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与问题

熊丰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问题, Children, Treatment, 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 内分泌疾病, 临床疗效观察, 自身免疫性, 症状缓解, 手术治疗, 临床状况, 放射性, Graves, 中部, 医师, 小儿, 现象
摘要: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主要病因为自身免疫性Graves'病(GD).对该病可选用的治疗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手术治疗.而对儿童青少年GD的治疗,多选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儿童GD患者只有部分获得临床缓解[1],并且在缓解的儿童中部分出现复发.这一现象值得儿科内分泌医师的重视,在决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患儿的年龄、临床状况及症状缓解的可能性,以便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儿科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用药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三种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对常规治疗(A组)、利巴韦林(B组)、热毒宁注射液(C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81.08%、93.75%(χ2=9.793,P<0.05),总成本分别为641.0、670.5、873.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75.5、827.0、931.2,B、C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91.9、816.9.结论:B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较佳.

    作者:方宝霞;陈富超;于琳;时晓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肥胖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的并发症、危害性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方法:40例肥胖儿童全部进行空腹血脂、皮质醇、肝功能、血糖、胰岛素及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测定,并行肝脏B超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肥胖儿童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异常、脂肪肝甚至肝功损害的检出率分别为5.0%、12.5%、55.0%、70.0%和25.0%,其中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各1例.结论:肥胖儿童易并发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异常、脂肪肝甚至肝功能损害,尤其糖代谢异常及脂肪肝的检出率极高,因此儿童肥胖不容忽视,应予早期预防及干预.

    作者:高敏;薛颖;齐共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与问题

    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主要病因为自身免疫性Graves'病(GD).对该病可选用的治疗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131I治疗及手术治疗.而对儿童青少年GD的治疗,多选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儿童GD患者只有部分获得临床缓解[1],并且在缓解的儿童中部分出现复发.这一现象值得儿科内分泌医师的重视,在决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患儿的年龄、临床状况及症状缓解的可能性,以便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熊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干扰素α1b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干扰素α1b 5万U/(kg·d)雾化吸入,并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4 mg,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静脉滴注,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3,P<0.01),治疗组发热、喘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纯;陈久艳;尚尔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科静脉药物配置的问题及药师的作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医疗机构中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按照静脉用药配置的要求,在药学部门的统一管理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和(或)护理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肠外营养液、细胞毒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置,为临床提供优质的成品输液和药学服务的功能部门[1].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62号文)中定义为: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是指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

    作者:汤磊;李智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338例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1 338例儿童情绪障碍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儿童情绪障碍在临床类型、性别、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家庭教育方法和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方法:对象为近3年我院儿童心理门诊确诊的1 338例儿童情绪障碍案例,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临床观察、个性和情绪测验、心理治疗或(和)药物治疗.结果:(1)1 338例儿童情绪障碍占总心理咨询人次的7.3%(1 338/18 362);(2)1 338例中女性(59.8%)多于男性(40.2%);(3)年龄3~17岁,青春期儿童多,12~17岁占51.1%;(4)1 338例情绪障碍临床类型分布:焦虑症36.6%(其中分离性焦虑为14.3%)、癔症12.4%、抑郁型神经症12.0%、强迫症11.4%、恐惧症10.0%、混合型17.6%;(5)98例分离性焦虑症儿童的艾森克个性分析,情绪不稳定型比例很高占68.4%;(6)88例3~6岁分离性焦虑症儿童的养育方法分析,76.1%儿童家庭存在对孩子过度保护、代替、迁就、限制、苛求、过少接触外界和带养人单一固定等2种以上不良教育方法或环境;(7)34.3%患儿只进行单纯心理治疗,65.7%为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疗效较好.结论:儿童情绪障碍以青春期儿童、女孩更多;类型以焦虑症多;与不良的个性倾向和不良的教育方法明显有关;早期明确诊断,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梅其霞;王敏建;杨世华;魏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吸氧、止咳、镇静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1 mg和沙丁胺醇2.5 mg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疗程为3~7 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0.0%,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率70.0%,总有效率90.0%,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陈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盐酸异丙嗪糖浆的留样观察研究

    目的:考察盐酸异丙嗪糖浆的稳定性.方法:为考究其质量稳定性,以(湘)卫药剂(98)13第023号盐酸异丙嗪糖浆项下质量标准为依据,采用室温留样观察法,考察其在规定条件下贮存的稳定性.结果:盐酸异丙嗪糖浆在室温下贮存12个月,各项指标都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根据稳定性考察结果,盐酸异丙嗪糖浆在室温下12个月内含量稳定、质量可靠.

    作者:彭芳玲;张志华;何周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舌下脱敏治疗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于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72例儿童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治疗组在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200 μg布地奈德等效剂量)的基础上加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对照组单纯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疗程均为18个月.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人均累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人均每次哮喘急性发作持续天数、夜间症状评分、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指标及肺通气功能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大呼气流速(PEF)共6项指标.结果:人均累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P<0.01)、人均每次哮喘急性发作天数比较(P<0.01)、夜间症状评分比较(P<0.05)、FEV1比较(P<0.01)、PEF比较(P<0.05)、血清总IgE比较(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疗效显著.

    作者:常青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真性性早熟的药物治疗

    男孩在9岁以前、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在10岁以前月经初潮可诊断为性早熟.性早熟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真性、假性和部分性.真性性早熟也称为中枢性性早熟(CPP)或GnRH依赖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也称为外周性性早熟或非GnRH依赖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也称为不完全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除第二性征出现外还伴有性腺的成熟,具有生殖的潜力.假性性早熟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性激素异常增加导致第二性征出现,不伴有性腺的成熟,不具有生殖的潜力.部分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部分激活或肾上 腺皮质过早发育,出现乳房早发育或阴毛早现.

    作者:雷培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21-羟化酶缺乏症的诊断治疗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droxylase,CAH )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途径中酶缺陷,引起皮质醇合成不足,继发下丘脑CRH和垂体ACTH代偿分泌增加,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一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21-羟化酶缺乏常见,约占90%以上.

    作者:朱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住院儿童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对邻水县人民医院住院儿童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邻水县人民医院2010年1~6月的住院儿童病历367份,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按使用率、使用种类、联用情况、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349份,使用率为95.10%,共使用了5类14种抗菌药物,联用率为25.79%,病原学送检率为2.00%,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282份,占病历总数的76.84%.结论:基层医院住院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令人担忧,多为经验用药,并且存在盲目使用甚至滥用现象.基层医院应加强儿童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作者:刘小云;王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新生儿糖尿病的磺脲类药物治疗

    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NDM)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可分为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TNDM)和新生儿永久性糖尿病(Permanent neonatal diabetes,PNDM)两类[1].NDM早由Kitsell[2]于1852年报道,NDM常发生于生后第一个月或前6周,表现为持续高血糖(>7.0 mmol/L,120 mg/dL), 病程大于2周[2,3],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由于其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往往不易被察觉,故生后6个月内诊断的糖尿病患儿都要考虑本病.PNDM活产婴儿发病率约1/260 000~1/215 000,NDM发病率约为1/160 000[4,5].

    作者:罗飞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ZTC1+1Ⅲ絮凝澄清剂用于防感喷雾剂精制工艺的优选研究

    目的:优选ZTC1+1Ⅲ絮凝澄清剂用于防感喷雾剂的精制工艺条件.方法:以吸光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出ZTC1+1Ⅲ絮凝澄清剂对各个因素的影响范围,再以连翘苷转移率和总苷保留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选防感喷雾剂佳精制工艺.结果: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ZTC1+1Ⅲ絮凝澄清剂加入量(B)>搅拌速度(C)>药液浓度(A).佳工艺条件为将药液浓缩至生药∶药液=1.04∶5(g/mL),ZTC1+1Ⅲ絮凝澄清剂加入量为B/A(0.12 g∶0.06 g)/10.4 g(按生药量计算),搅拌速度400 r/min.结论:ZTC1+1Ⅲ絮凝澄清剂澄清效果好,经济实用,可用于防感喷雾剂的精制工艺.

    作者:王泽锋;侯安国;李甲英;李安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青龙合剂佐治小儿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和鼻痒、鼻塞为主要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是危害小儿呼吸道健康的常见病.我国的发病率在10% ~46%.

    作者:朱明;费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的效果.方法:75例急性感染性喉炎住院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2~0.3 mg/(kg·d),1次/d,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1 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3~5 d.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潘攀;邓益斌;银华;王惠敏;赵小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9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住院并诊断为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的9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便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乳糖不耐受63例(68.48%),霉菌3例(3.26%),轮状病毒阳性4例(4.35%),大便细菌培养阳性0例,大便菌群失调24例(26.09%);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显示食物过敏65例(85.53%);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炎症性肠病10例(18.87%),过敏性结肠炎32例(60.38%),非特异性结肠炎9例(16.98%),息肉合并感染2例(3.77%);血清免疫学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血清免疫球蛋白异常28例(60.87%),CD系列异常11例(30.56%).针对病因治疗,同时辅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由多种病因引起,发病机制复杂,积极查找病因,去除病因,对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方;李小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我院480例儿童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对其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6月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病历480份,调查不同切口类型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抗菌药物的选择、适应证、术前用药时间、联合用药与疗程等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0%,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起点过高;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时间超过标准的比例为67.5%(324/480),联合用药的比例为45.8%(220/480),均超过国家标准.结论: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趋向于规范,但还存在选药档次偏高、术后预防应用时间偏长等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督导.

    作者:彭翠英;何周康;曹靖;龙荣;胡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新生儿有机酸尿症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有机酸尿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S-MS)有机酸分析方法确诊有机酸尿症新生儿14例,确诊后进行相应饮食和药物治疗,随访1月~1年.结果:确诊为有机酸尿症的14例新生儿中,检出甲基丙二酸尿症8例,丙酸尿症2例,甘油酸尿症2例,高草酸尿症1例,异戊酸尿症1例.结论:新生儿有机酸尿症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GC-MS是新生儿有机酸尿症筛查和诊断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郭雷鸣;马燕;王立俊;杨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复方苯乙哌啶中毒的救治体会

    复方苯乙哌啶在临床上多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也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由于不合理用药、用药剂量过大或放置位置不当而致小儿误服,引起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已被列为儿科重大危害药物之一,不宜作为治疗儿童腹泻的常规药物[1].2005年10月~2011年1月,我科曾救治了13例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患儿,现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朱周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