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麻滴鼻液中主药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姜宁;刘玲

关键词: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直接分光光度法, 氟麻滴鼻液, 氟哌酸, 麻黄碱,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氟麻滴鼻液中主药氟哌酸和麻黄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直接分光光度法,即分别在波长组为206~240nm处测定麻黄碱含量,在波长276nm处测定氟哌酸含量.结果:麻黄碱、氟哌酸回收率分别为99.67%和99.71%.结论:本法简单、方便、快捷,适用于氟麻滴鼻液中主药含量测定.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氟麻滴鼻液中主药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氟麻滴鼻液中主药氟哌酸和麻黄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直接分光光度法,即分别在波长组为206~240nm处测定麻黄碱含量,在波长276nm处测定氟哌酸含量.结果:麻黄碱、氟哌酸回收率分别为99.67%和99.71%.结论:本法简单、方便、快捷,适用于氟麻滴鼻液中主药含量测定.

    作者:姜宁;刘玲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重视伪劣药品的识辨和防范方法的普及宣传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整顿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很好成效.

    作者:张煜鑫;闵行铨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我院住院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预防用药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手术科室2001年3月至6月住院的153份手术病历,进行年龄、性别、疗程、抗菌药用药品种、首次给药时间、停药时间、手术开始及持续时间等的统计分析.结果:预防用药在我院存在首次给药时间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品种更换频繁、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用药现象以及用药起点高等现象.结论:严格掌握抗菌药预防应用指征、品种、用药方法等,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作者:要林青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复方硫洗剂配制方法的改进

    对复方硫洗剂的配制方法做了改进,采用硫酸锌与沉降硫直接混合后加入甘油,较好地解决了沉降硫混悬的问题.

    作者:陈红燕;王宝佳;任渝江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药品零售:降低铺货风险之要诀

    作者:付云庚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延年胶囊对老年大鼠SOD,LPO,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目的:验证延年胶囊的抗衰老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检测红细胞SOD酶活性、红细胞LPO含量、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对老年大鼠,延年胶囊能提高SOD酶活性,降低LPO含量,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且效果明显(P<0.01).结论:延年胶囊能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同时能提高细胞代谢水平,从而发挥其抗病、抗衰老作用.

    作者:夏代全;李安荣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警惕和预防OTC药品流通使用中的潜在问题

    非处方药不需医师处方,消费者可随时在药店及百货商店(超市)的药品柜台上买到.OTC药品正式进入流通领域,给群众自我医疗保健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特别是OTC药房的药师作为终端服务人员,面对广大群众自我医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普及医药知识上应有更高的要求,在安全有效用药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姜咏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浅议

    通过对市场及使用过程中的中药饮片质量进行探索,综述了目前中药饮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各类问题进行举例分析说明,针对各类问题列举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使其发挥应有的疗效,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胡德才;郑志昌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舍尼通联合罗红霉素治疗无菌性前列腺炎40例

    目的:应用舍尼通片加罗红霉素胶囊治疗无菌性前列腺炎.方法:舍尼通片1片,1日2次,口服;罗红霉素胶囊150mg,1日2次,口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治愈率、好转率,缩短了治疗时间;治疗中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该疗法治疗无菌性前列腺炎疗效肯定.

    作者:张喜旺;杨亚平;刘顺良;姜静岩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香远溢清一支莲--记山东莱芜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常发

    作者: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国内药物制剂研究的一些进展

    分析近年来药物制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数据资料,综述国内药物制剂研究课题中的一些进展,介绍靶向制剂、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制剂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情况,表明我国药物制剂研究虽不断深入,但开发高技术高质量的制剂产品仍是我国一项艰巨而紧迫的医药工程.

    作者:肖全英;曾环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复方吲哚美辛搽剂的研制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制复方吲哚美辛搽剂,探讨局部用药的透皮吸收效应.方法:用吲哚美辛、辣椒酊、二甲亚矾、甘油等制成复方吲哚美辛搽剂,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6个月稳定性加速实验及2年留样观察表明,其稳定性良好.结论: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性质稳定,质量可控,总有效率为91%.

    作者:路绪文;康才;苏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油中水杨酸甲酯和丁香酚含量的方法改进

    红花油是卫生部药品标准[1]收载的复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丁香罗勒油(主要含丁香酚),对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外感头痛、皮肤瘙痒等具有显著疗效.部颁标准中收载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杨酸甲酯和丁香酚含量的方法为:以正二十四烷为内标,以正辛烷为溶剂,柱温170℃.用该法测含量效果不是很理想,且内标及溶剂价格均较昂贵.如采用以环己酮为内标、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的程序升温法,则含量测定准确,无杂质干扰,重现性好,能可靠地控制成品质量.

    作者:段莲华;冯速捷;李玉丽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与眼科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目的:综述与眼科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及早在可逆时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体征,及时治疗,减少患者视机能的损伤.方法:从引起与眼科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4个方面收集病例报道48例,例表写出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安全剂量.结果:无论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引起眼部的不良反应,极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视网膜,且损伤后多数不可逆转.结论:随着医药科学的迅猛发展,眼科的不良反应有增多的趋势,必须引起眼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及时治疗,不致贻误时机.

    作者:刘美欣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贝复舒滴眼液治疗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25例

    目的:评价贝复舒滴眼液治疗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50例88只眼(角膜炎31例,角膜溃疡1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48只眼),对照组25例(42只眼),疗程14d,每日观察上皮修复和局部症状、体征等指标.结果:贝复舒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疗效判断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贝复舒治疗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有效率为96%.观察过程中未见局部刺激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贝复舒滴眼液治疗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黄薇;江文;张晓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青岛市药品稽查大队成立

    作者:孙勇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常温下(25℃)、4h内,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结果:哌拉西林钠在4种输液中均有良好的稳定性,他唑巴坦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较好,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不稳定.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与输液配伍时应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配伍,但宜在4h内滴完,与1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应尽量减少.

    作者:安岳平;蔡志波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124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服药8周后伊贝沙坦组总有效率89.2%,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由治疗前(155.4±16.3)mmHg,(103.8±10.1)mmHg降至治疗后(132.5±10.7)mmHg,(89.2±9.5)mmHg;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为84.8%,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由治疗前(154.1±12.6)mmHg,(102.4±11.8)mmHg降至治疗后(136.2±12.6)mmHg,(88.5±10.1)mmH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伊贝沙坦治疗后使收缩和舒张负荷均有下降,与用药前有显著的差别,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伊贝沙坦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作者:何苗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咪达唑仑于颌面部手术麻醉前用药的疗效观察

    目的:采用双盲法观察咪达唑仑在颌面部手术麻醉前应用的效果,并与常规术前药地西泮的镇静效果比较.方法:颌面部择期手术病人4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成两组:A组予咪达唑仑0.08mg/kg,B组予地西泮0.2mg/kg,均于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观察麻醉后药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在镇静效果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抗焦虑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于颌面部手术麻醉前用药,疗效可靠,使用安全,能够达到满意的镇静、抗焦虑的临床效果.

    作者:罗玉琳;张青;饶静玲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我院1999-2001年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非甾体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引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1999-2001年间应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金额、DDDs及日用药品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非甾体抗炎药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基本平稳.结论:我院非甾体抗炎药用药基本合理.

    作者:苏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