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飞金止痛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杨通宇;胡鲲;刘照时;李溥;陆耀宇;甘龙飞;胡建山

关键词:飞金止痛胶囊, 甲氨蝶呤, 雷公藤多苷,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飞金止痛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每次10 mg,每周1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每次10 mg,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飞金止痛胶囊口服,每次3粒,bi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度指数、关节压痛指数、ESR、RF、CRP、IL-1、IL-6、IL-8、TNF-α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金止痛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和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好,可降低炎性指标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南京市鼓楼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87例)和干预组(8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及管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药学服务和心理干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状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SBP、DBP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开始1个月后,两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1个月后,干预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开始1个月后,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用药知识掌握良好及优秀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干预组患者各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何源;杨帆;王宏亮;李秀云;郑爱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我院肿瘤科PPIs注射剂使用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医院肿瘤科质子泵抑制剂(PPIs)注射剂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肿瘤科使用PPIs注射剂的出院病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干预前)1457份、2014年1-12月(干预后)793份,比较行政干预、技术干预及信息化管理等措施综合干预前后PPIs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结果:经综合干预后,PPIs注射剂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62.59%下降至6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PPIs注射剂的消耗金额在总医疗费用中的占比及人均消耗金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兰索拉唑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9.70%上升至34.68%,注射用奥美拉唑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4.45%下降至2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后注射用泮托拉唑及注射用埃索美拉唑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s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的比例由干预前的73.99%下降至55.86%,其中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用药及疗程过长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40.01%、17.09%和26.90%下降至32.41%、9.08%和18.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后剂量选择不当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可一定程度地改善PPIs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但PPIs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仍不容乐观,有待完善干预措施,进一步持续干预,促进其临床合理应用。

    作者:许建国;朱华;吴茗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T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40 ml溶于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满意度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和近期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80.64%、83.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25%、6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且有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

    作者:施子夏;张劲;张兵兵;马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3例病例脱落,共46例完成研究)和观察组(49例,2例病例脱落,共47例完成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1吸,bid;观察组患者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1吸,bid。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时间、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20%所需的低累积剂量(PD20)、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半年内哮喘发作次数、血清和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73%)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FEV1和大呼气峰流速(PEF)等指标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肺部啰音、喘息、呼吸困难和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D20和A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AC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和痰液中EO%和EC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半年内哮喘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停药后症状均消失。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优于布地奈德,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缩短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理科;陈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52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时,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bid;肌酐清除率为15~30 ml/min时,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55 mg,bid。对照组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初始剂量2.5 mg,qd,3~5 d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直至INR维持在2.0~3.0。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INR、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临床事件(脑栓塞、脑出血、致命性出血、其余部位栓塞、死亡)发生率及不良发生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PL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IN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致命性出血临床事件;脑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其余部位栓塞、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的抗凝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PT、INR,降低临床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马裴裴;王宏伟;娄可丽;解泽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血药浓度监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2012年9月-2015年6月使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7例,对其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监测棕榈酸帕利哌酮血药浓度37次,平均血药浓度(以帕利哌酮计)为(17.72±13.46)ng/ml,监测结果在目标值范围内(10~60 ng/ml)的有24次(64.86%);男性患者平均血药浓度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平均血药浓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日剂量患者血药浓度/剂量比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高于单药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判定为“缓解”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与“无效”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受患者年龄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患者症状优化治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曲衎衎;沈珍贤;张忠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医药辅助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药辅助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60例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行基本西医诊治,如采用氯雷他定和布地奈德治疗过敏性鼻炎,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和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药治疗(内治法+外治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2、3例脱落病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辅助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

    作者:唐述权;张乾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用于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用于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HBV)DNA阴性乙肝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经股动脉入路穿刺,将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注入载瘤动脉,至载瘤动脉血流停滞,同时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恩替卡韦片1 mg,qd,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和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为4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甲胎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介入疗法能明显提高HBV DNA阴性乙肝肝癌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

    作者:李刚;于翔;谢坪;蒲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74例确诊为晚期胃癌且HER2呈阳性表达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顺铂+卡培他滨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化疗第1天加用曲妥珠单抗静脉滴注,8 mg/kg。21 d为1个周期,两组均治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56.76%vs.32.44%)和控制率(89.19%vs.65.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199、CA724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有助于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改善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作者:宋子正;李靖华;臧爱民;杨华;商琰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我院药物临床试验中严重不良事件报告233例分析

    目的:为药物临床试验中进行质控和保护受试者权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药物临床试验中的233例严重不良事件(SAE)报告,按照受试者性别、年龄、上报科室、药物/器械种类、药物/器械名称、SAE的类型、SAE与药物/器械的相关性、受试者合并疾病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SAE发生率高于女性(71.2%vs.28.8%);SAE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189例,81.1%);心内科SAE发生率高(137例,58.8%);主要的SAE类型是导致住院(183例,78.5%);大部分SAE与研究药物肯定无关(164例,70.4%);发生SAE的受试者中一半以上自身合并有其他疾病(128例,54.9%)。结论:为确保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和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过程中研究者应重点加强对老年和自身合并疾病受试者的管理,确保每例SAE得到及时处理,并如实记录和报告。

    作者:张田香;陆明莹;张彩霞;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早期慢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早期慢性肾病(EC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ECKD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ivgtt,qd;B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C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尿酸(UA)],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B组的80.43%及C组的7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SCr、TC、TG、BUN及UA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与B组的6.52%及C组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ECKD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杨蓉;常佳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4例HIE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0.02 mg/kg,ivgtt,qd,以及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4~6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ivgtt,qd。两组患儿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MMP-9、IL-6、TNF-α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MMP-9、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新生儿HIE症状、体征恢复情况,降低血清MMP-9、IL-6、TNF-α水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娄元俊;史华;单海军;曹彩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对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49例;纳入4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A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酯片20~40 mg,po,qd;观察B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酯片20~40 mg,po,qd+银杏叶提取物片40~80 mg,po, bid,疗程均为4周。观察3组受试者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中医证候评分、2-DE图谱的重复性和分辨率、蛋白质差异表达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相关信息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DBP、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4周明显低于治疗后2周,观察B组明显低于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患者治疗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点的重复性和分辨率明显优于观察A组。观察组治疗前15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治疗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上调,且观察B组较观察A组更接近对照组水平;6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治疗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调,且观察B组较观察A组更接近对照组水平;共鉴定出11个蛋白质点。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的血清蛋白表达影响较大,具有较理想的降压、控压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静雯;王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纳美芬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Δ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脑肿瘤手术患者按计算机随机化程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脑细胞保护、降低颅内压、抗感染、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静脉泵注纳美芬0.7μg/(kg·h)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100 mg/d,连续使用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 d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巴氏指数(BI)的变化,并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90 d,使用卡氏(KPS)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ACTH含量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7 d的皮质醇、ACTH、TNF-α水平,以及治疗后7 d的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得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术后随访90 d,观察组患者KPS评分不低于70分者占比为71.88%,明显高于对照组(4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能促进脑肿瘤患者恢复,降低患者皮质醇、ACTH、IL-6和TNF-α水平,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善军;刘小刚;张伟;周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Ruxolitinib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

    目的:为Ruxolitinib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就Ruxolitinib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试验、安全性和耐受性等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Ruxolitinib的Ⅰ期临床试验表明其口服吸收迅速,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Ruxolitinib治疗PV可降低患者对静脉放血的依赖,控制血细胞比容,使血细胞计数正常化。尽管现有数据缺乏充足的随访时间来评估其在患者死亡率和血栓形成风险方面的临床优势,但其Ⅱ期和Ⅲ期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出Ruxolitinib在控制PV相关症状负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减轻对羟基脲无效或不耐受的PV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方面明显优于标准疗法,且Ruxolitinib的相关药物毒性和ADR易于受控。结论:Ruxolitinib为对羟基脲不耐受和抵抗的PV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有着独特的临床效果和良好的研究前景。

    作者:李晓菲;马满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3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阻断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出以及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0 mg,ivgtt,qd+环孢素注射液5 mg/kg,ivgtt,qd冲击治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于第4天逐渐减量,均在7 d后停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蛋白(CⅣ)、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等指标,行肺部高分辨率CT (HRCT)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5天的HA和PCⅢ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天的HA、CⅣ和PCⅢ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5、7天的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血清TIMP-1水平和HRCT评分逐步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进程有明显缓解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付显芬;罗真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单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中度持续哮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沙美特罗替卡松单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两种方案治疗中度持续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75例中度持续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药(LABA)组(139例)和ICS+白三烯受体拮抗药(LTRA)组(136例)。ICS+LABA组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1吸,bid;ICS+LTRA组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1吸,bid+孟鲁司特钠咀嚼片5 mg,睡前嚼服,qd。两组患儿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分级、哮喘评分、大呼气流量(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变异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三烯E4(LTE4)水平、治疗期间短效β2受体激动药(SABA)使用次数、无症状天数、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CS+LABA组患儿治疗4周的哮喘总控制率(86.33%)明显高于ICS+LTRA组(5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LABA组患儿治疗12周的哮喘总控制率(99.28%)高于ICS+LTRA组(98.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日间、夜间哮喘评分均明显下降,PEF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儿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CP、LTE4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CS+LTRA组患儿较ICS+LABA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EF变异率及治疗期间SABA使用次数、无症状天数、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单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两种给药方案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后者对ECP和LTE4的抑制作用更强,控制哮喘症状更为迅速。

    作者:黄肖梅;黄卫娟;陈建江;杨丽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肺癌的病因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肺癌与基因突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职业暴露等多因素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肺癌的病理机制包括邪毒留滞、情志劳倦和饮食内伤等。肺癌的西医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作为首选,但不适合中晚期肺癌患者,且化疗、放疗毒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疗效缓慢;中西医结合疗法主要为中药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疗法的联合治疗,中药减轻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引起的机体损害,对病灶的转移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肺癌的辨证分型尚不规范,中医药治疗机制并不明确,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冬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贝叶斯混合处理比较法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贝叶斯混合处理比较(MTC)法的基本原理、优势及其应用前景,为拓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已应用的决策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MTC法在国内外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梳理,研究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结果与结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以及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遴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医药资源配置的总效率。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决策分析模型并不能有效解决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决策树模型难以对长期治疗方案作出评价;马尔可夫模型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使用受到模型参数限制;离散事件模拟有赖于完善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而使模型应用受限。MTC法是近年来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新兴的一种方法,是传统Meta分析方法的扩展,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临床处理因素的直接或间接证据进行整合,并相互分析、比较,以便在缺少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仍能对各种干预措施作出综合评估,较好地弥补了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局限性。

    作者:师宇;饶惠霞;翁开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分析

    目的: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12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487份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6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500份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用药合理性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我院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和使用数量明显降低。干预组5个类型共26个品种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21.60% vs.43.33%)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00% vs.7.39%)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人均治疗费用[(217.17±22.64)元 vs.(480.77±21.35)元]及住院时间[(6.50±1.99)d vs.(10.02±3.25)d]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李晟琰;苏秋平;李连茂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