg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而与牛血清白蛋白和HAVAg等无关抗原均不反应。结论 HBsAg对抗体库的淘筛,富集了表面呈现抗HBsAg的单克隆抗体的噬菌体。

    作者:王志毅;刘杞;张定凤;万泽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HBV反义全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肝癌细胞内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乳哺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BK-CMV,长约4.5kb,带有T7公用序列。pCP10是pBR322 EcoRI位点中插入双拷贝头尾相接的HBV ayw亚型全基因HBV DNA重组质粒。PCR引物XI1:1428-1448 nt 5′CGT CCC GTC GGC GCT GAA TCC 3′,XI2:1672-1653 nt 5′AGT CCA AGA GTC CTC TTA AG 3′。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由上海细胞所提供。将EcoRⅠ酶切后回收的全基因HBV片段,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与EcoRⅠ酶切后的pBK-CMV粘端连接。利用pBK-CMV具有T7公用序列,选用XI2、T7作为引物,PCR出现1.7kb阳性条带为反接,并命名为pBK-AHBV。用FUGENETM6转染试剂转染SMMC-7721细胞。在含10%FCS的RPMI 1640(pH7.4)培养基中培养至60h后,用总RNA抽提试剂(Trizol Reagent)提取转染的SMMC-7721细胞,依次获得总RNA、DNA。

    作者:陈公英;娄国强;徐岱;王信子;陈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人系列血清中5′-NCR和C区基因变异研究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中HCV 5′-NCR及核心区基因变化。方法 4例因献血感染HCV病人的系列血标本,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5′-NCR和核心区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所有HCV分离株基因序列均为1b和2a型,5′-NCR序列差异只与型别有关,与病人和不同时点采集的标本无关。核心区基因序列差异因病人和基因型别而异,未发现同一病人的同一基因型序列随时间而变化。结论 5′-NCR序列保守性大于核心区。型别是导致基因变化的主要原因。未发现该2区段基因的核苷酸改变与时间有关。

    作者:张庶民;李河民;祁自柏;张华远;庄辉;Anders Widell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难切性肝癌的切除方法

    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至今仍是根治性切除。一般周围型肝癌切除可采用常规肝脏部分切除术。但当肝癌巨大且与邻近解部结构紧密粘连时术野显露极差,侧支循环又极为丰富,按常规方法切肝常可造成大量以至不能控制的出血,肝癌累及下腔静脉者尤甚;肝癌侵犯膈肌或腹部、甚至胸部脏器时,强行经肝癌组织分离,既不能完整切除肝癌,又可能造成肝癌组织脱落种植,如先切除腹腔脏器再切断肝脏又易造成术野污染。因此手术困难、风险极大、并发症多的肝癌称为难切性肝癌,既往遇这种情况常放弃手术,为使这部分病人得到切除机会,不少学者在探索新的切除方法。1994年以来我们不使用特殊器械作逆行肝脏部分切除术切除难切性肝癌100例均取得成功。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的核医学检查

    1. 核医学检查的主要特点:核医学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是观察癌症微观分子结构与宏观组织器官变化的钮带,正在从受体水平迈向基因水平。核医学是利用组织或器官病灶内、外核素分布的浓度差为依据,显示组织器官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同时提供了血流、功能、代谢方面十分有用的信息,是功能解剖学。核素显像的主要贡献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 肝癌的断层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或称ECT),是以注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源,通过仪器在体表连续或间隔一定角度旋转,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的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各断层影像,后对信息加工处理,重建断层影像。旋转总度数为360°,3°或6°/1帧、每帧10~12s(约120K计数)。由于计算机重建了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三维图像,对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不受深度的影响,对较小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经过SPECT连续断层分析,能够鉴别某些由于正常结构所致的假缺损,从而使假阳性降低。敏感性可达94%,准确性为91.5%,特异性89%,检出的小病变为1.0cm。

    作者:邓候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C区反义RNA靶向肝细胞抗病毒的研究

    目的探讨靶向肝细胞的反义RNA抗HBV作用。方法以糖化多聚赖氨酸为载体,将能转录HBV C区反义RNA的真核质粒pREP4-aC定向导入2.2.15细胞,潮霉素筛选阳性克隆。研究过程中用ELISA和斑点杂交方法检测多个时期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 和HBV DNA,同时观察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导向后24h出现对HBsAg、HBeAg和HBV DNA的抑制,6d左右抑制率达高水平。未发现对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结论糖化多聚赖氨酸导向肝细胞的C区反义RNA,能有效抑制HBV抗原表达和DNA复制。

    作者:张建军;陈枫;钟森;唐坤华;史小玲;王明勇;彭建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同胞兄妹患先天性肝纤维化2例

    例1:兄,12岁,因腹胀2年,双下肢浮肿2周以肝炎后肝硬化收入院。在院外按肝炎后肝硬化治疗近2年无明显疗效。家族史:其伯父40岁死于肝硬化,其父B超提示多发性肾囊肿。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2cm,剑突下3cm,脾肋下8cm,质硬,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时查肝功能ALT、AST、胆红素均正常,总蛋白60g/L,白蛋白35g/L,ALP 194U/L,凝血酶原活动度76%,蛋白电泳γ21.4%。血常规:血红蛋白(Hb)61g/L,血小板75×109/L,白细胞3.1×109/L。抗HAV IgM、HBV M、HBV DNA、抗HCV、HCV RNA、抗HGV、HGV RNA、抗CMV IgM、抗EBV IgM均阴性,DNA、dsDN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自身免疫指标均阴性。B超:肝脾肿大,腹水,双肾水肿。肝活检光镜检查结果:宽的纤维组织间隔包绕肝小叶,间隔内条索状胆管增生明显,肝细胞未见明显病变。诊断:先天性肝纤维化。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朱世殊;张鸿飞;杨晓晋;赵景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还原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观察组29例,平均年龄55.6岁。对照组18例,平均年龄54.5岁。两组均为男性,均符合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均戒酒,常规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支链氨基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静脉滴注还原谷胱甘肽,每日600mg或间日1200mg,连续用四周。

    作者:余慧青;李伟道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我们对1998年1~12月本院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黄疸型肝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缓)与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密切相关。 1. 对象:共收集深度黄疸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153例,有33例住院期间用激素治疗。

    作者:陈凯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细胞肝动脉灌注的价值

    目的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细胞/IL-2肝动脉灌注的价值。方法将42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细胞/IL-2肝动脉灌注患者21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患者21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1年、2年、3年的肝内复发率(0、19.05%、57.14%)较对照组(28.57%、47.62%、85.71%)降低(χ2值分别是4.86、3.86、4.20,P<0.05);观察组2年、3年的生存率(85.71%、61.90%)较对照组(57.14%、28.57%)提高(χ2值分别是4.20、4.71,P<0.05)。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细胞/IL-2肝动脉灌注是控制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偰利宇;庞瑞麟;金银慧;向述天;李红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