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王爱珍;张振宇

关键词:新生儿, 败血症, 早发型, 迟发型, 药物敏感试验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早发型败血症(EOS)24例,迟发型败血症(LOS)36例.对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OS多发生于足月儿和近足月早产儿(79.2%),LOS多发生于胎龄<34 w的早产儿(50.0%)和极低出生体重儿(41.7%);LOS组患儿反应低下、喂养困难、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OS组(P均<0.05);EOS组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较LOS组多见(P均<0.05);两组患儿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和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葡萄球菌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GBS).结论:早发型败血症多发生于足月儿,而迟发型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
儿科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解放军某医院儿童中药处方中金银花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儿童中药处方中金银花的使用情况,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在儿童的合理使用水平.方法:从解放军某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中药处方中选取符合条件(处方含金银花、处方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的处方共220张,采用列表分析方法,找出金银花的用药规律.结果:患儿以3~4岁为主,占47.7%,绝大多数为外感类疾病患儿;处方药味数以8 ~13味(84.1%)居多,平均每张处方11味;处方每日(剂)剂量集中在40~120 g,每味药每剂用量3~11 g;处方用药金额80%以上集中于100元以下;与金银花配伍的中药以甘草、连翘居多.结论:金银花与其他中药配伍灵活,总体具有一定规律性,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特点,可有效治疗儿童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喉痹等疾病,比西药更经济.

    作者:邢钢;刘皈阳;马建丽;张清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乳糖酶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乳糖酶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对腹泻患儿的尿液进行检测,将结果为阳性的6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胃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预防或纠正脱水、适当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乳糖酶,喂奶前5 min温开水冲服,<6个月每次1/2包,≥6个月每次1包,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止泻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P<0.01).治疗组止泻时间(3.25±1.87)d短于对照组的(4.61±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结论:应用乳糖酶治疗婴幼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有较好疗效,且不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陆茹;刁志英;徐小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从国外儿童用药法规的发展谈我国儿童用药法规体系的建设

    据统计,我国14岁以下儿童约有2.9亿,患病率达12.3%.而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现状的总体情况不乐观:儿童专用药品短缺,近90%的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型[1],大多数儿童用药时采用成人制剂,如2岁以内的儿童适宜用滴剂,学龄儿童可使用溶液剂、咀嚼片等,而大颗粒的胶囊剂、丸剂或片剂可能造成儿童吞咽困难及损伤,这种损伤可能给年龄较小的儿童带来致命的危险[2],所以研发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对儿童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特殊群体,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药物在体内呈现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有显著差异,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作者:康传哲;马满玲;杨丽杰;苟卓越;高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结核疫苗研究现状

    结核病是一种很早以前就被发现的传染病.卡介苗是目前唯一用于预防结核的疫苗,但近年来卡介苗的使用出现许多新问题,促使我们迫切需要新型的更优的预防结核的疫苗.现就使用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病的现状与问题及新型结核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儿科医生对结核疫苗研究现状及前景的认识.

    作者:曹明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黄芪颗粒联合维生素C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颗粒联合维生素C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采取抗病毒、营养心肌及免疫调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黄芪颗粒每天2次冲服联合维生素C 20 mg/kg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73.1%(x2=5.675,P<0.01);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各指标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联合维生素C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玉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孟鲁司特佐治迁延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辅助治疗迁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迁延性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治疗,2~5岁每次4 mg,6~14岁每次5 mg,每天1次,持续用药至症状、体征消失.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高于对照组的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2,P<0.05);观察组咳嗽、喘息、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胸片肺部影像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迁延性肺炎有助于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迁延性肺炎的辅助治疗药物.

    作者:王永芳;程艳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目的:探索开始喂养时间、喂养频率等因素对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与生理性黄疸进行鉴别.方法: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的母乳喂养新生儿,根据其生后第6天是否好转及第14天黄疸是否完全消退分为生理性黄疸组和早期母乳性黄疸组.观察开始喂养时间、生后3d内每天喂养次数和排便次数、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检测生后24 ~48 h胎便中胆红素含量.结果:共316例母乳喂养新生儿纳入研究,生后第6天血清胆红素>209 μmol/L[(240±31) μmol/L]为早期母乳性黄疸组176例,<115 μmol/L[(95±20) μmol/L]为生理性黄疸组140例.生后3d内生理性黄疸组和早期母乳性黄疸组喂养频率分别为(5.8±1.9)次/天和(3.7±1.8)次/天,第2天胎便胆红素含量分别为(22±-5) mg,/g和(9±6)mg/g,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分别为(8±4)h、(52±16)h和(12±7)h、(65±17)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方法不当、喂养不足可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对血清胆红素稍高于生理性黄疸的早期母乳性黄疸患儿,应提倡在严密观察下“按需哺乳”而非“高频率哺乳”.

    作者:吕有道;张本金;马洪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反复6例报道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期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反复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大连市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期CNS症状反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儿均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第1次出现CNS症状体征的时间为病程1~4 d(平均2.3d),出现CNS症状反复的时间为病程14 ~ 23 d(平均17.2 d),两次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相似.所有患儿给予甲泼尼龙抗炎、降颅压、丙种球蛋白、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均痊愈,无后遗症.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期可出现CNS症状反复,早发现、早期再次给予常规治疗后,预后较好.

    作者:孙頔;刘艳;景淑军;牛峥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儿细菌性痢疾147例志贺菌菌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儿童志贺菌感染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病死率.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检测的11 173例患儿粪便培养标本,通过诊断凝集血清分型并培养鉴定细菌菌型,采用K-B纸片法对志贺菌进行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使用WHONET 5.4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11 173例标本共培养分离出志贺菌属147株(1.32%).2008年至2011年分别检出志贺菌22株(0.99%)、31株(1.08%)、43株(1.43%)和51株(1.64%),检出率逐年上升.分离出的志贺菌分型显示福氏志贺菌占80.3%(F2a、F2b、F4c分别占61.9%、14.3%、4.1%),宋内志贺菌占15.8%,鲍氏志贺菌占2.6%,痢疾志贺菌占1.3%.药敏分析发现志贺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0.7%、68.7%和63.9%),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3.6%和25.9%).志贺菌存在较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常见为针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多重耐药(51%),其次为针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的多重耐药(43%).结论:小儿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具有较高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性,特别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故应加强监测本地区志贺菌耐药情况以有效地控制耐药株的播散流行和产酶株的蔓延.

    作者:蒋鸿超;黄海林;苏敏;奎莉越;寸树兰;温柏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结核病的概况与对策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根据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2005年报告的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传染病的第一位[1],而儿童结核病是导致成人结核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了解儿童结核病的现状与对策,对儿童健康和控制成人结核病均有重要意义.现就儿童结核病概况与对策和近10年国内外文献作一综述,以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儿童结核病的认识.

    作者:黄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HPLC法同时测定血中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药物浓度及其在儿童癫痫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清中拉莫三(LTG)和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10-羟基卡马西平(MHD)浓度的HPLC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癫痫患儿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采用甲醇提取血清中LTG和MHD进样测定.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25nm.结果:LTG在0.8~4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MHD在0.56~56.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LTG高、中、低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8±4.29)%、(98.21±3.14)%、(97.78±2.52)%,MHD高、中、低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40±4.13)%、(102.30±2.88)%、(99.77±2.2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并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林志燕;刘海涛;舒扬;王芳;田怀平;徐阿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我院开展药物咨询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目的:通过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的药物咨询记录,对咨询的内容及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几家属的咨询内容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为主,医护人员主要咨询药品规格、药物相互作用、药事管理等;咨询方式主要以窗口咨询为主,其次为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结论:药物咨询是儿科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药物咨询服务水平,可以增强患几用药的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徐咏;李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结核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直接影响结核病的防治.深入研究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作用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判断、防治措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作用、促进其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真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我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痰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7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5株(72.0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美罗培南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75株(9.5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苯唑西林敏感,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结论:我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常用青霉素、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美罗培南等高度敏感.经验性治疗时,建议选择革兰阴性菌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

    作者:周永东;颜云盈;邱宝强;林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儿童甲氨蝶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C/T和1298A/C的2个SNPs分布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43例ALL患儿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MTHFR基因型,观察HD-MTX对患儿产生的毒副反应并评级.结果:MTHFR 677CC基因型患儿在粘膜损害、感染、肝损害发生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的比例高于677CT和677TT型(P<0.05),在胃肠道反应和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方面也高于677CT和677TT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1298AC基因型患儿发生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粘膜损伤的比例高于1298AA基因型(P<0.05),其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测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LL患儿HD-MTX化疗后发生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携带MTHFR 677 CC基因型患儿可能更易发生较严重的毒副反应,临床上可结合疗效考虑用药剂量或做好解救和应对严重毒副反应的措施.

    作者:孟琳懿;田怀平;王小洁;李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目的:设计开发早产儿肠外营养(PN)管理软件,保证临床医生快速制订准确的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方法:运用Microsoft公司的C#开发工具设计开发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结果:该软件能自动、准确计算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剂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论:该软件简化了早产儿肠外营养医嘱,改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肠外营养治疗技术.

    作者:倪映华;赵永根;陈正;张慧芬;王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膜透析法考察瑰及乳膏Ⅱ号的体外释放度

    目的:采用膜透析法考察瑰及乳膏Ⅱ号的体外释放度以完善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以多糖为指标,0.9%氯化钠溶液为释放介质,0.2%蒽酮-硫酸试液为染色剂,纤维素酯膜透析法考察瑰及乳膏Ⅱ号48 h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12 h内多糖累积释放度为82.9%,48 h内为95.5%.结论:瑰及乳膏Ⅱ号具有缓释特性,膜透析法用于其体外释放度的考察,操作便利,方法稳定,结果可靠.

    作者:余刚;常明泉;王刚;张幼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某综合医院颗粒剂型化学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内容调查

    目的:调查某综合医院颗粒剂型化学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部分的情况,为规范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内容提供参考.方法:调取该院西药房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有颗粒剂型化学药品的说明书,依照相关法规对其中有关儿童用药部分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非处方药中儿童用药部分标注情况较好;处方药中存在用法用量不一致、缺乏儿童用药数据和结果、儿童用药剂量算法不统一等情况.结论:颗粒剂型化学药品说明书应补充儿童用药数据和结果,生产厂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临床药学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严丽华;邵寅;陶赛群;李杨华;胡耀梅;刘洋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进展

    1 儿童急性肾损伤定义2004年,美国急性透析质量指导组(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 group,ADQI)[1]制定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定义,并制定了RIFLE分级标准,将AKI分为危险(Risk)、损伤(Injury)、衰竭(Failure)三个级别和肾功能丧失(Loss)及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两个预后级别.近年来,AKI有逐渐替代急性肾衰竭概念的趋势,但目前儿童AKI的定义和诊断尚无统一标准.Akcan-Arikan A等[2]参照成人的RIFLE 分级标准,提出儿童RIFLE(Pediatric RIFLE)分级标准.

    作者:姜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6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早发型败血症(EOS)24例,迟发型败血症(LOS)36例.对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OS多发生于足月儿和近足月早产儿(79.2%),LOS多发生于胎龄<34 w的早产儿(50.0%)和极低出生体重儿(41.7%);LOS组患儿反应低下、喂养困难、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OS组(P均<0.05);EOS组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较LOS组多见(P均<0.05);两组患儿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和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葡萄球菌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GBS).结论:早发型败血症多发生于足月儿,而迟发型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

    作者:王爱珍;张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