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秀菊;刘刚;李立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并经证实的54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肿瘤35/54(64.81%),其中恶性肿瘤占24/35(68.57%),良性肿瘤11/35(31.43%);血管病变10/54(18.52%);炎性及其他疾病9/54(16.67%).术中肠镜检查6例,阳性诊断率100%;选择性动脉造影5例,诊断符合率4/5(80%);99mTc标记红细胞核素扫描6例,其中5例提示小肠出血5/6(83.33%);胃镜及结肠镜检查37例,阳性结果8/37(21.62%);肠道X线检查阳性率6/24(25.00%);B超10/29(34.48%)阳性.结论: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病变不可忽视.术中肠镜、DSA、ECT等诊断方法外,B超检查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胜春;姚榛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以HEP-2细胞、猴肝、大鼠胃和大鼠肾组织为抗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7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32例甲型肝炎、50例其它疾病和30例正常人血清作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检测.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5.4%,均高于其余3组对照组(P<0.05).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有关(P<0.05).结论:HCV感染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其自身抗体及其滴度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胸腺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65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径路、单纯胸腺瘤切除和扩大胸腺瘤切除术进行研究.结果: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重症肌无力是常见的伴随病变,发生率为43.1%(28/65).扩大胸腺瘤切除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胸腺瘤切除.Ⅱ期以上病变进行放疗或化疗可提高疗效.结论:胸腺瘤不宜行单纯肿瘤切除,无论病理分期如何均应行扩大胸腺瘤切除,有利于降低复发率.
作者:汪斌;李良彬;吴庆琛;杨双强;傅仲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艾司洛尔用于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期的处理经验.方法:分析28例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在麻醉诱导期和术中使用艾司洛尔后HR、SBP、DBP、MAP、CVP的变化.结果:使用艾司洛尔后术中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大,与入室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艾司洛尔用于嗜铬细胞瘤手术安全有效,可防治围术期的心血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李琪英;闵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进行体外培养,以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COC1细胞,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光镜及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卵巢癌标志物CA125水平的变化.结果:ATRA浓度为10~10-5mol/L时,均明显抑制COC1细胞的增殖;ATRA处理COC1细胞后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经ATRA处理的COC1细胞发生显著形态学分化,Ki-67表达减弱,培养液中CA125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ATRA能明显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的生长增殖并诱导部分细胞向良性分化.
作者:杨敏;赵涌;林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离体睾丸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规律,为临床行睾丸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3人捐赠尸睾,用250ml 0℃~4℃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液(HCA液)灌洗后冷存,再以500ml 37℃该液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取材作组织学及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冷缺血18小时开始出现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圆、空泡样变,24小时内皮细胞变性脱落,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与生精上皮剥离,生精细胞变性脱落,间质水肿等,病变随冷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酶组化结果显示单纯冷保存18小时后睾丸组织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升高,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24小时后升高.经37℃复温再灌注后损伤明显加重.结论:人睾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较敏感,冷保存18小时内仅有血管内皮细胞轻微损伤,睾丸组织LDH和SDH活性分别在冷保存1小时和24小时后升高,以上变化经37℃复温再灌注后明显加重.
作者:李明;蒋红梅;李幼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手术技术,研究早期学习方法及手术并发症.方法:经理论学习,动物实验,选择病例,临床实践96例10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结果:在手术的前后两阶段,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分别为32%和64%,主要并发症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30%和12%,63眼(63%)术后矫正视力达0.5以上.结论:学习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正规训练,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处理并发症等,安全地完成转化过程.
作者:鄢秀菊;刘刚;李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GF-β2、TNF-α的表达及意义及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V)、癌旁肝硬化(PC)、肝细胞肝癌(HCC)和正常肝组织共7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抗心抗原(HBcAg)、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TGF-β2及TNF-α在癌旁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中均较强表达,且与慢性乙肝组和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c<0.01).其中TNF-α的表达在HBV阳性组和HBV阴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b<0.05).结论:细胞因子TGF-β2,TNF-α在HBV感染后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炼;管小琴;李圆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睾丸组织中肝再生增强因子(ALR)的表达情况,探讨睾丸ALR与生殖的关系.方法:取幼年、成年、老年大鼠睾丸组织以及部分肝切除(PH)术前、术后12h、24h、48h大鼠肝脏、睾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了解大鼠睾丸组织中ALR的表达.结果:睾丸组织中ALR广泛存在于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其中尤以精原细胞、精母细胞表达强.不同年龄段ALR的表达不一样,幼年强、成年次之、老年弱.70%PH后肝脏ALR表达增强,24h达峰值,睾丸组织中ALR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睾丸组织有较强ALR表达,不同脏器的ALR作用具有脏器特异性,ALR与睾丸的发育以及精子生成及成熟密切相关.
作者:张唯力;郭书权;刘杞;马英;乔天愚;张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焦虑症患者定量感觉检查(QST)的特点以及抗焦虑治疗对QST的影响.方法:选择有主观感觉障碍的焦虑症患者30例、糖尿病患者20例和正常对照46例,分别测定各组双大鱼际肌、双足背的冷觉、冷痛觉、热觉、热痛觉阈值,比较三组QST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焦虑症组抗焦虑治疗(黛力欣1天2次,1次1片)1月后随访QST,治疗前后比较QST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焦虑症患者的感觉阈值低于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抗焦虑治疗后感觉阈值有所增高(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也存在QST的异常.
作者:承欧梅;董为伟;晏勇;钟世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克隆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因,测定其序列,构建带LI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正常妊娠的子宫蜕膜组织中克隆LIF基因,与T载体连接,再酶切T-LIF载体,获得LIF基因,然后将其与质粒PCDNA3.1(+)连接,构建PCDNA3.1(+)-LIF真核表达载体.结果:经酶切和DNA测序证明LIF基因序列正确,载体构建成功.结论:成功克隆了LIF基因,构建了PCDNA3.1(+)-LIF真核表达载体,为LIF在相应真核细胞内表达及LIF蛋白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芳菲;刘永刚;彭彦;王建伟;王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垂体腺瘤引起的水盐代谢紊乱以尿崩症较为多见而低钠血症较为罕见,我们近年来收治5例,针对该病提出护理要点.
作者:陈莉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作者:邓蕙;余泽波;段明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在micro DCU-400发酵罐中探讨表达人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素(Endostatin)的毕赤酵母(GS115)工程菌株的高密度发酵条件.方法:在发酵过程中,控制溶氧30%以上、温度30℃、pH5.3(生长阶段)或5.0(诱导表达阶段),在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约18~22h后,补加50%甘油继续生长约3~5h,OD600达到450以上,开始进行甘油-甲醇混合物逐渐过渡至甲醇、甲醇浓度由低至高、8h后达到大诱导浓度(0.08ml/min/L)的诱导方式,维持诱导约60h.离心收集上清液.利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标检测试剂盒检测表达产物.结果:在诱导表达阶段,OD600高达到580以上(细胞湿重达到375g/L),表达产量为27.2mg/L,高于摇瓶表达水平(16.3mg/L).结论:在15L发酵罐中成功表达了人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素,为进一步大批量生产作了准备.
作者:刘先俊;周慧云;黎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40%CCl4和5%乙醇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黄芪注射液组给予黄芪注射液(800mg/kg·d)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七周后测定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蛋白(LN)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LN的表达,HE、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血清HA、LN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MDA明显减少(P<0.01),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肝组织L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黄芪注射液可减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及减少LN的产生有关.
作者:周贤;戴立里;贾丽萍;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Ⅰ组),斑块形成组(Ⅱ组)和管腔狭窄组(Ⅲ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血尿酸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P<0.05),血尿酸亦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正相关.血尿酸可能是通过促炎症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刘东;刘增长;殷跃辉;高大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吸人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6个月联合防治中、重度儿童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14岁中、重度哮喘患儿145例,按病情轻重分别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中度组50/100μg2吸/日,重度组50/100μg3吸/日,疗程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2周、1月、2月、4月、6月时的临床症状评分、清晨呼气峰流速(PEFam)、使用缓解药物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45例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PEFam在治疗后2周、1月、2月、4月、6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仅1.4%.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防治儿童中、重度哮喘,能有效改善患儿PEFam及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黄英;李艳;刘恩梅;陈坤华;李芙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小鼠隔离攻击行为以及自主活动的影响,为其作为攻击行为的图表1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隔离小鼠攻击模型.将筛选出来的有攻击行为的隔离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托吡酯(25mg/kg、50mg/kg、100mg/kg)与丙戊酸钠(50mg/kg、100mg/kg、200mg/kg),于灌胃后120min(托吡酯)、或于腹腔注射30min(丙戊酸钠)后评价它们的作用.结果:丙戊酸钠托吡酯呈剂量依赖性延长攻击潜伏期和降低其自主活动能力.结论: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均具有抗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药理活性,而且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在抗攻击行为上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杨德兰;刘玉;姚利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IL-4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从而探讨IL-4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重170~190g的雌性wistar大鼠,立即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5mg/(kg·bw)建立肺纤维化模型,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第7、14天分别处死大鼠,收获肺组织及血清,右肺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左肺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4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4的水平.结果:灌注博莱霉素后第7天肺组织病变以肺泡炎为主,第14天肺内有纤维化病灶形成.模型组大鼠IL-4mRNA相对表达强度和IL-4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中IL-4的产生明显增高,IL-4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调节IL-4的产生及拮抗IL-4的作用作为肺纤维化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汪涛;刘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4只Beagle犬双侧上下颌第二切牙及尖牙作为手术部位,共32个,将其配对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个牙位.实验部位经翻瓣术造成人工牙周骨缺损,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照组为单纯翻瓣术;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做组织学观察以及新生牙槽骨、新生牙骨质、结合上皮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明显大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结合上皮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J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黄补缓释药条可促进实验动物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长,抑制结合上皮根移,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
作者:许彦枝;张东妹;王晓玲;王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