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地区98家医院2007-2011年免疫抑制剂利用分析

陈细兰;曾英彤;赖伟华;林璇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 用药趋势, 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收集广东地区98家医院2007-2011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数据,对其名称、用量、销售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和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比2007年分别增长24.2%、20.9%,2009年比2008年分别增长23.8%、13.9%,2010年比2009年分别增长17.5%、11.7%,2011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12.0%、8.0%.从剂型方面看,片剂、胶囊及注射液的用量在近5年均排在前3位;单品种用量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雷公藤多苷.结论:免疫抑制剂在该地区医院的用量和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开发高效、不良反应少、价廉、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帕洛诺司琼用于麻醉术后止吐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用于麻醉术后出现的急性及迟发性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试验组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对照组给予盐酸托烷司琼5 mg,分别记录2组麻醉术后72h内止吐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对麻醉术后出现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80.0%、70.0% (P>0.05),急性呕吐发生率均为13.3%,但迟发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7%、16.7% (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头痛及便秘,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20.0% (P>0.05).结论: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药均有较好的止吐作用,而盐酸帕洛诺司琼对于迟发性呕吐效果更好.

    作者:赵建生;佟波涛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危险因素综合评估

    目的:探讨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观察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150例门诊及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和酶解法检测外周血AT1R基因突变情况,收集患者5年随访的临床资料,均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进行治疗,统计其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ATIR基因A1166C位点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主要与高血压导致心脏损伤后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有关;按照正确的路径并综合考虑各种危险因素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预后;ARB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尚未显示出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不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对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对高血压的防治起到真正有益的作用,ARB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廖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保肝药对结核初治患者肝损伤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保肝药对抗结核药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比较结核患者预防性保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合计2 310例患者.全部为中文文献,Jadad改良量表评分均为1~3分,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结核初治患者,预防性保肝治疗组的肝损伤人数少于常规抗结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报道保肝药临床应用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基于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认为对结核初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保肝药,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所限,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RCT以进一步证实.

    作者:任晓蕾;李婷婷;黄琳;张海英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的小成本分析

    目的:找寻具有低成本且具较优麻醉效果的麻醉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将1 69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静吸复合组(BAL组)、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吸入麻醉组(INH组).结果:在3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BAL组、TIVA组、INH组的平均每小时麻醉费用分别为(419.34±121.22)元、(463.49±136.51)元、(325.81±99.36)元,INH组成本低,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费用(包含浪费药物费用)与麻醉时间、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方式呈负相关,与体重未见正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时,吸入麻醉成本低.

    作者:胡晶;沈金芳;吴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防范住院患者药物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研究现状、防范方法及进展.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地综合、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影响广泛且原因复杂.目前主要采取关注药物不良事件多发人群、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采用电子技术和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等方式,对药物不良事件进行防范.结论:药物不良事件的防范工作,是一项艰难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对于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薇;王大南;菅凌燕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VKORC1、CYP2C9、CYP4F2、EPHX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VKORC1、CYP2C9、CYP4F2和EPHX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和碱基淬灭探针技术检测197名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VKORC1-1639G>A、CYP2C9 1075A>C、CYP4F2rs2108622和EPHX1 rs2292566的基因多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各因素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结果:VKORC1-1639G>A、CYP2C9 1075A>C、CYP4F2 rs2108622、EPHX1 rs2292566基因多态性以及体重和年龄分别解释了30.2%、7.0%、2.8%、3.6%、1.9%和1.7%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多因素联合可解释46.7%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结论:VKORC1-1639G>A和CYP2 C91075A>C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重要的遗传因素;CYP4F2 rs2108622和EPHX1rs2292566基因多态性以及年龄、体重对华法林的稳定剂量有影响,但较小.

    作者:张海燕;罗万慰;方焕荣;杨协清;许联红;马守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2种西酞普兰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单剂量空腹口服西酞普兰胶囊(受试制剂)与西酞普兰片(参比制剂)各40 m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西酞普兰血药浓度,药-时数据经3p97软件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36.9±9.1)、(39.3±6.8)h,cmax(68.7±5.6)、(71.8±6.9)μg·L-1,t1/2(4.3±1.1)、(4.6±1.0)h,AUC0~144h(2 418±636)、(2 483±342)μg·h·L-1,AUC0~∞(2 576±561)、(2 742±371)μg·h·L-1.西酞普兰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8±11.4)%.结论: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黄天文;文隽;潘文;李艳;雷宇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左氧氟沙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考察左氧氟沙星(LVFX)对多索茶碱(Dox)稳态谷血药浓度的影响,研究2种药物合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谷血药浓度,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通过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血药浓度均在2~10 μg·mL-1内,卡方检验统计量为1.250,概率P=0.741,按α=0.05水准,可认为2组数据无差别,即LVFX和Dox合用对Dox稳态谷血药浓度无影响.结论:临床上两药合用时,虽然LVFX对Dox的分布动力学有所影响,但不影响人体内Dox稳态谷血药浓度,合用时Dox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作者:袁雅冬;赵芳;王淑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临床药师对1例伏立康唑致肝损害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通过干预药物治疗方案,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就发生的1例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治及用药方案,排查可能引起急性肝损害的药物,向医师建议停用伏立康唑并给予保肝药.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停用该药并进行保肝治疗后,肝酶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及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疾病转归.

    作者:阎维维;张永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复方利血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复方利血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复方利血平片对比常规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由2名研究员对原始研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各原始研究间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篇为中等质量,其余7篇均为低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利血平片组与常规降压药组间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74,0.85),P<0.000 01];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见且轻微,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根据目前研究证据,复方利血平片的降压有效率不及其他常规降压药,但2组降压药均安全、有效.由于观察例数和时间有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和补充.

    作者:胡蕾;刘松青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4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4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成本-效果.方法:2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用药分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口服,疗程为48周,观察4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的成本分别为4972.8、2889.6、7862.4、13104.0元;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9%、88.3%、95.7%、95.5%;YMDD不变异率分别为90.6%、96.7%、100%、100%;HBV DNA转阴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789.1、3 272.5、8 215.7、13 721.5;YMDD不变异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488.7、2 988.2、7 862.4、13 104.0;在阿德福韦酯组的基础上,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HBV DNA转阴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为-86 800.0、67 200.0、141 866.7,YMDD不变异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34 150.8、150 690.9、309 527.3.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方案为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理方案.

    作者:王桂良;文剑波;文萍;邱萍;龚敏;韩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与实践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模式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开展ADR监测的机构、采取措施、宣传方式、教育培训、信息收集、参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该监测模式能及时发现ADR,有效预警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论:我院ADR监测模式有效、可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丁长玲;田文梅;宋守君;赵永德;丁召兴;张树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环孢素A全血谷浓度的有效范围研究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环孢素A(CsA)全血谷浓度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明确CsA全血谷浓度的有效范围.方法:对2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其aGVHD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A谷浓度在50~100 ng·mL-1组的Ⅱ~Ⅳ级aGVHD发生率高(43.66%),其次是100~150ng·mL-1组的32.50%,再次是150~200ng·mL-1组的7.35%,前2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3组(P<0.01);在CsA谷浓度>200 ng·mL-1时出现Ⅳ级aGVHD的为同一患者,除外无Ⅱ级以上aGVHD发生.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a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关.CsA谷浓度维持在200~250ng·mL-1可减少aGVHD的发生及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兰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多种中枢性药物合用致帕金森综合征及其恶化的循证分析

    目的:探讨帕金森综合征与已使用中枢性药物的关系.方法:通过1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用药分析,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找药物致帕金森综合征及其恶化的证据.结果与结论:帕金森综合征及其恶化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不良反应和多种中枢性药物合用相关,临床医师要合理使用SSRI,慎重联合用药.

    作者:何忠芳;杨奎;陈江君;陈军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某疗养院2010-2011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某疗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某疗养院2010-2011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龄段对处方数和连续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对各药的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分析.结果:该疗养院应用的6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UI均<1.0;部分70岁以上疗养员连续用药时间偏长;女性41~60岁年龄段的用药人数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结论:在该疗养院,中老年疗养员应用第二类精神药品主要用于帮助睡眠;但部分70岁以上老年人连续用药时间过长,呈现一定程度的依赖现象,应引起重视;同时建议对41~60岁年龄段的女性更需谨慎用药.

    作者:叶凤萍;朱建明;李津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荆门地区18家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荆门地区18家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合理性.方法:抽取荆门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综合医院11家、中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3家)2011年4-6月Ⅰ类切口手术540例患者病历,对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应用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家医院预防用药率达93.0%,用药时机合理率仅为30.1%,品种选择合理率为40.0%,总预防用药时间≥2d者占60%,联合用药102例,联合用药率为20.3%.结论:不同级别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用药时机、品种选择、应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低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作者:李玲;谢峥;高光武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我院6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上报给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63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39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34.90%;由抗微生物药导致的ADR多,占32.25%;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81.4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常见,占30.9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作者:栾瑞玲;张树平;王桂花;姜霁芳;张华芸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查阅文献,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规定,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规范,在普外科推广,并配合行之有效的干预与管理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上述管理措施,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格率由干预前的30%提高到80%.

    作者:张晋萍;李俐;卞晓洁;葛卫红;仇毓东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柱前手性衍生化-HPLC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浓度

    目的:建立手性分离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方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浓度.方法:12对极性氨基酸标准液混合后,加入衍生化试剂邻苯二甲醛、N-乙酰-L-半胱氨酸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大连依利特HypersilC18,流动相为甲醇-50 mmol· L-1醋酸铵缓冲液(pH 6.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0 μL,荧光检测波长为350 nm(激发波长)、450 nm(发射波长).结果:D-谷氨酸、D-丝氨酸检测浓度分别在0.5~20、0.5~80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4%~103.6%、97.1%~100.5%,日内、日间RSD均<8%.测得正常人血浆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43±0.37)、( 1.07±0.11) nmol·mL-1,尿样中未能检测到2种D型氨基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手性分离测定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分析方法可行,可用于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二者的浓度.

    作者:李晶;刘庆;肖忠华;李惠芝 刊期: 2012年第34期

  • 干预前后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抽查的1843张处方设为干预前组,2010年10月-2011年9月抽查的1 829张处方设为干预后组,比较2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干预,我院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46.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68%,第2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11.85%上升至干预后的20.94%,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9.75%上升至干预后的21.51%,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6.12d下降至干预后的3.32 d,平均用药金额从干预前的275.41元下降至干预后的136.84元.结论:通过采取行政干预、药学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设立有力的监督、干预机制,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曹淑芹;李虎宁 刊期: 2012年第34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