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如;蒋电明;曹文富;欧云生;安洪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非恶性心律失常(Non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一段时期,对反复心悸为主诉就诊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且曾给予一种或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者45例,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40 min,每周2次,每位患者治疗15次左右.观察24 h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FNS治疗前后室上性早搏数分别为(3358.5±5 044.0)次/24 h和(1 142.8±2 722.3)次/24 h,室性早搏数为(10 469.7±9 464.9)次/24 h和(4 379.4±8 143.3)次/24 h,标准化的低频(Normalized low frequency,LFnorm)为(35.28±7.04)nU和(31.82±7.35)nU,标准化的高频(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HFnorm)为(24.32±4.18)nU和(26.84±4.66)nU,LF/HF为1.47±0.32和1.21±0.2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64.44%和63.89%;治疗后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FNS治疗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改善作用;FNS治疗可明显减少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FNS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张巧英;张晓刚;李韫;何泉;郑文武;郑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菌株CQMUXH-1耐受和还原Cr(Ⅵ)的特性.方法:实验室模拟含Cr(Ⅵ)环境,于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反应时间、pH、温度、Cr(Ⅵ)浓度、其它污染物)培养细菌,测定细菌的生长量和(或)剩余Cr(Ⅵ)浓度以评价菌株耐受和还原Cr(Ⅵ)的能力.结果:菌株CQMUXH-1在30℃振荡培养5~20h为对数生长期;该菌株对Cr(Ⅵ)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对照菌大肠杆菌DH5 α;该菌株在恒温振荡培养(37℃,200 r/min)下,对100 mg/L Cr(Ⅵ)的去除率为84 h 73%;弱碱环境对CQMUXH-1的生长有较大影响,37℃培养能加快细菌的生长,Hg2+、As3+能明显抑制、Cu2+能促进CQMUXH-1的生长.结论:菌株CQMUXH-1能耐受和还原较高浓度Cr(Ⅵ),可有效应用于废水中Cr(Ⅵ)污染的生物治理.
作者:白群华;肖虹;贾燕;张永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TG)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在0、200、400、800mg/LTG溶液(A、B、C、D组)中,4℃保存24h、3 d、7d,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TG溶液保存24 h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对应组SD大鼠(A'、B'、C'、D'组)坐骨神经10 mm缺损,E'组为新鲜异体移植,移植后1、2、4周,行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结果:冷保存不同时间,各组神经纤维结构正常.保存24 h,各组间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7 d时,Bcl-2表达B、C组高于A、D组(P<0.05),而B组与C组间、A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凋亡A组高于B、C、D组,B、D组高于C组(均P<0.05),但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移植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炎症细胞入侵,B'、C'、D'组比A'、E'组轻;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术后第1周出现高峰,同一时相B'、C'、D'组低于A'、E'组,C'、D'组低于B'组(均P<0.05),但A'与E'组间、C'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TG能抑制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降低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
作者:黄英如;蒋电明;曹文富;欧云生;安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尿碘水平代替晨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重庆市区1所小学60名8~10岁儿童的晨尿及同日10am、12:30、4pm时段的尿样,分析比较其尿碘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提示不同时段尿碘间有显著性差异(F=12.98,P<0.01),不同时段、不同年龄组尿碘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4.48,P<0.0001),不同时段、不同性别对尿碘水平无共同作用(F=0.10,P=0.96),晨尿与10 am尿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之间尿碘值存在差异,运用10 am之前尿样代替晨尿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婷;李革;牟李红;肖邦忠;廖文芳;李心术;窦贵旺;吴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利用HBsAg冲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HBsAg-树突状细胞疫苗(HBsAg-DC疫苗)的基本方法并检测其免疫活性.方法:收集Lewis大鼠骨髓细胞,加入含rGM-CSF(4ng/ml)及rIL-4(8 ng/ml)的RPMI1640培养7 d后,加入HBSAg(100μg/ml)再培育48 h,即获得HBsAg-DC疫苗.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HBsAg-DC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s.HBsAg冲击DCs后,明显增强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同种异体和自体之间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HBsAg冲击后第3 d(培养第10 d)的DCs在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中能够诱导出很强的增殖应答反应;MTT比色法分析显示不同密度的DCs和HBsAg-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均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且该效应随着DCs和HBsAg-DCs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1);同密度的HBsAg-DCs比DCs的刺激作用更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方法可以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HBsAg-DC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作者:李生伟;李钺;刘作金;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离体肾动脉瘤切除和自体肾移植方法治疗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右肾动脉瘤1例伴高血压(160/110mmHg).病变位于右肾动脉主干中段处,大小为11 mm×20mm.在低温和肾脏灌注液灌注保护下,肾脏暂时离体,切除动脉瘤并取自体大隐静脉一段行肾动脉重建,然后将肾脏移植到右侧髂窝.结果:手术成功,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多月,血压稳定在135/90 mmHg,肾功能正常,移植肾血管彩超示血管吻合良好,血流通畅.结论:该法治疗右肾动脉瘤继发高血压安全可行.
作者:颜永立;肖明朝;苟欣;王明;何卫阳;赵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髌骨轴位摄影方法的改良与设计,显示常规轴位摄影难以显示的髌骨半脱位征象并探讨该改良轴位的其它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膝关节分别屈曲30°,60°,90°时水平侧位上预置的金属线与髌骨关节面所成角的测量,确定出髌骨轴位X线入射角度范围,再对40例髌骨半脱位患者实施改良髌骨轴位摄影.结果:应用髌骨改良轴位进行摄影,准确显示出髌骨半脱位征象,所有影像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髌骨改良轴位摄影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显示髌骨半脱位征象清晰准确.对髌骨半脱位、髌骨骨折的诊断和术后评估有极大的价值.
作者:陈荣生;曾勇明;刘志宏;黄伟;陈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s)的有效性和预后.方法:应用绵阳立德LDSF-120S射频仪和7电极射频针在超声引导下施行RFA治疗肝血管瘤16例20个病灶直径3.0~10.0 cm,其中直径>3.5 cm者予以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局部麻醉,配合全身镇痛处理.结果:16例均成功实施RFA.反应期2~5 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16例随访1~3年,平均1年8个月,经1次治疗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1例,缓解率(CR+PR)100%;血管瘤直径平均缩小62.0%(50.1%~84.7%).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的前提下,RFA可发挥微创、安全、有效之优势,可作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一种理想选择方法.
作者:郑军;肖文波;王济明;李茂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甘露醇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1、3、7、12 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的凋亡.结果:甘露醇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较正常对照组有一定的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葡萄糖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高糖状态下,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作者:冯正平;邓华聪;杜佳;陈丹燕;姜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转染质粒pcDNA3.1对内参基因表达影响差别,为今后在采用pcDNA3.1载体进行表达分析时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HepG2、HEK293、Hela、A549、QGY共5种细胞转染pcDNA3.1空载体质粒,转染后48 h提取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比较内参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ste dehydrogenase,GAPDH)、肌动蛋白(β-actin)、18sRNA表达水平差异,提取细胞总蛋白,检测GAPDH、β-actin表达水平差异.结果:5种细胞在转染质粒pcDNA3.1后,内参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β-actin下降为明显,GAPDH及18sRNA在转录水平下降幅度小,且下降程度接近.结论:pcDNA3.1质粒转染造成基因表达非特异性抑制,其中对管家基因β-actin影响较大,因此在应用pcDNA3.1来源载体进行基因功能分析时,不推荐使用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
作者:陈可;王增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对几种常见面部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色素增加性皮肤病采用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治疗效果,共治疗568例患者,其中追踪随访6月~2年479例.结果:本组479例患者经治疗后雀斑273例,总有效率达100%;咖啡斑23例,总有效率100%;老年斑51例,总有效率90.20%;黄褐斑67例,总有效率76.12%;太田痣65例,总有效率98.46%;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产生.结论: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在治疗面部色素性皮肤病方面疗效肯定,患者满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匡永琴;沈为民;谭子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对比研究3种暂时冠桥材料的抗压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 7314-2005标准,制作直径12 mm、高30 mm的圆柱体试件18个,其中自凝树脂、Switf-Temp和ProtempⅡ各6个.采用MTS880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试件进行加载并测定其抗压强度.结果:自凝树脂(215.67±22.66)MPa与Switf-Temp(110.19±18.57)MPa、ProtempⅡ(114.75±20.83)MPa的抗压强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Switf-Temp与ProtempⅡ的抗压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凝树脂的抗压强度高于Switf-Temp与ProtempⅡ.口腔医师应根据患牙的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暂时冠桥材料.
作者:申丹凤;付钢;王璐;孙士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兔的人工膝关节感染模型.方法:以长15 mm的3 mm克氏针作为膝关节内置物,通过兔的股骨髁间窝植入股骨远端.对4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行上述手术,并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在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关节腔内接种0.5 ml1×107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B组接种0.5 ml 1×106 CFU的细菌,C组接种0.5 ml 1×105 CFU的细菌,D组不接种细菌.于术后分别观察伤口情况,拍摄X线片,细菌培养、组织学变化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变化.结果:术后14 d,A组100%(11/11)感染,B组100%(12/12)感染,C组83.3%(10/12)感染,D组无感染;光镜下可见感染内置的克氏针周围炎性细胞较未感染者多;血清CRP和ESR在术后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应用该方法术后接种0.5ml 1×106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到膝关节,14 d后可以成功建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感染模型.
作者:翁玄;张健;朱勇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81例门诊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窄谱UVB照射,每隔2 d 1次,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150 mg,每日3次;对照组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1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皆为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晓玲;邓英键;杨如学;王瑞杰;叶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缺氧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1-2-y1)-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观察缺氧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粘附能力的影响;选用Boyden Chamber膜侵袭系统,观察缺氧对SGC-7901游走和侵袭的影响以及诱导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缺氧对SGC-7901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处理后,SGC-7901细胞粘贴率增加(P<0.05),游走穿膜细胞数(167±46、196±9)或侵袭穿膜细胞数(84±5、12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4±7,60±4,P<0.05),诱导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数(203±6.21、356±5.11)及长度(387±5.93、439±8.43)均高于对照组(129±3.45,261±6.28,P<0.05),缺氧能增加TGF-β1的表达.结论:缺氧能促进胃癌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其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与增加胃癌细胞异质粘附、游走、侵袭能力有关.
作者:张俊文;王丕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矮小患者中矮小同源盒(Short stature homeobox containing,SHOX)基因的异常及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卫星分析及外显子测序对203例矮小症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并测量体征,收集其左前臂正位及左腕部正位X片,观察表型特征.结果:203例矮小患者中1例外显子突变,11例缺失;体征测量示SHOX异常引起某些体征异常,如短前臂和短下肢等.结论:本研究所选矮小患者的SHOX异常的频率是5.9%,发现基因异常与表型之间的具有某些相关性.
作者:曹艳丽;朱岷;解芳;熊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gko biloba,EG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9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EGB.6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经q检验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减低血清IL-6、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对DN的保护作用.
作者:毛春谱;李小毅;张红梅;蔡文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在钛金属表面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纯钛试件放在12孔培养板内,取生长良好的第五代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接种在试件表面,加入不同浓度的OGP(10-11~10-7mol/L),分别在接种后1、3、5、7 d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接种后3、7、10 d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表达.结果:OGP在该浓度范围内时,对钛表面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并且能促进细胞内ALP表达活性(P<0.05),佳作用浓度为10-9mol/L.结论:OGP可促进钛片表面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可以增强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的活性,提示OGP在口腔种植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雯雯;王璐;徐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证明下颌骨外形指数(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中患侧下颌骨的外形改变,并计算出正常及病变情况下各项IMS的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of 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RRIMS),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8名单侧髁突异常活跃(Unilateral condylar hyperactivity)引起偏颌患者的曲面断层片,使用Obwegeser测量法描记出5条测量线段,通过第一作者相应方法求得6项下颌骨外形指数(健侧患侧各6项),将健侧及患侧下颌骨外形指数两两配对t检验,通过统计学方法(x±1.96 s)求得6项外形指数的参考值范围.结果:健侧与患侧IMS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证明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引起的髁突及下颌骨外形改变.RRIMS1~6:0.264 0~0.652 4;0.245 7~0.552 0;0.099 8~0.205 7;0.094 2~0.171 5;0.0847~0.1508;0.0772~0.128 1(健侧),RRIMS1'~6':0.196 3~0.5362;0.228 3~0.4686;0.0789~0.183 2;0.090 3~0.1590;0.055 6~0.138 9;0.067 1~0.1 18 2.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偏颌患者早期诊断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表现外,基于曲面断层片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双侧的髁状突及下颌骨外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偏颌患者是否是由于一侧的髁突异常增生引起的,这个简便的方法是对以往诊断方法的一个补充,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约成本.
作者:胡文煦;王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的分布及其调节.方法:用uNK细胞特异性的DBA-lectin抗体,对正常妊娠、延缓着床和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壁内uNK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在胚胎着床前,DBA-lectin染色主要分布于一些血管内皮细胞.至妊娠第5 d,胚胎着床以后,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基质中,主要是一些小的、未成熟的uNK细胞.至妊娠第7、8 d时,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蜕膜中,且逐渐变大和成熟,胞浆颗粒变得越来越致密.在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uNK细胞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成熟性与正常妊娠过程基本相似.结论:在妊娠早期,小鼠uNK细胞分布及成熟性主要受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
作者:张莉;徐宏;张保平;彭婧;况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