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胡斌
目的:比较沙美特罗替卡松单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两种方案治疗中度持续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75例中度持续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药(LABA)组(139例)和ICS+白三烯受体拮抗药(LTRA)组(136例)。ICS+LABA组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1吸,bid;ICS+LTRA组患儿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1吸,bid+孟鲁司特钠咀嚼片5 mg,睡前嚼服,qd。两组患儿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分级、哮喘评分、大呼气流量(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变异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三烯E4(LTE4)水平、治疗期间短效β2受体激动药(SABA)使用次数、无症状天数、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CS+LABA组患儿治疗4周的哮喘总控制率(86.33%)明显高于ICS+LTRA组(5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LABA组患儿治疗12周的哮喘总控制率(99.28%)高于ICS+LTRA组(98.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日间、夜间哮喘评分均明显下降,PEF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儿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CP、LTE4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CS+LTRA组患儿较ICS+LABA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EF变异率及治疗期间SABA使用次数、无症状天数、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单用与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两种给药方案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后者对ECP和LTE4的抑制作用更强,控制哮喘症状更为迅速。
作者:黄肖梅;黄卫娟;陈建江;杨丽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血小板活性。GPⅢa PLA2、PEAR1和PTGS1等基因突变与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基因突变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比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基因型检测结果并结合其他因素合理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可以降低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彭文星;冯频频;石秀锦;仇琪;杜海燕;林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评价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南京市鼓楼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87例)和干预组(8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及管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药学服务和心理干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用药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状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SBP、DBP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开始1个月后,两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1个月后,干预组用药依从性佳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开始1个月后,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用药知识掌握良好及优秀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干预组患者各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干预组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及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药学服务的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何源;杨帆;王宏亮;李秀云;郑爱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5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照就诊单双日分为对照组(45例)与干预组(40例)。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吸氧、镇静、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每次0.6 ml,每20 min一次,共治疗l h;干预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硫酸镁,每次0.6 ml,每20 min一次,共治疗l h。观察两组患儿用药1 h后的临床疗效、体检指标(气短、哮鸣音、咳嗽)改善时间、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并记录出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儿用药1 h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的气短、哮鸣音、咳嗽改善时间以及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的大呼气流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患儿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羊礼荣;顾倩;杨晓光;吴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12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达1月的患者109例,自停药起后1周进行电话回访,录入患者产生的上消化系统反应数据,并按照改良格拉斯哥消化不良评分进行评分,分为无现象组(分数<5分)和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组(分数≥5分)。将患者按照基础疾病、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饮酒史分类,进行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现象观察及分析。结果:完成调查患者91例,其中49例患者归入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组。通过χ2检验发现,老年患者(χ2=5.350,P=0.021)、有吸烟饮酒史患者(χ2=4.351,P=0.037)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发生率较高;排除性别、基础疾病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患者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风险是非老年患者的5.708倍[OR=5.708,95%CI(1.946,16.746),P=0.002];有吸烟饮酒史患者质子泵抑制剂酸反跳的风险是无吸烟饮酒史患者的15.281倍[OR=15.281,95%CI(2.748,84.96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停药后,部分患者会产生酸反跳现象,而老年患者、有吸烟饮酒史患者是高发人群,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萃鳌;王琳;任雪松;王亚新;杨英;袁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长托宁0.5 mg+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行麻醉诱导,行双腔支气管置管后,泵入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观察组患者手术切皮时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 ml,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静注地佐辛/生理盐水后5 min(T3)、单肺通气30 min(T4)、恢复双肺通气1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T5、T6时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T4时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及T1、T2、T3、T4时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4、T5、T6时TNF-α、IL-8水平及T5、T6时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地佐辛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可使其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更低,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周祥坤;李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可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的分析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卡马西平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流动相为0.1%氨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08.2→263.1(唑吡坦)、m/z 389.3→245.0(右佐匹克隆)、m/z 306.2→236.1(扎来普隆)、m/z 237.3→151.2(内标)。结果: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血药浓度分别在0.02~20.00、0.50~20.00、0.02~2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01、0.9968、0.9917),定量下限分别0.02、0.50、0.02 ng/ml,检测限分别为0.01、0.20、0.01 ng/ml;日内、日间RSD<15%,提取回收率为88.9%~106.5%,基质效应为94.8%~106.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人血浆中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的同时检测。
作者:魏欣;安静;吴茵;董占军;范理菊;白万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中老年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相关文献,就中老年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治疗药物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老年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中医治疗常选取具有活血行气、利水消肿、通利关节、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的中药内服、外用或两者相结合进行治疗,但中药内服起效较慢。现代医学则采用抗炎、镇痛药物口服或关节腔内注射来缓解症状,疗效肯定,但存在药物依赖性和治疗损伤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标本兼治、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李立强;于健;杨家祥;温志刚;徐国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在肝豆状核变性驱铜治疗中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该药致过敏反应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获得过敏反应报告131例;患者平均年龄(23.26±9.63)岁,多集中在10~39岁(87.79%);过敏反应出现在第1、2疗程多(71.76%)。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多(85.90%),其中以四肢(27.45%)和躯干(22.22%)多;其次为全身系统损害(12.33%),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发热多与皮疹或瘙痒同时出现。过敏反应经治疗后均转归良好,115例(87.79%)患者在7 d内症状消失。严重的ADR占25.19%,严重的ADR患者药物过敏史比例、采用预防过敏或脱敏治疗继续驱铜失败率和症状持续时间均高于或长于一般的AD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增加了驱铜治疗的困难,故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应关注有过敏史和第1、2疗程的患者。
作者:李颖;罗欢;李翔;汪永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潜在不适当用药。方法:以Beers(2012年版)标准联合STOPP/START准则对我院内科700例老年住院患者用药潜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700例患者平均年龄(76.3±7.2)岁,平均用药(12.1±4.9)种,有144例(20.6%)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共计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220例次,其中Beers药物相关117例次、Beers疾病相关22例次、STOPP用药9例次、START处方遗漏72例次。Beers审核结果中潜在不适当用药频度高的药物为苯二氮类,STOPP审核结果频度高的是有痛风史的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药;START处方遗漏频度高的是2型糖尿病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和糖尿病有心血管风险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结论: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较严重,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其不合理用药。
作者:周海峰;沈杰;纪芳;张云轩;张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行腹部手术的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高龄患者1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4 ng/kg行麻醉诱导,5 ng/kg行麻醉维持;观察组患者则经镇痛泵给予舒芬太尼3 ng/kg和瑞芬太尼2 ng/kg行麻醉诱导,舒芬太尼0.15 mg/(kg·h)和瑞芬太尼3 ng/kg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进腹时、拔管后1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与麻醉诱导前、插管后1 min、拔管后1 min、术后6及12 h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并比较拔管后躁动评分、警觉/镇静评分,术后6、12、24 h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进腹时及拔管后1 min的HR、MAP水平均显著改变,且观察组患者插管后1 min、进腹时及拔管后1 min时点的HR、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拔管后1 min、术后6及12 h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改变,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后躁动评分、警觉/镇静评分及术后6、12、2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全身麻醉能有效稳定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应激反应,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高金蓉;付武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干扰素α1b与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经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14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将其中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的60例作为A组,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率、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治疗4、12、24、36、48周时的HCV-RNA转阴率分别为55.00%、71.67%、63.33%、61.67%、65.00%,B组患者在上述各时间的HCV-RNA转阴率分别为64.81%、66.67%、62.96%、55.56%、61.1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A组患者的ALT复常率为95.23%,B组为96.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采用小成本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A组的治疗成本为13216.56元,B组为7929.60元,B组的成本明显低于A组;敏感度分析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干扰素α1b更为经济。
作者:张明明;吕飞;徐一丹;郑莉;余行;李燕;张鸿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贝叶斯混合处理比较(MTC)法的基本原理、优势及其应用前景,为拓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已应用的决策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MTC法在国内外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梳理,研究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结果与结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以及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遴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医药资源配置的总效率。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决策分析模型并不能有效解决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决策树模型难以对长期治疗方案作出评价;马尔可夫模型和多属性效用理论的使用受到模型参数限制;离散事件模拟有赖于完善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而使模型应用受限。MTC法是近年来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新兴的一种方法,是传统Meta分析方法的扩展,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临床处理因素的直接或间接证据进行整合,并相互分析、比较,以便在缺少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仍能对各种干预措施作出综合评估,较好地弥补了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局限性。
作者:师宇;饶惠霞;翁开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T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40 ml溶于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满意度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和近期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80.64%、83.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25%、6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2%);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T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且有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
作者:施子夏;张劲;张兵兵;马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孕康颗粒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64例。单药组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首次剂量为40 mg,然后以10 mg、q12 h至阴道出血止;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服孕康颗粒,每次8 g,tid,用药至症状消失止。比较两组患者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临床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CG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发生率、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不良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明显低于单药组的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地屈孕酮与孕康颗粒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均能获得较好疗效,但联合用药更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肇桂;杨淑华;郑萍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早期慢性肾病(EC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ECKD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ivgtt,qd;B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C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尿酸(UA)],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B组的80.43%及C组的7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SCr、TC、TG、BUN及UA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与B组的6.52%及C组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ⅡA治疗ECKD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杨蓉;常佳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氧通气、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kg,ivgtt,qd,连续治疗4~6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12、24、48 h的血气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X片分值、潮气量(VT)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 h,观察组患儿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X片分值、Cdyn及V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加快疾病康复,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史钟慧;邱立志;陈玉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总销售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由76758.10万元增加至91175.9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8.98%;药品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之和为132601.97万元,占总销售金额的51.11%。红花注射液和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各年度销售金额均居前2位。血塞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各年度DDDs均居前4位。血必净注射液和康莱特注射液各年度DDC均排在第1、2位。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中,B/A大多数<1.00;接近或等于1.00的有疏血通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B/A始终>1.00的仅有血塞通注射液。结论:重庆地区39家医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应用总体增长速度平稳,用药集中于抗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类,医师用药的合理性逐步提高。
作者:喻录容;韩宪忠;丁家昱;金蜀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为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12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487份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6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500份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用药合理性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我院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和使用数量明显降低。干预组5个类型共26个品种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21.60% vs.43.33%)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00% vs.7.39%)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人均治疗费用[(217.17±22.64)元 vs.(480.77±21.35)元]及住院时间[(6.50±1.99)d vs.(10.02±3.25)d]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李晟琰;苏秋平;李连茂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肺癌的病因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肺癌与基因突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职业暴露等多因素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肺癌的病理机制包括邪毒留滞、情志劳倦和饮食内伤等。肺癌的西医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作为首选,但不适合中晚期肺癌患者,且化疗、放疗毒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疗效缓慢;中西医结合疗法主要为中药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疗法的联合治疗,中药减轻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引起的机体损害,对病灶的转移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肺癌的辨证分型尚不规范,中医药治疗机制并不明确,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冬滨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