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模式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我院开展ADR监测的机构、采取措施、宣传方式、教育培训、信息收集、参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该监测模式能及时发现ADR,有效预警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论:我院ADR监测模式有效、可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丁长玲;田文梅;宋守君;赵永德;丁召兴;张树平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实施干预措施对我院Ⅰ类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6-10月(干预前)及2011年6-10月(干预后)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用药选择、给药时长等较干预前有较大改进,但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情况还有待改进.结论:医院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作者:林自中;黄振光;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抽查的1843张处方设为干预前组,2010年10月-2011年9月抽查的1 829张处方设为干预后组,比较2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干预,我院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46.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68%,第2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11.85%上升至干预后的20.94%,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从干预前的9.75%上升至干预后的21.51%,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6.12d下降至干预后的3.32 d,平均用药金额从干预前的275.41元下降至干预后的136.84元.结论:通过采取行政干预、药学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设立有力的监督、干预机制,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曹淑芹;李虎宁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收集广东地区98家医院2007-2011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数据,对其名称、用量、销售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医院免疫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和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比2007年分别增长24.2%、20.9%,2009年比2008年分别增长23.8%、13.9%,2010年比2009年分别增长17.5%、11.7%,2011年比2010年分别增长12.0%、8.0%.从剂型方面看,片剂、胶囊及注射液的用量在近5年均排在前3位;单品种用量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雷公藤多苷.结论:免疫抑制剂在该地区医院的用量和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开发高效、不良反应少、价廉、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细兰;曾英彤;赖伟华;林璇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用于麻醉术后出现的急性及迟发性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试验组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对照组给予盐酸托烷司琼5 mg,分别记录2组麻醉术后72h内止吐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对麻醉术后出现急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80.0%、70.0% (P>0.05),急性呕吐发生率均为13.3%,但迟发性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7%、16.7% (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头痛及便秘,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20.0% (P>0.05).结论:2种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药均有较好的止吐作用,而盐酸帕洛诺司琼对于迟发性呕吐效果更好.
作者:赵建生;佟波涛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某疗养院第二类精神药品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某疗养院2010-2011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龄段对处方数和连续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对各药的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分析.结果:该疗养院应用的6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DUI均<1.0;部分70岁以上疗养员连续用药时间偏长;女性41~60岁年龄段的用药人数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结论:在该疗养院,中老年疗养员应用第二类精神药品主要用于帮助睡眠;但部分70岁以上老年人连续用药时间过长,呈现一定程度的依赖现象,应引起重视;同时建议对41~60岁年龄段的女性更需谨慎用药.
作者:叶凤萍;朱建明;李津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为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11月-2011年3月(整治前)和2011年4-8月(整治后)产科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时间、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和抗菌药物用量;以约定日剂量(DDD)为单位,以DDDs/100人/天计算抗菌药物的AUD.结果:整治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分娩患者分别占产科抗菌药物使用人数的91.13%和92.78%,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92.15%和92.07%,经阴道分娩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分别为1.91d和1.93 d.整治后,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为1.91 d,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为66.41%,均比整治前的2.91 d和96.92%显著降低(P<0.05).整治前、后AUD分别为77、53 DDDs/100人/天,呈逐月降低趋势.第2代头孢菌素的AUD大.结论:缩短剖宫产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和降低经阴道分娩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比例可降低产科抗菌药物的AUD.产科分娩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不合理,需继续加强管理.
作者:王穗琼;肖大立;张琳;盛飞凤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提出循证药学的定义、内容以及在临床药物治疗决策中的应用原则,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肿瘤临床药学实践,从搜集药学情报、药物应用评价、促进合理用药等方面,阐述循证药学原理和方法在肿瘤临床药学工作中的意义及应用.结果与结论:循证药学有助于肿瘤专业临床药师准确地搜集药学情报和正确地评价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促进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
作者:刘爽;吴东媛;徐建华;董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评价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08-2011年我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药品出库数据,对口服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钙通道阻滞药(CCB)的销售金额高,其次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DDDs排序列前2位的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结论: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的应用与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推荐用药相符,也符合当前的抗高血压用药原则.
作者:李桂荣;杨梅英;沈季元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综合征与已使用中枢性药物的关系.方法:通过1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用药分析,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找药物致帕金森综合征及其恶化的证据.结果与结论:帕金森综合征及其恶化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不良反应和多种中枢性药物合用相关,临床医师要合理使用SSRI,慎重联合用药.
作者:何忠芳;杨奎;陈江君;陈军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实践,探讨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5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行抗感染、内固定拆除、局部抗生素骨水泥应用、扩创及持续冲洗引流等处理.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咨询意见,与临床医师协商,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调整.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年(10个月~4年2个月),2例截肢,4例不愈合,49例患者愈合.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实践,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有帮助.
作者:刘滔滔;万瑞融;钟小斌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荆门地区18家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合理性.方法:抽取荆门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综合医院11家、中医院4家、妇幼保健院3家)2011年4-6月Ⅰ类切口手术540例患者病历,对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应用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家医院预防用药率达93.0%,用药时机合理率仅为30.1%,品种选择合理率为40.0%,总预防用药时间≥2d者占60%,联合用药102例,联合用药率为20.3%.结论:不同级别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用药时机、品种选择、应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低于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和管理.
作者:李玲;谢峥;高光武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考察左氧氟沙星(LVFX)对多索茶碱(Dox)稳态谷血药浓度的影响,研究2种药物合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谷血药浓度,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通过HPLC法测定Dox单用及其与LVFX合用时的稳态血药浓度均在2~10 μg·mL-1内,卡方检验统计量为1.250,概率P=0.741,按α=0.05水准,可认为2组数据无差别,即LVFX和Dox合用对Dox稳态谷血药浓度无影响.结论:临床上两药合用时,虽然LVFX对Dox的分布动力学有所影响,但不影响人体内Dox稳态谷血药浓度,合用时Dox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作者:袁雅冬;赵芳;王淑梅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观察4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成本-效果.方法:2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用药分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口服,疗程为48周,观察4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的成本分别为4972.8、2889.6、7862.4、13104.0元;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9%、88.3%、95.7%、95.5%;YMDD不变异率分别为90.6%、96.7%、100%、100%;HBV DNA转阴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789.1、3 272.5、8 215.7、13 721.5;YMDD不变异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488.7、2 988.2、7 862.4、13 104.0;在阿德福韦酯组的基础上,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HBV DNA转阴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为-86 800.0、67 200.0、141 866.7,YMDD不变异率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34 150.8、150 690.9、309 527.3.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组方案为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理方案.
作者:王桂良;文剑波;文萍;邱萍;龚敏;韩明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药师在完全胃肠外营养液配置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介绍完全胃肠外营养液配置工作对药师的要求,具体到配置环境的控制、审查配方、配置前的准备、执行配置流程、对成品质量的检查、进行使用跟踪等各环节对药师的要求.结果与结论:药师参与完全胃肠外营养处方制订、审核和配置,能有效保证配置质量.
作者:邹小琴;唐微艳;黄晓青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了解整治前(2010年)、后(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AUD).方法:以约定日剂量(DDD)为指标,计算抗菌药物的AUD.结果:整治前、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AUD分别为86.49、70.66 DDDs/100人/天,整治后第3代头孢菌素、硝基咪唑类和第4代头孢菌素的AUD排序列前3位,分别为14.95、8.37和8.18 DDDs/100 人/天.整治前、后AUD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均来自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类;绝大多数都是注射剂;各科室抗菌药物的AUD以呼吸科、消化医学中心和泌尿外科列前3位,整治后分别为156.92、139.64和114.96DDDs/100人/天.同国内、外其他医院比较,我院整治前的AUD略高于2005-2007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道的AUD,整治后低于监测网报道的AUD;与美国和韩国某医院的调查数据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我院存在抗菌药物应用过度、集中、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等问题,AUD离卫生部规定的目标值(40 DDDs/100人/天)还存在较大差距,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
作者:钱成兰;王萍;王江流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环孢素A(CsA)全血谷浓度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明确CsA全血谷浓度的有效范围.方法:对2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其aGVHD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A谷浓度在50~100 ng·mL-1组的Ⅱ~Ⅳ级aGVHD发生率高(43.66%),其次是100~150ng·mL-1组的32.50%,再次是150~200ng·mL-1组的7.35%,前2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3组(P<0.01);在CsA谷浓度>200 ng·mL-1时出现Ⅳ级aGVHD的为同一患者,除外无Ⅱ级以上aGVHD发生.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全血CsA谷浓度与a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关.CsA谷浓度维持在200~250ng·mL-1可减少aGVHD的发生及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兰顺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结合国内外肺动脉高压(PAH)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临床需求的治疗PAH药物.方法:介绍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在肺动脉高压治疗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类新型PAH药物:钙通道阻滞药、前列环素、内皮素受体拮抗药、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Rho激酶抑制剂;介绍我国特有的中医药对PAH的治疗.结果:新型PAH治疗药物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我国治疗PAH的新型药物种类相对较少,且价格昂贵,绝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而中医药以其特有的治疗机制和治疗效果,深受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因此将新型PAH药物与中医药联合应用将会为PAH治疗带来曙光.结论:新型PAH药物与中医药联合治疗可能为PAH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韦海珠;梁冬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考察注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5名受试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0.5 g/0.5 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的平均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0.30±0.20)、(0.10±0.05)h,t1/2β(1.4±0.3)、(0.61±0.20)h,AUC0~6.5h(42±8)、(20±5)mg·h·L-1,CLs( 10.8±1.5)、(29.7±8.5)L·h-1,Vd(10.2±0.9)、(8.8±1.5)L.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体内的药动学及药效学评价可以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张卫;蒋银送;钟华玉;杨彩群 刊期: 2012年第34期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单剂量空腹口服西酞普兰胶囊(受试制剂)与西酞普兰片(参比制剂)各40 m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西酞普兰血药浓度,药-时数据经3p97软件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36.9±9.1)、(39.3±6.8)h,cmax(68.7±5.6)、(71.8±6.9)μg·L-1,t1/2(4.3±1.1)、(4.6±1.0)h,AUC0~144h(2 418±636)、(2 483±342)μg·h·L-1,AUC0~∞(2 576±561)、(2 742±371)μg·h·L-1.西酞普兰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8±11.4)%.结论:西酞普兰胶囊与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黄天文;文隽;潘文;李艳;雷宇 刊期: 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