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鼠子宫蜕膜化对uNK细胞分布及成熟性的影响

张莉;徐宏;张保平;彭婧;况海斌

关键词:子宫自然杀伤细胞, 子宫, 妊娠早期, 蜕膜化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的分布及其调节.方法:用uNK细胞特异性的DBA-lectin抗体,对正常妊娠、延缓着床和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壁内uNK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在胚胎着床前,DBA-lectin染色主要分布于一些血管内皮细胞.至妊娠第5 d,胚胎着床以后,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基质中,主要是一些小的、未成熟的uNK细胞.至妊娠第7、8 d时,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蜕膜中,且逐渐变大和成熟,胞浆颗粒变得越来越致密.在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uNK细胞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成熟性与正常妊娠过程基本相似.结论:在妊娠早期,小鼠uNK细胞分布及成熟性主要受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分布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移植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探讨BMSC移植的适数量.方法:分离培养、DAPI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UC模型,分A、B、C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106、5×106、1×107个DAPI标记的BMSCs.移植后第7、14 d各处死5只大鼠,取结肠做恒冷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记数各组DAPI标记BMSCs在病灶部位和周围正常部位的细胞数.结果:移植7、14 d,各组均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P<0.05).移植7、14 d,B组损伤部位的荧光标记细胞多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经静脉给UC大鼠移植BMSCs的适数量为5×106个.

    作者:陈晓云;徐艳华;姜蓉;汪维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FA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氟达拉滨(Flu)、阿糖胞苷(Ara-C)及拓扑替康(Top)联合应用(FA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Flu 25 mg/(m2·d)静脉滴注30min,d 1~5;Ara-C 1~2 g/(m2·d)静脉滴注4h,d 1~5;Top 1.2mg/(m2·d)静脉滴注2 h,d 1~3;在WBC<1×109个/L时用G-CSF 5μ g/(kg·d)直至WBC>4×109个/L共治疗9例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结果:9例患者6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发热、腹泻、轻度肝损伤等.结论:FA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为患者赢得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

    作者:罗云;娄世锋;陈姝;陈林;周慷;邓建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非恶性心律失常(Non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一段时期,对反复心悸为主诉就诊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且曾给予一种或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者45例,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40 min,每周2次,每位患者治疗15次左右.观察24 h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FNS治疗前后室上性早搏数分别为(3358.5±5 044.0)次/24 h和(1 142.8±2 722.3)次/24 h,室性早搏数为(10 469.7±9 464.9)次/24 h和(4 379.4±8 143.3)次/24 h,标准化的低频(Normalized low frequency,LFnorm)为(35.28±7.04)nU和(31.82±7.35)nU,标准化的高频(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HFnorm)为(24.32±4.18)nU和(26.84±4.66)nU,LF/HF为1.47±0.32和1.21±0.2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64.44%和63.89%;治疗后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FNS治疗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改善作用;FNS治疗可明显减少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FNS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作者:张巧英;张晓刚;李韫;何泉;郑文武;郑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多环芳烃类对人群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类(Polycy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对接触人群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80名某钢铁公司焦化厂健康成年男性焦化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80名氧气厂一般情况相近的工人作为对照组.使用高效液相-荧光测定法检测作业环境中苯并芘(Benzo[a]pyrene,B[a]P)浓度、高效液相-荧光测定法检测尿中1-羟基芘(1-hydrox ypyrene,1-OHP)水平、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肾上腺素(Adrenaline,AD)、多巴胺(Dopamine,DA)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结果:作业环境中B[a]P浓度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尿中1-OHP含量、血浆中NE、DA、5-HT含量明显增高(P<0.05),AD含量无明显变化,并且NE、DA、5-HT含量与尿中1-OHP含量存在回归关系(P<0.05).结论:PAHs可致接触人群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升高的改变.

    作者:何丽君;汤艳;何志军;何平中;涂白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胰岛素外用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胰岛素外用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中缺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外用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42只,雌雄不限,建立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完全随机分为胰岛素外用组及空白对照组,即分别用胰岛素及生理盐水敷料每日换药两次.于治疗1、2、3周后,取创面全层组织,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创面组织中HIF-1αmRNA的含量的变化和HIF-1α及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胰岛素干预1、2、3周后,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大,创面组织中HIF-1αmRNA相对含量和HIF-1α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而VEGF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则明显增多(P<0.05),且微血管密度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外用能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其机制与下调HIF-1α的水平、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创面血管生长,改善创面的血供有关.

    作者:曾勇;简华刚;高兵;苏晓林;秦开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髁突增生病下颌骨外形指数相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证明下颌骨外形指数(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中患侧下颌骨的外形改变,并计算出正常及病变情况下各项IMS的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of 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RRIMS),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8名单侧髁突异常活跃(Unilateral condylar hyperactivity)引起偏颌患者的曲面断层片,使用Obwegeser测量法描记出5条测量线段,通过第一作者相应方法求得6项下颌骨外形指数(健侧患侧各6项),将健侧及患侧下颌骨外形指数两两配对t检验,通过统计学方法(x±1.96 s)求得6项外形指数的参考值范围.结果:健侧与患侧IMS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证明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引起的髁突及下颌骨外形改变.RRIMS1~6:0.264 0~0.652 4;0.245 7~0.552 0;0.099 8~0.205 7;0.094 2~0.171 5;0.0847~0.1508;0.0772~0.128 1(健侧),RRIMS1'~6':0.196 3~0.5362;0.228 3~0.4686;0.0789~0.183 2;0.090 3~0.1590;0.055 6~0.138 9;0.067 1~0.1 18 2.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偏颌患者早期诊断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表现外,基于曲面断层片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双侧的髁状突及下颌骨外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偏颌患者是否是由于一侧的髁突异常增生引起的,这个简便的方法是对以往诊断方法的一个补充,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约成本.

    作者:胡文煦;王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治疗面部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对几种常见面部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色素增加性皮肤病采用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治疗效果,共治疗568例患者,其中追踪随访6月~2年479例.结果:本组479例患者经治疗后雀斑273例,总有效率达100%;咖啡斑23例,总有效率100%;老年斑51例,总有效率90.20%;黄褐斑67例,总有效率76.12%;太田痣65例,总有效率98.46%;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产生.结论:YQ400A/B增强型激光美容仪在治疗面部色素性皮肤病方面疗效肯定,患者满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匡永琴;沈为民;谭子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cDNA3.1载体对内参基因表达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转染质粒pcDNA3.1对内参基因表达影响差别,为今后在采用pcDNA3.1载体进行表达分析时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HepG2、HEK293、Hela、A549、QGY共5种细胞转染pcDNA3.1空载体质粒,转染后48 h提取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比较内参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ste dehydrogenase,GAPDH)、肌动蛋白(β-actin)、18sRNA表达水平差异,提取细胞总蛋白,检测GAPDH、β-actin表达水平差异.结果:5种细胞在转染质粒pcDNA3.1后,内参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β-actin下降为明显,GAPDH及18sRNA在转录水平下降幅度小,且下降程度接近.结论:pcDNA3.1质粒转染造成基因表达非特异性抑制,其中对管家基因β-actin影响较大,因此在应用pcDNA3.1来源载体进行基因功能分析时,不推荐使用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

    作者:陈可;王增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研究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根据人院时间将1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留置4周及2周),观察其拔除双J管前后并发症发生.结果:拔除双J管前,2组患者中出现尿路刺激征为8l例(93%)和51例(61%)P<0.01,肉眼血尿均为100%,尿路感染71例(82%)和39例(47%)P<0.01,腰部及侧腹痛为26例(30%)和10例(12%)P<0.05,拔管前双J管钙盐沉积为23例(26%)和9例(11%),P<0.01.拔除双J管后2周尿路刺激征为3例(3.4%)和2例(2.4%),镜下血尿9例(10%)和6例(7%),尿路感染7例(8%)和3例(4%),腰部及侧腹痛均为0例,拔管后以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后缩短双J管的留置时间可以减少术后尿路刺激征、尿路感染、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拔除双J管后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杰;苟欣;邓远忠;汤召兵;何卫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显微修复肌内神经对断裂股直肌恢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显微修复肌内神经对损伤骨骼肌恢复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 2组.2组均选取实验动物右侧股直肌作为实验侧,左侧股直肌作为空白对照侧.A组切断一侧股直肌后修复肌肉残端及肌内神经,B组仅修复肌肉.术后28周,测量股直肌湿重及力量,通过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染色及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观测股直肌的形态学指标,通过t检验、ANOVA分析比较A、B2组自身及组间在各指标上的差异情况,从而判断显微修复肌内神经对损伤骨骼肌恢复的影响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断伤组实验侧股直肌湿重、等长收缩力下降(P<0.05),Ⅰ型、Ⅱa型、Ⅱb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均恢复较差(P<0.05),肌肉萎缩、脂肪浸润及纤维变性明显,肌纤维再生状况欠佳,肌纤维直径变异较大.肌内神经修复组除Ⅱb型肌纤维恢复较差(P<0.05),其余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通过显微技术修复肌内神经,能够促进损伤骨骼肌的肌纤维再生,减轻肌肉萎缩及纤维变性,恢复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及组成方式,促进损伤骨骼肌的恢复.

    作者:郑江;邓忠良;李开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HBsAg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HBsAg冲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制备HBsAg-树突状细胞疫苗(HBsAg-DC疫苗)的基本方法并检测其免疫活性.方法:收集Lewis大鼠骨髓细胞,加入含rGM-CSF(4ng/ml)及rIL-4(8 ng/ml)的RPMI1640培养7 d后,加入HBSAg(100μg/ml)再培育48 h,即获得HBsAg-DC疫苗.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HBsAg-DC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s.HBsAg冲击DCs后,明显增强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同种异体和自体之间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HBsAg冲击后第3 d(培养第10 d)的DCs在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中能够诱导出很强的增殖应答反应;MTT比色法分析显示不同密度的DCs和HBsAg-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均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且该效应随着DCs和HBsAg-DCs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1);同密度的HBsAg-DCs比DCs的刺激作用更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方法可以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和较高纯度DC,HBsAg-DC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作者:李生伟;李钺;刘作金;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鼠子宫蜕膜化对uNK细胞分布及成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的分布及其调节.方法:用uNK细胞特异性的DBA-lectin抗体,对正常妊娠、延缓着床和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壁内uNK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在胚胎着床前,DBA-lectin染色主要分布于一些血管内皮细胞.至妊娠第5 d,胚胎着床以后,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基质中,主要是一些小的、未成熟的uNK细胞.至妊娠第7、8 d时,NK细胞分布于子宫的系膜侧蜕膜中,且逐渐变大和成熟,胞浆颗粒变得越来越致密.在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uNK细胞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成熟性与正常妊娠过程基本相似.结论:在妊娠早期,小鼠uNK细胞分布及成熟性主要受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

    作者:张莉;徐宏;张保平;彭婧;况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儿童不同时段尿碘水平代替晨尿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尿碘水平代替晨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重庆市区1所小学60名8~10岁儿童的晨尿及同日10am、12:30、4pm时段的尿样,分析比较其尿碘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提示不同时段尿碘间有显著性差异(F=12.98,P<0.01),不同时段、不同年龄组尿碘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4.48,P<0.0001),不同时段、不同性别对尿碘水平无共同作用(F=0.10,P=0.96),晨尿与10 am尿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之间尿碘值存在差异,运用10 am之前尿样代替晨尿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婷;李革;牟李红;肖邦忠;廖文芳;李心术;窦贵旺;吴志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鼠间充质祖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培养C57小鼠密质骨碎片来源的间充质祖细胞(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MPC),探讨MPC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C57小鼠后肢长骨,剪成骨碎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体外培养MPC,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MPC,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定向诱导,对诱导后的MPC,以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为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原代MPC,传代后生长良好,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44组阳性率与其同型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神经元原代培养上清液诱导后,MPC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及NF.结论:从小鼠密质骨碎片分离培养出的间充质祖细胞获得率高,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杨里;万立华;粟永萍;彭毅;赵文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静磁场对口腔嗜酸乳杆菌生长影响体外实验

    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Magnetic attachment)静磁场对口腔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口腔嗜酸乳杆菌分别分为12.5 mT,120 mT强度的静磁场加载组和未加载磁场对照组,厌氧培养20 h,从培养后第8 h开始,每2 h测定菌液吸光度值并活菌计数.结果:12.5 mT静磁场组嗜酸乳杆菌吸光度值及活菌数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变化,(P>0.05),120mT静磁场组细菌的吸光度值及活菌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2.5mT静磁场对口腔嗜酸乳杆菌生长无影响,120mT静磁场抑制细菌的生长,静磁场对其它口腔微生物生长影响尚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夏熹;胡常红;王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甘露醇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MC3T3-E1成骨细胞1、3、7、12 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的凋亡.结果:甘露醇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较正常对照组有一定的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葡萄糖呈浓度、时间依赖性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高糖状态下,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作者:冯正平;邓华聪;杜佳;陈丹燕;姜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81例门诊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窄谱UVB照射,每隔2 d 1次,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150 mg,每日3次;对照组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1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皆为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窄谱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晓玲;邓英键;杨如学;王瑞杰;叶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4256名无症状小儿泌尿系统超声筛查分析

    目的:分析本市市区及其周边地区无症状小儿泌尿系统患病特点及超声在筛查无症状小儿泌尿系统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集中在我院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的14256名无症状小儿按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病变程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查泌尿系统异常患儿409例,总患病率为2.87%;其中明显异常284例,依次包括肾积水、肾结石、输尿管扩张、肾发育异常、肾囊性病变、重复肾等;以肾积水多,130例,占45.77%(130/284),男性患病率1.18%(92例),而女性为0.59%(38例),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51,P<0.001).诉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小儿泌尿系结石机率是未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5.17倍,其总体相对危险度的95%CI为[3.28,8.14].结论:①超声筛查是发现无症状小儿泌尿系统异常的有效方法;对小儿开展泌尿系统超声筛查,有利于CAKUT、泌尿系结石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从而减少肾功能衰竭发生的机率;②无症状小儿肾积水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③三聚氰胺是小儿泌尿系结石高发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阳海平;罗娟;李翠萃;李秋;张高福;王莉;徐珍娥;陶红;范忠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对冷保存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TG)对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在0、200、400、800mg/LTG溶液(A、B、C、D组)中,4℃保存24h、3 d、7d,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TG溶液保存24 h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对应组SD大鼠(A'、B'、C'、D'组)坐骨神经10 mm缺损,E'组为新鲜异体移植,移植后1、2、4周,行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结果:冷保存不同时间,各组神经纤维结构正常.保存24 h,各组间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7 d时,Bcl-2表达B、C组高于A、D组(P<0.05),而B组与C组间、A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凋亡A组高于B、C、D组,B、D组高于C组(均P<0.05),但B、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移植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炎症细胞入侵,B'、C'、D'组比A'、E'组轻;移植物MHC-Ⅰ、Ⅱ分子表达,术后第1周出现高峰,同一时相B'、C'、D'组低于A'、E'组,C'、D'组低于B'组(均P<0.05),但A'与E'组间、C'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TG能抑制冷保存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凋亡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降低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

    作者:黄英如;蒋电明;曹文富;欧云生;安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HSPTX通过抑制NF-κB蛋白表达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诱发的肺部炎症反应

    目的:探讨HSPTX(7%、5%氯化钠+己酮可可碱)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失血性休克(Sham)组,仅接受动静脉插管操作,不放血及复苏、大容量等张乳酸钠林格氏液(RL)复苏组,接受32 ml/kg RL、小容量高张(7%、5%氯化钠)液+PTX复苏组,接受4 ml/kg 7.5%NaCl+25 mg/kg PTX,每组8只.测定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湿/干重比值、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ehoalveolor lavage fluid)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肺通透性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灌洗液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RL组相比,HSPTX组PaO2和pH值升高、PaCO2降低(P<0.01),HSPTX组大鼠肺湿/干重(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均低于RL组(P<0.01),同时HSPTX组肺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NF-κB)表达显著低于RL组.结论:HSPTX复苏通过抑制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由失血性休克诱发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刘玉;唐季春;张焰;曾因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