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瑞玲;张树平;王桂花;姜霁芳;张华芸
目的:为利拉利汀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利拉利汀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利拉利汀是一个口服有效、市场前景良好的药物,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磺酰脲类联用都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且服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维辉;苟佳佳;李靖柯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抽查的1843张处方设为干预前组,2010年10月-2011年9月抽查的1 829张处方设为干预后组,比较2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干预,我院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46.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68%,第2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11.85%上升至干预后的20.94%,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9.75%上升至干预后的21.51%,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6.12d下降至干预后的3.32 d,平均用药金额从干预前的275.41元下降至干预后的136.84元.结论:通过采取行政干预、药学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设立有力的监督、干预机制,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曹淑芹;李虎宁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药师在完全胃肠外营养液配置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介绍完全胃肠外营养液配置工作对药师的要求,具体到配置环境的控制、审查配方、配置前的准备、执行配置流程、对成品质量的检查、进行使用跟踪等各环节对药师的要求.结果与结论:药师参与完全胃肠外营养处方制订、审核和配置,能有效保证配置质量.
作者:邹小琴;唐微艳;黄晓青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收集广东地区98家医院2007-2011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数据,对其名称、用量、销售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和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比2007年分别增长24.2%、20.9%,2009年比2008年分别增长23.8%、13.9%,2010年比2009年分别增长17.5%、11.7%,2011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12.0%、8.0%.从剂型方面看,片剂、胶囊及注射液的用量在近5年均排在前3位;单品种用量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雷公藤多苷.结论:免疫抑制剂在该地区医院的用量和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开发高效、不良反应少、价廉、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细兰;曾英彤;赖伟华;林璇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建立手性分离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方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浓度.方法:12对极性氨基酸标准液混合后,加入衍生化试剂邻苯二甲醛、N-乙酰-L-半胱氨酸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大连依利特HypersilC18,流动相为甲醇-50 mmol· L-1醋酸铵缓冲液(pH 6.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0 μL,荧光检测波长为350 nm(激发波长)、450 nm(发射波长).结果:D-谷氨酸、D-丝氨酸检测浓度分别在0.5~20、0.5~80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4%~103.6%、97.1%~100.5%,日内、日间RSD均<8%.测得正常人血浆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43±0.37)、( 1.07±0.11) nmol·mL-1,尿样中未能检测到2种D型氨基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手性分离测定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分析方法可行,可用于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二者的浓度.
作者:李晶;刘庆;肖忠华;李惠芝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找寻具有低成本且具较优麻醉效果的麻醉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将1 69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静吸复合组(BAL组)、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吸入麻醉组(INH组).结果:在3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BAL组、TIVA组、INH组的平均每小时麻醉费用分别为(419.34±121.22)元、(463.49±136.51)元、(325.81±99.36)元,INH组成本低,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费用(包含浪费药物费用)与麻醉时间、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方式呈负相关,与体重未见正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时,吸入麻醉成本低.
作者:胡晶;沈金芳;吴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为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11月-2011年3月(整治前)和2011年4-8月(整治后)产科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时间、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和抗菌药物用量;以约定日剂量(DDD)为单位,以DDDs/100人/天计算抗菌药物的AUD.结果:整治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分娩患者分别占产科抗菌药物使用人数的91.13%和92.78%,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92.15%和92.07%,经阴道分娩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分别为1.91d和1.93 d.整治后,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为1.91 d,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66.41%,均比整治前的2.91 d和96.92%显著降低(P<0.05).整治前、后AUD分别为77、53 DDDs/100人/天,呈逐月降低趋势.第2代头孢菌素的AUD大.结论:缩短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和降低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比例可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AUD.产科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不合理,需继续加强管理.
作者:王穗琼;肖大立;张琳;盛飞凤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5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行抗感染、内固定拆除、局部抗生素骨水泥应用、扩创及持续冲洗引流等处理.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咨询意见,与临床医师协商,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调整.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年(10个月~4年2个月),2例截肢,4例不愈合,49例患者愈合.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实践,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有帮助.
作者:刘滔滔;万瑞融;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实施干预措施对我院Ⅰ类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6-10月(干预前)及2011年6-10月(干预后)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用药选择、给药时长等较干预前有较大改进,但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情况还有待改进.结论:医院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作者:林自中;黄振光;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研究患贫血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确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否影响肾血管和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方法:30例患有贫血的CKD患者采用重组人EPO治疗,每2周皮下注射1次12 000 U的EPO,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测定各种参数.结果:6个月后,血清血红蛋白(Hbg)显著增加(P<0.05),尿蛋白水平、尿中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血浆脑钠肽(BNP)和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CTR)和下腔静脉尺寸(IVCD)差异不大.结论:重组人EPO可改善肾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还可改善CKD患者贫血.
作者:于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查阅文献,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规定,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规范,在普外科推广,并配合行之有效的干预与管理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上述管理措施,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格率由干预前的30%提高到80%.
作者:张晋萍;李俐;卞晓洁;葛卫红;仇毓东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提出循证药学的定义、内容以及在临床药物治疗决策中的应用原则,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肿瘤临床药学实践,从搜集药学情报、药物应用评价、促进合理用药等方面,阐述循证药学原理和方法在肿瘤临床药学工作中的意义及应用.结果与结论:循证药学有助于肿瘤专业临床药师准确地搜集药学情报和正确地评价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促进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
作者:刘爽;吴东媛;徐建华;董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荆门地区18家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合理性.方法:抽取荆门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综合医院11家、中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3家)2011年4-6月Ⅰ类切口手术540例患者病历,对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应用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家医院预防用药率达93.0%,用药时机合理率仅为30.1%,品种选择合理率为40.0%,总预防用药时间≥2d者占60%,联合用药102例,联合用药率为20.3%.结论:不同级别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用药时机、品种选择、应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低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作者:李玲;谢峥;高光武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评价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08-2011年我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药品出库数据,对口服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钙通道阻滞药(CCB)的销售金额高,其次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DDDs排序列前2位的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结论: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与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推荐用药相符,也符合当前的抗高血压用药原则.
作者:李桂荣;杨梅英;沈季元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评价临床药学会诊实践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5月间临床药师参与本院临床会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会诊目的为制订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25例(37.9%),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15例(22.7%);会诊科室较多的为泌尿外科10例(15.2%),ICU与内分泌科各7例(10.6%);临床药师会诊意见全部被采纳的18例(27.3%),部分采纳的38例(57.6%);会诊后患者痊愈11例(16.7%),好转43例(65.2%).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会诊,对促进住院患者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作者:曹斌;曹国文;施爱明;张全英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通过干预药物治疗方案,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就发生的1例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治及用药方案,排查可能引起急性肝损害的药物,向医师建议停用伏立康唑并给予保肝药.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停用该药并进行保肝治疗后,肝酶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及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疾病转归.
作者:阎维维;张永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模式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开展ADR监测的机构、采取措施、宣传方式、教育培训、信息收集、参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该监测模式能及时发现ADR,有效预警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论:我院ADR监测模式有效、可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丁长玲;田文梅;宋守君;赵永德;丁召兴;张树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综述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研究现状、防范方法及进展.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地综合、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影响广泛且原因复杂.目前主要采取关注药物不良事件多发人群、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采用电子技术和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等方式,对药物不良事件进行防范.结论:药物不良事件的防范工作,是一项艰难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对于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薇;王大南;菅凌燕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复方利血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复方利血平片对比常规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由2名研究员对原始研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各原始研究间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篇为中等质量,其余7篇均为低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利血平片组与常规降压药组间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74,0.85),P<0.000 01];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见且轻微,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根据目前研究证据,复方利血平片的降压有效率不及其他常规降压药,但2组降压药均安全、有效.由于观察例数和时间有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和补充.
作者:胡蕾;刘松青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考察左氧氟沙星(LVFX)对多索茶碱(Dox)稳态谷血药浓度的影响,研究2种药物合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谷血药浓度,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通过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血药浓度均在2~10 μg·mL-1内,卡方检验统计量为1.250,概率P=0.741,按α=0.05水准,可认为2组数据无差别,即LVFX和Dox合用对Dox稳态谷血药浓度无影响.结论:临床上两药合用时,虽然LVFX对Dox的分布动力学有所影响,但不影响人体内Dox稳态谷血药浓度,合用时Dox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作者:袁雅冬;赵芳;王淑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