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红细胞增多人群血红蛋白(HGB)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观察组57例,对照组14例,同时静脉抽血测定血红蛋白(HG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按血红蛋白含量分组,研究血红蛋白(HGB)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关系.结果:高原地区红细胞增多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血红蛋白(HGB)含量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高原地区红细胞增多人群的血红蛋白(HGB)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高原地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病理变迁和溃疡转归的短期影响.方法:对Hp阳性的37例慢性胃炎和30例溃疡患者均给予以洛赛克为中心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一周疗法,停药一月后复查Hp并观察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根除Hp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统计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溃疡的愈合率.结果:37例慢性胃炎中32例Hp被根除,30例溃疡中14例Hp被根除(2例未复查),平均Hp根除率70.77%;Hp根除前慢性胃炎组中有19例胃炎活动,治疗后16例Hp被根除,根除者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100%,而3例Hp未根除者仅1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33.33%(P<0.05);28例溃疡在Hp根除治疗前均有胃炎活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14例Hp根除者中,13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92.86%,14例Hp未根除者中,只有6例胃炎活动完全消退,消退率42.86%(P<0.05);所有的慢性胃炎和溃疡患者胃窦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两组Hp根除前后其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均无明显改善(P>0.05);Hp根除组溃疡全部愈合,愈合率达100%,未根除组只有8例愈合,愈合率为57.14%,两组比较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未根除组(P<0.05).结论:根除Hp感染可使绝大部分胃炎的活动性消退,并可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率,而Hp根除后短时间内无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逆转的病理组织学表现,需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凝血指标与正常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浆,用凝固法.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凝血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 APTT的测定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导致凝血、纤溶、血小板数与质的改变,有消耗性凝血障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高原现场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971年-1997年收治的1 200例高原肺水肿(HAPE)中检出的65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其护理进行总结.结果: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本组65例患者从病历资料反映少则出现3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多则达6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其器官功能障碍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脑、心脏、肾脏、眼、胃肠等.其中3例死亡病例均存在6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以肺、脑、心、肾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脑、肾功能衰竭尤为突出.结论: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在重症急性高原病高原现场治疗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要器官的护理及功能保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缺氧诱导因子1α作为维持内环境氧平衡的核心调控因子,调控一系列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传递缺氧信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其转录激活参与对低氧反应基因的调控,从而使机体对低氧刺激作出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在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转录活性调节机制中,羟基化调节和磷酸化调节起主导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与分析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4 550m)进驻人员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及心率(HR).方法:运用便携式氧饱和度检测仪及海拔表,检测32名分别来自平原(北京)、中度高原(西宁)地区的健康急进人群和当地(可可西里)长期居住人群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及心率(HR).结果:可可西里地区进驻人员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及心率(HR)分别为:(83±4)%、(48.69±4.46)mmHg、(105±11)次/分.三组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血氧分压(PaO2)及平均心率(HR)均有显著性差别.结论: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4 550m)人体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及心率(HR)明显不同于平原及中度高原地区.平原地区人员尤其应该遵循缓慢进驻高海拔地区的原则.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糖变化.方法:32例来自高原地区肺心病患者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结果:急性期空腹血糖(7.2~8.3)mmol/L 3例,(8.3~11.1)mmol/L 11例,>11.1mmol/L 8例,餐后2h血糖升高10例.结论:高原地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合并有高血糖,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指导预防和抢救新生儿窒息,降低死亡和致残.方法:总结分析120例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抢救、治疗及转归.结果:明确表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与宫内窘迫、并发症、早产、过期产密切相关.结论:因此提高围产期保健是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对我院近期治疗的2例由于海拔变化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海拔2 260m的西宁地区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术在肺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2001年4月-2005年11月,对2例支气管断裂狭窄,1例主支气管纤维瘤行支气管袖状成形,1例支气管结核,9例肺癌患者施行支气管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2例侵及肺动脉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15例患者有1例小细胞肺癌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病例均健在.结论:在低氧环境的高海拔地区行支气管袖状成形或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术,由于大限度清除了病灶和大限度保留了健康肺组织,对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更有意义,应推广此项技术.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西藏日喀则地区痛风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对268例痛风患者血尿酸浓度(UA)、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进行检测,分析UA与RBC、Hb、Hct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268例中有218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UA明显高于非HAPC者(P<0.01).结论:本地区痛风与高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引起UA增高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35例高原肺水肿的X线表现征象,讨论与不同发病时间及病理改变的关系和意义.方法:西藏昌都地区平均海拔高度3 500m,昌都邦达机场平均海拔高度4 600m.35例中除1例外籍人士外均为汉族,第一次急进高原23例,再次重返高原12例.乘飞机首次抵海拔4 600m高原后不久发病16例,而再次重返高原中有3例.结果:高原肺水肿早期(发病第1天)X线表现征象:以肺纹理增多似间质型纤维化或支气管炎样改变、小斑片影或似絮状影改变为主,以右肺中下叶改变多;进展期(第2天~3天)呈多样特点,如小斑片影似絮状影、斑片影似有融合样改变、片影如蝶翼样其典型为蝴蝶状分布于两肺、弥漫状实变影;稳定期与恢复期(第4天~5天)与早期似有一定类似,如以小斑片影或似絮状影改变,肺纹理增多似间质型纤维化与支气管炎样改变为主.结论:高原肺水肿系综合因素结果,除低氧刺激使肺泡壁内毛细管超微结构改变与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外,高寒低温、上呼吸道感染与休息不佳等均有明显关系,高原肺水肿的X线表现不但与发病的时间有明显关系,也与病理改变联系密切.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thaemia,HAPC)并发胃肠出血(Gastro intestinal bleeding,GIB)的诱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2003年期间住院确诊为HAPC并GIB的患者56例.结果:诱发因素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者阳性率为85.7%,其次服用NSAIDs类药者占42.9%,精神紧张疲劳者占23.2%,呼吸道感染、心肺功能不全及饮酒者分别占14.3%、12.5%、0.71%.结论:Hp感染在HAPC并GIB的诱发因素中占主导地位,Hp感染与服用NSAIDs类药物之间导致GIB起着相互作用,可增加GIB的发生危险性.另外精神紧张疲劳也是诱发HAPC并GIB的重要因素.根除Hp与消除精神高度紧张,是有效防治GIB的措施.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病变部位、组织学等方面特征.方法:总结近10年经胃镜诊断并病检或/和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3 537例胃癌患者,分男女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年间胃癌总检出率8.49%,其中,男性检出率10.8%,女性检出率为4.9%,男女在不同年龄段胃癌检出率、不同职业间男女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男女胃癌在病变部位、内镜Borrman分型、癌组织学类型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本地区胃癌检出率逐渐下降,但仍然是胃癌高发地区,且青、老年胃癌检出率逐渐上升.检出胃癌大多数以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广泛浸润为特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青少年大氧耗量(VO2max)、大氧供给量(DO2max)及氧利用的影响.方法:对三个不同海拔高度(2 260m,3 417m,4 300m)各15例健康青少年的氧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用自行车负荷递增法直接测VO2max等气体交换指标;耳氧仪同步记录氧饱和度(SO2);心阻抗法测定大心指数(CImax).结果:血红蛋白浓度(Hb)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P<0.05);VO2max、DO2max、CImax和SO2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P<0.05);三个海拔高度的大氧摄取率(ERO2)无明显变化;VO2max和DO2max在三个海拔高度及总体样本中均呈显著直线相关(r=0.77、0.71、0.72、0.98,P<0.05).结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VO2max、DO2max逐渐下降.高原青少年VO2max降低的原因为DO2max不足,而非氧利用障碍;CImax和SO2的下降是DO2max不足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VO2max降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高原地区(海拔3 000m以上)160例儿童侧视症发病原因进行临床分析,认为儿童继发性侧视症部分和高原地区缺氧干燥、日照时间长等因素有关.主要是角结膜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临床中应早期诊断和防治.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病毒性脑炎(VE)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分析2002年-2004年我院VE病原学资料,病原学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酶联法检测脑脊液(CSF)中病毒IgM抗体,选择阳性标本122例.结果:122例阳性标本中柯萨奇病毒27.05%,居首位,流感病毒20.49%,副流感病毒14.75%,EB病毒13.93%,单纯疱疹病毒Ⅰ型9.84%.结论:柯萨奇病毒是本地区VE的首位病原,流感、副流感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Ⅰ型依次次之.各地交流、探索、改进实验方法有助于丰富病原学资料.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经皮超声活检术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本院肾内科住院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取俯卧位,用精细活针,选左肾下极实质部取材.结果:术后全部临床确诊,且修正先前误诊8例.肉眼血尿发生率2.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除有明显的出血性疾患外,对肾脏疾病均应行经皮超声肾活检术,可明确高原地区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且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血压的变化.方法:通过对16例OSAS伴高血压病人行改良UPPP手术,测定手术前及术后一周、术后2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结果:16例SOAS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后两次测定血压,血压逐渐下降,手术后2个月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OSAS与高血压有关,在高海拔缺氧环境地区缺氧更为明显,通过手术治疗,减少了上呼吸道阻力,从而使缺氧症状明显改善,对高血压有一定治疗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吸氧是预防和治疗高原慢性缺氧损害的主要手段,为了对高原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氧疗,对低流量吸氧时间与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监测,找出科学的吸氧时间,预防和减少缺氧对人体造成的急、慢性损害.方法:通过对高原施工人员在缺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通过一定时间低流量(2L/min)吸氧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用佳的吸氧时间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结果:通过低流量吸氧,能明显改善机体的缺氧程度,在一定时间内机体血氧饱和度变化明显,吸氧30分钟后血氧饱和度的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变化.结论:低流量吸氧能显著改善高原缺氧环境下施工人员机体的缺氧状态,吸氧在30分钟内就能达到佳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