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观念的更新

刘喜民;康红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 评价方式
摘要: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中药临床处方名的辨解

    笔者近年来跟从张昌禧老先生学习吸收了一些关于中药临床处方用名规律的宝贵经验,结合教学与临床诊治处方实践,深感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中医药教学与临床中,对理解和正确使用纷繁复杂的临床中药处方名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些中药处方用名规律总结归纳起来,常见有以下一些.

    作者:陈国中;陈坚波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平胸龟甲的动物来源与药材鉴别研究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Gray)的背甲及腹甲.其功能为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由于乌龟资源锐减,龟甲供不应求,因此出现的混淆品越来越多,常见的有东南闭壳龟甲、黄缘闭壳龟甲、凹甲陆龟甲、缅甸陆龟甲[1,2]等.笔者发现一龟甲混淆品,其腹甲与正品龟甲(腹甲)略为相似,将其与动物标本龟科动物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Gray)的腹甲比较,二者特征一致,故此种龟甲混淆品为平胸龟甲.

    作者:姚腊初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浅谈护理程序模式在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对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是指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来讲述药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应急的能力.

    作者:王玉秀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浅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作者:刘喜民;康红钰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胆道结石症对肝脏损害临床病理研究(附147例报告)

    目的分析胆道结石病对肝脏损害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方法对我院18年间胆石症患者术中取肝活检14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肝实质的损害与胆石症的梗阻程度、感染时间的长短为进行性的并且相伴发生.结论及早去除梗阻和感染,会降低肝实质的损害.

    作者:邹秀君;程玲媛;范琦;武志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与探究

    结合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课件的制作、应用,探究其设计思路、方法和建立积件思想及如何评价课件.

    作者:唐迅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B超诊断处女膜闭锁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例,年龄12~16岁.2例均程度不同排尿困难及潴留,1例下腹部包块伴周期性疼痛.使用B超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3.5MHz.充盈膀胱,仰卧位检查.于充盈膀胱后见葫芦状暗区,上方为官腔积血,下方系阴道积血,中间稍细为宫颈管,暗区内多呈细小光点反射,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阴道内积血增多,阴道扩张呈现椭圆形囊肿样,有时可见分层征.

    作者:白爱梅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刍议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建议从建设良好的班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抓好班级的各项活动3个层次打牢班级管理工作基础.

    作者:赵建芳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医学院校开设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价值研究

    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讨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融合了高等医学教育特点,体现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适合于21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健身模式,是实现体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一致性,保证健身锻炼科学性的好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多媒体在药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目标教学的认定目标、学前诊断、评估反馈和矫正补救等教学环节耗时多,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目标教学的实施.本文浅谈应用多媒体处理药理学目标教学各环节的体会.

    作者:陈景勇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浅谈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治疗

    就如何防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原则作简要论述,试说明通过及时、合理、正确的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康仿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指出网络课件的设计工作要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要恰当选择和使用制作工具,要遵从艺术、设计的客观规律.

    作者:洪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诚信是教师素质之本

    笔者认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牢固的文化基础、扎实的教育理论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诚信素质.只有具备了诚信之后,教师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作者:孙庆安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高职医检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医检专业各专业课任课教师根据高职医检教学大纲设计技能考核内容并制定评分标准.在全部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实习前),分别对学生实施技能考核.然后依据技能考核成绩、实习医院带教教师评价及实习生自己评价3方面的结果,评价考评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作者:孟凡云;齐杰玉;魏仲香;孙菁;王俊平;宋庆华;李世春;周书霞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开好教学联席会是沟通师生关系的良好形式

    教学会议制度是教学制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所必需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学例会、教学会议制度包括学年教学工作会、学期教学准备会、教学形势分析会、教学例会、教学联席会、评教评学会、教学总结会等.几年来,我们学院在抓正规化教学制度管理中,坚持执行教学的会议制度,不断提高各种教学会议的质量,这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我们如何开好教学联席会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蔺怀明;屈金梅;彭晓霞;黄应堂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加强从业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入学的新生素质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前途悲观失望.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从新生入学至毕业离开学校前都要进行从业意识教育;班主任日常工作要围绕从业意识教育;毕业期问强化从业意识教育;教职员工都要成为从业意识教育的表率.经过多年来加强对学生的从业意识教育,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素质.

    作者:丁倩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皋兰县1999~2003年碘缺乏病调查分析

    1概况皋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面积2 550平方公里,县辖4乡4镇,总人口17万4千多人,是严重缺碘地区,碘缺乏病严重危害全县人民健康.自1991年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00年我国实现清除碘缺乏病目标以来,经过多年的防治与监测,我县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者:肖克崴;王琴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福建中专护生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和探讨福建中专护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其特点.方法采取问卷法对福建不同地区4所中专卫校的1 165名护生从人际关系、焦虑、恋爱观及心理需要4个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焦虑问题检出率为13.6%,人际关系问题总检出率为56.9%,错误恋爱观检出率为24.9%;有上述问题的中专护生在不同年级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中专护生的心理主导需要为生存、友情、自尊自立、求知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年龄特征结构以及良好的主流思想倾向,但中专护生需要结构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需要.结论目前福建中专护生的心理状态不容忽视,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刘登蕉;谢涛;廖伟坚;王爱勤;蔡碧辉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如何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课准备工作

    微生物学实验课准备工作是一项烦琐、复杂、精细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微小的疏忽也会造成实验失败,在做准备工作时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笔者作为一名微生物学实验员,现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课准备工作.

    作者:田廷科 刊期: 2004年第13期

  •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1996年5月~2004年2月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本组腹腔探查22例中,发现多种小肠畸形,其中包括Meckel憩室11例,回肠重复畸形9例,肠壁血管瘤1例,小肠息内1例.病变均位于小肠,22例手术均成功.结论时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合并有小肠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开腹之前的另一种选择.

    作者:连树华;金兴硕;柳宏 刊期: 2004年第13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