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云;万兰;周奕;杨慧芝
目的:建立以液-质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西替利嗪浓度的方法.方法:取血浆样品0.5 mL,经乙酸乙酯-二氯甲烷(4:1)液-液萃取后进行检测,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55:45),流速为0.5mL·min-1,柱温为25℃.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正离子方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监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389→201(西替利嗪)和m/z515→497(内标:替米沙坦).结果:西替利嗪检测浓度在2.5~4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定量下限为2.50肛g·L-1;日内、日间RSD均不>9.9%;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2.8 rain.结论:本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于西替利嗪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司徒冰;温预关;陈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阿卡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方法:采用已发表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资料,按其给药方案分为卡博平(A组,国产)与拜糖平(B组,进口)2组,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效果比较.结果:2组给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均具有相同疗效,但成本间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比进口阿卡波糖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作者:张青;贺建昌;杨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抗感染药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调查我院2005年9~12月5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1月内抗感染药的应用状况,结合其应用例/次、应用时间、药物利用指数(DUI)及药物联用与病原学相符情况,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结果:肝移植术后1月内应用频率列前10位的抗感染药中,DUI≤1的有9个,DUI>1的1个;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联合用药中,单用2例(占4%),二联应用17例(占34%),三联应用21例(占42%),四联以上应用10例(占20%).结论:我院术后抗感染药应用剂量和联合用药比例均偏高,亟待干预.
作者:张弋;王炎炎;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6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5 mg,每日1次,脑复康0.8 g,每日3次,共服3个月;对照组用脑复康0.8 g,每日3次,共服3个月.其他根据血糖、血压、血脂相应基础治疗,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WMS),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智能状态.结果:治疗组用药后MMSE(22.48±3.25)分,ADL(25.16±8.96)分,HDS(23.14±2.91)分,WMS(71.14±19.01)分;对照组用药后MMSE(20.56±3.18)分,ADL(29.74±13.01)分,HDS(20.41±6.25)分,WMS(60.35±20.60)分.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脑复康,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智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治疗VD有效.
作者:张雪羽;陈兰英;张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注射用多索荼碱分别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条件下,分别观察及测定8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加替沙星与多索茶碱的含量.结果:2药配伍后8 h内,除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6 h时多索荼碱的含量降低外,其外观、pH值、含量和紫外吸收峰形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与注射用多索荼碱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宜4 h内滴注完毕.
作者:杨继章;徐秀娟;刘瑞琴;杨树民;郑树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替换应用的经验.方法:观察23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减退患者由环孢素A联合硫唑嘌呤转换为他克莫司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方案治疗后,移植肾功能的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替换前患者血肌酐水平167~478μmol·mL-1,平均(268+78)μmol·mL-1,替换后血肌酐水平112~346μmol·mL-1,平均(174+65)μmol·mL-1,配对t检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方案用于肾移植术后慢性肾功减退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王莉;卢一平;王佳;唐科士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头孢丙烯(CFPZ)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应用于人体药动学研究.方法: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CFPZ片5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FPZ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Kromasil KR100-5C18,流动相为0.01mol·L-1KH2PO4水溶液-乙腈(100:9.5),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室温,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20μL.结果:CFPZ血药浓度在0.25~1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低检测浓度为0.25μg·mL-1;低、中、高(0.25、0.5、2.μg·mL-1)3种浓度(n=5)的日内RSD分别为4.8%、3.5%、1.3%,日间RSD分别为12.6%、6.7%、1.6%,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7.7%、102.5%、103.6%,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8.5%、87.8%、85.3%.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CFPZ片500 mg后的Cmax为(8.66±1.57)mg·L-1,tmax为(1.85±0.8)h,t1/2为(1.4±0.18)h,AUC0~10为(28.28±3.28)mg·h·L-1,AUC0~∞为(29.43±3.54)mg·h·L-1.结论:CFPZ片体内过程符合血管外二室模型,口服后吸收迅速.本方法准确、灵敏、简便、特异性强、重现性好,适合于临床药动学研究.
作者:龚建军;庞素秋;李珍;周金生;王国权;邹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某院人血白蛋白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临床科室2006年1~3月人血白蛋白的应用情况,并与美国大学医院联合会关于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该院55个临床科室涉及17类疾病使用人血白蛋白,用量较大的主要是危重患者;在个人用量分布方面,以使用10~20g的患者多;用药理由以低蛋白血症所占比例大,达51.10%;使用人血白蛋白前患者血清白蛋白分布主要集中在21~30 g·L-1范围内.结论:该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较广泛,但也存在医师对人血白蛋白的适应证不清楚,导致不合理使用情况,亟待干预.
作者:陆华;刘滔滔;唐双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盐酸氟西汀口腔崩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交叉口服盐酸氟西汀口腔崩解片(受试制剂)和盐酸氟西汀胶囊(参比制剂)40 m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以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体内血药浓度药-时曲线呈-室模型,tmax分别为(5.17±1.10)、(5.11±1.02)h,Cmax分别为(76.24±38.42)、(77.92±34.97)ng·mL-1,AUC0~150分别为(3216.21±899.69)、(3220.62±1275.57)ng·h·mL-1,AUC0~∞分别为(3570.60±1299.29)、(3662.49±1444.69)ng·h·mL-1.经组间t检验,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47±10.43)%.结论:盐酸氟西汀口腔崩解片与盐酸氟西汀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金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减少病区退药行为.方法:对我院病区2006年10~12月的退药原因、退药品种及占全院退药金额的比例进行分析,并与2005~2006年全院退药金额进行比较.结果:我院病区2006年10~12月共退药2674例/次,退药品种达192种,退药原因主要包括出院、更改医嘱、电脑输入错误等,退药率为4.58%.结论:我院各病区均有退药现象,且退药量大,增加了药品质量管理难度,存在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亟待规范管理.
作者:鲁玉珍;何光明;王迎春;李敏;罗利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4~8月某院外科手术病例210例,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结果: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8.10%,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为96.97%,其他类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术前0.5~2 h应用抗菌药物占25.73%,术后应用抗菌药物占21.84%,术中应用抗菌药物占52.43%;抗菌药物平均应用时间为3.17 d,长达13 d.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分别为1.40、3.60、8.19 d;单独应用抗菌药物有23种,列前5位的分别为头孢呋辛、拉氧头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米诺、去甲万古霉素.结论:该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偏高,各类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明确,用药目的和针对性不强,亟待实施规范化管理.
作者:陈瑞玲;赵志刚;王孝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哌甲酯是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药,化学结构为苯乙胺类衍生物.其为介于苯丙胺与咖啡因之间的一个温和的中枢神经兴奋药,能改善精神活动,解除轻度抑郁及疲劳感.笔者以哌甲酯为关键词,搜索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里收录的1997~2006年关于哌甲酯的文献,浅述哌甲酯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戴淑萍;卢漓江;马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神经科临床药师的工作特点与培养路径.方法:总结国内、外神经科药师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介绍我院临床药师的培养及在神经科开展药学服务的经验与体会.结果与结论:神经科临床药师的培养,应注重对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老年病学及相关药物治疗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用足够的时间深入临床,将建立药历、进行用药监测和干预的工作方法真正建立起来.
作者:张蕾;赵荣生;翟所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黄石地区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情况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支原体快速分离、鉴定计数以及多种抗生素药敏于一体的培养法检测UU和MH.结果:在350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152例,阳性率43.43%.其中,男性146例,阳性标本52例,阳性率35.62%;女性204例,阳性标本100例,阳性率49.02%,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X2=6.222,P<0.05).支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司帕沙星、罗红霉素、交沙霉素、大现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5%、16.4%、39.5%、44.1%、47.4%、49.3%、52.6%、53.9%、57.2%、74.4%.结论:黄石地区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且女性感染高于男性;黄石地区支原体感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耐药低,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性高.
作者:周丽丽;段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我院肛肠科混合痔切除术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从我院2006年1~6月肛肠科4位主管医师的混合痔手术出院病历中各抽取30份,计4组120份,统计、分析患者的住院用药金额及用药情况.结果:我院肛肠科混合痔手术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之处,表现为用药指征不明、用药时机不当、持续用药时间过长等.在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4组的平均住院用药金额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院仍需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控制药费增长.
作者:夏蕾;王丽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种药物治疗方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别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A组)、左氧氟沙星组(B组),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与B组成本分别为1803.91、1599.81元(P>0.05),有效率分别为95.0%、100.0%(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898.85、1599.81.结论:B组方案优于A组方案.
作者:张玉娥;韦超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我院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625份尿路感染尿液标本及其对分离出344株细菌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Gˉ杆菌多(60.2%),G+球菌其次(33.4%),真菌少(6.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9.2%和27.3%.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尿路感染应及时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慎重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周晨霞;张瑞忠;陆志军;王志忠;徐振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3种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经济学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9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左氧氟沙星)、B(乳酸环丙沙星)、C(莫西沙星)3组,观察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的成本分别为397.60、1131.90、2255.40元,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3.53%、85.71%、93.75%(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40.73、1320.62、2405.76.B、C组相对于A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是6028.74、9187.93.结论:A组方案(左氧氟沙星)较经济.
作者:陈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是第一个非肽类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药.分子式为C22H36N2O5S·HCL·H2O,分子量为495.08.其对血小板Ⅱb/Ⅲa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不良反应少.自上市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临床应用的是输液,起效迅速,方便急救和调整剂量.
作者:吴惠珍;李静;吕迁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血凝酶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常规血凝酶组(n=28)、加倍血凝酶组(n=28)和对照组(n=28),常规血凝酶组和加倍血凝酶组在撤离体外循环、开始缝心包时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血凝酶、加倍剂量血凝酶静脉推注,对照组不用止血药.观察用药24 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输血浆量及血压、心率、呼吸及全身情况.结果:加倍血凝酶组术后24 h内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浆量少于常规血凝酶组(P<0.05),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加倍剂量血凝酶,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
作者:喻本桐;冯建营;曾梁;刘季春;万于华;饶华庚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