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早期慢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杨蓉;常佳丽

关键词:前列地尔, 丹参酮ⅡA, 早期慢性肾病,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早期慢性肾病(EC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ECKD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ivgtt,qd;B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C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尿酸(UA)],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B组的80.43%及C组的7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SCr、TC、TG、BUN及UA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与B组的6.52%及C组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ECKD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发现及其新策略

    目的:为突破新药研发困局、发现优质药物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方法:对药物发现的来源、新药研发困局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当前困局的新策略。同时,对临床药学工作在药物发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药物发现的临床验证策略和临床大数据策略与传统的药物发现策略相比,在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减少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方面有较多的优势。临床药学工作将对药物发现新策略提供有力支撑。结论:药物发现应采用以临床为导向的新策略,且这种新策略需要与临床药学工作紧密结合。

    作者:蒋先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49例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临床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12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达1月的患者109例,自停药起后1周进行电话回访,录入患者产生的上消化系统反应数据,并按照改良格拉斯哥消化不良评分进行评分,分为无现象组(分数<5分)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组(分数≥5分)。将患者按照基础疾病、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饮酒史分类,进行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现象观察及分析。结果:完成调查患者91例,其中49例患者归入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组。通过χ2检验发现,老年患者(χ2=5.350,P=0.021)、有吸烟饮酒史患者(χ2=4.351,P=0.037)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发生率较高;排除性别、基础疾病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患者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风险是非老年患者的5.708倍[OR=5.708,95%CI(1.946,16.746),P=0.002];有吸烟饮酒史患者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风险是无吸烟饮酒史患者的15.281倍[OR=15.281,95%CI(2.748,84.96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停药后,部分患者会产生酸反跳现象,而老年患者、有吸烟饮酒史患者是高发人群,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萃鳌;王琳;任雪松;王亚新;杨英;袁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贝叶斯混合处理比较法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贝叶斯混合处理比较(MTC)法的基本原理、优势及其应用前景,为拓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已应用的决策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MTC法在国内外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梳理,研究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结果与结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以及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遴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医药资源配置的总效率。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决策分析模型并不能有效解决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决策树模型难以对长期治疗方案作出评价;马尔可夫模型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使用受到模型参数限制;离散事件模拟有赖于完善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而使模型应用受限。MTC法是近年来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新兴的一种方法,是传统Meta分析方法的扩展,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临床处理因素的直接或间接证据进行整合,并相互分析、比较,以便在缺少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仍能对各种干预措施作出综合评估,较好地弥补了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局限性。

    作者:师宇;饶惠霞;翁开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对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49例;纳入4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A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酯片20~40 mg,po,qd;观察B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酯片20~40 mg,po,qd+银杏叶提取物片40~80 mg,po, bid,疗程均为4周。观察3组受试者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中医证候评分、2-DE图谱的重复性和分辨率、蛋白质差异表达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相关信息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DBP、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4周明显低于治疗后2周,观察B组明显低于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患者治疗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点的重复性和分辨率明显优于观察A组。观察组治疗前15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治疗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上调,且观察B组较观察A组更接近对照组水平;6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治疗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调,且观察B组较观察A组更接近对照组水平;共鉴定出11个蛋白质点。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患者的血清蛋白表达影响较大,具有较理想的降压、控压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徐静雯;王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UPLC-MS/MS法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的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可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的分析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卡马西平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流动相为0.1%氨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08.2→263.1(唑吡坦)、m/z 389.3→245.0(右佐匹克隆)、m/z 306.2→236.1(扎来普隆)、m/z 237.3→151.2(内标)。结果: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血药浓度分别在0.02~20.00、0.50~20.00、0.02~2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01、0.9968、0.9917),定量下限分别0.02、0.50、0.02 ng/ml,检测限分别为0.01、0.20、0.01 ng/ml;日内、日间RSD<15%,提取回收率为88.9%~106.5%,基质效应为94.8%~106.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人血浆中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的同时检测。

    作者:魏欣;安静;吴茵;董占军;范理菊;白万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我院2012-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统计同期细菌耐药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考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2012-2015年,我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DDDs分别与铜绿假单孢菌耐药率及革兰氏阴性菌总耐药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5、0.98,P<0.05),美罗培南的DDDs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97,P<0.05),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DDDs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负相关(r=-0.98,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有计划地、科学地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韩凤昭;李振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我院门诊207例用药错误分析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门诊药房报告的用药错误(ME)案例进行分析,包括ME分级、分类、发生原因、发生和发现ME的人员情况及构成比。结果:207例报告中无A级错误,B级错误199例,C级错误8例,无D~I级错误。其中,医师处方错误162例(78.26%),药师调剂错误45例(21.74%),排名前3位的医师处方错误依次为用法用量不当(42.59%)、给药途径不当(40.74%)和溶剂不适宜(5.56%);排名前3位的药师调剂错误依次为品种错误(40.00%)、规格错误(28.89%)和数量错误(24.44%)。医师处方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不完善(56.17%)和医师不了解药物信息(43.83%);药师调剂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药品一品多规(35.56%)、名称相似(28.89%)和人员疲劳(26.67%)。发现ME的人员中,药师、护士和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97.58%、1.45%和0.97%。结论:进一步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医师和药师的在岗培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ME的发生。

    作者:王璐;董艳;李彤;周庆梅;杜广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孕康颗粒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孕康颗粒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64例。单药组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首次剂量为40 mg,然后以10 mg、q12 h至阴道出血止;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服孕康颗粒,每次8 g,tid,用药至症状消失止。比较两组患者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临床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CG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发生率、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明显低于单药组的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地屈孕酮与孕康颗粒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均能获得较好疗效,但联合用药更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肇桂;杨淑华;郑萍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肺癌的病因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肺癌与基因突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职业暴露等多因素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肺癌的病理机制包括邪毒留滞、情志劳倦和饮食内伤等。肺癌的西医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作为首选,但不适合中晚期肺癌患者,且化疗、放疗毒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疗效缓慢;中西医结合疗法主要为中药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疗法的联合治疗,中药减轻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引起的机体损害,对病灶的转移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肺癌的辨证分型尚不规范,中医药治疗机制并不明确,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冬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84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化疗组,各42例。化疗组患者采用FOLFOX 4(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化疗方案;联合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7.5 mg/kg静脉滴注,d1。两组均以21 d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3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57.14%)明显高于化疗组(35.71%),生存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生存质量降低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患者的下降幅度大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及周围神经毒性、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作者:王丽红;刘迎;杜晓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3例确诊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2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间断冲击联合泼尼松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疗程结束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与血脂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3.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显著下降,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清肌酐、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血胆固醇除外)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相比,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对膜性肾病的疗效更为确切,肾功能和血脂指标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马亚丽;陈芳;时军;陈宝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地佐辛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长托宁0.5 mg+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麻醉诱导,行双腔支气管置管后,泵入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观察组患者手术切皮时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 ml,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静注地佐辛/生理盐水后5 min(T3)、单肺通气30 min(T4)、恢复双肺通气1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T5、T6时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T4时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及T1、T2、T3、T4时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4、T5、T6时TNF-α、IL-8水平及T5、T6时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地佐辛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可使其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更低,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周祥坤;李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3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阻断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出以及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0 mg,ivgtt,qd+环孢素注射液5 mg/kg,ivgtt,qd冲击治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于第4天逐渐减量,均在7 d后停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蛋白(CⅣ)、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等指标,行肺部高分辨率CT (HRCT)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5天的HA和PCⅢ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天的HA、CⅣ和PCⅢ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5、7天的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血清TIMP-1水平和HRCT评分逐步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孢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进程有明显缓解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付显芬;罗真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我院药物临床试验中严重不良事件报告233例分析

    目的:为药物临床试验中进行质控和保护受试者权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药物临床试验中的233例严重不良事件(SAE)报告,按照受试者性别、年龄、上报科室、药物/器械种类、药物/器械名称、SAE的类型、SAE与药物/器械的相关性、受试者合并疾病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SAE发生率高于女性(71.2%vs.28.8%);SAE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189例,81.1%);心内科SAE发生率高(137例,58.8%);主要的SAE类型是导致住院(183例,78.5%);大部分SAE与研究药物肯定无关(164例,70.4%);发生SAE的受试者中一半以上自身合并有其他疾病(128例,54.9%)。结论:为确保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和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过程中研究者应重点加强对老年和自身合并疾病受试者的管理,确保每例SAE得到及时处理,并如实记录和报告。

    作者:张田香;陆明莹;张彩霞;袁祖贻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T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40 ml溶于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满意度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和近期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80.64%、83.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25%、6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且有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

    作者:施子夏;张劲;张兵兵;马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南京市鼓楼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87例)和干预组(8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及管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药学服务和心理干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状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SBP、DBP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开始1个月后,两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1个月后,干预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开始1个月后,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用药知识掌握良好及优秀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干预组患者各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何源;杨帆;王宏亮;李秀云;郑爱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西安地区11家三级医院2013-2015年辅助用药使用分析

    目的: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用药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地区11家三级医院2013-2015年销售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中辅助用药的总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单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数据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地区11家三级医院2013-2015年辅助用药的总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3年间辅助用药销售金额构成比分别为8.43%、10.25%、12.20%。共有13种辅助用药至少1年进入3家以上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排名前20位;其中,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销售金额各年度均稳居前4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14-2015年进入前3位;前列地尔注射液、血栓通注射和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各年度DDDs均居前3位;脾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和脑苷肌肽注射液DDC居前3位,分别为885.24、372.34和349.37元。辅助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升高,由2013年的9.13%上升至2015年的13.49%。结论:辅助用药已成为西安地区医院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销售金额、用量增长较快。临床需要加强对辅助用药的管控,密切关注其安全性问题,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作者:李海燕;胡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107例中药与化学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肝病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107例患者按照所使用的药物类型分为中药组与化学药组,对两组患者DILI临床特征、预后、致DILI药物种类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药所致的DILI共47例,主要为保健与美容用药(19.1%)、风湿与关节病用药(14.9%)和皮肤科用药(10.6%);化学药所致的DILI共60例,主要为抗肿瘤药(21.7%)、抗微生物药(20.0%)和抗结核病药(11.7%)。中药组与化学药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初始用药至发病时间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大多相似,但中药组乏力更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化学药组,且AL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肝损伤程度重于化学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转归和预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师和临床药师应加强协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DILI高发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尤其应注意中药的肝毒性,以减少DILI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陈智娴;秦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使用分析

    目的: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总销售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由76758.10万元增加至91175.9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8.98%;药品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之和为132601.97万元,占总销售金额的51.11%。红花注射液和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各年度销售金额均居前2位。血塞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各年度DDDs均居前4位。血必净注射液和康莱特注射液各年度DDC均排在第1、2位。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中,B/A大多数<1.00;接近或等于1.00的有疏血通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B/A始终>1.00的仅有血塞通注射液。结论: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应用总体增长速度平稳,用药集中于抗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类,医师用药的合理性逐步提高。

    作者:喻录容;韩宪忠;丁家昱;金蜀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氧通气、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kg,ivgtt,qd,连续治疗4~6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12、24、48 h的血气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X片分值、潮气量(VT)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 h,观察组患儿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X片分值、Cdyn及V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加快疾病康复,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史钟慧;邱立志;陈玉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