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蕾;杨竞;张克勤
P糖蛋白(P-gp)是由人类MDR1基因编码的磷酸糖蛋白,是三磷酸腺苷(ATP)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ATP依赖性的药物外排泵功能.定向诱变研究显示,P-gp各处都分布着药物结合位点,甚至是ATP结合区域.P-gp在肝、肾、胰腺、小肠、结肠、肾上腺的上皮细胞及血脑屏障表面高度表达,在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赵瑞柯;彭文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地锦草药材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3%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0nm.结果:地锦草中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4种黄酮类成分的进样量分别在0.1272~2.034 4 μg(r=0.999 9)、0.0891~1.425 6 μg(r=0.999 8)、0.076 6~1.226 4 μg(r=0.999 7)、0.113 0~1.808 0 μg(r=0.999 8)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四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99.4%、98.1%、101.9%,RSD分别为0.94%、0.73%、0.99%、1.34%(n均=9).结论:本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地锦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邓楠;邓银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优选麻黄的新型仿生提取工艺.方法: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总含量为指标,以酸水体积、pH值和蒸馏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分别优选模拟胃环境和肠道环境的提取工艺.结果:模拟胃环境的新型仿生提取工艺为酸水4倍量,pH 5,蒸馏8 h;模拟肠道环境的新型仿生提取工艺为酸水4倍量,pH 8.5,蒸馏4 h.结论:优选的方法稳定、可行,可为麻黄的提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丁丽;马毅;贺殿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评价我国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为建立科学全面的产业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5个角度总结和分析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影响,并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十多年来成效显著,综合效益明显,投资价值突出;同时,应推广产业评价体系,为科学、全面地制订未来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马爱霞;邹子健;曹杨;余伯阳;邹健强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与中医急诊医学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较,西方医学在中国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迅猛,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中医一直被误解为只能治疗慢性病,不适宜应用在急性病的治疗中.分析原因,中药制剂落后、起效缓慢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对于急症来说,不能迅速产生疗效、控制病情,就有可能延误疾病的治疗.
作者:赵祎镭;曲伟;焦雨豪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提高中西药品联合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归纳中药或中药化学成分时肠道细胞色素P450酶3A4(CYP3A4)及P-糖蛋白(P-gp)的抑制或诱导作用而改变口服底物药物生物利用度参数的机制,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说明.结果:五味子、当归、吴茱萸次碱、银杏内酯A等对CYP3A4有抑制或诱导作用;黄芩、贯叶连翘、柚皮素、金丝桃素等对P-gp有抑制或诱导作用.中药及中药化学成分作用肠道CYP3A4、P-gp对底物药物生物利用度参数的改变作用,可影响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临床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中西药联合使用中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才能促进用药合理性的提高.
作者:谭蓉;郑志昌;李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中药配方颗粒是在遵循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用符合炮制要求的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工业化的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和分装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1].
作者:余纯;罗金树;宋月林;范宋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蝙蝠葛酚性喊(PAMD)对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荷瘤的抑制作用及外周血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的影响.方法:复制BXPC-3荷瘤裸鼠模型,复制模型后裸鼠随机均分为6组,即模型时照、空白对照、环磷酰胺及PAMD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不接种瘤株,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检测PAMD对肿瘤的抑制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荷瘤裸鼠外周血iNOS含量变化.结果:PAMD高、中、低剂量对BXPC-3荷瘤裸鼠均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34.91%、52.83%、41.5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AMD药物组BXPC-3荷瘤裸鼠血清iNOS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PAMD对BXPC-3荷瘤裸鼠具有显著抑瘤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与通过降低血清iNOS含量有关.
作者:闻喜英;焦广宇;李卉;苏云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制备杜仲平压分散片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以崩解时间、分散均匀性和可压性为指标,优选辅料配比.采用研磨法制备杜仲平压分散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绿原酸含量.结果:优选的辅料配比为甘露醇60 g、微晶纤维素40 g、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30 g、微粉硅胶20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4 g、硬脂酸镁2 g、甜味剂2g、聚乙烯吡咯烷酮适量.制备的杜仲平压分散片为棕褐色,分散均匀度符合要求.绿原酸的进样量在1.882~18.82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RSD=1.63%(n=6).结论:该辅料配比符合制备工艺要求,所建质量标准可用于杜仲平压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泽彬;刘敏;张尚斌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香椿乙醇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四氧嘧啶用0.9%NS配成0.02 g·mL-1溶液,按200mg·kg-1腹腔注射小鼠,5 d后测血糖,空腹血糖>10.00mmol·L-1为高血糖模型小鼠.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0.9%NS)、二甲双胍(70 mg·kg-1)和香椿乙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5 g·kg-1);另设正常组(蒸馏水),5组均每天灌胃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禁食24 h,空腹眼眶静脉取血,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香椿乙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香椿乙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模型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有关.
作者:张俊芳;温劲;杨敏;张美怡;王定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丹芪通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中丹参、黄芪;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方中总皂苷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丹参、黄芪的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总皂苷、丹参酮ⅡA的检测浓度分别在0.056~0.12mg·mL-1(r=0.999 3)、0.002 019~0.032 13mg·mL-1(r=0.999 9)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1%、95.74%,RSD分别为2.10%、1.93%.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丹芪通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吴晓松;何晓敏;赵文;廖婉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磺酸钠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细胞)分化过程中黏附分子CD44、CD54的变化.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分为6组,即阴性对照组(培养液中含0.1 g·L-1 DMSO)和单独作用组1、2(培养液中分别含10 μg·L-1 Tan ⅡA磺酸钠、0.5 μg·mL-1 ATRA)及联合作用组1、2、3(10 μg·mL-1 Tan ⅡA磺酸钠分别联合0.5、0.25、0.125 μg·mL-1 ATRA),均培养5 d,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硝基蓝四氮唑还原实验计算阳性细胞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黏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结果:Tan ⅡA磺酸钠、ATRA能显著提高NB4细胞生长抑制率、诱导分化、增强NBT还原能力(P<0.05);Tan ⅡA磺酸钠处理后的黏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无显著性改变(P<0.05),ATRA处理后的黏附分子CD44表达减弱、CD54表达增强(P<0.05);24、72、120 h之间比较,黏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ATRA(0.125~0.5 μg·mL-1)的剂量依赖性不显著(P>0.05).结论:TanⅡA磺酸钠对NB4细胞的黏附分子CD44、CD54无显著性影响,而ATRA能减弱CD44表达、增强CD54表达.
作者:景莉;王秦;李晓明;刘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调查雅安地区各医院使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临床表现.探讨中药制剂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统计2008年1~12月期间,雅安地区各医院使用的中药制剂发生ADR的情况.结果:静脉滴注发生ADR为76.8%: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占31.3%;主要中药制剂品种为双黄连注射液,占18.3%;严重的ADR占4.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制剂,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作者:杨勤;范岳邦;臧云吉;袁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测定马鞭草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邻苯二胺盐作显色剂,检测波长为335 nm.结果:硒的检测浓度在0~0.10 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0.29%(n=9).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马鞭草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测定.
作者:卞杰松;邓斌;黄红英;章爱华;刘志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枳棋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解酒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模型(生理盐水)、阳性(灌胃海王金樽20 g·kg-1)和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低剂量组(乙酸乙酯提取物相当于20、10 g生药·kg-1).研究各种提取物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活性、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醇脱氢酶(ADH)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枳犋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可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血清SGPT活性和肝脏MDA含量,升高小鼠肝脏ADH、SOD活性和GSH含量.结论:枳棋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具有显著的解酒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时涛;陈振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A)拟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IG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细胞预孵育24 h,再用OA 10 nmol与神经细胞共孵育6h,用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的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记法观察凋亡因子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细胞铺展良好,未出现凋亡细胞;OA模型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CIG(100和200 μg·mL-1)给药组凋亡细胞较OA模型组显著减少,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表达显著增高.结论:CIG能通过影响凋亡调节因子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示该药可能具有治疗AD的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褚燕琦;张兰;王文;李玮;张丽;李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比较灵芝及灵芝提取物和相关产品中多糖含量测定2种方法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样品中灵芝多糖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2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标准糖液的检测浓度均在0.005~0.1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草酚=0.999 4,r蒽酮=0.999 7).结论:2种方法均可用于灵芝多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李成元;蔡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红葱萃取物(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影响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即空白和氯仿、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离体主动脉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的血管环明显舒张,对苯肾上腺素(PE)和KCI引发的预收缩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氯仿部位较乙酸乙酯部位萃取效果好(P<0.05或P<0.01).结论:红葱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既能直接舒张血管环,亦能抑制PE和KCI对血管环的预收缩作用.
作者:刘西京;汪程远;王乃利;李荣先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不同药性的中药,属凉性的西洋参水提物(WEAG)和属温性的红参水提物(wERG)对四氢吡啶离子(MPP+)诱导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4组,对照组为常规加入完全培养基,模型组为加入0.5 mmolMPP+,西洋参组和红参组同时加入0.5 mmol MPP+和不同浓度的WEAG及WERG.给予WEAG和WERG进行干预.应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WEAG和WERG能显著改善模型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特性,显著升高其吸光度值,降低凋亡率,且WERG保护作用强于WEAG.结论:WEAG和WERG均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而温性中药抗凋亡作用更强,药性不同,其抗凋亡作用亦不同.
作者:余惠晻;周红祖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制备蝎龙酒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经典冷浸法制备蝎龙酒;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白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活性成分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制备制剂为棕黄色的澄清液体;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阿魏酸检测浓度在3.66~36.64 mg·L-1(r=0.999 8)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47%,RSD=0.84%(n=15).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所建标准可用于蝎龙酒的质量控制.
作者:梁陈方;杨春旭;吴洪文;李锦燊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