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公民
目的 评价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常见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左氧氟沙星500mg,1次/d,分别口服和静脉滴注给药,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的常见细菌感染303例进行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口服(148例)与静脉滴注(155例)给药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62%(143/148)和98.06%(152/15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7.35%(147/151)和98.71%(153/155),平均疗程分别为(4.77±2.12)d和(4.03±1.36)d,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6%(10/148)和8.39%(13/155).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皮肤反应,且程度轻微,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然消失.结论 左氧氟沙星高剂量(500mg,1次/d)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疗效高且起效迅速,未见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彭蕻琳;陈小可;罗育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儿男,12岁,体重30.5 kg,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 d,高体温39.5℃,无畏寒及抽搐,偶有轻咳,无痰,不喘.入院当日晨起排黑便4次,含暗红色血样物,无腹痛及呕吐,无里急后重,大便中无胨子及脓血,肉眼可见血块,长达12 mm,入院前患儿后1次解血便后突发晕厥30 s.患儿面色苍白,诉头昏、乏力.
作者:邹公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13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院后48 h内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3次/d治疗.测定患者入院时、入院后4周、入院后8周的CRP水平变化.结果 加用通心络胶囊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水平,这种变化在治疗4周后即可显现,在治疗8周后更为明显.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可进一步降低CRP水平.
作者:贺涛;刘明江;李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烧伤涂膜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TLC法)鉴定涂膜剂中的虎杖、黄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虎杖中大黄素含量.结果 TLC法鉴定结果满意;回归方程为A=3.18×107C+2.03×105(r=0.999 7),大黄素浓度在0.1~0.5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n=6).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烧伤涂膜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张秋红;李德平;张忠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关注纳米技术在中药学方面的应用.方法 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纳米中药的特点、研究现状、制备及应用.结果 纳米技术为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 纳米中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大伟;张新春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复方葛根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结果 丹参酮ⅡA进样量在0.24~1.2μg(r=0.999 6)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RSD=1.2%(n=6).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可控、灵敏.
作者:彭学莲;耿晖;崔苏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磺胺嘧啶锌涂膜剂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住院烧伤患者的192个创面进行复方磺胺嘧啶锌涂膜剂与磺胺嘧啶银霜剂临床用药自体对照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浅Ⅱ度、深Ⅱ度创面干燥天数、愈合天数、换药次数、部分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磺胺嘧啶锌涂膜剂包扎、半暴露疗法能加快创面愈合,减少工作量,并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任家骠;杨建秋;郑国平;汪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优选药材中齐墩果酸成分的佳提取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安排试验,选择适当的因素和水平,根据所测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佳提取条件.结果 优选出齐墩果酸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小花清风藤药材粉末2 g,加入70%的乙醇溶液80 mL,水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抽滤,合并滤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浓缩至40 mL,加入15%盐酸溶液40 mL,加热回流提取4 h,再加1倍量水,挥去部分乙醇,用氯仿萃取4次,每次10 mL,合并滤液,浓缩至干.结论 该提取工艺设计合理,可作为齐墩果酸成分的生产工艺.
作者:刘易蓉;张永萍;梁光义;徐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硫酸沙丁胺醇胶囊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Shimadzu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钠溶液(取磷酸二氢钠9.77 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10±0.05)-甲醇(85:15),检测波长为276 nm,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 硫酸沙丁胺醇浓度在20~2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9),平均回收率为99.62%,RSD为0.04%(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伟;刘伶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提高和细化卤化丁基橡胶塞质量标准以减少穿刺落屑.方法 对目前卤化丁基橡胶塞包装大输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及现场考察.结果与结论 丁基胶塞临床穿刺使用时普遍存在脱屑现象,应提高和细化相关质量标准.
作者:曾永兰;赖红;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腰腿疼痛伴双下肢放射痛2月余,加重1个月于2006年3月27日至4月13日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生命体征均正常,根据腰椎CT检查,诊断为L3~L4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
作者:庞家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头孢克肟与司帕沙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8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头孢克肟(0.1 g,2次/d)治疗,B组予司帕沙星(0.3 g,1次/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A组为78.3%,B组为77.5%;病原体清除率A组为93.5%,B组为90.0%;A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B组3例(7.5%)患者有轻度恶心及腹部不适.结论 头孢克肟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与司帕沙星相当.
作者:罗一玲;周舍典;邓白荔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统计分析医院消化系统用药使用情况,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统计2002-2004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科用药的有效数据,对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高的是抗酸药和治疗消化系溃疡类药,具体药物是奥美拉唑.结论 该院消化科对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袁欣;陈清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优选左金漂浮片中吴茱萸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比较超临界萃取及水蒸气蒸馏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水蒸气蒸馏的佳提取工艺为A1B2C3,超临界萃取的佳提取工艺为A3B1C3,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结论 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超临界萃取法具有耗时少、效率高和对提取后物料破坏较小等优点,适合于批量生产,便于制剂的后续提取工艺制备.
作者:廖庆文;罗杰英;鄢丹;马莉;肖小河;曹俊岭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替硝唑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采用不同批号、不同厂家的鲎试剂,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对3批替硝唑注射液按有效浓度范围稀释后,进行干扰试验考察.结果 替硝唑注射液浓度为3.2mg/mL时对鲎试剂无抑制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625 EU/mL.结论 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控制替硝唑注射液的热原.
作者:张晔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中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211 nm,以苯酚为对照品.结果 苯酚线性范围为4.5~15.5μ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0.46%.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中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于兰凤;王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阿魏酸、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比较甘肃引种川芎(西芎)与四川引种川芎(川芎)的质量差别.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川芎与西芎平行试验,以含量测定结果为指标,考察分析西芎的内在质量.结果 西芎中阿魏酸含量普遍高于川芎,总生物碱含量略高于川芎.结论 甘肃引种川芎(西芎)的质量与四川引种川芎相当.
作者:谢明全;韦亚洁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两种方案治疗炎性干眼症的成本-效果.方法 将75例(150眼)炎性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予爱丽(玻璃酸钠滴眼液),乙组予润齐(右旋糖酐70滴眼液),均配合其他治疗,疗程45 d,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评价成本-效果.结果 甲组和乙组的总成本分别为175.50元和62.1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89.19%,乙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甲组治疗方案优于乙组.
作者:郭平华;裴森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复方维生素B6含量检测方法,控制乳膏的质量.方法 在复方维生素E乳膏中加入维生素B6和月桂氮(艹卓)酮,制成W/O/W型的乳膏,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维生素B6的含量.结果 密封保存时乳膏质量稳定,但开封后乳膏颜色加深,并出现破乳现象.结论 复方维生素B6乳膏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可行,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能使乳膏长期稳定的方法.
作者:张海荣;华玉琴;张新惠;刘敏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药效学参数对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作用.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依据药效学理论,结合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结果 抗菌药物药效学参数对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有重要作用.结论 根据药效学参数并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可以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宏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