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运秀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操作技能考核, 问题, 对策
摘要:对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美容专业学生应掌握一些心理干预方法

    1 现状分析1.1 消极因素为了留住青春容貌、提高生活质量,部分女性产生了求美的心理需求.目前医疗美容行业中,一方面是部分美容院屡禁不止的诱人广告;另一方面是频频现于媒体的美容不成反受损的惨痛案例.但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消息,没有影响众多求美者,他们仍然深信不疑,没有多少人能够冷静地分析广告的可信度,而是盲目跟从.

    作者: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媒体课件中动画的制作与应用

    动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是PowerPointt幻灯片不同于传统幻灯片的一大亮点.将幻灯片切换与预设动画有机结合,利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选择动画图形进行组合及对网上下载动画进行改造,可将简便动画运用于教学.

    作者:曹德明;关静岩;陈丽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探讨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导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形态-机能-临床嵌入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病例、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教学实践、组织考核以及调查问卷比较分析,均显示该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优越性.

    作者:吴淑华;赵大华;赵铭锋;曹璋;马小梅;张道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利巴韦林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利巴韦林联合西咪替丁静脉滴注,对照组用常规抗感染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源,其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参与重要作用,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于抗轮状病毒效果显著.利巴韦林具有抑制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两者联合使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鹏;马忠明;郑彬;王兴茂;张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从护理投诉谈学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稍不留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特别是少数护士的不负责任、态度生硬、表情严肃、解答问题不耐心等行为引起公众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严重影响了护士整体形象.

    作者:邓国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卫生职业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以尊重、真诚、共情为前提结合学生心理发育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闫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逍遥丸合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逍遥丸合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并组(30例)和单用组(30例).观察12周,随访1年.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2周末2组疗效相仿,合并组不良反应少,1年后随访复发率低.结论 逍遥丸合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且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麻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职护生专业技能提高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提高高职护生操作技能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从2002级高职护生中抽取80名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护理教学及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对照组只安排完成课堂练习,观察组安排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并进行训练前成绩、训练后成绩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将专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护理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作者:王静;陈友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职校语文考核方法浅探

    随着语文教学中能力培养力度的加强,传统卷面形式的考核,已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在职业学校,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更好地为专业学习及以后的职业生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教学重心的转移,呼唤考核方法的改革.鉴于此,近年来我们在语文考核方法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收到较好的成效.

    作者:吴建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案例教学法在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作者:林丹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改善中师生饮食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目的 寻找改善中师生不良饮食习惯的有效干预手段.方法 通过对中师住校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知识的培训,了解培训前后中师生各种不良饮食行为,观察营养干预的效果.结果 营养干预后,中师生中认同吃麻辣食物、油炸食物、腌制品和烧烤食物的比例有明显下降,认同经常吃豆制品、牛奶和动物肝脏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膳食中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摄入量比教育前有显著提高.结论 膳食营养教育可以提高中师生膳食营养知识,有利于改变中师生不良饮食行为,值得中等专业学校和寄宿制中学推广.

    作者:赵凤舞;王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建立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学分制

    职业院校特色的学分制,就是从职业院校的特点及校情出发,在教学管理中把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把学分制与学年制、选课制与班级授课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陈哲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态度的分析

    为进一步改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了解学生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态度和需求,用自拟调查表对我校一、二年级871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显示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高度认同职业资格证书对促进就业和扩展知识技能的意义,认为学校在组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应贯彻学生自愿原则,在设置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种时要重视与专业的关系,提出学校应把医学相关服务行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新领域.

    作者:郑扬;刘振义;郑崇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临床实习是提高盲人按摩技术的重要环节

    就盲人按摩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和根据盲人的生理特点如何搞好临床实习提出看法,为特殊教育学校搞好盲人中医按摩职业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王华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突破文本限制拓展课堂空间——浅谈语文课堂控制艺术

    从文本对教师和学生的限制着笔,论述突破文本限制的办法和意义,提出以个性化的阅读来弥合文化断裂、亲情缺失,从而拓展课堂空间,艺术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构思.

    作者:李华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新形势下中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近年来,我校在新形势下以加强内涵建设和中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科研工作管理力度,积极探索中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记;张志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从初级护士资格考试的角度再议中专护生的教学考试

    护士执业考试简称CLEN,自1995年在全国推行以来,每年上半年举行一次.考试的目的是评价护士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护士毕业后,如果没有及时取得护士资格证,就没有作护士的资格,而只能当护工使用.

    作者:黄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中护理专业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已多年,该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知识框架,辅以部分护理专业特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同时,能够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整体护理服务.

    作者:徐琪安;王富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实习护生上岗前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初探

    医院感染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纳入医学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医学感染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对护生医院感染理论知识的教育是一个盲区.对护生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使之将医院感染管理的预防与控制融入实习的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作者:谢云;蔡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赏识教育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早源于家庭教育,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笔者在护理教学中引入赏识教育,利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让学生心灵舒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快乐地学习.

    作者:康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