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顺
目的:评价复方利血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复方利血平片对比常规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由2名研究员对原始研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各原始研究间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篇为中等质量,其余7篇均为低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利血平片组与常规降压药组间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74,0.85),P<0.000 01];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见且轻微,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根据目前研究证据,复方利血平片的降压有效率不及其他常规降压药,但2组降压药均安全、有效.由于观察例数和时间有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和补充.
作者:胡蕾;刘松青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模式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开展ADR监测的机构、采取措施、宣传方式、教育培训、信息收集、参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该监测模式能及时发现ADR,有效预警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论:我院ADR监测模式有效、可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丁长玲;田文梅;宋守君;赵永德;丁召兴;张树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VKORC1、CYP2C9、CYP4F2和EPHX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和碱基淬灭探针技术检测197名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VKORC1-1639G>A、CYP2C9 1075A>C、CYP4F2rs2108622和EPHX1 rs2292566的基因多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各因素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结果:VKORC1-1639G>A、CYP2C9 1075A>C、CYP4F2 rs2108622、EPHX1 rs2292566基因多态性以及体重和年龄分别解释了30.2%、7.0%、2.8%、3.6%、1.9%和1.7%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多因素联合可解释46.7%的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结论:VKORC1-1639G>A和CYP2 C91075A>C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重要的遗传因素;CYP4F2 rs2108622和EPHX1rs2292566基因多态性以及年龄、体重对华法林的稳定剂量有影响,但较小.
作者:张海燕;罗万慰;方焕荣;杨协清;许联红;马守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查阅文献,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规定,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规范,在普外科推广,并配合行之有效的干预与管理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上述管理措施,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格率由干预前的30%提高到80%.
作者:张晋萍;李俐;卞晓洁;葛卫红;仇毓东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观察4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成本-效果.方法:2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用药分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口服,疗程为48周,观察4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的成本分别为4972.8、2889.6、7862.4、13104.0元;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9%、88.3%、95.7%、95.5%;YMDD不变异率分别为90.6%、96.7%、100%、100%;HBV DNA转阴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789.1、3 272.5、8 215.7、13 721.5;YMDD不变异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488.7、2 988.2、7 862.4、13 104.0;在阿德福韦酯组的基础上,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HBV DNA转阴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为-86 800.0、67 200.0、141 866.7,YMDD不变异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34 150.8、150 690.9、309 527.3.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方案为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理方案.
作者:王桂良;文剑波;文萍;邱萍;龚敏;韩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为利拉利汀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利拉利汀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利拉利汀是一个口服有效、市场前景良好的药物,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磺酰脲类联用都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且服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维辉;苟佳佳;李靖柯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结合国内外肺动脉高压(PAH)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临床需求的治疗PAH药物.方法:介绍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在肺动脉高压治疗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类新型PAH药物:钙通道阻滞药、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药、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Rho激酶抑制剂;介绍我国特有的中医药对PAH的治疗.结果:新型PAH治疗药物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我国治疗PAH的新型药物种类相对较少,且价格昂贵,绝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而中医药以其特有的治疗机制和治疗效果,深受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因此将新型PAH药物与中医药联合应用将会为PAH治疗带来曙光.结论:新型PAH药物与中医药联合治疗可能为PAH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韦海珠;梁冬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建立手性分离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方法,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浓度.方法:12对极性氨基酸标准液混合后,加入衍生化试剂邻苯二甲醛、N-乙酰-L-半胱氨酸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大连依利特HypersilC18,流动相为甲醇-50 mmol· L-1醋酸铵缓冲液(pH 6.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0 μL,荧光检测波长为350 nm(激发波长)、450 nm(发射波长).结果:D-谷氨酸、D-丝氨酸检测浓度分别在0.5~20、0.5~80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4%~103.6%、97.1%~100.5%,日内、日间RSD均<8%.测得正常人血浆中D-谷氨酸和D-丝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43±0.37)、( 1.07±0.11) nmol·mL-1,尿样中未能检测到2种D型氨基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手性分离测定D-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分析方法可行,可用于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二者的浓度.
作者:李晶;刘庆;肖忠华;李惠芝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收集广东地区98家医院2007-2011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数据,对其名称、用量、销售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和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比2007年分别增长24.2%、20.9%,2009年比2008年分别增长23.8%、13.9%,2010年比2009年分别增长17.5%、11.7%,2011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12.0%、8.0%.从剂型方面看,片剂、胶囊及注射液的用量在近5年均排在前3位;单品种用量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雷公藤多苷.结论:免疫抑制剂在该地区医院的用量和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开发高效、不良反应少、价廉、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细兰;曾英彤;赖伟华;林璇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通过干预药物治疗方案,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就发生的1例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治及用药方案,排查可能引起急性肝损害的药物,向医师建议停用伏立康唑并给予保肝药.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停用该药并进行保肝治疗后,肝酶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及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疾病转归.
作者:阎维维;张永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5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行抗感染、内固定拆除、局部抗生素骨水泥应用、扩创及持续冲洗引流等处理.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咨询意见,与临床医师协商,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调整.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年(10个月~4年2个月),2例截肢,4例不愈合,49例患者愈合.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实践,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有帮助.
作者:刘滔滔;万瑞融;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为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11月-2011年3月(整治前)和2011年4-8月(整治后)产科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时间、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和抗菌药物用量;以约定日剂量(DDD)为单位,以DDDs/100人/天计算抗菌药物的AUD.结果:整治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分娩患者分别占产科抗菌药物使用人数的91.13%和92.78%,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92.15%和92.07%,经阴道分娩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分别为1.91d和1.93 d.整治后,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为1.91 d,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66.41%,均比整治前的2.91 d和96.92%显著降低(P<0.05).整治前、后AUD分别为77、53 DDDs/100人/天,呈逐月降低趋势.第2代头孢菌素的AUD大.结论:缩短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和降低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比例可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AUD.产科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不合理,需继续加强管理.
作者:王穗琼;肖大立;张琳;盛飞凤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综述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研究现状、防范方法及进展.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系统地综合、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影响广泛且原因复杂.目前主要采取关注药物不良事件多发人群、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采用电子技术和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等方式,对药物不良事件进行防范.结论:药物不良事件的防范工作,是一项艰难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对于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增加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薇;王大南;菅凌燕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荆门地区18家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合理性.方法:抽取荆门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综合医院11家、中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3家)2011年4-6月Ⅰ类切口手术540例患者病历,对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应用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家医院预防用药率达93.0%,用药时机合理率仅为30.1%,品种选择合理率为40.0%,总预防用药时间≥2d者占60%,联合用药102例,联合用药率为20.3%.结论:不同级别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用药时机、品种选择、应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低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作者:李玲;谢峥;高光武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用于麻醉术后出现的急性及迟发性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试验组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对照组给予盐酸托烷司琼5 mg,分别记录2组麻醉术后72h内止吐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对麻醉术后出现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80.0%、70.0% (P>0.05),急性呕吐发生率均为13.3%,但迟发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7%、16.7% (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头痛及便秘,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20.0% (P>0.05).结论: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药均有较好的止吐作用,而盐酸帕洛诺司琼对于迟发性呕吐效果更好.
作者:赵建生;佟波涛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环孢素A(CsA)全血谷浓度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明确CsA全血谷浓度的有效范围.方法:对2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其aGVHD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A谷浓度在50~100 ng·mL-1组的Ⅱ~Ⅳ级aGVHD发生率高(43.66%),其次是100~150ng·mL-1组的32.50%,再次是150~200ng·mL-1组的7.35%,前2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3组(P<0.01);在CsA谷浓度>200 ng·mL-1时出现Ⅳ级aGVHD的为同一患者,除外无Ⅱ级以上aGVHD发生.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a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关.CsA谷浓度维持在200~250ng·mL-1可减少aGVHD的发生及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兰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实施干预措施对我院Ⅰ类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6-10月(干预前)及2011年6-10月(干预后)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用药选择、给药时长等较干预前有较大改进,但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情况还有待改进.结论:医院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作者:林自中;黄振光;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研究患贫血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确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否影响肾血管和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方法:30例患有贫血的CKD患者采用重组人EPO治疗,每2周皮下注射1次12 000 U的EPO,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测定各种参数.结果:6个月后,血清血红蛋白(Hbg)显著增加(P<0.05),尿蛋白水平、尿中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血浆脑钠肽(BNP)和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CTR)和下腔静脉尺寸(IVCD)差异不大.结论:重组人EPO可改善肾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还可改善CKD患者贫血.
作者:于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观察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150例门诊及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和酶解法检测外周血AT1R基因突变情况,收集患者5年随访的临床资料,均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进行治疗,统计其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ATIR基因A1166C位点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主要与高血压导致心脏损伤后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有关;按照正确的路径并综合考虑各种危险因素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预后;ARB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尚未显示出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不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对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对高血压的防治起到真正有益的作用,ARB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廖蓉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新思路.方法:调研国内外文献,综述近年发现的有价值的感染相关生物标记物,概述感染相关标记物的研究近况,着重介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l等生物标记物及其在抗感染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等感染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快速、准确区分感染病原类别及评估感染病情,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彦东;黄思超;钟劲松 刊期: 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