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娜;吴晓松;黄珈雯;余广超
目的:考察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上报的473例抗肿瘤药致ADR报告,从患者的基本情况、涉及药品、给药途径、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ADR报告涉及抗肿瘤药8大类,其中顺铂居首位;涉及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ADR多发生在给药后1d以内,累及11个器官或系统类型,以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损害为主;多数ADR给予相应处理后能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应用抗肿瘤药时,应加强监护以减少ADR的发生,及时正确地处理以降低其危害,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李海蓉;董利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戊酸雌二醇片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戊酸雌二醇片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戊酸雌二醇片是一种天然雌激素,进入人体后,立即变为人体雌二醇,然后按照人体雌二醇的典型途径进行代谢,因此非常安全.其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宫腔粘连预防和治疗、稽留流产清宫术前准备、人流术后的子宫内膜生长、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术(IVF)的内膜准备、产后回奶等领域有确切而安全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作者:李彦;赵纯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提醒临床医师在使用头孢吡肟时加强对其神经毒性的监测,探讨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头孢吡肟的药动学特征、抗生素脑病症状出现的神经系统毒性表现及其诱发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现有不良反应报告,对该药的选用或替换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在脑病症状出现后及时提出行血液透析,缓解患者症状.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的感染症状迅速得到控制,脑病症状迅速得到缓解.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特殊用药人群的药学监护,在合理用药和抗生素脑病治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怡;宋香清;罗浩;阎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3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严重ADR与新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于男性(62.77%)多于女性(37.23%),且多发生在1 d~10岁的儿童(22.94%)与≥61岁的老年(32.47%)群体;231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涉及12个类别、44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37.23%),其次是青霉素类(22.51%)与喹诺酮类(20.7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96.10%)为首;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70%),引起多ADR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6.4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发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作者:蒙光义;廖国胜;王冬晓;庞家莲;彭评志;严浩林;莫金权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我院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性用药情况,为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制订治疗方案及肿瘤多学科综合会诊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2年病历进行查阅、分析,比较和评价综合规范前后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性用药合理性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后,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降低了不合理的支出,减少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应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工作,从而可增强临床用药合理性.
作者:董栋;石祥奎;张居洋;颜海;罗小虎;王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华法林在特殊患者中的药学监护关注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心房血栓患者的诊治经过、用药情况.结果:发现该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华法林与较多药物如广谱抗菌药物、茶碱、奥美拉唑等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患者的疾病状态也影响着华法林的代谢.临床医师结合药师意见,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使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使用华法林时应格外重视,并加强监测.
作者:李莉;钱春艳;狄洪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抗焦虑抑郁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RRE)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3例RRE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65例)与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 mg,qd;试验组加服抗焦虑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bid;对照组加服安慰剂1片,bid,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况及胃镜下分级.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1.54%、10.34% (P<0.01);试验组焦虑(t=-10.69)、抑郁(t=-12.57)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胃镜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抑郁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RRE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焦虑和(或)抑郁状态,并明显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
作者:聂颖;古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人尿液中吉米沙星药物浓度的方法,并考察其尿排泄情况.方法:尿样用甲醇处理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醋酸铵缓冲液(pH 2.2,含10 mmol/L高氯酸)(22∶78,V/V),柱温为40℃,流速为1.5 ml/min,检测波长为338 nm.结果:吉米沙星尿药浓度在0.1~1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5 μg/ml;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3.0%~102.7%,平均提取回收率为103.2%~109.4%,日内RSD为1.3%~5.7%,日间RSD为5.3%~9.5%.国产及进口吉米沙星片48 h尿累积排泄率分别为(37.4±7.5)%和(41.2±14.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吉米沙星尿药浓度测定.
作者:何秋毅;任斌;元刚;叶毅芳;洪晓丹;陈杰;傅晓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总结我院抗凝专业临床药师的临床实践,把握其工作切入点.方法:临床药师为特殊人群、特殊病理状态、抗凝过量的患者提供抗凝治疗建议,分析药物相互作用对抗凝治疗的影响,基于患者基因型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对患者进行用药健康教育.结果:抗凝专业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可提高抗凝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抗凝风险,提高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结论:抗凝专业临床药师逐步融入临床抗凝治疗团队,对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合理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刘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腺激素类药致少见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胸腺肽、胸腺肽α1、胸腺五肽、胸腺肽注射液、注射用胸腺肽等为主题词、关键词,对2004年1月-2013年8月报道胸腺激素类药致少见ADR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文献59篇,病例77例.胸腺激素类药致过敏性休克56例,其中死亡2例;精神抑郁4例;关节痛4例;月经失调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急性脱髓鞘性脑病2例;腓神经炎1例;脓疱疹1例;咯血1例;哮喘1例等少见ADR.结论:胸腺激素类药致少见ADR的原因可能与用药人的体质、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品种及超说明书用药有关.
作者:刘丛海;彭绍贤;赵春梅;鲁侠;王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双纸片法检测产ESBLs情况,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情况,以确定产酶表型.用K-B法进行药敏检测.结果:10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单产AmpC酶菌42株(40.8%),单产ESBLs菌21株(20.4%),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12株(11.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含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低.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各革兰阴性杆菌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和AmpC酶可能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闫丽娜;吴晓松;黄珈雯;余广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普罗布考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只给予阿司匹林(0.1g,每晚1次)和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0.5 g、每日2次和0.25 g、每日2次,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大剂量组ESS评分较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大剂量普罗布考治疗更有效.
作者:王进平;贺曦;张敏;余宏;杨柳;孟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降糖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3年8月上报的降糖药致ADR报告359例,并对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多为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涉及降糖药7类23种,其中磺酰脲类引发ADR多,共90例,占25.07%;口服是ADR病例的主要给药途径;造成的损害累及10个器官或系统类型,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大(占30.08%);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的患者共341例,占94.99%;68.25%的ADR报告关联性评定为“很可能”.结论:降糖药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护、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金菊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IH)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ATDIH病例组106例与抗结核治疗无肝损害的对照组103例的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ATDIH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表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YP2C19*2和CYP2C19*3双基因表型的代谢速度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慢代谢型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危险性是快代谢型的2.657倍(95%CI=1.089~6.482).结论:汉族人群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TDIH的发生有关,慢代谢型患者较快代谢型患者更易出现肝损害.
作者:张晓庆;郝晓晖;张利斌;李玉平;舒萍;崔振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药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2013年6月,每天随机分层抽取门诊处方100张,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比较处方中的适应证、适应人群、给药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禁忌证与说明书的相符性,不符者即为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结果:共抽取3 000张处方,占6月总处方数的3.35%.超说明书用药处方315张,占抽取总处方的10.5%.按类型分类居前3位分别是给药频次(57.5%)、给药途径(26.7%)及适应人群(6.7%);按科室分类居前3位分别是小儿内科(67.6%)、皮肤科(14.9%)及耳鼻咽喉科(2.9%).超说明书用药中,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占85.7%;无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占15.9%;有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超说明书用药占1.9%.结论: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复杂,为了保障患者及医院的合法权益,提高用药安全,医院应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程序.
作者:林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环节控制措施,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我科2010-2012年1 737例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分析相关控制因素.结果:实施管理措施及环节控制后,1 737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89例,医院感染率由2010年的7.55%下降到2012年的3.31%,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制订有效措施,改善条件,对新生儿室布局、环境、温箱、奶具、医务人员手、物品污染及加强基础护理等进行监管,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的关键环节.
作者:陶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考察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pH的5%葡萄糖注射液在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美曲塞在不同配伍液中的含量;同时测定不同配伍液的pH、不溶性微粒,并检查外观.结果:培美曲塞二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或不同pH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6h内,配伍液的pH变化<2%,8h内相对含量变化<2%;而8h以上,不同放置条件下的配伍液出现pH变化>2%,相对含量变化>2%;所有条件下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结论: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于常温条件配伍后应在6h内尽快完成临床输注.
作者:李博乐;郑双;魏淳;王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处方及住院医嘱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我院门诊处方及住院医嘱基本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抗菌药物使用类别及品种排序为指标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结果:2012年我院门诊各季度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9.15%~11.37%之间,全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24%,抗菌药物处方平均品种数为1.24,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处方比例为21.37%,各季度基本持衡,我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口服为主.病区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和使用强度皆为40%左右;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注射剂为主,主要用于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结论:我院门诊处方及病区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中治疗方案不合理及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等问题.医院应加强医院药学建设,充分发挥医院临床药师的监测、监督与协助作用,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吴小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诊疗要点,为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药学服务和支持.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学干预.鉴于检出的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药师建议医师将初的第1代头孢菌素改为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氨曲南腹腔灌注有助于渗出性肝硬化腹水治疗,阐明抗菌药物在肝硬化伴肾功不全患者中的合理应用.结果:患者经抗生素腹腔热灌注后腹水未再培养出细菌,腹水细胞数明显下降,血培养阴性.结论: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可以提高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龙丽辉;邹雅敏;王茂义;张迪;姚鸿萍;尤海生;董亚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与行政干预相结合后的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以每月随机抽取2 000张门诊处方的方法抽取2012年门诊处方,累计24 000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药物合理应用评判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理处方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给予处理.结果:经过1年的点评并采取行政干预措施后,不合理处方从1月的21.21%下降到12月的6.12%,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月的27.26%下降到12月的10.91%,注射剂使用率从1月的12.73%下降到12月的9.94%.结论: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和干预管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彭熠;王倩;杨莹莹;顾鹏;刘同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