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活血方对鹌鹑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及其量效相关性

李明秀;王毅;陈学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补肾活血方, 斑块, 鹌鹑, 实验动物
摘要:目的:通过单纯高脂血症喂养法诱导建立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模型),观察补肾活血方对血脂水平、主动脉管壁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高脂血症所致AS的防治作用及对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12周的特制高脂饲料喂养,诱发鹌鹑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①经过对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不同时间点的检测,动态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模型动物血脂水平的影响;②通过肉眼与HE染色观察模型动物主动脉的形态学变化。结果:①AS动物模型建立。实验动物鹌鹑均成功复制了AS模型。动脉中可见明显的AS斑块,呈点状或片状乳白色隆起,多位于主动脉窦至主动脉弓段;对照组未见AS病变,内膜光滑且管壁弹性好。②补肾活血方对模型动物的影响。给药11周时,鹌鹑血清中补肾活血方大剂量组的CHOL、TG、LDL-C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5),且对TG作用更为明显;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HDL-C/LDL-C值比模型组高(P<0.05),而AI值较模型组低(P<0.05);补肾活血方中、小剂量组降血脂作用不明显(P>0.05);补肾活血方组血清的CHOL、TG、LDL-C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在给药6周、8周时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DL-C、HDL-C/LDL-C值、AI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③AS斑块的形态学改变。对照组鹌鹑主动脉内膜光滑、完整,无细胞浸润;模型组内膜增厚,泡沫细胞丰富,平滑肌排列紊乱,内弹力板断裂,可见明显斑块;补肾活血方组和阳性组AS病变较轻,斑块形成范围较小。结论:补肾活血方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表现为降低血清TG、CHOL、LDL-C,略升高HDL-C;有较好的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S病变的进程。
西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运动疗法治疗脂肪肝92例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中、轻度脂肪肝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社区脂肪肝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46例,2组患者均服用少量常规降血脂药物治疗,试验组同时进行饮食、运动干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BMI、血压,血清酶学指标(ALT、AST、GGT)水平、HOMA值、血脂、B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观察2组患者调脂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血脂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G,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ALT,AL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育运动疗法对中、轻度脂肪肝患者病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赵明;卢红元;杨建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养阴生肌散急性毒性及全身过敏性实验研究

    目的:对养阴生肌散进行安全性试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养阴生肌散按1∶0.7配成混悬液,0.02 mL/g灌胃,观察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运用养阴生肌散对豚鼠进行致敏和攻击,观察豚鼠有无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结果:养阴生肌散LD50未能测出,按照毒理学评价标准,LD50>1000 mg/kg,属无毒性物质,本实验剂量增加到12000 mg/kg仍未出现毒性反应,表明养阴生肌散对小鼠安全无毒;对豚鼠全身过敏反应呈弱阳性。结论:养阴生肌散急性毒性及全身过敏性安全指标基本符合规定要求。

    作者:李喜香;刘效栓;张小华;禚君;豆金彦;刘军刚;高小恒;张坚;张芳丽;马岚;郑立娟;吴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欢迎订阅《西部中医药》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对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致辐射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结果:于60Coγ射线照射前后,连续14天灌胃补阳还五汤水煎液,可使受辐射小鼠外周血的CD3+和CD4+水平显著上升(P<0.01),同时可升高血清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的抗辐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调整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对辐射的抵御力有关。

    作者:张炜;韩彪;刘喜平;孙少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俄藏黑水城敕赐紫苑丸方考释

    以俄藏黑水城Инв.No.6867原卷图片为底本予以识读并考证发现:俄藏敦煌黑水城“敕赐紫苑丸”是迄今仅见的冠以“敕赐”的唐代佚方。该方药味多,主治广,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是一首治疗气积、食积、痰积、水积、血积、肉积等的杂积通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袁仁智;潘文;李盛华;吕有强;扈小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证指南医案》中木乘土篇学术思想探讨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木乘土篇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土木同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规律:首辨有无阴虚阳亢,次辨病位之在肝胆与脾胃;治疗上总以土木同调为总则,具体有泄肝安胃健脾法、滋养肝胃法、平治法、情志调节法等。

    作者:李秀兰;张朝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黄帝内经》“虚邪”源流

    从“虚邪”命名、“虚邪”致病特点以及“虚邪”概念的演进3方面入手探讨《黄帝内经》中“虚邪”概念的形成有其较为复杂的认识背景,其与“虚风”一词密切相关,指出“虚邪”派生于“虚风”,有较强致病力,常与异常气候变化有关,这与《难经》的认识不同;后世医家在运用其概念时,含义又有了延伸;中医学概念常随时代变迁,在学习或者运用相关概念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变革,以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作者:王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虢周科教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经验

    从虢周科教授对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用药,调理善后,病案举例等方面详述虢周科教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的临证经验,其运用“三期五脏十候辨证体系”,采用郁乐冲剂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作者:魏佳;虢周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东汉陇上著名道医封君达有关文献及里籍考

    从历代有关封君达文献记载,有关封君达的名、字、号以及封君达里籍浅论3方面探讨近期评出的甘肃古代十大名医封君达为东汉至三国时期陇上著名道医,其资料在有关史书、医书、道书、地方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因封君达活动范围主要在今之武山、陇西、渭源一带,且曾与曹操谈论过养生之道,其行踪到达过中原等地,因此认为封君达是武山人或陇西人。

    作者:李应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分析我院中药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

    目的:分析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合理使用中药及处方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份门诊中草药、中成药电子处方共96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包括不合理处方数39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4.15%,其中中成药占2.41%,中草药占1.74%。主要表现为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有特殊要求未标识或注明、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等方面。结论:加强医师中医中药知识的培训,以规范开中药处方,提升药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

    作者:李瑞林;李洋;陈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藏药“桑蒂”抗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从“桑蒂”抗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桑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免疫性肝损伤,治疗急、慢性肝损伤,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研究文献入手,归纳整理传统藏药“桑蒂”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桑蒂”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孟宪华;陈德道;张樱山;刘鸿雁;李智勤;拉毛卓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阳补气联合左卡尼汀改善禁食期间痰湿证初探

    通过典型案例指出禁食疗法具有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超重/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但禁食期间人体易出现饥饿、乏力、头晕及反应迟钝等不适反应,限制了禁食疗法的临床应用,但根据禁食期间中医证型表现,结合禁食下能量代谢改变,使用温阳补气方联合左卡尼汀干预禁食,结果发现饥饿、倦怠乏力、头晕及反应迟钝等不适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饥饿耐受性显著提高。

    作者:张俊杰;孟君;柯斌;杨玉彬;石兰英;邱超平;秦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FNAC结合TCT检测技术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甲状腺肿物的细针吸取细胞(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togy,FNAC)结合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作出评估。方法:细针吸取组织,涂片,并将针筒内剩余穿刺物全部冲洗至TCT样本液中,微电脑控制完全自动纸片,HE染色,同时与有病理组织对照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FNAC结合TCT检查,且有组织学对照的10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达88.3%。结论:甲状腺肿物FNAC结合TCT诊断符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芳;李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银花痛风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花痛风颗粒内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降糖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用银花痛风颗粒(治疗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26例,采用苯溴马隆片、碳酸氢钠片(对照组)治疗26例,14天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血尿酸、尿尿酸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7.5%、55.6%,对照组分别为33.3%、42.9%、28.6%。结论:在基础降糖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配合银花痛风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疗效。

    作者:张家林;裴瑞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加味甘露消毒饮治疗早期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甘露消毒饮治疗早期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48例采用加味甘露消毒饮治疗,1剂/d,水煎2次,分早晚2次口服,随证或随病加减;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复方蛋氨酸胆碱片治疗,3片/次,3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疗效以及ALT、AST、TC、TG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5.6%;治疗组治疗后肝功(ALT、AST)、血脂(TC、TG)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甘露消毒饮治疗早期脂肪性肝病的疗效优于复方蛋氨酸胆碱片。

    作者:罗媛媛;张斌;蔡启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有效性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专业资料;时限为1979年1月至2012年9月;制定文献纳入标准,由2位评价员分别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8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OR=5.69,95%CI(3.00~10.78)]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黄膏可显著减轻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可能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低且样本量小,尚需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

    作者:徐玉娥;肖正国;刘效栓;李喜香;乔莉;郑慧;姜玲艳;包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历代治疗面部色斑方法拾零

    从面部色斑的文献记载、历代中医美容方法2方面论述中医对面部色斑的预防和治疗,这对现代崇尚以自然、天然为要求的中医药美容、护肤有很好的借鉴和继承作用。

    作者:张平;林俊华;吕文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银汤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的影响

    目的:探讨消银汤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其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行期、稳定期、退行期,每期30例,均以消银汤治疗,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加减,1剂/d。同时以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30人为对照。分别检测银屑病各期和健康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清中白介素18的含量。结果:经消银汤治疗后进行期、稳定期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8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退行期患者血清中IL-18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期患者之间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18的含量低。结论:消银汤可降低血清中IL-18的水平,使银屑病患者免疫调节趋向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者:沈雷鸣;殷洁;刘元林;肖海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黄酮类化合物在槐花米药酒中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在槐花米酒中的稳定性。方法:以芦丁为标准样品,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浸泡时间、溶剂种类对槐花米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溶剂极性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效果影响较大,45°的浓香型白酒与45%乙醇在257 nm处黄铜含量有较大差异。在白酒中的佳提取时间为20天,总黄酮类化合物浓度大。结论:槐花米酒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短时间内稳定。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与酒浓度有关,以50度酒为佳,而与酒的类型无关。

    作者:王伟华;翟明翚;楚乔;李楠楠;商阿岩;唐有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途径探讨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为脑血管病长期预防的有效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制定综合预防方案,并对预防对象进行指导、监督和观察,3年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坚持预防与未坚持预防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社区患者能够长期坚持预防的人数与非社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把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脑血管病预防的合理性和长期性,才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作者:赵爱江;石海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西部中医药杂志

西部中医药杂志

主管: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