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永;蒙麦侠;杨媛媛;杜霞;杨智峰;任慧
目的:优化小檗皮的醇提工艺.方法:以小檗皮中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和浸膏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综合评分法考察乙醇用量、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3次均匀设计试验分别对第1次、第2次、第3次的提取工艺进行考察,分别确定3次提取试验各自的优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计算转移率.结果:优工艺为取小檗皮粗粉加入15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20 min.验证试验中,小檗皮按优化工艺提取2次后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58.96、4.82、3.07、23.29 mg/g,转移率分别为93.85%、95.02%、96.28%、94.88%(RSD分别为3.87%、2.64%、4.00%、3.91%,n=3).结论:优化的小檗皮乙醇回流提取工艺合理、可行,稳定性好.
作者:郝露;周珍;冯慧;赵娅;周邦华;范刚;赖先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考察虎杖苷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延缓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虎杖苷组(100 mg/kg)和贝那普利组(阳性对照,5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法制备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术后1 h,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和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MMP-9和TIM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液中β2-MG、NAG含量和血清中BUN、C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大鼠肾组织的病理评分和组织中MMP-9、T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持续增高(P<0.01),其余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虎杖苷组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大鼠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虎杖苷延缓大鼠肾纤维化进程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肾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和下调TIMP-1蛋白表达,升高MMP-9/TIMP-1的比值有关.
作者:王松;赵晓玉;梁艳;张英杰;齐跃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优化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的处方.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以48 h的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投药量、透皮吸收促进剂氮酮用量、压敏胶用量,并对优处方所制贴剂的外观和黏附力进行评价.结果:优处方为投药量263 mg、氮酮165 mg、压敏胶1.94 g、甲醇1.6 g,所制贴剂的48 h累积透皮量为(119.48±2.95)μg/cm2(n=5),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48%;其表面平整光洁、切口光滑,黏附力较好.结论:成功制得盐酸苯环壬酯透皮贴剂,其累积透皮量达到预期标准.
作者:廖诗琴;刘辉;赵静;王彦辰;郭真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桑白皮中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桑根酮C和桑辛素等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为完善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桑根酮C和桑辛素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06~0.0424、0.00167~0.0668、0.00795~0.318、0.00165~0.0660、0.00500~0.200和0.00124~0.0496 mg/mL (r均≥0.9996),定量限分别为0.11、0.14、0.81、0.17、0.45和0.12 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4、0.05、0.41、0.07、0.18和0.04 μg/mL,精密度试验的RSD分别为0.26%、0.31%、0.24%、0.27%、0.36%和0.44%(n=6),稳定性试验的RSD分别为0.68%、0.54%、0.62%、0.53%、0.41%和0.73%(n=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1%、98.8%、98.8%、98.4%、98.5%和99.9%(RSD为0.5%~1.5%,n=9).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桑白皮中6种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
作者:陈志永;蒙麦侠;杨媛媛;杜霞;杨智峰;任慧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索PDCA法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新专业资格认定中的作用.方法:将PDCA法用于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与9个新申请专业的管理中,比较干预前后各专业评价总分,以使其达到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资格认定标准.结果:通过进行PD-CA相关培训、建立新专业资格认定工作组、制订工作目标和计划书等工作后,我院9个新专业全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专业资格认定审核,干预后每个新申请专业资格认定项目的评价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幅度大于45.57%.结论:在药物临床试验新申请专业资格认定准备工作中采用PDCA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在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丽萍;蒋向明;刘冰;赵同香;王宏宇;向平超;王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考察薤白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及机制,为薤白降血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另取50只大鼠饲以高脂饲料,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取成模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和薤白低、中、高剂量组(0.83、1.67、2.50 g/kg,分别饲以含10%薤白的高脂饲料8.3、16.7、25.0 g/kg,不足采食量者用高脂饲料补足).饲养45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大鼠肝、脾、肾、心脏指数,并检测大鼠肝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肝X受体α(LXRα)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LDL-C含量和肝指数显著升高,血清中HDL-C含量和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薤白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LDL-C含量显著降低,HDL-C含量显著升高;且薤白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肝、脾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薤白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中LDLR、LXRα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鞠楷;万语嫣;张开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测定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方法,并考察西藏不同地区5个厂家生产的该药品中重金属含量情况.方法:以浓硝酸-高氯酸(4:1,V/V)消解二十五味珊瑚丸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铜(Cu)、铅(Pb)、镉(Cd)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砷(As)、汞(Hg)2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均≥0.9991);Cu、Pb、Cd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016、0.0412、0.0363 mg/L,定量限分别为0.0053、0.1373、0.1210 mg/L;As、Hg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3257、0.6923 μg/L,定量限分别为1.0857、2.3077 μg/L;精密度试验的RSD均≤5.54%(n=6);稳定性试验的RSD均≤3.79%;重复性试验的RSD均≤3.7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1.34%~110.11%,RSD为0.66%~6.80%(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5个厂家的样品中Cu含量皆未超标,但Cd、Hg含量均超标;其中还有4个厂家样品中Pb含量超标,2个厂家样品中As含量超标.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且稳定性、重复性较好,适用于二十五味珊瑚丸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测定;5个厂家生产样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
作者:刘兰;张勇仓;钟铧;次仁久米;王聚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应用智能化系统以改变药库传统工作模式,提升药库管理水平,提高药库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医院药库管理信息化提供参考.方法:对比我院应用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前后药库工作模式、药库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改变,以应用系统前后各12周内完成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发生的差错次数为指标评价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我院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的条码、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等各种技术的结合,建立了包括温湿度管理、药库管理、供应链管理三大模块的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施应用改进了药库工作模式和流程,并实现了对人员、供应商、冷链药品及特殊药品的强化管理.应用系统前,药品上架、票据入库、出库发货、盘点各单项工作每周平均耗时分别为(11.92±0.701)、(13.96±0.752)、(14.96±0.542)、(4.58±0.376)h,12周内发生差错次数分别为10、8、9、2次;应用系统后各项工作每周平均耗时分别为(9.83±0.718)、(11.29±0.753)、(9.91±0.557)、(3.00± 0.316)h(与应用系统前比较P均<0.05),12周内发生差错次数分别为1、1、2、0次.结论:智能化药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我院药库工作流程,加强了药库管理,提高了药库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董奇星;周以;杨自文;袁湘泉;杨晖;周伯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GSTP 1(rs1695)(简称GSTP 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预处理后血液学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4月-2017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83例使用CBV方案预处理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测定GSTP 1 A313G的多态性,统计血液学毒性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以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分析GSTP 1基因与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28例(33.73%)存在有至少1个基因位点的变异,A等位基因频率为81.3%,G等位基因频率为18.7%.GSTP 1 AA基因型患者发生Ⅳ度白细胞、Ⅳ度中性粒细胞、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91±1.25)、(9.02±1.19)、(11.56±1.58)d,携带GSTP1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减少的时间分别为化疗后(8.61±1.17)、(8.68±1.19)、(11.44±1.34)d.GSTP1 AA基因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1.98±1.99)、(10.44±1.35)、(15.55±2.18)d;携带GSTP1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植入时间分别为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2.41±2.44)、(10.36±1.62)、(16.29± 3.15)d.GSTP 1 AA基因型及携带GSTP 1313等位基因G(AG/GG基因型)的患者移植期间发生Ⅲ~Ⅳ度贫血的患者分别为24、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43.64%、39.29%;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分别为21、11例,分别占对应基因型患者的38.18%、39.29%,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TP 1基因多态性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使用CBV方案预处理后的血液学毒性未见相关性,亦不影响干细胞植入时间.
作者:张关敏;刘卫平;马旭;朱军;王小沛;张艳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辣蓼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盐酸雷尼替丁,0.05 g/kg)和辣蓼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分别为2.7、8.1、24.3 g/kg),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1次.末次给药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灌胃无水乙醇复制AGML模型.造模1.5 h后,计算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胃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黏膜下层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1);胃组织中Nrf2含量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的损伤均不同程度减轻;阳性组和辣蓼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胃组织中Nrf2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辣蓼提取物对无水乙醇致大鼠AGML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组织中Nrf2含量和增强SOD活性有关.
作者:任守忠;苏文琴;朱宏锐;王宁;牛海艳;赵雅媚;马志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优化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ROX)缓释片的处方.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ROX缓释片,以1、4、8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的综合指标为指标,以乳糖/微晶纤维素(MCC)(m/m)、乙基纤维素(EC)用量、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剂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优处方为ROX 75 mg、乳糖45 mg、MCC 91 mg、EC 65 mg、HPMC 124 mg、微粉硅胶2 mg.所制缓释片1、4、8 h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30.7±0.5)%、(65.8±0.7)%、(89.4±0.6)%,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6%、0.8%、1.2%.结论:成功制得达到预期缓释效果的ROX缓释片.
作者:段颐珊;杜娟;孙璐;李雪怡;林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姜黄素低、中、高浓度组(10、20、40μmol/L),姜黄素高浓度+内源性微小核糖核酸-21模拟物(agomiR-21)组和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阴性对照(NC)组,分别采用CCK-8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人骨肉瘤细胞U-2OS和MG-63的增殖[光密度(OD值)]和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1及其靶基因PDCD4蛋白的表达.体内实验将MG-63细胞接种至小鼠体内,然后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姜黄素组(20 mg/kg)、姜黄素+agomiR-21 NC组(20 mg/kg姜黄素溶液+50 mg/kg agomiR-21 NC溶液)、姜黄素+agomiR-21组(20 mg/kg姜黄素溶液+50 mg/kg agomiR-21溶液),每组8只,分别于瘤内注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测量给药后20 d内的肿瘤体积变化,检测第20天瘤组织中miR-21和PDCD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低、中、高浓度组U-2OS、MG-63细胞的OD值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小(P<0.05或P<0.01);其中姜黄素中、高浓度组U-2OS、MG-63细胞中miR-2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或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 NC组比较,姜黄素高浓度+agomiR-21组U-2OS、MG-63细胞的OD值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姜黄素组和姜黄素+agomiR-21 NC组小鼠给药5 d后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或P<0.01);瘤组织中miR-21表达明显减弱(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姜黄素+agomiR-21 NC组比较,姜黄素+agomiR-21组小鼠给药5 d后肿瘤体积明显增加(P<0.05或P<0.01);瘤组织中miR-21表达明显增强(P<0.01),PDCD4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人骨肉瘤细胞U-2OS、MG-63的增殖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R-21表达有关.
作者:颜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药品广告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计年报以及2013年和2015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鉴》中省(区、市)层面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药品广告批准、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撤销、向工商行政部门移送违法药品广告件数以及药品广告异地备案件数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全国药品广告批准数量由2006年的35530件下降至2016年的30027件,除个别年份有小幅度增长外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大部分年份全国撤销违法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数量基本稳定在100件以内,但各省(区、市)间差异较大;向工商行政部门移送违法药品广告件数呈现先上升,自2014年后下降的趋势,各省(区、市)移送违法药品广告占批准总数的比例差异很大;2015年, 18个省(区、市)药品广告异地备案数量占药品广告批准数量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87%).建议相关部门逐步试点取消药品广告异地备案制度,建立完善的药品广告事前审查制度,强化与工商行政部门的协调合作,细化药品广告审批与查处分项统计指标,逐步完善我国药品广告的监管工作.
作者:弓志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鉴定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方法:采用二维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一维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以缓冲液(含22 mmol/L戊烷磺酸钠+50 mmol/L氯化钠+5 mmol/L硫酸)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流动相A、B的体积比为95:5,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二维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以0.1%氨水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4 mL/min;离子化模式为ESI+,毛细管电压为2.5 kV,离子源温度为120℃,雾化气温度为450℃,雾化气流速为900 L/h,采集模式为MSE.结果:通过一维液相色谱在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检出琥珀酸、琥珀酰氯(工艺中间体)及吡啶(试剂)等杂质;另有4个比较明显的未知杂质,分别命名为杂质1、杂质2、杂质3、杂质4,其中尤以杂质2的表观含量高.通过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推断杂质2为脱氢琥珀酰单胆碱,杂质4为氯化琥珀酰单胆碱,杂质1、杂质3在质谱中均未被检测到信号.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鉴定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氯化琥珀胆碱原料药的质量.
作者:陈红;杨梅;张姮婕;袁铭;廉向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制备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并评价其体外扩散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注入-探头超声法制备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冰片含量并计算其在醇质体中修饰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秋水仙碱含量并计算其在醇质体中的包封率.分别考察秋水仙碱乙醇溶液、秋水仙碱-冰片乙醇溶液、未加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和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经皮扩散1、3、6、8、12、16、24、48 h后的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结果:所制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的平均粒径约为(110.4±5.1)nm,多分散系数为0.110±0.030,Zeta电位为(2.33±0.20)mV,形状近似球形,为多层囊泡结构,秋水仙碱包封率为56.12%,冰片修饰率达9.85%.体外扩散试验表明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经皮扩散48 h后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为103.52 μg/cm2,渗透速率分别是未加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的1.26倍、秋水仙碱-冰片乙醇溶液的1.77倍、秋水仙碱乙醇溶液的5.14倍.结论:制备的冰片修饰的秋水仙碱醇质体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冰片修饰率高,且经皮渗透效果良好.
作者:张楠;宋辉;汪志强;张宇佳;郑稳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将测定结果用于筛选提取斑蝥素来源药材的依据.方法:以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绿芫菁中斑蝥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斑蝥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甲醇-水(23:77),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 μL;检测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并与采用《中国药典》方法(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测定含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斑蝥素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2~1.0 mg/mL(r=0.9988),平均方法回收率为101.1%(RSD为1.7%,n=6);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平均含量为0.932%(n=3),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测得的含量为0.793%(n=3),均高于《中国药典》项下斑蝥素来源药材中斑蝥素含量需大于0.35%的要求.结论:建立的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绿芫菁中斑蝥素的含量达到《中国药典》的要求,可用作提取斑蝥素的来源药材.
作者:王腾蛟;赵成坚;谷颖乐;徐永莉;李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为构建重庆市家庭过期药品专业回收处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6城区1683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储备和定期清理家中的药品、发现过期药品后如何处置、不同处置行为背后的原因、对过期药品回收的建议,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7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2%.1322户(83.72%)居民有储备药品的习惯;1213户(91.75%)居民对过期药品处理方式随意;109户受访者已经参与了过期药品回收,进行追问调查显示,75户(68.81%)居民对目前所接触的过期药品回收方式并不满意,90户(82.57%)居民建议增加回收点,101户(92.66%)居民建议回收点就近设置,93户(85.33%)居民接受上门回收过期药品,97户(88.99%)居民希望能对过期药品有偿回收;1062户将过期药品随垃圾处理的受访者参与回收的意愿较强,对不同回收方式的接受度都很好.结论:居民多有储药习惯,但缺乏主动清理储备药品的意识,居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方式随意,缺乏过期药品相关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已参与回收的居民对现有回收方式满意度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居民支持过期药品专业回收,但实际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国家尽快完善过期药品回收和专业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的家庭过期药品专业回收处理体系.
作者:付晓娟;杨元娟;王韵;边静;魏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依据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进行网络密度分析(包括整体网络密度和个体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分析、凝聚力分析、核心-边缘分析及讨论,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国A股上市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共168家.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空间城市关联网络密度为0.0210,网络还很分散,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构成的个体网络大;网络中心性分析中,整体网络的点出度为1.604%、点入度为1.761%,北京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居于前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的中间中心度较高,北京、天津、上海、昆明、深圳、广州的特征中心度较高;凝聚力分析结果较为复杂,网络中的城市可以分为8个子群;整体网络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可见,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注意通过发挥产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网络,以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李树祥;褚淑贞;庄倩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优化蝉蜕蛋白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蝉蜕蛋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蛋白提取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蝉蜕蛋白的液料比、超声时间、提取次数等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以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评价蝉蜕蛋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蝉蜕蛋白的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28:1 (mL/g),超声时间65 min,提取2次.验证试验中,蝉蜕蛋白的平均提取量为65.45 mg/g(RSD=1.68%,n=3),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5.48%.蝉蜕蛋白对ABTS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当蝉蜕蛋白质量浓度为0.2 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即达97.0%,其作用与VC相当;蝉蜕蛋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稍弱,半数清除浓度为0.96 mg/mL,其作用不及VC.结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蝉蜕蛋白的提取条件准确、可靠;蝉蜕蛋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作者:李涛;程雪娇;胡美变;刘玉杰;吴纯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优化大黄的湿纸煨制工艺.方法:以煨制后大黄的外观性状、浸出物含量、总蒽醌含量、游离蒽醌含量、结合蒽醌含量、番泻苷A+番泻苷B含量等多个指标的加权综合评分值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用纸量、煨制时间、煨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大黄的湿纸煨制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大黄煨制工艺为每100 g大黄用纸12 g包裹、120℃炮制2 h.验证试验及中试试验结果显示,煨制后大黄的综合评分均值分别为84.99(RSD<2.0%,n=3)、85.06(RSD<2.5%,n=3).结论:优化后的大黄煨制工艺简便易行,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好,本研究为煨大黄的规范化制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者:张志;李听弦;姚楠;谢婧;王光忠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