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意
目的 分析总结近年来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首钢医院1999-2004年收集的468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涉及范围较广,且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居发生率前3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结论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作者:杜广清;杨秋亚;赵继红;沈司京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关注纳米技术在中药学方面的应用.方法 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纳米中药的特点、研究现状、制备及应用.结果 纳米技术为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 纳米中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大伟;张新春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复方藤黄酊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并观察其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浸渍法制备药物并拟订质量控制方法,观察治疗带状疱疹60例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达91.7%,尤其是能抑制疱疹扩大,缓解疼痛.结论 该制剂对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林期重;林琪望;陈巧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口服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 对2001-2005年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口服降压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降压药年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其中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销售金额稳居前列,吲达帕胺、硝苯地平用药频度高.结论 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今后可能被更多选用,价格低廉、疗效肯定的各类药物仍将占有明显优势.
作者:高志华;胡克勤;马磊;崔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考察替加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5℃下配伍液4 h内的替加氟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外观并测定其pH值.结果 室温下4 h内配伍液外观澄明不变色,pH值及替加氟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室温下4 h内替加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药物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梁凤英;房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硫酸沙丁胺醇胶囊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Shimadzu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钠溶液(取磷酸二氢钠9.77 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10±0.05)-甲醇(85:15),检测波长为276 nm,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 硫酸沙丁胺醇浓度在20~2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9),平均回收率为99.62%,RSD为0.04%(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伟;刘伶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医院获得性肺炎4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4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比相差不大;与头孢呋辛与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比较,头孢曲松成本较低,而亚胺培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哌拉西林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的成本较低,有效率与总治愈率也较低.结论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复方葛根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结果 丹参酮ⅡA进样量在0.24~1.2μg(r=0.999 6)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1.2%(n=6).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可控、灵敏.
作者:彭学莲;耿晖;崔苏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4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静脉注射西地兰(A组,43例)、艾司洛尔(B组,45例)和地尔硫(艹卓)(C组,52例).结果 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治疗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0.4%,29.3%和27.6%,总有效率分别为86.0%,82.2%和84.6%,平均用药有效时间分别为(34.2±21.0)min,(10.0±3.8)min和(10.0±3.8)min.结论 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均能有效、迅速、安全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
作者:周利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介绍低分子肝素联用阿司匹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近期研究进展.多数临床研究证实联用比单用更有效,但联用剂量及联用药物的选择仍需探讨.
作者:吕艳霞;郑苏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制备奥美拉唑口崩片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用直接压片法制备崩解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法)测定其含量.结果 制备的奥美拉唑口崩片外观光洁,硬度为3 kg,崩解时间小于30 s;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10~0.80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2%,RSD=1.10%.结论 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回收率高,可用于奥美拉唑口崩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珠;高振强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儿男,12岁,体重30.5 kg,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 d,高体温39.5℃,无畏寒及抽搐,偶有轻咳,无痰,不喘.入院当日晨起排黑便4次,含暗红色血样物,无腹痛及呕吐,无里急后重,大便中无胨子及脓血,肉眼可见血块,长达12 mm,入院前患儿后1次解血便后突发晕厥30 s.患儿面色苍白,诉头昏、乏力.
作者:邹公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中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211 nm,以苯酚为对照品.结果 苯酚线性范围为4.5~15.5μ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0.46%.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中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于兰凤;王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优选药材中齐墩果酸成分的佳提取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安排试验,选择适当的因素和水平,根据所测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佳提取条件.结果 优选出齐墩果酸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小花清风藤药材粉末2 g,加入70%的乙醇溶液80 mL,水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抽滤,合并滤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浓缩至40 mL,加入15%盐酸溶液40 mL,加热回流提取4 h,再加1倍量水,挥去部分乙醇,用氯仿萃取4次,每次10 mL,合并滤液,浓缩至干.结论 该提取工艺设计合理,可作为齐墩果酸成分的生产工艺.
作者:刘易蓉;张永萍;梁光义;徐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力康洗剂中硝酸益康唑含量.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82:18),检测波长为235 nm.结果 硝酸益康唑浓度线性范围为4.0~45.0μg/mL(r=0.9999),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1%,平均回收率为99.85%,RSD为0.27%.结论 HPLC法简单易行,快速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分析.
作者:冉光炳;贺红军;罗东;林彩;来小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头孢克肟与司帕沙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头孢克肟(0.1 g,2次/d)治疗,B组予司帕沙星(0.3 g,1次/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A组为78.3%,B组为77.5%;病原体清除率A组为93.5%,B组为90.0%;A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B组3例(7.5%)患者有轻度恶心及腹部不适.结论 头孢克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与司帕沙星相当.
作者:罗一玲;周舍典;邓白荔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13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院后48 h内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3次/d治疗.测定患者入院时、入院后4周、入院后8周的CRP水平变化.结果 加用通心络胶囊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水平,这种变化在治疗4周后即可显现,在治疗8周后更为明显.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可进一步降低CRP水平.
作者:贺涛;刘明江;李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制备冻形更好的注射用奥沙利铂,并考察其质量.方法 用甘露醇(作为赋形剂)与主药奥沙利铂制成冻干无菌粉针,并依照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国家质量标准进行质量考察.结果与结论 制备工艺比较简单,制成的注射用奥沙利铂无菌冻干品成形好,不易碎,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余邦良;杨柳;马亚平;田敏卿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淮北矿工总医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以DDDs为主要指标,结合零售金额、日用药金额、功效、剂型综合分析该院2001-2004年中成药的应用情况.结果 中成药的剂型、价格、功效等因素直接影响用药情况.结论 该院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价格适中、剂型先进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占有优势.
作者:宋培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提高和细化卤化丁基橡胶塞质量标准以减少穿刺落屑.方法 对目前卤化丁基橡胶塞包装大输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及现场考察.结果与结论 丁基胶塞临床穿刺使用时普遍存在脱屑现象,应提高和细化相关质量标准.
作者:曾永兰;赖红;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