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妮
目的 探讨八子补肾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八子补肾胶囊中的人参、五味子、淫羊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便于定性鉴别;蛇床子素进样量在28.056~561.12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26%,RSD为0.76%(n=6).结论 所用定性鉴别方法专属,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高,两法联用可作为八子补肾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许红辉;张永锋;李晓燕;赵韶华;李向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探讨解决退药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收集医院各科退药处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到的前3位退药原因中,治疗方案改变占63.6%,患者临时出院占16.3%,病房录入药名或药房配送错误占4.6%.结论 医院各科室均有退药现象,应制订相应措施,加强住院药房退药情况的管理.
作者:张剑;苏兰;刘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测定舒通肩痛片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氟乙酸水溶液(60∶4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延胡索乙素质量浓度在8.32~41.6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1%,RSD为1.03%(n=6)..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舒通肩痛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修树;陈业仓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疗效、提取分离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情况.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 中药复方配伍的疗效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采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运用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结论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经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并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让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作者:牛楠;郝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院调脂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销售金额排序法,对医院2006年至2009年调脂类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09年调脂药销售金额较2006年、2007年明显增加,调脂药销售金额占心血管系统用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有所增加;2008年、2009年销售金额排序居前2位的调脂药为他汀类,其应用广泛,用药频度呈上升趋势结论调脂药的应用呈增加趋势,他汀类占主要地位,总体用药情况较合理.
作者:康阿龙;孙成荣;张锁成;杨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头孢他美的质量浓度,研究盐酸头孢他美酯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予6只Beagle犬单剂量口服250mg盐酸头孢他美酯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他关的质量浓度.结果 头孢他美在Beagle犬体内分布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Cmax)为(15.55±6.65)μg/mL,达峰时间(Tmax)为(2.83 ±0.41)h,半衰期(t1/2)为(1.72±0.41)h,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为(61.22±12.39)μg·h/mL.结论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速,可用于体内头孢他美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强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门诊处方中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利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门诊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处方,以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为标准,结合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的安全性.结果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基本合理,没有发现联用CYP3A4抑制剂,但有5种CYP3A4底物和地高辛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存在安全隐患.结论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应注意观察,避免与CYP3A4抑制刺或其底物联用.
作者:汪东海;陈学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纳洛酮对敌敌畏中毒家兔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家免分为两组,均采用敌敌畏灌胃法使其中毒,常规治疗组予硫酸阿托品和碘解磷定治疗,纳洛酮预防组在中毒前予纳洛酮,中毒后予硫酸阿托品和碘解磷定治疗,分别测定两组动物敌敌畏中毒前和中毒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β-内啡肽含量.结果 与正常动物相比,常规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在中毒治疗后1~20 h均显著升高(P<0.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纳洛酮预防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在中毒治疗后1~20 h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家兔急性敌敌畏中毒可引起血浆β-内啡肤水平急剧升高,纳洛酮预防性应用则可明显降低中毒家兔血浆β-内啡肽水平.
作者:梁翠茵;高春艳;王姝;聂珍贵;王世全;李淑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药品信息管理,可以使配置中心模式下的药品管理更加细化和量化.药品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各存储单元的货位信息管理、药品配置方式信息管理、药品储存方式信息管理、滞销药品的预警信息管理、药品近效期预警信息管理、缺药信息管理.而随着药物配置中心的不断发展,对药品的管理会更加完善.
作者:罗则华;任俊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脾氨肽对尖锐湿疣患者电灼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女性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均分为电灼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电灼治疗组单纯予以电灼治疗;联合治疗组在电灼治疗后予脾氨肤冻干粉2 mg,溶于10 mL凉开水后睡前口服,每天1次,3月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基本相仿(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CD3+和CD4+T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电灼治疗组(P<0.05),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电灼治疗组(P<0.05).电灼治疗组痊愈33例,复发17例,复发率为34.00%;联合治疗组痊愈47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6.0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在传统电灼治疗基础上口服脾氨肤冻干粉,有利于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复发率,疗效确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春华;朱甫英;陶爱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克隆怡宝对老年性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46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均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克隆怡宝,初始剂量均为6000 IU,每周1次,使用4周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量.对照组每2周行5次血液透析,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行1次血液灌流.两组均治疗24周,于治疗前后监测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清白蛋白、B2-微球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全段甲状旁腺素,计算降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下降率及降尿素清除指数均无差异,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上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的B2-微球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下降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增加了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联合应用克隆怡宝可增强对老年性糖尿病肾病肾性贫血的疗效.
作者:王文素;曹艺明;左晓红;孙锡红;张合荣;王素青;张立红;侯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奥美拉唑肠溶片和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进行药物经济学比较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法,收集8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分成两个治疗组,即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钠组,采用统计学研究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比较.结果 奥美拉唑肠溶片和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对消化性渍疡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8.1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0%和88.10%.治疗成本分别为1 246.33元和1 233.33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85和14.00.结论 两组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与奥美拉唑肠溶片相比,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略具成本-效果优势.
作者:陈波;李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日夜间症状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4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设为治疗组,予孟鲁司特钠片5 mg/d,1次/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3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抽取静脉血栓测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估和气道反应性检查.将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孟鲁司特治疗3个月后,IL-10和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IL-4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日夜间症状评分明显改善,气道反应性明显改善.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失调;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哮喘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气道痉挛,改善患儿日夜问症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纠正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失调有关.
作者:谢登攀;陈彩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51岁,自服农药百草枯约60 mL,2 h后被家人发现,于2008年6月20日送至本院.经清水反复洗胃、甘露醇导泻后,急转至上级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各1次,予补液、利尿、导泻、大剂量激素治疗.患者逐渐出现进食困难、发憋及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血尿素氮42.1 mmol/L,血肌酐652.14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53.8 U/L,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316.7 u/L,血清总胆红素313μmol/L,7 d后因经济原因转回本院.既往患抑郁症10年.入院体格检查示血压120/80 mm Hg,呼吸28次/min,神志清,语音沙哑,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口唇黏膜和口腔黏膜溃烂,舌体多处黑色溃疡,覆以大量黄绿色黏液样物,咽部充血,颈软,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及爆裂音,心率7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双肾区轻度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周玉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制备枳术胶囊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水煎煮法提取药液;以薄层色谱法进行制剂的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橙皮苷含量.结果 在薄层色谱法中可检出枳实、白术、荷叶的特征斑点,阴性对照品溶液无干扰;橙皮苷质量浓度在2.5~5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8%,RSD=0.49%(n=6).结论 枳术胶囊剂的制备工艺合理,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行.
作者:王薇;刘祖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儿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情况.方法 采集住院患儿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使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对致病菌或优势的条件致病菌进行鉴定.取鉴定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其耐药率.结果 在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中,铜绿假单胞茵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磺胺甲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大于90%,而时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等的耐药率小于30%:结论在所有常用的抗菌药物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均有增长趋势.
作者:王梅;温卓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0.5%碘伏润滑导尿管预防留置导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长期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导尿时采用0.5%碘伏润滑导尿管后,置入气囊尿管,接集尿袋密闭式引流;对照组导尿时采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后,置入气囊尿管,接集尿袋密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导尿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菌尿阳性率和茵尿递增率.结果 观察组留置导尿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菌尿阳性率和递增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5%碘伏棉球润滑导尿管可有效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尿管管腔外进入膀胱,明显减少膀胱污染的机会,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蓝园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组和异丙酚-瑞芬太尼组,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和术后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并于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15 min和解除气腹后15 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结果 气腹后15min异丙酚-瑞芬太尼组平均动脉压和PaCO2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七氟烷-瑞芬太尼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差异,而较异丙酚-瑞芬太尼组明显降低;异丙酚-瑞芬太尼组气腹后15 min内皮素-1浓度升高幅度明显高于七氟烷-瑞芬太尼组,而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幅度却明显低于七氟烷-瑞芬太尼组.结论 腹腔镜CO2气腹可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升高;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可更好地维持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章明勇;詹石斐;苏燕;金苍元;徐丹兵;韩子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医院感染30%以上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常见,而多耐药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在全球范围有增加流行的态势.该文针对此类细菌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综合新近文献资料,提供一套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抗感染用药方案,供临床选用.
作者:李性天;耿立坚;周密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复方通肠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大黄、枳实、赤芍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辛弗林的含量.结果 在薄层色谱鉴别中,检出了枳实、大黄、赤芍;在含量测定中,辛弗林进样量在0.412~1.64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100.18%,RSD=1.26%(n=9).结论 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复方通肠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梁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