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欣;刘新伟
目的:探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过程中survivin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BEP-2D细胞及经烟草悬凝物处理后的第15代(P-15)、25代(P-25)、38代(P-38)BEP-2D细胞共4组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etro-translation PCR,RT-PCR)检测各组细胞株中survivin基因变化,免疫组织化检测各组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survivin mRNA在正常细胞BEP-2D中的表达强度为0.08,在转化的肺癌细胞P-15、P-25和P-38中分别为0.56、0.80和0.81.2.survivin蛋白在正常BEP-2D细胞株中表达阴性,在转化的3组细胞中表达阳性,且survivin蛋白在正常细胞与转化细胞株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P-15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早期肺癌的一个检测指标.
作者:谢俊豪;吴庆琛;张诚;李强;朱茂祥;杨陟华;潘秀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效率的因素,为优化外源基因在其中的表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适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脂质体lipofectin,采用不同的转染条件:脂质体和DNA的用量;铺板密度;细胞与DNA-脂质体复合物孵育时间转染内皮细胞.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转染参数下的转染效率.结果:(1)24孔板中,铺板密度大于2×104个/孔和孵育时间超过4h,反而使转染效率下降.(2)随质粒质量增加转染效率逐渐上升,达峰后质粒质量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高转染效率.(3)特染效率达峰前,随着脂质体用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增高;达峰后,脂质体用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反降低.当DNA(μg)和脂质体(μl]的用量比为1∶6~1∶8时,获得高的转染效率:18.62%.结论:采用优化后的转染参数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中可获得较优的转染效率.
作者:段炼;周波;李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功能提供工具.方法:穿梭质粒pAdTrack-CMV-PGC1α线性化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菌中完成同源重组,筛选并提取重组正确的腺病毒质粒,PacI线性化,脂质体转染293细胞包装出成熟的具有感染活力的腺病毒颗粒,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Western bloting检测PGC1α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结果:测序及酶切鉴定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人穿梭质粒,读码框未发生移位.重组腺病毒扩增后滴度约3×1010TCID50/ml,能在293细胞中表达PGC1α蛋白.结论: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到其蛋白表达.
作者:马仕坤;钟立;程庆丰;李卫平;青华;李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完全随机对比研究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在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完全随机方法将拟手术的青光眼病人分至两组,分别施行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A组)及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常规方法制作巩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术后观察6月,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成功率分别为75%,70%,其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结论:采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在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小梁切除术中可有效简化青光眼手术过程.
作者:马华锋;江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化因子β3(Tansforming grow facotr β3,TGFβ3)、结缔组织生化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NSCLP)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标本40例,为NSCLP患儿裂缘皮肤、粘膜组织.对照组标本18例,为正常儿童的口唇部皮肤、粘膜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3、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实验组CT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CTGF受体LRP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实验组TGFB 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TGFl3 3受体TGFβRⅡ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GF受体LRP6及TGFβ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NSCLP的发生有关.
作者:田晓菲;金先庆;罗庆;邱林;傅跃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eroangioparlay,TM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诊断的12例TMA患者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12/12),血小板计数减低(12/12),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12/12),肾脏损害(12/12);发热(5/12);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7/12).3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例治愈,4例好转,7例死亡.结论:TMA的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预后差,应根据TMA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作者:唐琳;蔡莹;李瑞雪;张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利用日本岛津1250 MA CCD数字X光机的步进技术实施DSA检查,自病变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病侧髂动脉后首先全程采集检查区各段蒙片相,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自病变侧髂动脉注射60%安其格那芬40 ml(3 ml/s)并同步、实时、一次性采集下肢各段动脉DSA图像.对照组50例下肢动脉实施分段、多次DSA检查.结果:研究组30例一次性获得满意DSA资料者87%(26/30),因注入对比剂引起疼痛导致被检肢体移动而未能一次性成功者13%(4/30);研究组对比剂总用量30~50 ml,平均40ml;造影曝光时间10~20 s,平均12.5 s.对照组50例,分段完成全部下肢动脉造影并满足诊断要求的造影次数为:4次35例、5次15例;对比剂总用量100~150 ml,平均125.5 ml;曝光时间50~100 s,平均75.5 s.结论:在下肢动脉造影中,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大多可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X线曝光时间而降低其损害,该技术优于分段造影方法,应作为肢体动脉造影的首选技术方法.
作者:宋烈军;罗小平;罗银灯;汪景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汉族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榆测了103例CAD患者、104例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了其对CAD的影响.结果:CAD组和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9),但是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史为C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等位基因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D组的eNOS基冈G894T突变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可能与CA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彭瑾瑜;彭怀燕;聂新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年龄、生殖道状况与已婚妇女的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患病的关系.方法:对重庆某地区2007年已婚妇女普查中确诊患有外阴白斑、阴道炎、宫颈炎疾病的1 253名女性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应用SAS8.1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在1 253名患者中,阴道炎575人(45.89%),宫颈糜烂560人(44.69%),外阴白斑42人(3.35%),其它76人(6.07%).年龄、阴道清洁度、念珠菌感染为阴道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阴道清洁度与外阴白斑和宫颈糜烂的患病有关.结论:应将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纳入以后妇女生殖道疾病重点防治内容,规范进行病原学治疗,维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建立完善妇科疾病防治的监测系统.并提高妇女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作者:刘毅;刘达美;关蕴良;李成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的HPLC-紫外检测法.方法:胆汁样品经固相萃取,采用Waters Nova C18色谱柱,柱温为25℃,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60mmol/L,pH3.3)(66:34,v/v),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197nm.结果:9种结合型胆汁酸在20 min内分离完全,各胆汁酸在浓度为8~1000 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r为0.999 1~0.999 9;低检测限为1.25~3.13μmol/L;该方法日内变异在3.77%~8.20%之间,日间变异在6.73%~17.11%之间,各胆汁酸的回收率在88.23%~109.75%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快速.适用于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常规检测.
作者:王文娟;邓文平;王猛;陈耿;丁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小鼠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具有发夹结构小干扰RNA(shRNA)表达质粒.方法:根据STAT4和STAT6基因mRNA序列,在体外分别合成有小发夹结构的2条STAT4特异性寡核苷酸序列,2条STAT6特异性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与线性化pGenesil-3质粒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扩增,纯化得到所需质粒.同时设计构建分别针对小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的干扰质粒作为阳性对照,不具有基因同源性的非特异性基因的质粒作为阴性对照序列.通过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测鉴定纯化质粒分子量及插入片段的序列.结果:经限制性酶切和测序鉴定分析证实基因插入正确,与设计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小鼠STAT4,STAT6基因的发夹结构小干扰RNA表达载体.为今后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抑制STAT4,STAT6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杨琴;符州;田代印;刘恩梅;王莉佳;黄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未成熟睾丸单侧扭转后对健侧睾丸血流供应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建立3周龄大鼠左侧睾丸扭转(Testis torsion,TT)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扭转组、扭转复位组和切除组.彩色多普勒测量各组术前、术后8 h(即扭转复位或切除术后2 h)、12 h、24 h、72 h及1周时右侧精索内睾丸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结果:左侧睾丸扭转后,右侧睾丸的血供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以术后8 h为高峰;解除扭转6h后,右侧睾丸动脉Vs值较扭转复位2 h时有明显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扭转组(P<0.01);切除扭转睾丸6h后,右侧睾丸动脉Vs值较扭转切除2 h时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渐下降,术后72 h右侧睾丸动脉V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复位组(P<0.01),而低于扭转组(P<0.01);术后1周,Vs、Vd、RI均为扭转切除组>扭转复位组>扭转组>对照组(p<0.01).结论:大鼠未成熟睾丸单侧扭转后,扭转复位和扭转切除处理均可引起对侧睾丸血供显著持续增加.
作者:林涛;李旭良;王荞;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张德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991年Reich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肝切除术,之后.随着腹腔镜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肝血管瘤的特殊解剖,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至今报道较少.我科2002年8月到2007年6月完成了9例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邓和军;李庆东;冉崇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章食管腐蚀伤后食管狭窄的治疗.方法:使用沙氏扩张器,在钢丝的引导下进行食管扩张.结果:31例患儿,29例经3~14次间断扩张治疗,全部通过相应扩张探条,经治疗后能进普食,随访钡餐检查,效果良好.结论:食管腐蚀伤后食管狭窄,食管扩张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吴春;潘征夏;李洪波;李勇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 h、15 d、30 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作者:李雪梅;周晓军;王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病1型(NFl)和2型(NF2)的颅脑和脊柱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16例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资料,2例CT检查,14例MRI检查;6例NF1,10例NF2,分析病变异常CT、MRI表现.结果:NF1表现为:椎管内及椎旁在MRI上显示多发神经鞘瘤5例,其中1例合并脊髓空洞,2例椎旁右侧腰大肌神经鞘瘤;1例CT上右侧蝶骨大翼缺如.NF2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合并多发脑膜瘤5例,枕部、颈部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内多发神经纤维瘤2例,2例CT上双侧内听道扩大,其中1例侧脑室脉络丛异常钙化、1例并右环池内滑车神经鞘瘤.单侧听神经瘤5例:3例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其中1例合并颈髓室管膜瘤、颈胸髓空洞;3例多发脑膜瘤,其中1例合并面、前庭及三叉神经鞘瘤;3例合并脑实质内结节状异常信号.结论:NF1和NF2的颅脑和脊柱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
作者:徐胜生;欧阳羽;罗天友;周旸;张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腋臭微创刮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对284例568侧腋臭微创刮除术中59例75侧常见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类型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其中包括出血血肿、局部皮肤坏死、局部瘢痕形成、腋臭复发及神经损伤.结论:腋臭微创刮除术是一种新型的美容外科手术,医生手术的操作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因此医生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美容效果.
作者:沈为民;但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TGFβ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根据人TCFβ1的mRNA序列选择3个靶序列并根据它们设计合成3对寡核苷酸序列.同时合成1对阴性对照寡核苷酸序列;将以上4对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连人pRNA-U6/Lenti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Hela细胞后,运用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TGFβ l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目的寡核苷酸片段已被准确克隆到pRNA-U6/Lenti质粒;各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后能产生高滴度的慢病毒载体颗粒;各组慢病毒载体感染Hela细胞后,有两组可以显著抑制TGFβ1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其中以第一组效果佳.结论:成功构建了人TGFβ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
作者:王翔;胡治平;卢伟;唐湘祁;张洁;李婷;曾六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纳米磁性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损伤效率的影响.方法:将直径为80~90nm的磁性颗粒0.05 g和直径为200~300am的磁性颗粒0.05 g和0.10 g分别均匀分布在270 ml蛋白凝胶体模中.用同一高强度聚焦超声剂量辐照,结束后测量损伤线大剖面的长和宽.结果:含有0.05 g直径为80~90 nm的磁性颗粒的蛋白凝胶体模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增效,而200~300 nm的磁性颗粒与对照组相比损伤面积增大3倍多(P<0.01).结论:直径为200~300 nm的磁性颗粒能够改变蛋白凝胶体模的声学环境,从而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其损伤的效率.
作者:李全义;李发琪;秦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致细胞空泡毒素抗原(Vauolating cytotoxin antigen A,vaeA)毒性片段与霍乱毒素(Cholerae toxin,Ctx)B亚单位(ctx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表达VCTB重组蛋白,制备防治H.pylori感染的口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比较国内H.pylori代表株的vacA基因毒性亚单位,找出高度同源性片段,按基因文库中提供的vacA基因和ctx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H.pylori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vaeA毒性片段基因,克隆至质粒pQE30中,获得重组质粒pQE30-vacA.以pET32(α)+-ctxB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txB目的基因.再将纯化的ctxB基因片段插入pQE30-vacA中,构建含双基因的表达质粒pQE-vctB,构建的表达质粒pQE-vctB转化大肠杆菌Top10,培养后,提取纯化重组质粒pQE-vctB,内切酶双酶切鉴定.结果:扩增的vacA DNA片段约为723 bp,ctxB基因的DNA片段约为372bp,与预计长度相符合.构建的表达质粒pQE-vctB酶切鉴定,与插入pQE30的目的基因片段相符.测序结果vctB融合基因由1092bp组成,编码36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基因文库相符.结论:含vacA和ctxB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表达VCTB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任飞;杨致邦;周侠;夏丽君;李昌庆;陈瀑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