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中的应用

皮洁;朱敬香;田方兴;何驰华;李军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 醋酸环丙孕酮, 氯芪酚
摘要:目的:评估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复方CPA)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不孕的疗效及停药后应用促排卵药物的效果.方法:46例PCOS伴不孕患者于月经周期或撤血第3日服用复方CPA,共3个周期.停药后34例患者于撤血第5日口服氯芪酚(CC),共54个周期;8例伴输卵管阻塞患者和4例伴男方不孕患者于撤血第3日继续服用复方CPA 1个周期,于周期第19日进入辅助生育技术(IVF)治疗方案.结果: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双侧卵巢体积缩小,窦卵泡数目减少.应用CC者有44个周期排卵,排卵率为81.0%;12例行IVF,妊娠率为33.0%.结论:应用复方CPA治疗PCOS伴不孕,连续3个周期可明显改善高雄激素症状群,降低血清黄体生成素、睾酮均值;停药后使用促排卵药物,短期内可增加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0例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果糖二磷酸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7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和果糖二磷酸钠(FDP),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40.0%和63.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拓莫兰联合FDP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金霞;陆宪中;赵秀华;张秀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浅谈竹类的药用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

    引经据典,结合实际简述竹沥、淡竹叶和竹篁等10余种竹类药的药用历史和现状,鉴于竹类生命力强、生长周期短、更生能力旺、资源丰富而又可持久,认为应作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可进行如药用品、食用品、保健品、化学制品及生活用品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利用,使竹类物尽其用乃至超值使用.

    作者:李水福;王如伟;陈琴鸣;鄢连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复方维A酸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目的:研制复方维A酸凝胶.方法: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三乙醇胺调pH值,制备复方维A酸凝胶.采用联立方程组新解法进行凝胶定量分析.结果:pH值为6.5~7.5,测得3批样品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101.03%,100.78%,99.87%;RSD分别为0.65%,0.54%,0.78%,且凝胶稳定无变化,无刺激性.结论:本方法组方合理,稳定性好,可用于痤疮的治疗.

    作者:马平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46例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用左氧氟沙星0.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43例,用头孢噻肟钠2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14 d,同时均使用胰岛素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噻肟钠.

    作者:王曦;何世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β-内酰胺酶的分类学研究概述

    目的:综述β-内酰胺酶的分类方法.方法:从β-内酰胺酶不同的分类中寻求佳方法,进行概括.结果:β-内酰胺酶的分类方法较多,分类依据不完全相同,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具有不同底物轮廓的两种β-内酰胺酶均由染色体介导.结论:应大力推广β-内酰胺酶在分类学中的主导地位.

    作者:张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点击中药出口

    我国中药应用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医药的天然优势不断被发现,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被人类所崇尚.

    作者:汤少梁;王高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企业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在不同PH中释放度的考察实验

    目的:考察不同pH条件下药物的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不同pH的释放介质,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体外释放度转篮法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释放情况.结果:该药的释放受pH值的影响较大.结论:采用pH=6的介质作为体外释放试验较为理想.

    作者:张南生;王武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流行性腮腺炎的药物治疗

    老药新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几种常用中、西药物治疗该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解庆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植物多糖的药理作用

    综述植物多糖在抗病毒、抗辐射、抗肿瘤、延缓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作者:王晨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薄膜包衣技术在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包衣是指在粒芯的外表包裹一层物质,粒芯可以是粉末、颗粒、小丸或片子.包衣有多种目的,如可以防潮、防机械力、掩味、上色或改进药物活性成分的释放性能等.包衣工艺主要有糖衣包衣工艺和薄膜包衣工艺两种.

    作者:孙海胜;刘秀霞;翁连华;刘炳顺;武爱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橡胶在医药包装领域的应用

    作者:华国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参与处方监督应是医院药师的重要职责

    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我国医院临床用药的处方权一直由临床医生单独主持,缺乏一套处方监督机制,难以保证用药的绝对有效、合理、安全.

    作者:班光线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大剂量动脉灌注氟尿嘧啶后局部与外周血药浓度比较

    目的:了解大剂量动脉灌注氟尿嘧啶(5-Fu)后局部与外周血药浓度之间的差异.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剂量动脉灌注5-Fu后局部与外周的血药浓度.结果: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7.02+279.54X,相关系数r=0.992 7,回收率为92.61%~103.8%,日内差异为6.89%~7.82%,日间差异为6.53%~7.93%.5例肿瘤患者大剂量动脉灌注5-Fu后,局部动脉和外周静脉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5-Fu大剂量动脉灌注提高了局部的血药浓度,但外周的血药浓度也很高.

    作者:金永新;要林青;余新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分析

    目的:探讨国际上公认的6类抗高血压药物对老年患者的降压作用、不良反应.方法:检索近年文献,对应用于老年高血压的6类药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利尿剂为无并发症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药物;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应慎用;老年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考虑用ACEI;合并高脂血症及前列腺肥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宜用α1受体阻滞剂.结论:实施个体化给药是提高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妇宝颗粒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妇宝颗粒治疗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法,治疗组口服妇宝颗粒每次20 g,对照组口服妇乐冲剂每次12 g,均为2次/日,7 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用药后1,2,3周进行随访.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对下腹酸痛、下坠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对白带增多的疗效,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个疗程后,两种药物对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效果相近.结论:妇宝颗粒治疗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与妇乐冲剂疗效相近,临床上可用于上述炎症的治疗.

    作者:周德平;刘长荣;李永碧;李培芳;吴心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药片松片的解决新方法

    采用U5(5)4优选设计试验法,以多指标试验综合评分法测评中药片心质量的粘合剂及其配方与用量.经回归分析、优化,得出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为:Ⅲ号丙烯酸树脂0.5 g,HPM-C 2.0 g,85%乙醇100mL,混合喷雾于颗粒中再压片.可使片心硬度>3kg/cm2、崩解时限<20min,片面光亮平滑无缺,解决了中药松片、裂片及麻面等质量问题,达到了包衣的质量要求.

    作者:陈桂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光电比浊法测算顶头孢霉菌斜面孢子数

    利用光电比浊法测算顶头孢霉菌的斜面孢子数,先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出斜面的精确孢子数,再将该菌悬液制成每毫升含不同菌数的稀释液,通过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其光吸收度值,将吸收度值代入回归方程即求出未知斜面孢子数.该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准确.

    作者:张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出台等5则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酒制中药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为提高酒制中药的疗效和质量,特结合实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常见酒制操作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等,有助于进一步吸收和发扬炮制的精华.

    作者:叶红;鄢连和;徐美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